通常情况下,数学的启蒙晚于语言的发展,这是正常的,人类认知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开始数学启蒙的时候,通常已经能流利地说话、走路了。一说起数学教学,大家就会想--我们小时候是如何学习数学的啊?很多人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小学老师站在黑板面前讲课,小同学们背着手认真地听课。于是赶忙找教科书,没有教科书,就去上珠心算,做公文算术。其实,这从根本上就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你回忆的是你有记忆的那部分,蒙童的时候你接受了什么样的数学相关教育,肯定忘了。第二,我们的BBMM往往也认为上课学数学才是数学,他们根本不把蒙童教育中的数学看成是数学。
实际上,当我正是带儿子学习的时候,差不多 Alex 三四岁的时候,我也存在同样的疑惑和问题。问我老爸,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知道我数学一直都比较好,特别是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更是强项,比较来比较去,我们猜测大概跟我小时候喜欢折纸有关系。关于折纸游戏,我倒是有印象的。那是在我上中班的时候,有个代课老师是幼儿园里的折纸高手,我还记得她的腿上有块很大的伤疤,据说是被地主的狗咬得。也没记得教我们怎么折纸,反正上幼儿园就是折各种各样的东西,方盒子、船、军舰、纸鹤、坦克等。我猜,可能正是这种折纸游戏,建立了最初关于点线面的体验,使我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平面几何和高中的立体几何,而这两门课,我前面说过,都是先自学的。
说到折纸游戏,并不是想劝大家都去玩折纸,而是想说,数学并不是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听才可以学会,在足够的体验基础以及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它是可以自然生发出来,换句话说,自识自学的。其实,大家只要想想,《几何原本》是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正是因为有了这本书,数学才从萌芽期的神话、巫术、实用算术的状态走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那么,欧几里得又是何人所教呢?没人。当然,欧几里得并不是神,他也一定是从很多人、在很长时间内的几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丈量土地、测树高、测井深、造房屋等。
好,说到这,大家可能也猜到我要说什么了,但是,且慢,我们先把欧几里得放一边,先仔细想想孩子们是怎么学说话的,因为教说话跟教数学似乎是同样的处境。有BBMM要说了,我们哪里教过说话,说话怎么教啊。对啊,我们确实没有教过,至少没有我们站在前面讲,孩子坐在凳子上听的这种教学场景。我们只是指着爸爸说,“喊爸爸”,指着妈妈说“喊妈妈”;我们只是手里拿块糖,一定要孩子喊出爸爸或者妈妈才给他;我们只是不停的讲啊讲,孩子听啊听,听到一定程度,他就开始咿咿呀呀地说,甚至会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说上一大堆谁也听不懂的话、、、一年两年,从发单音到双音,从简单发音到复杂,从词到句,从句到串联起来讲故事,说话就这么学会了。
为什么数学不可以这样学呢?当然可以,数学启蒙完全是同样的。孩子找到妈妈,“我要糖。”妈妈就问一句,“你要几颗糖?”孩子回答,“一颗。”妈妈就说,“我手里有两颗,全给你吧?”于是一边数“一颗、两颗”一边把糖教在孩子手里。这不就是一次完美的数学启蒙吗?所以,数学启蒙很简单,就是跟孩子“玩”数学而已,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抓出各种各样的素材来玩。
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被数学包围着,不乏玩数学的素材: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标价;路边的建筑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高低不同;幼儿园里小朋友的人数……凡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场合、物品都可以成为幼儿数学启蒙的好素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是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的大课堂,BBMM应该具有随机教育的意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去探索、发现、比较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积累数学经验,引导他们去解决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比如玩玩具时,根据玩具的材质进行分类,或者根据体积给玩具排队;吃饭时让幼儿先清点人数再根据人数确定碗筷的数量多少;上下楼时引导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楼梯有几个台阶;走在路上可以让他们看桥拱并初步建立弧线的概念……通过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启发式学习,使幼儿既轻松又自然地获取一些简单的数学经验,让他们感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好玩、非常有用的一门学问,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以后的正式学习打好基础。(注1)
记得 Alex 二年级时,老师问,“什么是数学?”Alex 回答:“数学无处不在。”我以为,这是对我的启蒙教育最好的褒奖。
注1,这一段摘自《培养兴趣是数学启蒙的核心》
http://baby.sina.com.cn/edu/07/0702/091121956.shtml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12-8 00:3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