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看记录片编辑室《十五岁的中学生》有感

看记录片编辑室《十五岁的中学生》有感

很偶然,难得开电视机的我在爷儿两去空手道之后,看完1/7,调到了纪实频道,正好在播放纪录片编辑室,播放的是《十五岁的中学生》,纪录片有些年度了,而且整个纪录片的时间跨度蛮大,描述的是1992年上海中学初中部的初三2班考生。用跟踪记录的方法,大篇的幅度记录了他们初三最后阶段的学习生活,还有1997年他们毕业5年后的人生追踪,似乎还有2007年他们这群当初的中学生的人生片段。用15年后的眼光去看过去的初三人生。心里非常感触。
这群中学生比我小一年,可以说是我的同龄人。在他们1992年的人生里,我看到了我的过去,在他们97年,07年的淡定中看到我自己的改变。岁月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
更让我心惊的是教育在这20年里愈演愈烈的成为学生们“人生不可承受之重”。按时间来说,初三2班的那群学生当时所承受的压力,也是我曾经承受过的那种幅度。在记录片中,有不少的教育界人士,甚至是泰斗,比如上中当时的校长,比如吕型伟等大家已经在发出减负的呼吁,已经在说学生的压力太大了,已经提出为了应考的那么多的试卷从人生的角度来讲是浪费,是不必要的应考,和学识能力已经没有多大的正相关。然而二十年过去了,我看到我的孩子比我们当时承受的压力和负担更多,更大。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经要拷问,教育怎么了?
纪录片跟踪了几个中学生,有的直升进了上中,又直升进交大,一路平顺,还要继续深造。有的进了上中,却因为压力太大,差点因神经性厌食症而不治,最终通过调试,高考失利进了立信会计,又四年自学本科,成为外资客户经理,成就一番精彩人生。有的5分之差没有进上中,但现在的人生依然事业顺利,出唱片,搞义卖,自我评价为幸福人生。有的压根没有想过要进高中,毕业走向另一条精彩人生之路。他们也在问自己,初三的付出是否值得。
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我在拷问自己,片中的孩子抱怨初三了,连电视都没有看了。我的孩子才四年级,可是也忙得没有时间看电视,当然他不少只是忙着运动,可是也有很多的孩子忙着学习。他们和他们,隔了20年,不同的学段,可是一样的承受着这样的压力。我该如何做家长?.

TOP

回复 4楼胡豆妈 的帖子

写的真好,非常有同感。
然而事实上,作为压力传导的下游,我们很难去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候,虽然很想改变自己,改变对孩子的要求,但是到最终被裹挟着,再加一部分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
也是虎娃狼娃们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面对日渐变态的教育依然能够得心应手。可是,对绝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受挫感是非常浓烈的。而家长面对不理想的被拔高要求的考卷,很难一次次淡定。育儿焦虑具有普遍性。
中国有个成语,叫事半功倍,还有一个词叫事倍功半。我们希望能够有前者的效率,然而,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始终在做后者的努力。回顾过去孩子的功课,那么多的默写,都是前默后忘,现在看来真是浪费了大量阅读的时间,而且更可怕的是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热情。真是得不偿失。然而,作为家长,我们除了配合还能如何?作为学校,这些默写有1/4的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并在学习成绩中因为这可以有一定的优势,在周边学校中因此有一定的美名,又怎么会不去坚持?哪怕有3/4的学生是被陪绑着长期经受着充满挫折感的教育。我们现在似乎在用精英教育的要求进行着大众普及教育,直接的后果是每个人都不快乐。
面对挫折,我不敢让孩子绕着走,在世界观人生观没有形成的时候,怕他形成面对困难绕着走的习惯。迎难而上大概是所有家长的口头禅。《十五岁的中学生》中主人翁之一,那个初中拼足全力考上中,压力大的觉得考不好不如去死的女孩徐虹,如愿进入高中后,因为浓烈的受挫感,自我惩罚得了神经性厌食症,住院48天,后来语文化学失利,考取了立信会计,后面努力自学四年获得了本科文凭,并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外资客户经理。07年,主持人笑问如果她有孩子希望孩子是怎样的。她说希望孩子快乐,并有坚韧而又积极进取的态度。然而,我的感觉,这2者似乎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现在的孩子多数不快乐,徐虹过去那么浓重的挫折感又如何快乐。不快乐的学习,又如何能让孩子积极主动进取。真是两难。
我要去不二周助帖子看看他女儿的精彩总结。

[ 本帖最后由 ssymaomao 于 2012-9-10 10:3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Tangmaotou2002 于 2012-9-9 21:33 发表
那是我们啊
你是片中初三2班的?世界没这么小吧!还是仅仅同龄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yusky 于 2012-9-10 10:31 发表
昨晚也看了,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但每次看心里总是唏嘘不已,做学生真不容易,压力太大了,好像直升上中是唯一的奋斗目标,真心地心疼那个叫徐虹的女孩。
现在的孩子不比徐虹好多少。每年跳楼的孩子都不少。.

TOP

回复 13楼彤彤mummy 的帖子

片中跟踪的几个似乎没有提到中国中学去的。记得那时考取高中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毕竟当时高中的普及率没有现在这么高。跟踪的第四个,就是压根没有想过考高中的那位,志愿就填了一所学校,97年在建国宾馆学徒,后来又离开,并且想进一步进学校继续深造。
也许我比较易感,看着片子,心中一直觉得酸酸的。归结了一下,这种感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来自于同情孩子所承受的日渐变态的教育;另一个是来自于自伤作为同龄人的自己和他们一起消逝的青春。就像十六岁的花季我从不看续集,这样的断层心理上实在五味杂陈。
有人说最悲的是英雄美人迟暮,实际上这种心理的落差每个人都存在。

[ 本帖最后由 ssymaomao 于 2012-9-11 16:07 编辑 ].

TOP

回复 15楼彤彤mummy 的帖子

鲁毅在片中是主人公之一,也许看得不够认真,没有注意到他考取的是中国中学。不过非常佩服他对兴趣爱好的执着。在中考前期他还是瞒着父母参加了某个卡拉OK大赛。片中记得有他的一句话,他说,即使他知道他会因为这样的原因考不取上海中学,他还是会去参加。他说不能唱歌,他觉得简直不能活。后来好像是97年,他自己录制唱片,义卖,所得捐献给了盲童事业。平时他们和盲童之间就有很好的互动和交流,关系很好,看得出是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爱心人士。07年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外资客户经理,用片中的话说,一周中大半的时间在祖国的各地飞来飞去。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当年,他以5分之差和上中失之交臂,后来曾经的愿望是考取上戏,可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去上戏的面试,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父母的不支持。当时说了一件事,说他的父母事后问他为什么没有去上戏面试,话中隐含对他理想的支持。尽管已经在事过15年之后,他还是非常难受,因为和理想的错过,三十而立的他哽咽了。青春无悔真是一种很难的追求。

[ 本帖最后由 ssymaomao 于 2012-9-12 08:1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