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6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一则让人心痛迷惘的新闻

这件事毁了多少人啊:
那位班主任,孩子的父亲、母亲甚至爷爷奶奶以及所有的亲人,孩子所在的班级的学生们,这个学校里所有认识这位小孩的学生,甚至这个学校中所有的学生,老师,家长,都从此在心里有了无尽的阴影,甚至整个学校的教育也许会从此走向反面,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位班主任的教育方式的确是有大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根本不尊重学生,也不尊重学生家长!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看了这则新闻之后,我甚至产生了一种不是很恰当的想法:我宁愿因为班级管理不力,学生成绩不佳而被学校扣分,扣奖金,也永远不要看到、听到这种悲惨的事情发生在身边!
我愿意用我的工资、尊严来换得那个小女孩鲜活的生命!
我也有自己的孩子,是个刚强的父亲,是个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的老师,可是,看了这则新闻,我真的流泪了!
没有什么,比孩子鲜活的生命更为珍贵的!
.

TOP

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开始逐渐地走向了“强迫症”的一种恶性循环中:社会苛求教育部门,教育部门苛求学校,学校苛求老师,老师苛求学生甚而波及家长。理性的前瞻的家长的声音,有时也会淹没在社会的洪流中。
这种“强迫症”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中国现下的教育,因此,学校的教师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矛盾中:很多的教师有自己的理想,很多教师的理想是真心的爱每一个孩子;很多老师都在追求教育教学的艺术,很多教师在努力追求属于教师的幸福生活。但是,在学校里,在学校这个教师的工作地点,大部分的老师不仅没有工作的愉悦感,而且感染了非常深刻的“强迫症”。
这种强迫症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而且这种症状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形式传递开来。因此,表面上看,教师很强势,很威严,很凶悍,实际上我们这些教师在学校里很多时候也是弱势的角色。德育、教学、科研、党团、工会等等多如牛毛的大小恶吏们将教师整得生不如死,尤为严重的是,这种强迫症在这种形势下更加严重。有的,病入膏肓了。
有些时候,我真的挺羡慕企业、公司单位的,他们以成绩说话,以实力说话,可是学校里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学校里从根本上仍然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方式的管理(如果也能称作是管理),学校的小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逼使教师交出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成绩”,我想,田林四小的那位年轻女教师布置教室的行为就是这样一种体现“成绩”的方式吧。
这样,即便是再高明的教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成绩的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所以,那个不幸的女孩(上天保佑她!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这个病态的强迫症深重的教育体制的牺牲品;那位不幸的年轻老师,也同样是我们这个病态的强迫症深重的教育体制的牺牲品。
我从事中学教育已有十载。十年来,我的心一直在游荡徘徊,当然也有十分坚定的地方。令我心游荡徘徊的是,我总是在被“强迫”着做许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虽然我知道那样做,可能我“升”得更快。对学生而言,我的方式也总是在严厉和温和之间游走。在目标方面,我一直在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寻找着某种平衡。老实说,这样做对我的内心有太多的煎熬,可是与那位年轻的女教师而言,我现在更觉得庆幸:这种中间的方式,也许是面对中国教育强迫症的最为无奈的合理选择。
十年来,我十分坚定的地方是,我愈来愈热爱这份在中国似乎受人羡慕但实则相当艰难的职业。因为我觉得,我还能做更多的事,尤其是在学校强迫症与学生之间建立某种意义上的缓冲区:既能尽量地满足学校,又能尽量地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因此,我常常感觉自己痛苦地忍耐着,坚持着,也享受着。
这两天来,我的心一直煎熬着。与同事们交流,大家是既为小女孩担心流泪,又为自己无能为力、甚至不能改变自己周围的无形的强迫症的网而倍感悲哀。
这件事,将长期折磨着我们。.

TOP

引用:
原帖由 yiyilaoba 于 2008-3-22 00:54 发表


从上面的帖子看,你是一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只是觉得你的发言中有些说法有待商榷。诚然,这个悲剧是全社会的悲剧,我们的教育体制也有局限有不足,但我们的教师,从WW上的帖子来看,的确普遍对自己的定位比 ...
其实,我是一个非常执着的老师。我会非常执着不厌其烦地向学校领导阐述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从而希望引起领导的注意,就像yiyilaoba所说,将这种压力尽可能消解一部分。
可是,有些时候,我不能不失望,甚至是绝望:因为,他们屁股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并不会真正接受普通老师的建议。对于普通老师的建议,他们通常只是敷衍,甚至可怕的是,他们会仔细倾听你的话,其目的在于,当他们下一次布置某种任务时,他们会更加严苛地将他们的政令粉饰得更加堂皇,或者更加周密,从而不给你机会去反驳他们。
我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的建议被“利用”,而导致更多变本加厉的政令叠出时,老实说,作为老师,我们常常被迫选择在中间游走了。
站在局外人来看,我们似乎太猥琐了,但是,教育体制之内的管理政令的执行方式与封建时代“钳口”、“连坐”等方式趋向一致时,要保持自己教育的良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这样说不是推卸责任,而只是在阐述一种现实。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上海经济的实力,完全可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深刻意义上的改革基础。可以,遗憾的是,教育上的创新现在几乎停留在空谈阶段。例如,大家所提出的,应该对教师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在学校里建立更为周密的心理辅导机制,从经济上来说,是可以实现的,但现实呢?又有哪个学校的领导会为下面的老师着想呢?他们整天忙于开会、研究,忙于推销他们的政绩,他们哪里有时间来理睬下面的教师的意见呢?更不用说处于弱势的学生的意见了。
从事教育十载,我参加了多项课题研究、科研研究,与导师与同事们推导出很多优秀的教育教学方式。当这些东西呈现给领导时,他们无动于衷,或者只是表示一下问候而已。只有他们要将这些内容算作他们的政绩时,他们才会好好看一下,以便于在向更高的领导汇报时说得实在一点。所以,我们这些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经常被迫处于一种尴尬的沉默状态:我们的研究只是领导的政绩而已,而我们所希望的进一步探索与推广研究成果往往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只有领导参与、重视的研究,才更有“意义”。可是,领导参与、重视的研究,与一线教师需求的研究,有时完全是平行线,永远没有交叉、融合的时候。
所以,我研究的越深刻,我就会越沉默。我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偷偷推行自己的一些合理的想法。.

TOP

.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孩儿 于 2008-3-25 13:08 发表
我觉得这位教师是有责任的.这种责任表现在她对她所教的年龄段的孩子缺乏了解.而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她逼人自杀.
无论如何孩子是在她处理该事和监控中出的事,如果她能处理得得当点,或许能避免惨景的发生.
有些人以为孩 ...
非常同意红孩儿的发言。
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考虑孩子所属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使用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我非常同意红孩儿的意见,那个教师真正的错误就在于较为随意地按照她平常惯用的方式来“教育”了一个可能具有与普通孩子心理不同的女孩。
第一,的确如红孩儿所言,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子的心理确实非常聪明,喜欢聆听鼓励的话语,也同时伴随着异常的敏感与脆弱,同时对于外在的突如其来的压力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稳定的判断。这也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大脑发育的特点:大脑皮层的发育远远不够,理性判断力不够;而掌管情绪的区域在更多时候主宰着大脑的活动以及她们的行为。简单地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是情绪型行为超过理性判断行为。因此,如何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教育的方式是一项高难度的教育艺术。

第二,那位教师的惯用教育方式,对于某些类型的孩子而言,可能不具有什么杀伤力。甚或,有些孩子甚至不需要家长就能从这位老师那里成功脱身。当然,这位老师的惯用教育方式在某些类型的孩子身上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好影响的。但是,在教育学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为简单的结论: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能在所有的孩子身上百分之一百地取得它的教育效果。因此,这位老师的惯用教育方式对于这位不幸的女孩来说不仅没有正面的效果甚而产生了相反的恶果。因此,作为老师,如何针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才是这次事件给我们教师的警示。因为,我们不可能预测到我们自己教育的孩子中一定就没有这种类型的孩子。

第三,从现在的一些学生心理调查来看,成绩优秀的孩子逆商反而不如成绩较差的孩子。原因是,成绩较好的孩子的优点很多时候被无限放大,而同时他们的某些缺点却被隐藏起来。或者说,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触及到这些孩子的弱点,或者有些老师根本上忽视他们的这些弱点。因此,当这些孩子的弱点突然被放大时,这些孩子的心理恐慌也会在瞬间被无限放大。因此,这些孩子更容易将一些点滴的挫折放大成为痛苦、悲伤甚至是绝望。因此,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很容易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相反,那些成绩较差的孩子,几乎日日经受某些教师的“心理折磨”。长久下来,他们从开始时的恐惧,到无所谓,到抗拒,到逆反,到寻找教师的语言漏洞。我曾经在工作中发现,有两个男孩在办公室外等待接受教师的批评的时候,两人将该老师可能批评的话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来。因此,接下来,该老师在办公室对他们二人的批评完全是无效的。当然,这样的孩子也不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的,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这类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要远远高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很遗憾,但这也是一种教育的现实。

第四,红孩儿也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提示:“教师希望看到什么”。我们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这句话,从教育的结果、远景的角度来反思我们应该做出的教育行为,来推断为了达成我们的希望的教育效果应该采取的合理教育方式。因此,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迷信于自己固有的一套教育方式,不要被自己的某一种教育方式的“有效性”迷惑住,要考虑到年龄,考虑到差异,考虑到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红孩儿的建议非常精彩。

[ 本帖最后由 微波 于 2008-3-25 20:4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mileg 于 2008-4-11 21:38 发表
听说孩子走了。。。。。。 。现实生活真的很残酷,没给人留下哪怕一点点的幻想与希望。但愿孩子的家人与老师都能早日走出阴影,但愿此类事件不再发生,但愿人人都能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现实生活真的很残酷,没给人留下哪怕一点点的幻想与希望。”
所以,我们要用更为真实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当然,真实不意味着黑暗,真实不意味着要把残酷直接地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的孩子。我用真实来让孩子懂得珍惜,学会分辨,保护自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