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123
发新话题
打印【有258个人次参与评价】

[讨论] 让我们开始干吧!——谈中国普通家庭的教育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让我们开始干吧!——谈中国普通家庭的教育

在和身边朋友们的交流中,听到最多的感叹就是:“要是你来教我的孩子就好了!”如果是目不识丁的家长这样说,我可以理解。但是跟我说这种话的人都是高学历的,包括我那个学富五车的师妹。他们这样说的时候,我认为他们没有沉下心来好好想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教育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那些得失?在孩子的教育中,长、中、短期的目标各是什么?以我目前的资源,我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或者至少是不妨碍孩子的成长?

        这些个问题的回答需要有一定的水平,但是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是不需要有多高的专业水平。那么有的朋友会说:“我没有专业水平,思考有什么用?”在松下幸之助的书里,他多次提到面对问题要行动。有的企业家去找他求教怎么管理企业,怎么挽救企业于亏损。松下先生以佛家棒喝的形式进行提问:“你干得辛苦嘛?”他们回答;“辛苦!辛苦极了!但是没有办法!”松下接着问:“你辛苦得尿血了嘛?”他们回答;“这个——没有。”松下说:“没有尿血,那么回去接着干!干到尿血还不能挽救你的企业再来问我。”松下的说法很有些不讲理,但是他说的都是至理。先干起来,才会有水平的长进。松下的这番教训,稻盛和夫在他的书中有记载。他说有一次松下先生给年轻的企业家开讲座,松下讲到一个企业要居安思危,持盈保泰。坐在底下的企业家一阵哗然,认为这是废话。有人跳起来发问:“松下先生,你说要修建企业的‘水库’,保证企业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也有‘水’喝。这个道理我懂,那么请问,怎么修建‘水库’呢?”松下先生沉思道:“关于怎么拥有‘水库’,我也没什么好办法。不过不去想办法兴建‘水库’,那可不行!”大家哑然失笑,认为自己来这里听了一堆废话,松下先生同样以棒喝的形式回应:“你们的确是在浪费钱和时间来听我的讲座,你们回到工作现场去!那里有你们需要的答案!”稻盛和夫听懂了松下的道理,感觉心意相通,他认为工作现场有神明坐镇。在没有找到路的时候就挽袖子自己开路,成就了松下和稻盛。

        这个故事,给于我们中国普通家庭的家长什么启示呢?启示就是中国的那句老话:路在脚下。目前中国的教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又是每一个家长的追求。如果不能遇到到好的老师,不能出国找到好的学校,孩子的成长如春笋拔节,容不得片刻的彷徨和等待,怎么办呢?自认无能嘛?伸长脖子羡慕别国的教育嘛?如果这样,那么未战而言败,真的是低人一等了!中国的文明得以传承几千年,在于生生不息的教育。以前因为文化传播的限制,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文盲的限制,那些好的教育模式都是局限在士大夫精英阶层中传承。现在有了互联网,有图书馆,有发达的出版业,大部分人不是文盲,买书的钱都大多能够承担,局面和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观。纵然在目前比较死板的教育环境下,一个普通人家的父母在家里就可以在教育孩子这件工作上有所作为。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怎么作为?我没有指导孩子的专业能力,怎么作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分析作为一个普通文化程度的妈妈,在现有的环境中怎么作为。.

TOP

一直想写一篇文章,设身处地地为普通文化的父母想一下利用现有的条件去为孩子创造一片蓝天。

想法很宏大,但是力量很微薄。饶是微薄,还是督促自己写一点,就算帮助一个孩子的父母,也算不白费功夫。

开头写在这里,周末过后开始分论题写。.

TOP

外出回来一看,很感动。 谢谢诸位父母的鼓励。

我会尽力把问题想周全,好好地写一下,能够有一点建设性意见。

至于制度,有不满情绪是很正常的。但是不满之后采取什么行动才是最关键的。

明天还要出去一天,构思好了,争取周一开写。.

TOP

成功的条件

我们先来看看做成一件事情需要那些条件:信心、恒心、善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放下功名心。这几个条件对于任何事情都是适用的。那么具体到孩子的教育,还需要:了解你的孩子、确定教育目标、利用身边的资源(包括如何选书、如何培养孩子的钻研精神、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老师)、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等等。我们分主题讨论。.

TOP

信心

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一次长跑,是造物给每一个父母安排的漫长的修行。孩子从呀呀学语到大学毕业,时间的跨度超过二十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坚持做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坚强的信心。当孩子的成长出现一些突发性问题的时候,没有坚强的信心,是完不成的。假设孩子的父母只有高中文化,怎么找到坚强的信心,带领自己穿越这漫长的旅程呢?

        幸运的是信心不是来自于父母本人的学历和周围的环境,信心来自于造物。父母们静下心来想想,造物有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得一无是处?这个孩子是不是与生俱来地没有生长的能力?是不是不能轻松地学会任何一样东西?请回忆一下这个孩子在三岁之前的表现,有没有透露过点点灵气?仔细回忆一下,就发现造物对于大多数父母都是公平的,送来的绝大部分孩子有自我成长能力,在他们人生的最初都是充满了灵气和锐气。这种力量是任何老师和学校所不能代替的,父母要做的只是帮助孩子保持这些东西,并将这股力量引导到适合的地方。

        在孩子开始竞争升学的那时,家长们就开始接受错误的信息,认为必须进一个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才能成材。这种信息反复被强化,已被奉为圭皋。这种观点其实是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外界条件;其二,把学习的过程完全线性化。但是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者本人的热望和决心。此外,学习者的特性是在不断变化的。刚上路的时候,需要引导一下。引导到某个节点,他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主动地整合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这个境界,理论上而言,每一个正常人都可以达到。在这一点上,造物并没有特别地优待那些家境好的、父母学识高的孩子。他一视同仁。因此,我们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父母,都应时时相信,造物虽没有格外优待你的孩子,也没有歧视你的孩子。

在我完成了我的所有学院派的教育之后,跟我父母谈过我不该在学院里待这样久。我父母用一种无奈的口吻问我:“你的这些年,总是有收获的吧!总不是白读吧!”我说:“的确,没有白读。”我父母一阵惊喜,问道:“说说你的收获!没有白读我们就心安了。”我说了一番话,当时让我父母不能接受,但是现在我母亲已经完全理解了我的意思。我说;“我一路的收获就是‘破除迷信’。在我小的时候,你们给了我很多迷信。你们说一个人要进好的大学才能有出息,你们说名校里的老师怎么怎么神通广大,经那些名师点拨的人是如何如何厉害。你们说没有在名校里遇到名师,学习就会没有头绪。你们给了我一堆迷信,然后让我用二十年的时光来破除它。”

我细细地反省自己成长的历程,只有一个力量是决定性力量,那就是求知欲。这个欲望在我学龄前就很强,但是在我父母认可的某些“名师”的教导下,却逐渐弱化。每次当我处于比较悠闲的时光,没有人再来安排我做这、做那的时候,我的求知欲就像干木耳放在了水里,立即膨胀起来。这个感觉也不是我独有的,我的一些比较有想法的同学和学生都有过类似的感觉。那么求知欲最初是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造物。

因此,每一个父母,如果是有宗教信仰的,请相信神,他会眷顾每一个孩子。对于包括我在内的不信仰某一个人格神的家长,要相信自然的力量,相信我们传给孩子的基因,里面已经包含了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家长在自己有信心之后,要把这种信心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在孩子的成长遇到阻碍的时候,把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方面,而不是抱怨老天没有给你一个好孩子。在孩子不自信的时候,把自己坚定的信心展示给孩子看,以自己的信心带动孩子的信心。

举一个例子,我们家里的人经常拿我的孩子跟我小时候比较。从早慧这一点而言,她是比不过我的。从经常被考量的语言和计算这两点天赋来看,我强的地方,她没有我强;我弱的地方,她比我更弱。我的孩子听多了家里人以前对她的评论,某一次突然跟我说:“妈妈,我不如你。”我就蹲下来问她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她说:“爸爸说的。”我告诉她:“你没有必要跟妈妈比。要比的话,妈妈也有很多地方不如你,比如妈妈小时候很挑食,妈妈小时候走路都喘气,别提跟你比赛跑步了。妈妈有你真高兴。妈妈那个时候跟老天爷说想要一个小孩,老天爷问我要什么样子的。我就告诉了他。老天爷说:‘好的,满足你。’然后你来到妈妈身边,妈妈一看呀,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她好奇地问:“你跟老天爷说你想要什么样子的孩子?”我说;“我想要一个吃饭特别香的、特别有力气的、喜欢运动的、喜欢听故事的、喜欢帮助别人的、喜欢把数学当做玩的,调皮但是讲道理的孩子。”我说的这些特点跟我女儿不完全相同,但都有点沾边的,因此对她有好的心理暗示。随后我再问她:“你觉得爸爸本领大不大?”我女儿说:“大!”我就故做神秘状告诉她:“告诉你一个秘密哦。你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话说得没你清楚,还不会数数!”她很惊讶,又觉得好笑。然后我继续说:“胖子,你看你爸爸小时候那个样子,仍然找到了他擅长的本领,仍然把工作做得出色,让妈妈都佩服。那么你也一定能够找到你特别厉害的本领,让妈妈大吃一惊。”我女儿被我几次糊弄之后,对自己有着无限的信心,快乐地接受自己,坚信她会长出一种比我们都强的本领。虽然现在还没有,但是一定会实现。

这种展现信心的功课,不需要父母有多高的文化就可以做。只要机会来了就做,尤其是孩子不自信的时候,挑出他身上的闪光点来进行良性的心理暗示。把他身上的优点认认真真地说出来,给自己信心,给孩子信心。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功就是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告诉孩子他有他自己的特色,他有属于他的那一份天赋。这样,当孩子日后受到不恰当的评价的时候,他的心理不会受到重创。如果父母一开始就自认自己水平低,遇到一些教育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就开始抱怨孩子不够聪明。时间长了,这种坏的心理暗示会导致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进行外部归因,不会反省自己,自然也就放弃了成长的努力。.

TOP

回复 36#jrmm 的帖子

呵呵,谢谢!.

TOP

“信心”二字,看起来很虚,不是什么切实的学习方法。但是它至关重要。一切具体的方法,一切好的环境,能够发生作用的先决条件就是“信心”。迷惘的时候,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而不是怀疑上苍不公平,给了你一个不够好的孩子,或者说抱怨生在今日之中国(其实生在今日之中国是幸运还是不幸还需时间检验呢!)。唯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准。

那么有了信心之后,我们自己怎么把相信的东西一点点地实现呢?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论题:决心。 如果说信心是对造物而言,那么决心就是对自己而言。信心是破除迷信,决心是发下宏愿。

这个下午再谈。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11-8 12:08 编辑 ].

TOP

决心

关于决心,我想先说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一段古文,不知现在的语文课本有没有收录。我先把它贴出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这个故事,我小时候是熟背的,当时当做一个寓言故事来背,并不觉的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这种类似的事情还真有,居然发生在我的祖父身上。祖父去世很早,对于他的一生,我知之甚少。在父亲去世之前,在病床边,我跟父亲开玩笑说:“我象你,犟得很。你又象哪一个?”父亲说:“这个大概是祖传的。”于是他跟我讲了一下祖父的一件事情,让我惊讶得合不拢嘴。我的祖父在五岁的时候在家门口玩,被人拐走了。拐走之后,卖到离家大约二百多里路的地方。那个人家想要男孩,对他不错。在他八岁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不是这家人家亲养的。他开始打听他从哪里来的,但是人们不告诉他。花了一段时间,他大概知道自己来的地方和方位,于是他伺机准备出走。几次出走不成功,养父母家里人对他看得很紧。终于在他十一岁的时候,他出走成功了。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到底在哪个村落,只是知道大概的方位。从出走,到最终找到家,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两年多的时间,他乞讨,帮人家干活,风餐露宿。因为不知道自己家具体的地方,他走了很多冤枉路,有的时候围着一座山转圈,甚至在离家不远的村落盘亘了半年之久。但是他最终找到了家,连妈妈都不再认识他,靠胎记才相认。

        我听了这个故事,惊叹不已。一个少年,没有考虑是否有路费、是否最终能找到父母,只是凭借着要回家的决心,自己居然没饿死,竟然还把这件事情做成了。相比起我祖父做成的这件事,我所做成的事情太不值得一提了。

        那么回到我们做父母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来,我们做一个好父母的决心来自于哪里?也就是那个念想来自于哪里?我的孩子曾经问过我:“妈妈,你为什么总是想到我?”我的回答就是:“因为我是你妈妈。”如果有人问我要把孩子教育好的决心来自于哪里,我的回答就是:“因为你是妈妈(爸爸),因为你对孩子的爱,还有就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

        我们自己生养了孩子,如果我们没有决心教育好他,还能指望谁?对于老师而言,教育是一份工作。对于父母而言,教育则是天命。工作总会有结束,天命将追随一生。我们在对老师不满的时候,自问一下我做得怎么样?我是不是有着坚强的决心要做好这件事?这个孩子,教育不好,对于一个家庭是终身的拖累;对于整个社会,又多了一个没长好的孩子。无论是从小家来看,还是从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来看,我们要有决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此外,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目前的社会,大部分家庭不必为温饱操心、不必为活命操心,在想做教育的时候可以专心去做。我们这个时代,还遇到了互联网的普及、出版业的大发展,在想做的时候,有条件去做。那么还有什么借口让我们下不了做成这样一件事的决心?

        当我们有了做好父母的决心,我们应当把这个决心贯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给孩子看。我的孩子晕车,我一直想减轻她的心理负担。这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看到别人吐就会觉得不舒服,其次让我给孩子洗脏东西对于我的心理也是一次绝大的考验。但是孩子先天已经这样了,妈妈再没有决心怎么行?一次我带她和朋友们出去玩,在回程的路上她吐的时候我没来得及用塑料袋接住。孩子哭得厉害,一方面觉得不舒服,另一方面她也怕脏。我把她的外衣都脱下来用一个袋子装起来,用我的外套裹住她。把她抱回家,给她洗完澡之后,我问她还愿意出去玩嘛。我的女儿说了:“不想去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了句让我很感动的话:“给你添麻烦。”我抱住她,告诉她:“妈妈一点都不觉得麻烦,弄脏衣服有什么了不起,妈妈能把它变干净!”那天阿姨放假,我自己动手,洗完了拿给我女儿看,问她干不干净。我女儿说干净。第二天晒过之后,拿给女儿闻闻晒过的衣服香味。她的心情好了很多,我告诉她:“妈妈不怕麻烦,有妈妈在,什么都不用担心。我们一起努力,你一定会很快地变得不再晕车!”这种事情做了几次,有的时候虽然我妈妈或者阿姨想帮我洗孩子的脏衣服,我不肯。我要做给我女儿看,妈妈有决心帮助她,这点小事没问题!后来,我女儿虽然晕车,但是不怕坐车,吐归吐,玩归玩,没有害怕坐车这一说。她的活动区域也在不断地拓展,终于可以坐车离开上海市区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肯定能搞定,还有什么比晕车还难搞定的东西嘛?”当然,这个世界上比晕车还难搞定的东西肯定不少。只是在她这个年龄段,克服害怕晕车的心理已经是一个大的挑战。这样一个挑战一个挑战地去做,她最终会自己去克服比晕车更可怕的事情。

        有一个我比较欣赏的妈妈,她儿子上学之前一直放养,学前教育除了读点故事,其他基本是空白。上小学时,她儿子写字也写不过人家,但最要命的是对数学胆怯。我问她是怎么扭转局面的。她笑呵呵地说:“你觉得我这个人一般怎么解决问题?”我跟她是老朋友,当然了解:“你总是对着问题说:‘没问题!’,最后就真的没问题。”“对啊,我就跟我儿子说:‘没问题!妈妈觉得这不是什么难事,我们肯定能学好数学!’”她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她决定了就开始做。儿子的每张试卷她都看一看,每一道错题,她都和儿子一起探讨一番。有的时候,她忙完工作已经下半夜了,她仍然把儿子的试卷拿出来看一下。儿子每一点进展,她就跟儿子强化克服畏惧心理的决心:“看!我们下决心做,就是能做得好!”二年级的时候,她儿子爱上了数学,学校里的考试已经能自己全部搞定了,还多了一个口头禅:没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中,遇到了困难,我们自己先不能怯场,要镇静,要有必胜的决心,才对得起孩子对我们的信赖。这个决心,也不需要多有文化,只要有对孩子足够的爱和责任,我们就会有决心。我们的决心会逐步地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在童年期就逐渐体验到决心的威力。当他们遇到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长出了自己的决心。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11-8 20:11 编辑 ].

TOP

回复 50#perfeiti 的帖子

天赋么,我是这么理解的

一些基本的跟生存有关的东西,每个人都有。比如:学习母语的能力、基本的逻辑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等。

这些能力运用得当,如果不是一定要孩子参加某科竞赛的话,对付中小学课本知识的学习应当是够用的。

至于用造物这个词,是因为我相信自然的力量,但是我又不相信有一个人格神的存在,我就用了这么个词。.

TOP

回复 55#小小老虎 的帖子

定义孩子的潜能,我不知道。如何识别孩子的潜能,我倒是知道,跟他玩,他就会展现给你看。我对孩子的了解,包括对我学生的了解,都是通过跟他们玩、聊天来完成的。

至于激发潜能和因循造物,这个不矛盾吧。能把造物给于的各种潜质合理组合一番,已经很厉害了,你还打算激发出孩子基因里没带来的潜能嘛?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11-8 21:26 编辑 ].

TOP

回复 58#SybilMom 的帖子

不好意思,你恰好说反了,呵呵。

正是缺乏信心和决心,把教育复杂化了。把孩子驱赶在各类补习班上,为了名校的份额争得头破血流,而忘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品行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后续要展开的东西,我在32楼已经给出了大致的提纲,为什么不等我写完呢。

运动和交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说的学习已经泛化,而不是局限在书本知识上。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11-8 22:10 编辑 ].

TOP

回复 60#SybilMom 的帖子

我看到的是家长们花在陪孩子上各种学习班以及抱怨当今教育环境上的时间,已经足够用来做家庭教育。

至于各类学习家长是否能招架,你这里犯了一个线性思维的错误。这些事情并不需要一件件地去做,而是抓住根本,就可以纲举目张。因为孩子是活的,只要根本性的东西弄好,孩子可以自己一件一件地做成。这些根本性的东西,就包括了我们传递给他们的信心和决心。.

TOP

明天来谈培养孩子的善心.

TOP

善心(责任心)

这个内容比较多,要分步写。先帖出来这么多。


那么培养孩子的善心和学习有关系嘛?不仅仅是有关系,而且是太有关系了。一个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的,拥有自己的世界。他要从外界吸取养料,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那么外界环境是否友好就非常关键。作为父母,不可能预见到孩子日后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同学,更不可能把握会遇到什么样的领导、同事或是下级。父母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培养善行,不要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性。不懂得关心、体谅他人,最终将会为自己日后的成长埋下不可预计的困难。

        有的朋友会说我的孩子很好,心地很善良,还需要怎么培养呢?孩子心地善良,我绝对相信,但是家长应当引导孩子以善行的方式把自己的善心传递出来,感染他周围的人。孩子表现出来的善行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有人为的造作,让旁人看到了其中的虚伪,那是弄巧成拙。孩子什么时候能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善行,不是家长可以精确设计的,家长只能把握好一些原则。

        关于这个问题我花了点时间去想,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责任心、礼貌待人、分享和换位思考。具体的手段就是差遣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父母的以身作则。

        责任心的确立我是在孩子两周岁不到的时候就开始做。我没有看到哪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可以自然而然地、持久地流露出善行,可以换位思考、体谅他人。此外,我一向主张孩子要自学,要主动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养料,如果她从小认为她是没有责任的,她怎么能够在后续的成长中意识到学习是她自己的责任?缺乏责任心这块基石,后续的教育是无法展开的,自我教育将成为空谈。

        当时我还在上班,让我父母去执行我的想法。这些想法包括:去绿地里玩,让小朋友自己背包,包里面哪怕放一块尿布,一根汗巾,都要让她自己背;孩子在外面用纸巾擦手,擦完了让孩子自己扔到垃圾筒里去;吃饭掉在桌面的米粒,鼓励孩子自己捡起来放在空碗里;我们下班回家,鼓励女儿为我们拿拖鞋等等。我父母当时很不能理解我的做法,觉得我在作弄小家伙。但是我仍然坚持让他们这样做。其实小家伙没觉得这是“受差遣”,她干得乐此不疲,连家里阿姨来她都会冲到门口去拿拖鞋。来我们家做事的阿姨没有一个不喜欢她。她能完成这些工作,对她是一个非常好的激励,因为她会得到人们真诚的而非客套的夸奖。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父母夸奖孩子,孩子无动于衷;旁人的一句夸奖,孩子却非常看重。因此,我们要做一些工作,培养孩子的善行,让其他人来给孩子鼓励,这就是环境的教育。

        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责任心的培养。孩子能走的话,又不是生病,就少抱、少坐小推车;孩子能握勺子了,就要逐步培养她自己吃饭。这样一步一步地培养,孩子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她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将会激发她进一步去成长。现在已经品尝到责任心培养的好处。现在跟孩子说:“胖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她就会自己去做。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她都是自己去完成,而且还记得挺牢。放学后在外面玩完回来就做,不需要我们去说。此外,她认的几个字,自己每天拿出来复习,也是主动的。因为她知道这是她的事,不是我的事。我们现在经常有这样的对话:“胖子,需要帮助嘛?”胖子说:“不用,谢谢, all by myself!”我再叮咛一句:“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叫我。”“好的,妈妈,你做你自己的事情去。”

        除了让孩子自理,还让孩子体验各种劳动。我女儿两岁多的时候,看着阿姨拖地板,很好奇。她有一次摆弄拖把,阿姨告诉她:“这是简单的事情,你不要做,你学你妈妈,做难的事情。”我跟阿姨说:“不要,我就是从小劳动教育太少,上中学了仍旧不懂事。”我就给她一个拖把,让她去摆弄。家里还划出一块地方,让她拖。当时我只是顺水推舟地让她有个劳动的体验,并没有想那么多。但是这件事在孩子四岁的时候结出了让我欣喜的果实。一次她发高烧,我又有急事不能回家。我爱人从单位里冲回来带着她去医院,家里阿姨跟着。从医院回来之后,孩子晕车,在小区门口就下车了。我爱人接着去上班,阿姨看她走不动,就背她。她伏在阿姨的背上说:“对不起,本来应该我自己走的。我今天实在是走不动,给你添麻烦了。”阿姨好感动,就说:“不麻烦,不麻烦,阿姨喜欢背你。”我女儿说:“是麻烦你了,你每天都很辛苦。”阿姨连忙说:“不辛苦、不辛苦。”我女儿继续说:“辛苦的,我拖过地,还拖不干净。你每天拖地烧饭,很辛苦的。我病好了,不会让你背的。”我回到家,阿姨激动得眼泪都在眼眶里,一连声地跟我夸孩子懂事,体贴人,还夸我真会教。其实哪里有什么奥秘,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加一点劳动体验,孩子就会生发出来善行和善语。我听到阿姨陈述的孩子的体贴,也感到很欣慰。我知道孩子这样发展下去,她离开我懂得体谅他人,就会交到真心的朋友,就会从她所处的环境中得到好的帮助或者指点。我不用担心她出言不逊,刺激他人,给自己埋下祸根。

        不要小看体谅他人这件事,一个善行能激起更多的善行。孩子纯真的体贴,很容易感动成人。今年夏天,胖子练轮滑。她看到老师教得尽心尽力,衣服湿透,就提醒我去多买一瓶水。当她把那瓶水拿给老师的时候,老师很感动,说:“我带水了,谢谢你!”这个小小的关心,激发了老师的热情。老师喜欢她,就拉着她的手一起滑,给她表演花式,激发了她学习欲望。她学习欲望加强了,练得勤。过了一个多月,老师来跟我说:“你孩子悟性高,她来练习不算课时。”其实哪里悟性高?不过是师生情感交流顺畅,互相激励,良性循环,外加一点点坚持,就进步快了。.

TOP

惟独一件事情,我看是无法推卸掉的,错了,不好了,就只能自己承担,那就是为人父母必须要教育好子女.
————————————————————————————————————————————


非常赞同。生下来就要下决心教育好,否则不如不生。这个教育好不是指一定要拿个什么奖才叫教育好,学会做人,学会一项安身立命的技能,身心没有大毛病,就算是教育好了。.

TOP

善心(责任心)(续)

言语是人的第二张脸,对于孩子礼貌的培养,我和她爸爸是高度一致。孩子很内向,让她干点活也许没问题,让她开口问候他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和她爸爸约好了,不论自己原来性格如何,为了这个孩子,我们必须先教育自己。在遇到面熟的人,不论关系远近,一律先打招呼,笑脸相迎。不论人家什么反应,我们都坚持这样做。坚持做了之后,即使是一开始不愿搭理我们的人,都跟我们热络起来。我们俩这样一直做榜样,到了胖子三周岁可以说一个“好”字的时候,带她出门跟她有言在先,碰到他人,一定要问“好”。胖子答应了,但是有时她不肯做,她不做,我就不走。那个等着她问“好”的人都走了,我还不走,一定要她开口说:“好。”慢慢地,小朋友就养成了开口问好的习惯。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会在外面的环境中吸收一些不好的言语。对于这个我们都很敏感,一听到她口气不够礼貌,我们就要跟她探讨一下她说这个话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的正当,那么怎么说才好听。孩子很犟的,学到一些挑衅的话语,又觉得自己很酷,听不进。我们就找时机,把她的话用在她身上。这种时候,孩子就会楞住,我们就开始问她:“喜欢我们这么说嘛?听得舒服嘛?”孩子体验过不好听的话对人的刺激,就自己愿意去改正。

        也是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我开始了分享的教育。分享这件事是我到大学才学会的。在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我吃。到了大学,妈妈叮嘱过我不要吃独食,有水果零食要分享。但是我一开始做得不好。饼干糖果好分,水果就没那么好分,酸奶也不那么好分。苹果和酸奶是我钟爱的食物,经常去买。但是买回来的,如果分的话,隔壁寝室的女孩一起来吃,一个人一个苹果是不够的,一人一瓶酸奶我也是拎不动的。因为从小到大我永远是吃整个一个苹果,以我的智商居然想不到苹果可以切开来吃。直到寝室里其他女孩分水果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苹果是可以分的。寝室里有个女孩,平时花钱比较省。她买一些水果回来,还没我买得多,但是她有办法分。她拿洗净的饭盆,把苹果、橘子和香蕉切开,然后招呼大家来吃“水果拼盘”。水果不多,但是每个人可以吃到一小片苹果、几瓣橘子和一小段香蕉,大家都很开心。我当时看到她这样做,真是赞叹她的智慧,相形之下我做的就太差了。还有一次,我和同学去远足,回到校门口又累又渴。同学摸摸口袋,只有五毛钱,只够买一瓶酸奶。她说要我喝,我说要她喝,这么推来推去。售货员看了好笑,说你们两个小姑娘不要推了,我给你们两根吸管,分着喝。我又晕了,原来酸奶也可以分的。在这种事情上,我一直做得很笨拙,因为从小没有好好培养,父母总是把最好的给我。

        这种待人接物的初级问题不能让我传给女儿,好习惯要传承,坏习惯可不能代代相传。胖子爱吃巧克力,有时我会给她一两个。那个时候我喜欢逗胖子玩,我把糖藏在沙发垫子的缝里、或者某个墙角,让胖子去找。胖子经常找得满头大汗还锲而不舍,好不容易找到了,兴高采烈。找到之后,我厚着脸皮问胖子,可不可以分一半给妈妈吃。胖子一开始是迟疑的,首先,糖不多;其次,好不容易得到的。我就那么眼巴巴地看着她,她最终分给我一半。我父母看了说:“你搞得跟小家伙一样!一块糖还要让她分。”我说:“我爱吃那个糖嘛?爱吃我就自己去拿,何必问她要?我只是希望她不要象我,她要从小学会分享。”等她学会分给我糖之后,我再引导她分给她爸、外公外婆和阿姨。习惯成自然,她在玩耍和享用食物的时候,会关照到其他小朋友。分享的习惯能让她交到很多好朋友,让她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兼顾其他人的情绪。看到有些家长对孩子领导才能的培养比较看重,在我看来,除了口才、能力,分享也是培养领导才能的基本功。一个成功的领导一定不是吃独食的,而应当是精通分享之道。分享也是化敌为友的一个途径。

        那么分享和学习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一个孩子会分享,他就能有很多朋友。这些朋友会丰富他的眼界。光靠父母去一点一点地拓展孩子的眼界,那效率太低了。父母只能给孩子一个根基,其他的,要孩子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

        有了前面这些工作的铺垫,换位思考的培养就很简单了。因为在前期的工作中,可以问一下别人出言不逊的时候的感受,别的孩子独霸玩具不肯分享时的感受。孩子体验过这种感受之后,不但能够改正自己的行为,还养成了换位思考的习惯。也就是说,做父母的在孩子受伤害的时候,提醒他“勿施于人”,就可以慢慢地培养出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

        当把孩子这些底子打好了,他会为自己营造一个比较友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会感受到爱和被爱。即使有一些不友好的人,也不容易造成实质性伤害。就像古话所说: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此外,孩子的情绪也比较平稳,这对于学习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波动大,怎么能靠自我克制去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呢?就算能做,也是要花大力气的吧。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11-9 13:29 编辑 ].

TOP

回复 77#jrmm 的帖子

我孩子的玩伴中,有个孩子喜欢打人。一群玩的小伙伴,都被打过。

稀奇的是,我女儿从来没有挨过打。有一次我远远地看见我女儿跟那个孩子发生争执,她不肯听从没有道理的话。我看到那个孩子非常生气,拳头已经举起来了,可是又很神奇地放了下去。我一直不能清楚地表达到底是什么让那个孩子自动地收敛。也许是我女儿朋友多,周围一群她的好友;也许是我女儿在别人都不理那个孩子的时候仍旧分东西给他。总之,善行是金钟罩,是气场,可以在父母不在场的时候保护孩子。.

TOP

回复 81#ccpaging 的帖子

这本书的英文名应该是: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这本书我很喜欢看。也打算日推荐我孩子看。原文写得简洁流畅,我完全感受到作者的谦逊和包容,堪称一代大师,教育家。有的书,读完之后不想再读。有的书读完之后,喜欢书的内容,对于作者却没有太强的感受。有的书,读完之后,有一种想穿越时空一睹作者风采的冲动。卡耐基就是让我产生这种冲动的作者。

你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就可以尝试看一下原文。.

TOP

回复 82#ccpaging 的帖子

你这个共享得有点不卫生哦.

TOP

回复 86#小小老虎 的帖子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说的那个种潜能,假设这种潜能是A,孩子一开始是没有的。但是因为他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发掘了B和C潜能。那么在特定环境下,在具备B和C的基础上,迸发除了A潜能。

这个应该是可以的,也是教育努力的方向。.

TOP

回复 74#perfeiti 的帖子

平时说的“恶”,是指恶行。

这么大的孩子,不大会有实质性的恶行。

我观察过那些长大后有令人厌恶行为的人,其实心底也不是多么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小要么受过过多的关爱,心里只有自己;要么没有足够的关爱,变得刺头刺脑的。

那些心里只有自己的人当中,有一部分这样的人,他们只是对于他人情感的感受力不够,并非不知道为善。一旦感受到了,仍旧是有善行的。

要说这个文章中的“善”的对立面,就是过度自私。.

TOP

回复 90#小小老虎 的帖子

对的,不能够设计的。只是把一些基本条件准备好。当环境来了的时候,由命运来安排。

所以我也经常说:把握好能把握的,把不能把握的交给造物。.

TOP

回复 91#唐丫妈妈 的帖子

是需要勇气。但是去做过就发现,其实那些一开始没表情的人,内心也有交往的渴望,多打几次招呼,就熟悉了。

我也是那种很敏感的人,一开始打招呼要在心里盘算对方会是什么反应,如果没反应,下次就当看不见。因为要教育孩子,我就得做给她看,所以只要有点关系的,见过几次面的,我都打招呼。打着打着,我自己的交往能力也提高了。.

TOP

善与环境

一个孩子,他的善心一旦传递出来,他就在影响周围的环境,他就在营造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一个父母再能干,老是处心积虑地给孩子设计环境,这个活太苦了。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做一做,但是要根据她的成长设计一二十年不同的环境,这是很难的。但是一个孩子要想迸发出自己的潜能,要有环境的激发。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就是设置好恰当的环境,让孩子自己成长。我既然信她这一套,就得想办法给孩子制造环境。但是我还是发现自己不能胜任,直到我看到善行的威力。

举一个例子,偶有一次我女儿问我她外婆的生日。我也记不住,就含糊地说在深秋。前一阵子降温,我对胖子说要多穿衣服,因为到深秋了。胖子马上说外婆的生日要到了。她去数了数她的钱,要给外婆买样的东西。我吃惊又感动,长这么大,我都很含糊我妈妈的生日。于是问她有多少钱,她说有70元。我说:“这样,妈妈觉得你能想到外婆,真的让人感动。妈妈不要说象你这么大,就是现在也没有你做得好。妈妈向你学习,你出70,妈妈再赞助70,这样你去给外婆买一样东西。”一天,在谭木匠店里,胖子看中了一柄木梳,要买给外婆。那柄梳子需要168元钱。我说:“胖子,你爱外婆,这很好。妈妈已经赞助了和你一样多的钱,仍旧不够。换样东西买吧。”胖子不肯走,就是要那柄梳子,随后,她很有气概地说:“妈妈,我可不可以问你借30元钱?我卖你画还钱。”我答应了。我们这番对话,让营业员很感动,她特地拿了丝带在盒子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结。我能感觉到那个营业员很喜欢我的孩子。她转悠一圈,再说:“小朋友,你送你外婆礼物,是不是需要一张贺卡呀?阿姨给你找张卡。”我女儿喜出望外。临出门之前,售货员还追出来说;“小朋友,你好棒!阿姨再送你一个小玩具。”那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但我女儿爱不释手。营业员这些举动,对我女儿是莫大的肯定和教育,是对她善行的最佳奖赏。

这还没有完,我妈妈拿到那柄梳子,感动得要命。老太太自然要去念叨,结果被胖子舅妈听去了。她舅妈对自己的孩子看得很重,放在手上抱着不肯松的。她大概也觉得我们胖子虽然调皮捣蛋,但是是有爱心的。一次她舅妈跟她说:“胖子,你喜欢妹妹嘛?”胖子说:“喜欢。”她舅妈说:“那你带妹妹玩好不好?”胖子欣然同意,开始有模有样当起小保姆来了。她舅妈又跟她提条件,说:“胖子,妹妹有点喜欢听故事了,你给她读个故事怎么样?”胖子自己扫盲工作才开了个头,给妹妹读书岂不是有些为难?胖子有办法,让我给她把她妹妹那些极其简单的书给她指读一遍,她把生字记住了就去读给表妹听。我在一边真是笑歪了嘴,我一直恨她不肯指读,这下她求着我指读了。有了这项保姆工作,胖子认字劲头大增,也了却我的顾虑。我相信她照顾妹妹这件事能更好地培育她的责任心,这种工作给予的教育是父母说教不能代替的。

善行也许不能立即带来可以预期的东西,但是善行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带来惊喜。这种善行创造出的环境,胜过父母处心积虑的教育。当孩子自己可以营造(其实用营造这个词不合适,因为在做的时候并没有其他的期望)环境的时候,他们的提升是飞速的。培养孩子的善吧,培养他们爱他人、体谅他人、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他人,最终,他们的付出的爱心也会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不是特别依靠专职老师的环境。那时,他周围喜爱他的人、鼓励他的人、指点他的人、指出他错误的人、以及对他委以责任的人,都是他的老师,都在不自觉地做同样一个工作:完善这个孩子。当人们厌恶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连他的错误都不愿指出,别提激励和指点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不仅仅是讲君主,对于普通人也是适用的。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11-9 15:33 编辑 ].

TOP

回复 102#唐丫妈妈 的帖子

度的教育,仍旧放到生活中去做。孩子总有一天会发现他的能力不够完成他的善行,那么他会寻求各种帮助,动用各种资源,或者说更合理地配置资源。这个功课,在小学和中学可以去做。

在孩子的幼儿期,重要的是让他的善长出来,长得足够结实,哪怕外界的打击也不能摧毁他的善根。.

TOP

回复 106#ccpaging 的帖子

完全正确。

今天就写这么多了,明天要外出,有空再写了。.

TOP

回复 113#perfeiti 的帖子

打架并非就不是“善”。善也不是软弱。

这个很难用语言来概括,只能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

我知道大智大勇的背后应是有“大善”作为支撑。唯有深沉的爱,能激发出最大的勇气。.

TOP

回复 115#jrmm 的帖子

以德报怨,我也做不到。那时,我特欣赏孔子的那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当以直报怨。

在大学里,我不但是非分明,还有些快意恩仇的想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的事情多了,慢慢地就改变了。


不过一些小事情,不必当做大怨去计较。我的孩子和我不太象的,我看她不计较那些事情,她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难受的,挺开心的。时间长了,还有“化敌为友”的转机,看着想跟她交朋友的越来越多。我想,她做的大概是对的,我不去用我的观点去套她。.

TOP

回复 117#hxy007 的帖子

老7,你搞笑的,我不过拉拉家常,算你哪门子老师?细究起来,我在你那两个帖子学到了很多。

据说米高梅破产了,007也就没钱,所以你就赔不起读学习班的钱了?

玩笑。我倒是觉得主要赔不起时间,家长有家长的生活,不能全搭进去。搭进去越多,对孩子立竿见影的要求就越多,心态容易坏掉。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时间,赔不起。孩子的课余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可以运动、交友、社会活动、旅游,哪怕是睡觉或者发呆(在我看来,有一种思考叫做发呆),也是很有价值的。所以不能把大块头时间配给上学习班。.

TOP

累了,明天再来看。.

TOP

回复 117#hxy007 的帖子

陪孩子玩,还有一个很好的副产品,那就是亲子关系密切。在孩子的叛逆期,沟通的基础好一些。.

TOP

回复 119#混凝土 的帖子

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不过管好自己的孩子,也算是尽了一份力!.

TOP

回复 123#春风桃李花开日 的帖子

下次我注册一个马甲,就叫“秋雨梧桐叶落时”,跟你配对.

TOP

回复 124#胡豆妈 的帖子

是这么回事!.

TOP

回复 120#艾米丽娃娃 并回复 家有考王 温吞水妈妈以及其他鼓励我的家长 的帖子

谢谢鼓励!.

TOP

回复 141#jrmm 的帖子

不是。而是指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要在读本科之前对自己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所学的专业要有个比较具体的认识。如果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必要继续花时间在学校里读,也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必要,那么就不要为了学位去花费过多的时间。.

TOP

回复 132#merry77 的帖子

我相信孩子与生俱来会有一些特性,这些特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正常的,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是如果环境给这些特性强化了,那么孩子会展现出一些糟糕的行为。

我的孩子也是这样,有段时间我没有办法在家里带她,她奶奶带她。两个月后我回来,老师跟我说我孩子无端指责老师,出言不逊。当然,老师还是比较宽容的,当做笑话跟我讲。我回家之后问小胖子,胖子“供认不讳”。我找了机会,把她的话同样用在她身上,让她体验一下如果老师跟她认真起来的话,那将是个什么局面。

即使是在我自己的童年,因为外公宠溺,也干过比较自私和无礼的事情。我外公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把我的“光荣事迹”讲给朋友们听,很以为能事。后来也是我妈妈教训了我。她跟我不一样,直接把我关黑屋子,放出来再一顿敲打。我换了个方式教育小孩,小孩容易接受一点。

但总地来说,不能给孩子制造那些纵容他们自私过度的环境。这最后受损的也是自己的孩子。我见过一些很有才华的人,因为恃才傲物,出言不逊,自我中心,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尤其是在那种工作压力大的地方,做人尤其重要。因为在那种环境中,人们都压力大,如果一个人无端地刺激他人,会导致他人过激的反应,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11-11 11:10 编辑 ].

TOP

回复 135#dakang 的帖子

对于钱教授,我不予置评。

对于打孩子这件事,我原则上是反对的,而且是极力反对的。因为我小时候痛恨挨打,并且自己进步最快的时候,都不是用打来逼出来的。但是我也并不完全废弃打这个手段。打孩子,不可以用什么“为你好”这个借口。为他好,真的能打得好嘛?如果越打越好,不打就不行,这个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是堪虞。为什么不完全废弃打呢?是因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还是要用打来惩戒一下。

因此我的原则是:在孩子不做威胁到自己生命或者威胁到他人生命的事情的时候,我不会打。但是如果孩子做了上述的事情,我会动用打这个手段。我的孩子因为乱穿马路被我打过两回,其他的,再大的错误,都是有时间想办法纠正的,都是有本钱去试错的,所以就不用打。我不能承受失去她的这个后果,这种后果也是没有本钱去尝试的,因此在一时道理讲不通的情况下,我要用打来惩戒。

打这个手段不能经常用,它是一种非常规手段。经常用,就没有效果了。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主动性被剥夺,心灵受损。偶一用之,孩子见识了霹雳手段,会收到比较好的惩戒效果。


另外,我还想知道钱教授的儿子挨打吧?挨得多吧?是不是已经被打结巴了?是不是仍旧感谢他爸打他是为他好?

居我所知,我以前接触的一些老先生,的确家规很严,从小挨打的。他们事业是出色的,但是亲情是淡漠的。他们有的人跟我说起来,在这把年纪仍旧不能释怀。看到我女儿,还叮嘱我不要打孩子,太严厉的学校,名声再好也不要去。


此外,我也不赞许“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论调。如果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这也只说明教育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孩子的成长中,奖惩都要有。鼓励比夸奖重要,一些批评和指正也是很必要的。所以对于一些片面的理论需要自己组装一下,给孩子一个立体的、得体的奖惩环境。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11-11 14:25 编辑 ].

TOP

回复 143#老马过河 的帖子

你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

仅仅是不计较,并不能解决争端,有的时候,人们会把忍让误作软弱,不会停止挑衅的。要想减少这种挑衅,还要在小朋友中树立威信。

怎么树立威信,这是个学问,需要写一大堆。这里我简要提个建议,你考虑一下:要培养你孩子广交朋友的能力。朋友一大堆,人家想欺侮你孩子,也要掂量掂量。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当一个孩子拥有众多的朋友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势”,或者“气场”的存在,原来看不惯他的人也许会反过来想结交这个孩子。

怎么广交朋友呢,大方、有礼貌、讲道理、遇到强势心里不怯场、见多识广、共享等等,就可以做到广交朋友。广交朋友的好处很多,有一个潜在的好处是孩子因为朋友很多,当一两个朋友对他有意见、或者说离开他,对他不造成太大的心理影响。如果只有一两个朋友,那么这一两个朋友对于孩子的情绪影响是很大的。如果这一两个朋友粗鲁地对待他,对他造成的伤害会很大很大,大到他无法轻易原谅这一时做错的朋友。如果有很多朋友,他的情感就不会寄托在一两个人身上。当一两个人伤害了他,程度不会很深。他一方面可以有其他玩伴,另一方面容易宽恕伤害他的人,从而赢得化解矛盾的转机。

如果我的孩子遇到你孩子的遭遇,我会采取行动的。打眼睛,不是打其他地方。我的一个原则是孩子打打闹闹,有点皮肉伤,无所谓,但是眼睛和后脑不能打。我要去找对方家长好好谈谈,以防更严重的后果出现。此外,我要让我儿子多交朋友,尽量不要单独跟这个孩子相处。如果不是单独相处,那孩子动手打人,我儿子还有个帮手。但是等这个孩子有所悔改,还是原谅他,不要轻易记仇。

这是我观察我弟弟交友之道总结出来的。.

TOP

回复 133#sask 的帖子

我写了一半回帖,又被乌龙指关掉了窗口。

《盗梦空间》分享梦境,感谢你和我分享你温暖的记忆。大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不可多得的成长环境。我也经常怀念在小时候在外婆家过年的时光,大家一起做过年的食物,包括各种零食,我们做小孩的跑来跑去。

的确如你所说,生活中,不乏温情的片段,值得我们品味、珍惜。.

TOP

回复 163#perfeiti 的帖子

推荐看一本书: 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

建议看原版。老先生讲得很好,我很推崇。.

TOP

恒心(意志力)

这次讲讲恒心。我们都知道做成一件事,或者说学会一样技能,需要恒心。强大的恒
心能弥补智力上的不足。关于恒心的培养,我们国家传统教育中,恒心培养的良好方式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我们听到的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做法,是“读书读得口生疮,写字写得手长老茧。”父母们鼓励我们用自我克制的方法去培养恒心。在恒心的培养中,自我克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仅仅有自我克制,或者说片面放大自我克制的作用,那是太苦太累了,支撑孩子走不了多久。在《论语》中,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恒心的培养,兴趣爱好和自我克制如同两条腿,同时培养,才能走得远,长出恒心。

        在孩子学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下手,培养她的恒心。

        首先,用这样东西学成之后的美妙结果来感染孩子、引诱孩子。譬如,在开始学习乐器之前,多给孩子听经典音乐。不断地听,给孩子磨耳朵。在开始学习绘画之前,多带他观察自然,多看画册。如果想学游泳,就让他多看游泳比赛。那么有的朋友会问:“数学怎么感染孩子呢?”回答是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数学的美,很抽象,又很具体。当孩子体验到逆运算那种守恒的美、三角形的三只角之和永远等于180度这种美妙、发现圆周到圆心永远等距等等,孩子慢慢地会提出问题。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就表明他在思考问题,当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说明他开始喜欢这门学问。我的孩子自从在书橱里发现了我的制图大三角尺,对上面的量角器发生兴趣。

        其次,带孩子接触已经能运用某门知识的人,用真实的演示感染孩子。比如,带孩子去看哥哥姐姐的弹琴、去看父母的游泳、去看老师的作画、去观摩父母演示一个他能有点懂又不完全懂的数学游戏。这些实际的演示,会给孩子直观的感觉,让他产生出想学的欲望。

        第三,当孩子开始提出来想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千万不要立即满足。我一直在用这个方法,效果非常好。我的借口很多,比如:妈妈没空、妈妈没钱、妈妈不会教、妈妈先学学看、你太小学不了、书商不能立即到货等等。选择什么样的借口要看情况,如果孩子本身欲望不是很强烈,就不能用“你太小学不了”,而是用“妈妈努力挣点钱,要花点时间”。等孩子反复提及想学的欲望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学习。如果孩子没有继续提及要学习,那么他的欲望还不强烈,还要丰富前面两条做法,直到他反复提及。

        第四,当孩子又蹦又跳,没事就哼哼唧唧提要学某样东西的时候,跟他谈条件。把学习中的困难和所需要的恒心都要跟他讲明。他一提要学,就告诉他学好不容易,并问他有没有想法要去学好。如果孩子表态了,那么应当跟他约法三章,一旦开始,不可以轻易放弃。我看到有些家长带孩子多处体验,一开始报了一大堆兴趣班,但是很快就逐步放弃。我不是很赞同这种做法。因为一旦放弃,孩子就失去了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美好感觉是培养自我克制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有成功的体验,一方面对自己更加自信;另一方面明白险滩过后是坦途。

        第五,让孩子开始学东西了,那么家长心里要有数。学习有其自有的规律,孩子站在门外看热闹,喜欢上了,这个热情大部分孩子持续不了太久。能够持续下去的是那种对这门学问有比较强的敏感性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聪明的、入门快的孩子。但是作为父母要心里有数,入门慢,不代表没有天赋,他只是在入门这个阶段需要借一点外力。在孩子学习某样东西的时候,家长时刻准备着孩子会提出来太难了、不想学了。这个时候家长要有恒心去坚持,不能轻易放弃。放弃次数多了,孩子就学会了放弃,这对他的成长没有好处。家长不放弃的情况下,可以和老师沟通寻求帮助或者共同和孩子一起学,也可以用孩子自己讲过的要坚持下去的话来激励孩子。这个阶段需要一点时间,要倾听孩子感受,但自己不能动摇。倾听之后要给孩子鼓劲,课后多练习,找出问题所在,一步步地解决。

        第六,经历了上述的阶段之后,会突然有一天孩子觉得轻松一点了。这个时候表明他上了一个台阶了,但还没有站稳。这个时候要注意,最好不要再陪孩子一起学了,而是让他回头看看来路,了解坚持之后会有一个进展。这个时候要多鼓励孩子在这个台阶上站稳,激发他发挥自己的力量,多练习,多总结。

        第七,等孩子在这个台阶上站稳之后,要同层面拓展,不要急于再上一个台阶。把这个层面的东西多方巩固之后,下一个台阶,多鼓励孩子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巴甫洛夫的一篇文章,里面给年轻人的忠告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我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体会不到为什么这位老科学家对于“循序渐进”这么看重。通过对于自身的学习过程的反省,感到这句话真是金玉良言。因为只有在一个层面上站稳并进行足够的拓展之后,后续的再上台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而不需要专职老师的陪伴。也只有这样,孩子在自学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量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在成就感的支持下进行主动地自我克制,也就是主动地有恒心。我在小学、中学版看到很多家长互相交流读物,我在这种交流中也获益匪浅。但是我看到一个不太好的现象是:有些家长看到同龄或者低龄的孩子看得读物比自己孩子的深,就感到着急,要去抓进度。这是很不好的。一个层面的读物,要进行广泛拓展之后,孩子自我上台阶的保障性增强。孩子能够自我上台阶,他的兴趣、信心和恒心就会被加强。所以,千万要记得根据孩子自身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控制进度,不要盲目攀比。有的孩子在初级读物上进展慢,但是只要这个层面功课做得足够深,到高级读物说不定进展会有个飞跃。

        最后,做个小结。恒心不是孤立的品质,它需要其他品质和客观条件同步跟上,才能够长结实。学一样东西,一开始需要感染,随后有一个艰难时期需要坚持(这是家长需要做的工作),入门之后需要拓展。这样上一两个台阶,孩子的主动学习的信心和恒心就能同步成长。后续的学习中,孩子的心理上对整个学习的过程、对于艰难期的估计、对于成就感的体会都会变得具体,这种具体的感觉能支撑他们逐步逐步不依赖父母的坚持和老师的督促,就可以完全主动地完成下一个上台阶的工作。

        这个培养工作最好是在小学完成。因为这个过程中牵涉到一点学问的粗浅知识。小学的功课,入门阶段,高中毕业的父母都可以协助一下。等到了中学,父母再想培养恒心、在孩子入门阶段坚持一下,很难了。一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比较难了;另一方面,孩子的性格发育到了关口,让他在想放弃的时候坚持一下不那么容易了。青春期之后恒心的培养,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孩子的心理启发上。孩子顿悟了,那也是另外一番境界。.

TOP

回复 167#你好一妈 的帖子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这段话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适用的。打回去,等同于攻城,不得已而用。为多一个智慧的宝宝感到高兴。.

TOP

回复 179#ccpaging 的帖子

CC,你说得真好。

不过小偷小摸,不是小问题。但是Z同学还是有良知的,可能当时的道德环境还比较严吧。我是认为,这种小偷小摸的人,也许心理上有过什么阴影。在认错之后,当然不要孤立他们,能帮忙的地方还是帮忙。但是被打碎的信任的重建,则需要新的机缘。

说来也巧,在大学里,我也遇到小偷小摸的人。偏巧居然这两个都是我的好朋友,学习成绩一流。有一个认错态度太恶劣,最终和我们寝室的姑娘们谈崩了,她也不再理我。另外一个认错态度较好,但是她偷的是别的系的东西,别的系还是桶到了教务处,取消了她的保送资格。不过她还是轻松考研成功。后来在路上相遇,我们俩就像没有发生什么一样打招呼,她有时还邀请我到她寝室坐坐,我也欣然前往。我能做到不孤立她,但是深层次的信任需要重新建立。.

TOP

回复 179#ccpaging 的帖子

我特别赞同你写的最后一段。不了解,不会宽容。孩子接触各个阶层的人,是很必要的。这也是一种眼界的培养。.

TOP

回复 187#全职妈妈 的帖子

因为;一些家长对于学历的高低有迷信的,觉得自己不是教育行业的,或者说学历不够高,专业知识不够多,很难坚持好的家庭教育.

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写一下普通文化程度的父母,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希望能够帮助那些没有精力去上很多课外班的,没有门路挤进心仪的学校的家长.即使是外部条件所限,仍旧可以有所作为.所以我在写的时候,一再想如果我只有高中毕业,我该怎么办.前面所写的东西,需要家长耐心,观察细致,并不需要家长学过高代泛函,学过诸子百家,学过莎士比亚才能做的.希望不要故弄玄虚,把教育弄得太复杂.因为教育本身是以人为本,激发出孩子的热情,培养好习惯,并不需要十八般武艺俱全的父母去一样一样地教授.给孩子一个好的开端,让孩子本人发动起来,这个效果胜过一切良师.因为目前这么多的好书,唾手可得.每一本书的作者都是大家,如果孩子能够自学,这等于孩子自己去找那些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大师来给自己上课.这种书,在自发的热望之下去读,读通一两本,就可以上一个台阶.

对于那种文化较高的,经济条件好同时时间也比较多的父母来说,他们的选择就更多了.本文的东西也许有用,也许没用.

至于文章结构,在32楼大致写了一下.这两天有些事情,一时接不下去写.确切地说这段时间因为其他事情要忙,都不能静下心来写.不管怎样,先写了再完善吧.谢谢鼓励!.

TOP

回复 212#perfeiti 的帖子

关于奥数,我没有研究。

不过那个帖子说的东西我有一半赞成。中国大学里数学的教育是成问题的,尤其是工科大学,侧重点不是对知识来路的追根溯源,而是运用。

但是那个帖子也言过其实了。它文中提出的三个问题,说实话,我读书的时候,老师都是重点澄清的。即使是我这么多年没有用过,我都清楚“一致连续一定连续,而连续并不一定一致连续”,一致连续是闭区间上的概念。至于数学分析和高等数学的不同,老师更是用自己的激情强烈地感染过我们。即使是二十年过去,仍然记得“有限区间覆盖定律”是数分的精华。大学里,在数理强化班,我并不是尖子,只能是中上等水平。

所以说出国留学的尖子生不懂那几个问题,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匪夷所思。这个年代的教学情况就不加评论了。

对于数学教学,错误的只是评价体系。无论是小学的数学、中学的数学还是大学的数学,感觉学起来牵涉到的基本能力都差不多,逻辑、抽象、想象。每个阶段的数学都有其价值。从自身的学习感受来看,小学的侧重于概念、逻辑;中学是初等数学的一个入门;大学里的数学需要的更多的是想象力,因为讲到的定理往往是逻辑上的一个存在,图都画不出。只是不要过分地歪曲评价体系,不要在某个阶段过多地去强化某一种思路,都无大碍。家长不要跟着后面再去强化某些东西就可以了。

至于国外的数学教学,老实说,也没那么好,“积分的目的是求和”这一概念,居我的一些国外名牌学校工作的朋友说,有部分西方学生是不知道的。

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数学最好的教育就是读大家传记以及作品,也用不着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

TOP

回复 216#perfeiti 的帖子

过分地强调算数的做法做高难度的题,并以此为能事,就跟语文写作文,过分地强调修辞而不及其他一样,是一个道理。

另一方面,算数是有其价值的,就像修辞有其价值一样。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两边走极端。.

TOP

回复 218#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确切地说闭区间上连续,则应一致连续。.

TOP

回复 219#全职妈妈 的帖子

因为那篇文章特别提出清华、交大的尖子生有这样的错误,我针对这一观点进行发言的。

我相信中国有那篇文章中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不可能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尖子生中普遍存在。我说的难道不是事实嘛?那篇文章中有统计数据嘛?

我赞成反省和学习,但是凡事要有个度。我读研做课题的时候,用高斯曲线来拟合数据,去问伯克利那边的学生,他们最初参数是怎么设定的?伊拉答道:“设在30~40之间?”再问:“为什么这么设?适用范围是什么?怎么推导的?”答曰:“惯例。从某某文章上看到的。”同样的问题,再去问瑞典的学生,回答:“从某某文章上看到的。”再写信去问昆士兰、再转到耶鲁,最后转到洛克菲勒,最后没有得到解释。我改变参数到50,同样的原始数据额,发现拟合结果不支持最后结论。但是这种用“惯例”来拟合的曲线发表在science/nature/neuron上面。这又是什么教学?这些学校是什么学校?那么我可不可以说美国的数学教学也一塌糊涂呢?

可是我并没有运用那篇文章的逻辑,认为美国的教学一塌糊涂。我只是不想说中国一无是处,也不想说美国完美无缺。如果这样也会触动你的神经,我只好说声抱歉。必须解释的一点是,我已经很克制没有去那栋声讨中国教育的楼里去发表观点,但也请你多学学美国的民主和宽容,允许我拥有个人的意见。

是否闭门造车,这个问题在现今并不存在。世界是开放的,请不要无端怀疑别人的视力。

最后,多谢你关心我文章的进展。这段时间我身体不好,加之一些情绪的触动,所以没有写下去。什么时候写,不知道,但总会写完的。.

TOP

 137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