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转贴-中国教育的现状!

转贴-中国教育的现状!

转贴-中国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摘自2006-11-20联合早报)

      改革是为了社会进步。然而中国的教育改革走到今日,似乎已成为一种对教师和学生的折磨。看着那些毫无学习意向、痛苦地坐在教室的学生,我困惑改革的意义何在?改革后的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软弱。学校在失去作用,教师在失去作用。我困惑:今天学校还有必要存在吗?看看如今的学校。
1. 学生厌学

  我是个不喜欢批评人的人,做为老师,也不喜欢批评学生,学生上课说话、睡觉我从不批评,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要靠过硬的功底吸引学生,而不应强迫学生听讲。所以,任教多年,我几乎没有批评过一个学生;再笨的学生在我这里也是充满自信的,数学从没有及格过的留级生到了我这个班,竟然成为前十名。前几天遇到几个十年前的学生,他们兴高采烈地对我说他们多么怀念上我的数学课。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过去。虽然,我还是过去的我,但是,学生却变了。过去,三、四十人的班里,偶尔有一、二个不听讲的,提醒就改;现在(近五年)同样三、四十人的班里最好的情况是有一半,不好时只有一、两个人听老师讲课,其他人则干什么的都有,比茶馆还热闹,你提醒时,好的我行我素,不好的则顶撞、甚至漫骂老师。过去,当我讲到杨辉三角形时,学生们会露出自豪的神情;讲对数时,我告诉他们:从前有个人因为马虎,算错一位小数点,造成大错,结果丢了性命,学生们神情严肃,决心认真对待一切;…… 而今天,多数人不听,听到的学生则笑了:“老师,洋灰和石灰一样吗?”讲到对数,他们说:“那个人缺心眼。”你如果对他们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学生起哄说:“老师,你怎么讲小学的内容啊。我们都学过了。”有的则说:“只要我们现在不伤悲就行了。以后?谁知道有没有以后。老师你累不累啊?”……

  这样的遭遇,不是我个人。当年靠着扎实的文学功底,风趣诙谐的风格,一只粉笔讲活课堂,而深受学生爱戴的语文老师,如今的课堂,同样无人听讲。

  2.真正的应试教育

  过去平时学习的知识比考试内容多,也不是考什么学什么,考前只复习知识点,不给复习题。如今是考什么学什么。考前不仅给复习题,而且复习范围越来越窄,否则一个班没有及格的,真是考什么复习什么,甚至把考题当复习题纯粹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一点意义也没有。因此学生平时根本不用学习,只要考前背题即可通过考试,即便这样,一些连答案都懒的背的学生还是不及格。为什么在提倡素质教育十多年的今天,我真正感到了过去所没有感到的应试教育。真正的应试教育?!!!!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学生都在混,说是高中毕业,其实还不如过去的小学生的水平!!!
3.现在的学生不如“文革”中的学生。

  过去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我的一个同事曾教过文革中的学生,他说那时的学生不听老师的话是因为淘气,但是,他们承认老师说的和做的都是对的;如今,学生以老师为敌,根本不听老师的,认为老师说的做的都不对。前两天我检了一张地铁月票,据说地铁月票的底在黑市可以买到五百到几千元钱,所以当学生听说我把拣到的月票交公后,几乎没有一人赞赏,有的说:“老师你装什么高尚,脑子没进水吧?”还有的说:“老师你就是你教的数学里1,2,3的2啊。”(二百五的意思) 过去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教师的榜样被当成是缺心眼,我无言……

  4.素质下滑

  过去在校园里谈恋爱的不到5%,而如今谈恋爱超过90%的;有些学生到学校的目的仅仅为了谈恋爱。过去抽烟的不到1%,没有女生;如今男女都抽,比例超过70%。张嘴脏话,闭嘴打架,甚至惊动110警车。

  考前背答案,学习没压力;说服教育毫无作用,言传身教置若罔闻。于是,现在的学生为所欲为:谈恋爱、抽烟、打架斗殴。而对于国家大事无人过问。04年奥运刚结束,我对一个叫某甜甜的学生提起孙甜甜,她竟一脸茫然……素质教育根本无从入手。

  提倡素质教育十多后的今天,青少年何以如此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

  素质教育的设想是美好的。但是,美好的设想不都带来美好的结果。大跃进的美好蓝图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热情,结果却带来灾难。万幸的是纠正的及时。然而教育的长效性和不直接性,使人们看不到错误的根源,意识不到教育混乱带给社会的灾难。

  素质教育的提法没有错,但是错在缺乏可操作的载体,而且没有具体内涵,特别是因为和它对立的应试教育没有外延。结果人们随意曲解,狭隘地认为不考试、少学基础知识就是素质教育;甚至认为只要反传统就好,大有“文革”中破除一切,砸烂一切之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吗?摈弃必要的惩罚,一味地宽容;抛弃尊敬师长,推崇学生为上帝;倡导野性教育;……等等对素质教育的曲解造成了诸多误区助长了青少年的惟我独尊。
      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摈弃惩罚,只能宽容和赏识;结果学校教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美国某教育家曾说:孩子就象没有被驯化的野兽,具有与生俱来的野性,这种野性必须通过驯化才能得以改正。而这一驯化工作需要教师来完成。所以在美国,家长打孩子属于家庭暴力。老师体罚学生却是合法的。

  但是,这一工作在今天的中国却困难重重的。因为摈弃一切惩罚,只能说服教育,而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看看因此带来的后果:

  公元二00五年11月11日,一个令人心碎的日子,灵昆镇中学校长,为了教育学生倒在了家长的屠刀下面!可悲的是:一名学生在惨剧发生后居然一边拿着三角铁追打女教师,一边当着区教育局领导的面说:“对老师,我想骂就骂,想打就打。”……

  期末考试监考,由于制止一个学生作弊,教师在考场里面被8个高大的男生围殴。……

  上海市陕西中学年仅14岁的初一学生刘伟,在多次对周老师公然漫骂之后,竟然把年逾五旬的周老师从学校办公室里拖出来,造成老师“腹部软组织挫伤,肩胛骨有裂痕”……

  2005年10月份某校一个教师因管教学生被学生用刀刺了十七刀。……

  2005年5月23日,在沈阳市93中学初二一班的数学课上, 当肖老师制止说笑的小丁时,小丁挥手就给了肖老师一拳……

  据2006年04月03日 的华商网-华商报报道, 铜川市耀州区南街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邱淑娥将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张某“教育”了一顿,学生家长就率四人将邱老师殴打致死。……

  在百度里面随便输入“老师被打”四个字,马上就会找到内容相关的网页约15,300篇。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患病孩子因为怕苦怕疼而哭闹着拒绝打针吃药,说服常常毫无作用,迁就、不强制,将贻误病情,等于害了他。同样道理,对于有毛病而犯错的学生,没有惩罚,单纯的赏识和宽容,只能助长他的毛病,最终走上犯罪。害了孩子更危害了社会。

  但是,如今在学校里,上至教育机关下到学校领导,都过分地强调维护学生权力,保护儿童权益,却绝口不提他们的义务和责任。今天迟到,老师说服。后天迟到,温柔的批评一下。打架了,做思想工作;再打架,再如此。杀人了,未成年,又免予刑事责任。直至有一天成人了,杀人,投毒、爆炸继续犯法。枪毙,结束了。与其这样,在他酿下大祸后,结束他罪恶的一生。还不如在他第一次迟到的时候,给他一个小小的惩罚。也许他就没有第二次迟到了。他也许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我们信奉马克思的唯物辨证法,应该知道任何事物离开了对立面就没有意义了。那么离开了惩罚的赏识和宽容能起什么作用?常言道: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挨过饿的人怎知道粮食的珍贵。没有受过惩罚的人,那知道宽容的可贵。只有在担心受惩罚时,意外地被宽容了,才让人感动。惩罚不存在,宽容成了理所应当,对于理所应当的事,谁会被感动呢?
      误区2.素质教育是兴趣教育,不能有给学生任何压力;结果使当今的青少年缺少承受能力,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强调减负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压力承受能力的培养。这是步入激烈的竞争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否则将无法生存。

  现在很多高中生、大学生和一些工作不久的人自杀,人们把原因归罪于应试教育的学习压力。其实,这是不全面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查找倒塌的原因,不该忽略地基。同样,对于这些自杀的人,我们更该想想在他们的起步教育??小学教育中,培养承受能力了吗?

  试想:从小就受苦的人,挨饿受冻不算什么;但是从小享受,长大后再让他挨饿受冻,他会自杀的。先天失聪的人,能过得无忧无虑;而后天失聪的人,特别是失聪年龄越大,会痛苦无比,甚至自杀。这说明自杀不仅来自压力本身,更来自于压力的承受能力,而这种承受能力需要从小形成。

  对素质教育的曲解认为:减负就是不要考试,不学习基础知识,学习要靠兴趣。于是小学学习凭兴趣,中学学习凭兴趣,大学学习也凭兴趣,但是,他能一辈子凭兴趣吗?社会允许每个人凭兴趣做事吗?在社会立身不仅需要兴趣,更需要具备应对各种压力的承受能力。而这种承受力要在小学形成。过分强调减负和兴趣,将丧失培养人的承受能力。

  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学校存在的依托,更是培养能力包括素质能力的载体;离开了文化学习的载体,一切将无从实施,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见识浅薄之人认为,仅仅是为了直接的应用,却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文化知识学习对能力的培养。因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在这个艰苦的劳动中,可以从小培养和锻炼人们的注意力、耐受力以及意志和毅力,而追求学习成绩的过程,则培养了孩子不断追求上进的优秀品质,这些都是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对素质教育的曲解,使人们放弃了这种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学习。特别是放弃学习后,替代学习的是放羊,结果造成了当今青少年的畸形发展。一部分,因为无所事事而迷恋网吧、流落社会走上犯罪;另一部分则被父母逼迫在校外学习,因为接受不规范的教育,加上是业余学习,根本无法培养素质。造成当今青少年毫无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动不动就自杀,这还是好的,不好的则杀人,因此,当今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误区3:过分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放弃责任感和道德的培养

  创新重要,责任心更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能对社会有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强调减负、强调宽容、强调保护…… 单单没有强调责任,所以当今青少年根本没有责任感、没有公众意识,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只要自己合适,动不动就自杀或杀人。毫无责任意识。不是有杀了人的中学生,交代罪行后居然问警察:可以走了吗?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不仅要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要强调道德的培养和责任感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落实,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达到的,道德的培养,责任感的培养易早不易迟,这些都应落实到实处。所以,我认为:

  1.减负是必要的,但是在文化知识的减少后,应该补充其他的课程的学习,比如:道德教育,责任感教育。这不仅仅是几句话走走形式就可以做到的,而应该做为一门具体的课程,做为长期的课程学习,让孩子从小形成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2.不能过多地减少文化学习的含量。因为,快乐教育和赏识教育在西方造就了垮掉的一代??嬉皮士,也造就了我国的新嬉皮士。因此,西方教育家在反思,在回归。在经历了许多失败的教训(嬉皮士、金融危机)之后,快乐教育被认为是不可取的。因此,如今欧美各国都在增加基础知识(数学)的内容。不仅如此,各国还在对学生惩罚方面做了改进,在美国,五十个州中有二十三个州是允许体罚的。英国则更进一步,在经历了许多的教训之后,于2005年11月颁布了新的法令,允许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强制和武力管束学生,以保护教师的正当权利。并且加上了对学生的惩罚措施,以及加重了对管教子女不严的家长的惩罚。

  真心的希望我们的教育兴旺发达。

  教育,立在当代,功在千秋!!! (完).

TOP

.

TOP

学生这么胆大和混乱啊!  可能像发生在一些社会上技校内或一般学校的状况. 不像我们上海一些名牌小学或初中部.
上海名牌学校家长们肯定要反的. 我们学校也不会容许的.  和我们这里有关吗? 原谅我还未想明白....

TOP

回复 #3 GH 的帖子

我想楼住的用意大概是要说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高压政策下样样事情都可能会发生。
前几天电视新闻里一个妈妈拿着寻人启事哭着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原因是女孩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再加上妈妈要求严厉,期末考试成绩不佳离家出走,妈妈说以后再也不管成绩怎样只请求孩子回家。昨天电视新闻一个初中预备班的女孩从二十几楼跳下死亡,初步分析是由于女孩平时成绩较好,这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有那么多的孩子出现问题,可见我们的教育制度。。。。。。

[ 本帖最后由 铭铭妈 于 2007-6-24 10:18 编辑 ].

TOP

我昨天和一位世外小一孩子的妈妈谈他们的语文学习和进度. 让我吃惊的是,她也很不赞同目前上海的语文教育现状(当然她自己也是在徐汇区教师学院教历史的,又是文课类专家团,时常也去世外初中部听课).
女儿语文考80多分, 她就多给与鼓励和表扬. 对目前的这学期的语文内容也觉多了, 孩子来不及消化吸收(主要她们也是开始默写和朗读) 自己的支配时间不够,挤掉了大好的课外读物时间. 反而拉了学习动力的后退. 这样就造成了孩子高低水平开始分离. 我觉得她分析得有道理.  也给我上了一课..

TOP

分析的还是比较客观.

这位家长的心态也蛮好.学习ING..

TOP

回复 #6 红马甲 的帖子

请看一下中国的应试教育所孕育出的高考奇才,但是除了学校把他当成宝,父母有这样的孩子是喜还是忧?社会有这样的"奇才"有用还是无用,我想这篇报道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有一点我很清楚,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再好的成绩也不行!



“考霸”张非的内心世界




南方周末    2007-06-28 15:41:33




  母亲祝明灿:“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其他的很少关注。不会与人相处,不知心疼父母,缺乏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他会真正快乐吗?”
  “考霸”张非的内心世界
  
  □本报特约撰稿 潘晓凌 发自四川南充
  
  6月25日晨,四川南充十中高校招生咨询现场。一个身着天蓝色T恤、胸前印有“2006清华大学英语夏令营”字样的男生,来到北京大学咨询台前,“我是张非,你认识我吗?”招生老师抬头看了看这个身高一米七的帅气男生,摇了摇头。
  “我就是网上那个‘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啊!”张非自己倒笑了起来。
  
  “他离常人太远”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复杂现实之外的简单世界,网络就是那个天堂
  当天20点30分,十中燃放焰火以庆该校考生捷报频传,火光中,高悬校门红底黄字的喜讯“我校学生分获南充市文、理亚军”格外醒目。只是学生的名字未像往年一并印上。
  低调与一场不期而至的流言有关。6月20日,四川一家媒体报道,南充十中复读生张非曾两度参加高考,先后考上北大清华,为获重金,均退学返川复读,被媒体称为“考霸”。随即,这个平凡的衔接与十中成为众矢之的。
  谈及此事,这名南充理科亚军、第三次高考成绩高达677分的男孩不似父母般愤怒,而是呵呵直笑,“我不认识他(记者),干嘛要生他气?”
  与南方周末记者聊天时,张非的小动作从未间断。挠头,揉眼,抹脸,搓手,或把脚跷上沙发扶手;有时会突然沉默,用吸管将柠檬片的籽小心挑出,抛入嘴里。
  “张非太纯粹,从不知世俗人际交往的规矩。”张非的班主任、十中老师张正川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已不胜其烦,“接触过张非的人,都不可能相信他会是‘考霸’。他离常人太远。”
  言谈中,这个24岁的男孩思维跳跃性很强,思维在孩童与哲人之间飞快穿梭。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沉迷上网,是因为“自己一直在寻找一个复杂现实之外的简单世界,网络就是那个天堂”。看着窗外的焰火,他冷不丁地蹦出一句,“大家生活太贫瘠,放纵一下也好”。聊及神往之地,他飞快地答,回到一百多年前,把慈禧“那个坏女人”杀了。说到喜欢的东西,张非称自己喜欢乡下的动物,可怜城市的猫狗和小鸟,“它们要么被关在笼子里,要么捡路边的垃圾吃,活得不自由,不开心。”
  张正川告诉记者,张非的价值观与审美是自然与原始的。他走在路上看到花草猫狗,会停下来看,有时会站上一小时,自顾自地放声大笑。一次,师生两人讨论美女的标准,张非认为,生殖能力强的才算美女。“娃娃都不生,还有资格叫美女?”
  “张非是绝无仅有的。一般人很难理解他的观点,更别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张正川说。
  
  这位叫“张空谷”的奇才
  一名同班同学认为,他独自活在空谷里
  张非一度让南充十中复读班同学大跌眼镜。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高声朗读语文与英语课文,即使教室坐满了人,也照读不误。
  渐渐地,同学们习惯了这个刚更名为“张空谷”的奇才,不管他倚墙而站,或斜坐椅子,都不再侧目。张非告诉记者,空谷取自“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一名同班同学认为,他独自活在空谷里。
  张非具备校园传奇的一切元素:智商超群,学习轻松,北大清华随便考。无论到哪,他都很快成为“传说中的张同学”。在十中参加首次模考,手生笔疏的张非只考了200多分,此后每次模考均飙升100-150分,今年高考考出677分,仅比四川省理科状元低了13分。
  张正川告诉本报记者,知道张非经历的人,都只能用“离奇”来形容,而大家的感慨每每带着钦佩与赞叹。
  张非曾就读的岳池一中的班主任陈技池称,不管教育再怎么“素质”化,高考不变,保姆型的教学方式也不会变,“对好学生,得全方位地上心。”张非是让他最操心的苗子,每次看到这个优等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还流着哈喇子,又气又好笑,还不舍得骂。有时课堂上连个人影也没了,陈技池就只好叫同学去网吧找他回来,也不怎么惩罚。
  “张非性格倔得很,每次都会比你更硬。”母亲祝明灿一辈子也忘不了,一年春节,她当着亲戚的面骂儿子整天上网不懂事,结果30天后,张非才回家。他揣着压岁钱,在网吧吃住了一个月。
  在成绩与智商唯上的教育氛围中,张非身上的缺陷被淡化,甚至被美化。张非的一位同学告诉本报记者,张非不爱运动,体育成绩刚能过线,一次与父亲争吵,他说自己起码比张非跑得快。父亲反驳,跑得快有屁用,中考不就加10分?人家张非天天打游戏,还总考第一。如果你有人家一半,我也任你玩!
  “回想我爸当时的眼神,恨不得把我当成垃圾扔了。”这名男生后来考上成都某高校,称自己至今仍活在张非的阴影中。
  在南充十中复习时,张非更是享受着熊猫级待遇。老师们为他量身制定复习计划和模拟试题,对他的答卷全批全改全评。复习三个月,轻取南充理科榜眼,这段最新版传奇使他让大家再次叹为观止。
  
  “情商几乎为零”
  不知将在张非身上发生的,会是幸事,还是灾难
  尽管当地盛行谢师宴,母亲祝明灿这次仍不打算设宴款师。流言及儿子的两次退学让她伤透了心。而四年前,张非首次考上北大时,祝明灿还来不及细享儿子的荣耀,就被苦恼淹没了。
  为奖励儿子,祝明灿买了一部手机给他。可张非始终没有装卡,把手机当MP3和游戏机用,寒假回来便还给了母亲。脱离父母的管束、老师保姆式的照料,张非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整个人就像蒸发了一样”。
  出于担心,祝明灿赴北京陪读,发现儿子中学时代被高分淡化的缺点在大学里暴露无遗:桶里的脏衣服塞得严严实实的,拔都拔不出来;经常缺课,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看到女生或厌恶的人,扭头就走。
  2006年夏天,祝明灿为省钱,在清华校园里的长凳上露宿了十余夜,虽然穿着长袖衣裤,还是被蚊虫叮得浑身红肿。可儿子都没过问一下,后来是一名四川老乡看不过去,安排张母借宿女生宿舍。
  谈及此事,祝明灿失声痛哭,“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其他的很少关注。不会与人相处,不知心疼父母,缺乏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他会真正快乐吗?”
  张非曾经的同学、北大计算机系2003级本科生段某告诉本报记者,张非除了名字与三国人物同音,没给他太深的印象。听到他的名字,多是课堂上老师点名,重复几遍仍无人回答。“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他都并不出名。”一是大家都是各地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在自由度高、选择多元化的北大校园里,个人的自律非常重要。
  祝明灿管不住儿子。张非对母亲围绕身边非常反感,甚至不吃母亲做的饭。母子俩相处,伴随的,总是久久的沉默。
  两次从北大清华退学,回到南充,张非昔日的光环又迅速恢复。2004年张非从北大回川,去车站接他的正是南充十中的张正川老师。
  由于南充十一中许诺更优惠的条件,加之其远离市区和网吧,张非父母最后选择去那复读。“像张非这样的优质生源,到哪都是必争之宝。”张正川说。
  2005年,张非以703分轻取南充市高考状元,戴着大红花,从高坪区委副书记手中接过了10万元奖金(后回赠学校5万元)。
  2007年初,张正川最终接过张非从清华大学带回的行李,成了他的班主任。答应“收留”他之前,张犹豫了许久,“不知将在张非身上发生的,会是幸事,还是灾难。”
  
  许多事都“没得意义”
  我想好好研究自己,人终究要自我拯救
  6月25日,领取高校志愿表时,张非突然走到同学中间说,“你们到了大学,不要像我这样,沉迷网络,否则后悔都来不及。”大家哄笑起来。张非始终一脸严肃。
  “我感觉他在变。”张正川说,自己从来没责怪过张非网瘾太大。学生的一句话曾让他心头一颤:欲望多了,痛苦;欲望少了,也痛苦。“张非过去四年的经历,验证了这句话。”
  张非把班主任视为“自家兄弟”,有时甚至比父母还亲近。祝明灿有时管不了儿子,就给电话张老师告状;父亲张道谊跟儿子发生争执,就说,“人家张老师说……”
  “主要是我能理解他,愿意倾听他的奇思怪想。”张正川告诉记者,张非曾问他,麻雀长那么多毛,会不会怕热?他答:会。张非反驳:不对,它的毛多,证明它不怕热。张正川当时就认真地跟他争辩下去。“换作其他人,也许会觉得这个话题很怪,根本没有讨论必要。”
  父亲张道谊在本报记者面前拍着儿子的手,“张老师能陪你一起去北大清华,就好了。”张非把脚跷到扶手上,嘿嘿地笑,“没得意义。”
  “张非需要帮助。需要一个能走进他内心世界的精神导师,帮助他确定人生的动力,激发他的潜力。”张正川说,这个网迷在复读三个月期间,没有玩过游戏,全心投入高考中,“着魔程度就像打游戏一样”。高考结束,他发现学生又开始迷茫了,认为许多事都“没得意义”。“找不到人生目标,还有可能重蹈覆辙。”“那样,他就彻底完了。”
  张正川甚至想,为张非成立一个团队,负责他的起居与琐事,让他心无旁骛地从事高端科技的研究。“他的成就将不会亚于那些科学巨人。”
  而张非父母则倾向于让儿子报考香港高校,换个环境也许对他有帮助。不过祝明灿又开始担心,香港高校的面试成绩占30%,张非这样的性格和口才,能不能通过?
  张非对人生规划并不感冒,“我从不喜欢做计划,有啥意义嘛?”咨询过北大招生老师后,他基本确定,报北大心理系。刚到十中时,他曾接受心理医生的问询,“我想当一名心理医生,打入他们内部,看看他们为啥那么烦人,总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己最正常,别人都是神经病。”哈哈大笑之后,张非又严肃起来,“还想好好研究自己。人终究要自我拯救。” 
  
  ■链接
  2003年,张非在四川岳池一中考上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因迷恋上网误了学业,被北京大学劝退。此后,张非到南充十一中学习,再备高考。2005年高考,张非以703分的成绩并列南充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但张非却再次深陷网络,被清华大学退学。
  从清华大学回来后,张非深感各方压力重大。在父母的劝说下,张非到南充十中复习,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张非确实天资聪颖,这次考了南充的理科亚军:677分呀!”原来教过张非的老师感叹不已。
  (华西都市报).

TOP

学习。.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