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关于癌症的十大谣言 - 转贴

关于癌症的十大谣言 - 转贴

既然癌症还没能被治愈,说明人类还不完全认识癌症。这篇文章是转贴,给大家开阔一下思路吧。

(文/Lisa Winter)最近,国外网站总结了西方社会中流行的十个关于癌症的谣言,其中很多谣言在我们周围也有广泛的传播。

谣言1:癌症是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

或许在公众的认知里,癌症在今天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不过实际上,癌症可不是一种西方社会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它的历史和人类一样悠久。几千年前,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医生就描述过这种疾病。科学家也曾在一具3000年前的人类遗骨上找到了癌症的迹象。

尽管全球范围内,像癌症这种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的疾病,发病率确实在逐年上升,但是癌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依然是年龄。

这是个简单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活到了足以得癌症的年龄,因为我们颇为成功地应付了诸如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这些历史上导致人们死亡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细胞中积累的DNA损伤也越来越多,这是完全正常的;而正是这些损伤导致了癌症的发生。而且,多亏了癌症早期筛查、影像学和病理学领域的进步,现在我们也可以更加精确的诊断癌症。

的确,生活方式、饮食和诸如空气污染等因素都对癌症发病率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在英国,吸烟就贡献了25%的癌症死亡病例。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癌症是一种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有很多自然原因同样可以诱发癌症,比如世界上六分之一的癌症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

谣言2: “超级食物”可防癌

蓝莓、甜菜根、西兰花、大蒜、绿茶……有无数种食物被人们寄予了预防癌症的厚望。尽管有数千家网站都声称这种或那种食物可以防癌,但是实际上,不存在什么超级食物。这些宣称不过是商业销售手段而已,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无须在意你吃什么。一些食物确实比另一些要健康,偶尔来点儿蓝莓和绿茶当然可以成为健康平衡膳食的一部分。多吃水果蔬菜、丰富日常食用的蔬菜种类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指望吃特定某种蔬菜能防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复杂的,癌症也是,所以号称单一的某种食物就能影响癌症发病率实在是想得太简单了。

数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证明了一个简单到几乎不值得一提的事实,那就是只有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不吸烟、多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以及不饮酒,才能降低癌症发病率。

谣言3:“酸性食物”导致癌症

有些关于癌症的谣言虽然连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没搞清楚,但是却出奇的经久不衰,“酸性食物导致癌症”就是其中之一。这一观点认为有些“酸性食物”会导致人的血液变酸,继而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因此你需要多吃健康的“碱性食物”,比如绿叶菜和水果(令人惊讶的是,居然包括酸酸的柠檬)。

这种观点从生物学上根本就讲不通。确实,癌细胞不能在过度碱性的环境中存活,但问题是你身体里的其它细胞也一样。

正常的血液是略微偏碱性的。肾脏负责维持血液的pH值只在很小的正常范围内浮动。光靠吃东西对血液pH的影响根本无法持续。吃绿叶菜对健康当然是有益的,但绝对不是因为它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度。

有一种特例叫做酸中毒,这是一种生理异常——肾脏和肺无法使人体的pH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酸中毒通常是由某些严重的疾病或者中毒导致的。酸中毒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医疗救助,不过它和你吃的所谓“酸性食物”没有半点关系。

另外,癌细胞周围的微环境可以呈酸性。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呼吸作用的代谢途径和正常组织不同。研究人员正在试图弄清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这将有助于癌症治疗。但是没有证据表明饮食可以改变人体pH或者影响癌症的发病率。

谣言4:癌细胞爱甜食

我们经常见到的另一种观点是糖会“滋养”癌细胞,因此癌症患者应该杜绝糖类。这个问题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复杂,科学家才刚刚开始了解它,而谣言则把它想得太简单了,毫无益处。

“糖类”是一个统称,它是一系列分子,其中包括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我们平时做饭调味用的是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化学键结合构成的。糖类又叫做碳水化合物,因为其分子都由碳、氢和氧构成。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然后被吸收进血液,再进入细胞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为我们提供能量。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不论是不是癌细胞,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由于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相比往往生长更为迅速,所以癌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大。此外有证据显示,癌细胞分解葡萄糖产能的代谢途径也和正常细胞不同。研究者们正在进行癌细胞糖代谢途径的相关研究,并希望借此找到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例如很有前景但是尚未通过审批的抗癌新药DCA)。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和其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甜食中的糖会专供癌细胞“享用”。我们的身体不会决定具体哪个细胞应该得到哪种营养成分。我们吃进去的绝大多数碳水化合物都会转化成葡萄糖、果糖或者其他小分子糖,以供给那些需要能量的组织。

为了维持饮食健康以及防止长胖,我们当然应该限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但是这和“含糖食物会专为癌细胞提供营养”是完全不相干的。

上面提到的“酸性食物导致癌症”和“糖会滋养癌细胞”都是对合理饮食建议的误读。在饮食建议上,真正科学的建议依然是十分无趣的——多吃水果、蔬菜、纤维、白肉和鱼类,少吃脂肪、盐、糖、红肉或者加工肉制品,以及少饮酒。

谣言5:癌症是一种真菌,用小苏打可以治疗癌症

这种“理论”来自于一个以偏概全的观察结果,“肿瘤总是白色的”。

先不说癌细胞压根儿就不是真菌,这种观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肿瘤也不都是白色的。有些是,但还有些真的不是。随便问任何一个病理学家或者癌症外科医生,或者就用谷歌图片搜一下(但别在午饭时搜),你都能发现谣言中的说法有多不靠谱。

谣言的支持者们认为癌症是由一种叫做念珠菌的真菌感染造成的,而肿瘤则是人体为了抵御感染形成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另外,很多非常健康的人都会感染念珠菌,它只是众多生活在我们身上的正常微生物之一。通常,我们的免疫系统能保证念珠菌不闹出乱子,但是对于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比如艾滋病患者)来说,念珠菌造成的感染会变的很严重。

谣言认为治疗癌症的方法就是向肿瘤组织中注射小苏打(碳酸氢钠)溶液。这种方法连普通的真菌感染都治不了,更别提癌症了。恰恰相反,大量证据表明,大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会造成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一些实验显示,碳酸氢钠似乎可以影响到移植到老鼠体内的癌细胞和实验室里培养的细胞,机制是中和了肿瘤周围微环境的酸性。美国研究者已经在进行碳酸氢钠胶囊的小规模临床试验,以验证其能否缓解癌性疼痛,并希望找到人体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但该研究针对的不是碳酸氢钠对肿瘤本身有任何疗效。总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明碳酸氢钠能够治疗癌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甚至不知道,要是给人服用多到足够影响肿瘤的小苏打,人体能不能受得了——虽然确实有研究者在探究此事。因为身体对于任何试图改变pH的企图都十分抗拒,通常是用肾脏排出多余的碳酸氢根的办法来调节。如果大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足以改变肿瘤周围的pH——进入人体,那这些碳酸氢钠本身可能造成严重问题:碱中毒。一项估计认为,对于体重65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12克苏打粉仅能够抵消1立方毫米的肿瘤组织产生的酸。但每天摄入30克苏打粉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你来算算吧。

谣言6:有治愈癌症的灵丹妙药……

从吸食大麻到用咖啡灌肠,网上流传着很多号称“天然”、“有奇效”的治疗方法的视频和道听途说。

但是,超乎寻常的宣称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而YouTube视频和Facebook文章可绝对算不上科学依据,它们完全不能和高质量的、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结果相提并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否是被某种替代疗法治愈的。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医学诊断结果、疾病分期或者病情发展,甚至不知道他们得的到底是不是癌症。另外,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而且,我们只能听到那些被成功治愈的患者讲述他们的经历,但那些治疗失败的患者呢?死人可不会给你讲故事。宣称某种疗法有奇效的人通常只会大肆夸耀他们的成功事例,而不告诉你全部事实。

这一现象证明,发布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研究数据和临床试验数据是多么的重要。首先,研究者通过适当的临床研究可以评估某种癌症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发表这些数据可以供全世界的医生们自行参考,并确定最优治疗方案。这是任何一种癌症治疗方法都应该达到的标准。

并不是说自然界中没有潜在的治疗方法,像阿司匹林(在柳树皮中发现的)或者青霉素(来自青霉菌)都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天然化合物。抗癌药物紫杉醇最早也是从太平洋紫衫的树皮和针叶中提取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你靠嚼树皮就能治愈癌症。紫杉醇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种活性成分经过了纯化和临床试验,所以我们既知道它安全有效,也知道治疗所需的剂量。

癌症患者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治疗疾病,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建议,人们应该警惕任何标榜“有奇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当对方在试图把这个疗法卖给你的时候。

谣言7:……但那些妙药被大型制药公司打压了
和刚才那条谣言一起被经常提到的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制药企业甚至慈善机构暗中勾结,不告诉人们真正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因为现有的治疗方法能让他们获得巨额利润。

无论谣言给出的所谓“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是哪一种,其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这种治疗方法有效、廉价但是无法取得专利,所以医疗机构为了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就不公布这种方法。不过正如我们以前曾经写过的,这里面没什么阴谋,纯粹是因为那种方法就是没效果。

诚然,制药行业在透明度和临床试验上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可以参考本·格尔达(Ben Goldacre)所著的《制药劣迹》(Bad Pharma))。尽管我们督促监管者和制药公司把有疗效的药物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纳入国民保健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但是需要记住的是,研发和试验新药花费高昂,制药公司需要从药品销售中收回这些成本。

常规医学中存在问题不能证明替代医学就是有效的。就好像开车有时候会出车祸不能证明我们可以选择坐飞毯出行。

说某种潜在的治疗方法被制药公司打压,这根本讲不通。对这些公司来说,找到某种高效的治疗方法反而能让他们获得巨大收益。而且治疗方法无法获得专利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制药公司又不傻,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有效,他们一定会立刻冲过去分一杯羹。总有办法把药物分子重新包装一下以获得专利,如果最终证明这种方法有效,那么就可以帮助制药公司收回研发和临床试验上的投入(可能高达数百万英镑)。

另外,像英国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这样的慈善机构以及政府资助的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并没有利益驱使。而且,NHS的医生经常会给患者开通用名药物(仿制药)或者已过专利期的药物,说他们不愿意开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的便宜药物是没有道理的。

例如,现在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正在资助阿司匹林(1897年投入生产,现在是全球应用最广的已过专利期药物)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研究阿司匹林在预防高风险人群患结肠癌上的作用,以及降低化疗副作用、预防癌症复发、提高患者存活率上的效果。

最后,要记住即使是政客和制药公司的高管,也无法逃脱癌症的阴影,在这一点上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类。制药公司、政府、慈善机构或者其他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有可能、也确实会死于癌症。

在癌症研究中心,我们目睹了自己的至亲和同事身患癌症。一些人活了下来,一些人没有。说我们中的某个人或者整个研究中心把治疗癌症的方法藏起来不仅十分荒谬,而且是对世界范围内,像癌症研究中心这样的组织中辛勤工作的每一名科学家、员工和支持者的侮辱,更是对每一名癌症患者和他们家人的侮辱。

谣言8:死于癌症治疗的人比直接死于癌症的人还多

先澄清一点,无论是化疗、放疗还是手术,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治疗的副作用可能十分严重。毕竟,用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正常细胞。

非常遗憾的是,治疗也并不总是成功。癌症晚期患者的治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尽管癌症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寿命,但是它不太可能“治愈”晚期癌症。如果发现得早,手术依然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而放疗救治的人则要多于抗癌药物。不过化疗和其他抗癌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依然很重要,有时是治疗癌症本身,有时则是帮助延长寿命上。

网上流传的化疗“只有3%能起效”的说法存在很大的误解而且信息来源是过时的。Science-Based Medicine网站上有两篇更详细的说明。另外,我们还写过一篇文章,反驳了化疗会“刺激肿瘤生长”这种观点。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了抗癌药物对癌症的治疗效果。例如,因为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的应用,睾丸癌治愈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不到70%提高到现在的96%;而化疗将患癌症儿童的治愈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大约25%提高到现在的75%。

要想找到治愈所有种类癌症的方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医生、患者和患者家属对癌症最佳治疗方案做出符合实际的、诚实的判断,特别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

有时候,也许将治疗重心放在减轻疼痛和症状上会比治愈疾病本身更合适(这种治疗方法叫做姑息治疗)。在癌症治疗中,平衡生命质量和生命长度是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每个患者都需要在二者中做出选择。

谣言9:我们在治疗癌症上毫无进展
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治疗手段的进步,英国的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率(10年以上)在过去40年里翻了一番,而死亡率在过去10年里则下降了10%。我们的首席临床医生皮特·约翰逊(Peter Johnson)教授的这篇文章给出了关于癌症治愈率的一些重要事实。

按照定义,这些“十年生存率”的数字说的是至少在10年以前开始治疗的那些患者。现在新确诊并开始治疗的患者存活率还会更高。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变化,你可以看看我们协助制作的这部时长1小时的纪录片(需翻墙)——《我们身体里的敌人:50年抗癌史》(The Enemy Within: 50 years of fighting cancer)。片中详细介绍了从20世纪5、60年代的早期化疗到最新的定点清除癌细胞的药物和放疗,展示了这些年来我们在癌症治疗上取得的成果有多大。

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有些癌症的治疗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比如肺癌、脑癌、胰腺癌和食道癌。当你的至亲因为癌症离开你时,你可能会觉得医学在治疗癌症上毫无建树。所以我们才希望能尽快攻克癌症,让人们不再被癌症夺去生命。

谣言10:鲨鱼不得癌症

鲨鱼当然会得癌症。

编译自:iflscience,Don’t Believe the Hype – 10 Persistent Cancer Myths Debunked.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