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8日《石库门之步高里》活动反馈~
石库门对于观赏者来说,是一种独特地建筑艺术、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一种不可复制地的综合文化;对于居住者来说,则更多包涵了一种难分难舍、又爱又恨的情怀。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对于作为上海小市民的孩子,认识家乡的文化遗产,了解其中缠绵悱恻地故事,从而激发对故乡的热爱等,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就因为此意义和目的,《石库门》成为无数教师施展教学的舞台,《石库门》活动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但因为“石库门”作为19世纪的老建筑,和现代的生活有些“代沟”(从居住条件来说),如何继承和发扬?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也给不少人带来困难和挑战,而且俗话说“看风景不如听风景”,因此,也使许多教师望而却步。所以,“石库门”作为一种教学题材的矛盾同样也发生在我身上,2年前我曾经设计并实施过1次关于石库门的教学活动,但当时安排的是室内教学,所以,活动所涉及的石库门的场景,是由我外出采访拍摄而带回的视频(孩子们并未到过现场),活动内容落在“门”上,同时请孩子们绘画“门”,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作品非常漂亮,活动“效果”也很好,但当孩子们游走新天地或田子坊或去步高里(渔阳里)看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时,他们却丝毫没有感到自己“脚踏石库门的土地,身处石库门之中”,所以,像那样的“远程式”教学活动,只是“形式上”的美,教学评比即使获奖,更像是美丽地“教学秀”。因此,当2年之后再次思考该活动主题的时候,作为设计者,更多关注“内在”的感受,更多关注“人的情怀”,如果一座建筑没有人的参与,也仅仅是“美丽的冷建筑”而已。所以,“走进步高里,听故事”成为本次活动的中心议题。但活动结果却出现另人深思的结局。
(1)如何让陌生人“讲故事”?
在活动的第二部分,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任意走进一户人家,聆听房主的故事。(该环节在设计之初,我也曾有过担忧,怕有“私闯民宅”的嫌疑,但在我去踩点的时候,发现这边的居民无比热情,很多人家都是大门敞开,而且他们都主动找你说话,所以我当初的担忧就解除了,与此同时,我还为孩子们开了“活动证明”并敲上工作室的印章,以明示活动目的)。所以,活动当天的情景亦是如此,不少居民主动找我们聊天(还有几位大学生也在组织此活动),为了使害羞的孩子有话可说,我也专门设计了访谈问卷,结果问卷反而限制了孩子“访谈”范围,大部分孩子仅仅根据问卷访问,同时也出现了另外的情况,即张轩伟一组的小朋友他们则在问卷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和一位78岁的奶奶海阔天空的聊天,从楼下厢房一直参观到楼顶的晒台,等活动结束后,轩伟对好朋友以及妈妈说“我们再去采访一家吧,我觉得他们这边的房子和我们家不一样,很有趣”。看来下次发问卷的时候根据需要提供,非人人均有。
(2)如何设计我家的“石库门”?
由于孩子们到达现场,通过小区告示或咨询小区晒太阳的居民等各种途径了解石库门的基本信息。孩子们更想绘画一幅石库门作品,其中牛馨仪和唱唱小朋友在调查的时候已经完成一幅漂亮的作品,但因为考虑到天气和环境等因素,所以活动创作是以草图的形式安排的,看来如果选择合适的天气,还是现场创作更好。
另外,孩子们非常喜欢设计自己的“石库门”,在活动的第二次集合的时候,专门讲解了墨西哥艺术家弗里达的“family tree",然后请孩子们针对当天的摄影或视频资料,回去后以三种不同形式呈现收集资料,其中“手绘地图”和“家庭树”最受大家欢迎。看来以后可以单独开展弗里达的作品鉴赏课。另外,活动当天有个别小朋友怕冷,在人物访谈结束后提前回去的,对于提前回去的孩子,张老师课后已经单独电话联系讲述创作要求,同时刘老师也发送弗里达的“family tree"作品欣赏至家长邮件。看来,室外活动天气的选择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于年龄小或体质弱的孩子。
所以,今天的感受是“因为了解,所以爱”。因为在活动前,我先生问我是否愿意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斩钉截铁地说“NO”,但当活动结束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并有点爱上这样的房子,愿意尝试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了。哈哈,也许孩子们和我感受相同呢。
[ 本帖最后由 kidsart艺术空间 于 2012-12-10 11: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