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123
发新话题
打印【有7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家庭教育专题汇总贴

从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从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008-10-08 06:51:36
  [扬子晚报网消息]   ■教子有方

  现在儿童不能自立的现象愈来愈多,当中大部分是个人的自理及基本生活技能:7岁的孩子只吃喜欢的面包款式,否则宁愿挨饿;8岁的孩子不懂使用筷子;9岁的孩子不愿背书包,不会收拾书包;10岁的孩子不懂系鞋带;12岁的孩子不敢单独过马路……乍听起来令人吃惊,其实环顾周边,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不少人、特别是当父母的,会认为是生活小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但是,这反映父母在教育中出了偏差,千万别当小问题,严重的会影响子女的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项调查发现,有七成的家长过分保护子女,事事为子女代劳,令子女无从或不需要学习种种生活技能。孩子自幼学会生活技能,是将来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础,家长若事事代劳,他们样样都做不来,将来何以谋生呢。

  有个寓言讲的就是一个慈祥的妈妈,养了个除了会吃、什么都不会做的儿子。一天,妈妈要外出几天,做了个够吃几天的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但是几天后回家,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了,而套在脖子上的大饼,仅吃了嘴边的一小部分,就是因为儿子除了会吃嘴边的食物,连移动脖子上的大饼都不会!事事代劳,是剥夺了孩子今天学习的权利,削弱了他们明天长大后谋生的技能。

  有家长认为,生活上事事代劳,是要让孩子多点时间学钢琴小提琴、学绘画英语,怎能说是过分溺爱。学习艺术掌握外语,仅是幼儿教育的一方面,但从小教导“自己事情自己做”,则是教育下一代的至理名言,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良好的性格极有帮助。因此,家长必须按照孩子的年龄,安排合适的职责,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家长不但重视教授子女生活技能,还将孩子送到青年会的小厨师班,当孩子向父母捧上自己亲手做的食品时,一份孝心尽在不言中。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从学做点滴事情中培养出来的。

  孩子学习生活技能,更可从中学到做事的毅力和不折不挠的精神。教授孩子生活技能,还要坚持天天做,养成习惯,毅力便培养出来了;孩子学做每件事都会遇到困难,要教会他们如何克服;遇到问题,要教会他们学会沟通,请教大人,请教同学;当他们能成功做好一件事,还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人。这是教授生活技能更深层的意义,忽略这方面的培养,意志会较脆弱,遇到困扰往往容易做出傻事。倘若从小学习生活技能,并培养坚强毅力和无畏达观的性格,定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踏上成功路。

  温室的花朵固然美丽,但经不起风吹雨打。从小让孩子得到锻炼,正是为他们长大后能经得起社会的风浪,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克服困难,谱出美满人生。    小 萍

编辑:房秋云   来源:扬子晚报.

TOP

心理探秘:你为什么总是嫉妒别人

心理探秘:你为什么总是嫉妒别人

2008-10-13 09:46:5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人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便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难受的感觉,并随之出现一些消极行为。比如,自己种的菜没有邻居的菜长得好,路过邻居菜地时,忍不住对那几株长得特好的菜踹上几脚等等,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行为是人类忌妒情感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见不得别人好缘于忌妒

  忌妒情感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中孕育,其根源在于占有欲没有得到满足。在面对“人好我差,人有我无”这样的现象时,心里便不是滋味,潜意识中希望占有属于别人的东西。当无法占有别人的东西时,便去破坏别人的东西,力图把别人拉回到和自己一样的起跑线上。忌妒人的人常有挫折感和忿忿不平的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互相感染,所以,他们很容易抱团去对付那些优秀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原因。

  由忌妒而产生掣肘、造谣中伤、孤立他人等种种行为,都属于消极行为,对人有害,于己无益。忌妒别人的人往往把精力用于对抗而不是发展,最终自己也得不到发展和进步,害人害己。战国时期军事家庞涓就是因为忌妒,加害自己的同窗孙膑,使孙膑手足残废。但在最后的魏齐之战中,急功近利,丧失了正常的判断,结果死于孙膑手下。庞涓之妒,可谓达到疯狂,结果害了别人,也送了自己的性命。

  忌妒的心理机制

  忌妒和对抗的心理基础是占有的欲望,而不是发展的欲望。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通俗地讲,占有的欲望是关注如何去占有一块蛋糕中更多的份额,而发展的欲望是研究如何做出更大的蛋糕。好妒者认为,人只要占有了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能获得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感觉,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好妒者往往是属于自我评价很低的人群。忌妒情感是不可避免的,但正确认识自己的忌妒情感,自觉避免消极行为是可以做到的。好妒者应该把别人的成功,别人的“好”视为对自己的鞭策和挑战,从自我发展中提升自我价值感,而不是试图以打击别人来抬高自己。

被人忌妒怎么办

  好妒者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不良行为。那么,被忌妒者该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呢?当优秀的人遇到来自周围的流言、诋毁和排挤时该如何应对呢?首先,你要把被人忌妒、被人孤立看成是成功的副产品,你若一无是处,岂会有人忌妒?这样想,遇到委屈时便不会着急上火,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其次,永远不要试图与好妒者们进行论战,这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拳击赛,你无法得分,更无法赢得比赛。第三,遇到他人对你的工作进行干扰、搞小动作时,不要和他计较,不要报复,宽容和高姿态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分数。

  上述方法可以让你做到以理性的方式应对忌妒者的攻击行为,但最佳的应对却是摆脱这些忌妒你的人。摆脱不是指离开他们或逃避,是指努力做得更好,拉大与忌妒者的距离,这样,别人的忌妒就转化成为对你的钦佩。举个例子,女生常忌妒别人的容貌,在学生宿舍,漂亮的女同学常常无端被同学孤立,更容易遭到流言蜚语的袭击,这是忌妒心在作怪。而同样是这些女生,却对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超级影星或歌星狂热追捧,哪个普通女生会去忌妒孙燕姿呢?如果说有人忌妒,也是那些和孙燕姿成就接近的女星。

  有智者说,如果你被人忌妒,说明你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在忌妒自己时,我们一方面应当高兴,因为这证明自己很出色;另一方面,别忘记更加努力提高自己。你只比别人强一点,别人忌妒你;当你比别人强很多,并让众人望尘莫及时,众人只能佩服你。在心理上高姿态的同时,记得保持谦逊的举止,这对那些见不得你好的人,也有一定的安慰作用。.

TOP

如何因势利导孩子逆反心理

如何因势利导孩子逆反心理

2008-10-15 06:51:13

  [扬子晚报网消息]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从小学进入中学,孩子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他就会厌烦,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文 文

编辑:陈康   来源:扬子晚报.

TOP

我用国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经历

我用国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经历  
2008-10-10 11:39:44 作者:蔡真妮 来源:新浪博客

    在国外,对待犯错的小孩既不能打也不能骂,父母打骂孩子的后果是警察叔叔会请你去和法官谈谈孩子的归属问题。

    可孩子要是犯了错误怎么办?

    在北美老师家长通常用来惩罚孩子的手段叫“time out”,这个词用中文很难直接翻译,就是让犯错的小孩单独待在某个地方“好好反省”,这个地方可以是教室的某个角落,或者家里单独的房间,只要他处于和其他人隔离的状态,不参与众人的活动即可。

    反省时间的长短一般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几岁就反省几分钟。

    这个方法运用得当,效果非常好。

    在加拿大我有一对忘年交的朋友为远在美国的女儿照看外孙,那个孩子被宠得无法无天,到商店去见什么要什么,一不如意立即倒在地上哭号打滚,引来一圈围观者,最后都是姥爷姥姥妥协了事。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将他领了回去,他一撒泼打滚,他爸什么都不讲直接就给他拎到厕所里去“Time out”,只用了三次,他就不滚了,坐在那里听大人讲道理并开始讨价还价。后来这孩子上学就跳级,德智体全面发展,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这全靠 “Time out”打的基础啊!

    我听了这个故事后牢牢记在心里,想着哪一天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就可以用上这一招。

    大儿子那时已经大了,没用上。

    等到女儿六岁的时候,一次在她屡次犯规屡教不改之后,我在七窍生烟之际向她使出了杀手锏:“Time out!”

    虽然我从来没对她用过这种处罚,她在学校里一定是看过的,所以一听到我说出这个词,立即变了脸色,抓住我的衣服大喊:“我不要!不要!!”当时气急败坏的我听了这话暗自解气,她终于有害怕的事了。

    到底是不忍心,怕关厕所里吓坏她,就折中了一下告诉她回她自己的屋子里去待十分钟反省。实际上她屋子里有书有玩具随便玩点什么几分钟一蹭就过去了,可因为说的是“time out”,在她的心里这几分钟就是惩罚,所以她死死地拽住我的衣服不肯挪步。这也是这一招只能用在孩子小的时候的原因,大了之后他们自然就想明白了。

    我连拖带拽拉她回屋,女儿这时已是嚎啕大哭,好像我拉她上刑场一样。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看杀猪时,猪被捆绑时的凄惨叫声。

    可话都说出来了也不能食言,否则下一次这一招也不好用了。我硬起心肠将她拖到屋里,却发现自己难以脱身了。

    女儿两只手紧紧抱住我的腰,头伏在我的胸前扭动着,鼻涕一把泪一把全抹在我身上,嘴里还在呜噜呜噜地为她自己申诉辩解,我根本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想要掰开她的手,每次在就要脱身之际,就听她发出一声惨叫我一愣神的功夫她就又缠了上来。

    天哪,变成我被 “Time out”了,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还要忍受鼻涕上身、魔音穿脑。看她那么痛苦,我是她亲娘啊,心里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看着墙上的时钟指针一秒一秒地挪动,真是度秒如日,过了六分钟,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告诉她“Time out”结束了,她才停止了哭嚎,却仍然抽噎着不肯放手。

    显然,我的“Time out”还没结束!

    经过此役,女儿的行为好了很多,每次只要说出这个词,她基本上就会收敛很多,我虽然经常把它挂在嘴边,却也轻易不敢再使用,因为我自己也怕得很。

    今年夏天到姑姑家里去玩,女儿又一次屡次犯同一个错误让我忍无可忍,告诉她一定要“Time out”以示惩戒。因为知道她后面的反应,所以我对站一旁的老公说:“我判决完了,轮到你执行了。”

    老公上前拉女儿的手,被女儿像八爪章鱼一样一下子缠上了身,凄厉的哭喊声迸发出来,老公懵在那里。随后转过头请求地看着我,想让我放女儿一马,我心想岂能就让我一个人被女儿“Time out”,夫妻自然是要有福同当,所以严肃地摇摇头。

    老公无奈连抱带拖和女儿一起向楼上的卧室走去,只听女儿的凄厉的哭声老公殷殷的劝告声延绵不绝地沿楼梯向上越飘越远。

    不一会儿老公下来了,身上的衣服如同尿布一样皱皱巴巴还沾着黏黏糊糊的不明物。

    我作惊奇状问:“怎么转眼就下来了,还不到十分钟呢!”老公抹抹额头上的汗:“六分钟可以了,我已经到极限了!”

    两次“Time out”相隔了四年,再过四年女儿就十四岁了,希望对她而言这是最后一次被“Time out”。

    有了儿子三猪后,因为他特别调皮,所以在他三岁多的时候我不得已就开始使用这一招。或许是太早的关系,结果并不那么尽人意。

    第一次我向他说了要“time out”,他当时只是瞪着小眼睛看着我,很冷静地看着我把他关在我们的主卧室里。我在外面听了听,里面一点声音都没有,他没哭也没闹。

    想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我就回到厨房做饭去了。

    等我炒好一个菜,想起来他还在卧室,过去打开门,眼前的景象让我的血压立即飙升。

    他坐在地上,身上脸上到处抹得是黑乎乎的巧克力,嘴里还在大嚼着,看我进来张嘴冲着我笑,一丝褐色的口水顺着嘴角流了下来。

    因为他嗜吃巧克力,所以我把家里的巧克力都藏起来了,他竟然趁着没人看管之际给翻了出来大吃特吃。

    他这哪里是在接受惩罚,分明是在过洋荤呢!

    知道关在屋里对他无效,所以第二次我就狠狠心把他关到了厕所里。

    谁知我刚一转身就听见厕所水箱的冲水声,没过几秒种后,又是冲水声,然后又是冲水声……,这小子在厕所里冲水玩!

    转过头咬牙切齿地打开门,将他拎出来,看着他嬉皮笑脸地看着我的样子,真想扬起手来拍小屁股几下。

    岂能被这小儿打败。我暗暗琢磨对策,想来是因为把他关在封闭的屋子里,他没有意识到他被隔离在家庭活动之外,所以……

    下一次他再犯错,我将他放到了封闭阳台上。阳台有落地门和屋里相连,他在外面可以看到我们在屋里干什么。

    我和哥哥姐姐在屋里又说又笑地吃东西,他趴在门上看着,小嘴慢慢地开始瘪起来,两只小手使劲拍门上的玻璃,眼泪开始在眼圈里打转。

    大儿子看不下去了,对我说:妈妈让他进来吧,我说再等等,这才一分钟。

    又过了两分钟,我把小脸憋得通红的他放进来,他扑到我身上开始抽噎,我趁机教育了一番,希望这一次能够生效。

    效果是显著的,他再调皮我指指阳台说你再这样就要“Time out”了,他立即收敛。

    却留下了后遗症。

    那就是他绝不和我一起到阳台上去,看到我一个人去阳台,他一定要过去把门给关上。而他自己更是再也不单独到阳台上去了。

    这不由得让我反思:任何一种惩罚都会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还是要慎用才行。



责任编辑:麟昊 阅读次数:4955.

TOP

鞋带松了

鞋带松了
作者:陈晨  来源:少年日报  2008-08-29
    一位表演大师快要登台演出了,这时,他的一位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赶紧低头一看,说:“哦,谢谢你的提醒。”然后,他当着弟子的面蹲下身子,仔细地把鞋带系好。

  弟子高兴地笑了。

  等弟子走远了,大师又蹲下来,把鞋带松开。这一幕正好被旁边的一个先生看到了。先生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将鞋带松开了?”

  大师回答:“因为我在戏里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的旅行者,鞋带松开正好表现他的劳累和憔悴。”

  先生更加不解了:“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你的弟子呢?”

  大师回答:“他能够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能热心地告诉我,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一定要保护好他的这种积极性。为什么要将鞋带松开,他看完戏后就会明白,但是,保护他的积极性可不是一直有机会的。”

   

    故事的启迪:

  亲爱的家长,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身上尽是缺点和不足?你是不是觉得孩子总是不能让你放心、省心,有时甚至哀叹自己是个不成功的父母?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善于赏识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TOP

善待孩子成长中的“第一次”

善待孩子成长中的“第一次”
作者:叶百安   2008-06-01
“儿子上预备班,小学基础差,成绩上不去,请过家教也没用……”在电话中,一位母亲连连叹气,说到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这位母亲道:“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父亲是急脾气,用手打了孩子,还把孩子推出了门,那一次,我们找了好几个小时才把孩子找回来。”后来,这个孩子越挨打越差,越差越挨打,形成恶性循环。

对孩子的“第一次”,如何教育,传递出家长的价值观念和相关信息,而处理结果,往往会给孩子今后的行动予以暗示。在本月的热线反馈信息中,许多案例告诉我们,一些家长在孩子遇到第一次问题时,处理得不太妥当。

比如,李女士反映,儿子读一年级,第一次数学考了38分。她说:“考出这么低的分数,我恨死了,打也没用,不知怎么办?”

打当然没用。孩子第一次考出如此低的分数,他的内心感受会怎样?他具有怎样的挫败感?家长能有同感吗?本报热线主持人张润康老师提醒家长,应该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第一次”。忽视了孩子的第一次,也就失去了教育的良机。一个错误的萌芽刚刚出现,老师和家长都应及时给予纠正。不轻易放过第一次,抓住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机会,才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张润康老师认为,在对待孩子遇到的“第一次”问题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当地激励孩子。.

TOP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三个角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三个角色
www.jfdaily.com 2008-10-20 10:55 稿件来源:金羊网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以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不妨以儒家之说为参照: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 作之君:当好领导人 《论语·子张篇》载: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重严肃;就近接触,和蔼可亲;听他说话,要求严厉。身为父母,要扮演好领导人的角色,也应该这样做。一是庄重严肃。管教孩子,有必要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保持应有的威严。因为过分亲昵,孩子就没有了敬畏之心,就不懂得如何尊重父母。二是和蔼可亲。要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要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要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要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要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要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三是要求严厉。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如果把宽容变成纵容,很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踢球,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里根向父亲承认错误之后,父亲拿出了钱,却要求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并且一年之内必须还钱。这个小故事,就是对“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最好注解。 作之亲:当好知心人 如果关爱孩子用错了方法,结果会事与愿违。如今的孩子缺少的不是教育,而是缺少人文关怀;需要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心灵上的沟通。关爱孩子,就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人。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本该让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不要替他做。这种过分溺爱往往使孩子的依赖心加强,不利于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更不要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你不给有人给。这样使孩子只懂得享受,不知奉献,心中除了自己没有别人。对孩子的一些事情不要过分干涉,别有太多顾虑和担心,家长的这种关爱过分的话,就成了不放心、不信任,更不要跟踪孩子或偷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此举容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逼着孩子去做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给孩子留点空间,给孩子留点秘密,这是取得孩子信任的最好方法。 作之师:当好引路人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关键是会教育孩子。” 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人犯过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这两个家族的历史告诉我们:父母的素质如何,父母的言行举动,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因此,身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允许孩子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关注孩子的道德健康和心灵成长。 大多数家长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辅导孩子做作业,监督孩子做作业等。实际上,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教孩子如何做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家长,要让小孩树立三个基本的生活观念: 一是好学,一个爱好学习的孩子,是不用步步紧盯的;二是知耻,具有羞耻感的孩子,是不会胡作非为的;三是求上进,一个求上进的孩子,是能够自我加压的。司马光说过:“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如果一个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孝敬,有自信心、有责任心,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肯定能获得成功。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控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由此可见,父母的责任是多么重大。.

TOP

10种技巧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

10种技巧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
www.jfdaily.com 2008-07-03 12:52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日期:2008-07-02 作者:唐莱特;史锡蓉 来源:《说对了,孩子就会了》[美]唐莱特 著 史锡蓉 译

  善用幽默感

  在历经坎坷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逐渐变得严肃了——而且,也许是太过严肃。举个例子来说,孩子一天平均会笑400多次,但成年人一天平均却只笑15次。成年人大可多用幽默感,尤其是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

  一次,我在一家专门收容受家庭暴力所扰的妇女的收容所工作。一名妇人正在谈她如何从对她施暴的丈夫手中逃脱的经过,这时,那名妇人的小女孩打断她,吵闹着要母亲带她去游泳。母亲马上就响应孩子,并不像一般人那样责骂:“不要吵闹!”而是以夸张的态度模仿女儿吵闹的表情和口吻说:“妈,我要去游泳。快点。现在就带我去游泳!”不到几秒钟,小女孩从母亲幽默的表演里看到了自己滑稽的行为,母女俩笑成一团。之后,我注意到,那个小女孩不再以吵闹的态度跟母亲说话。

  用轻松的态度夸大孩子某种不适当的行为,能在紧张的情境中注入幽默感。下面是一些让父母善用幽默感的好点子。

  父母可以试着用想象和虚构的故事,或用技巧让没有生命的东西“鲜活”起来。例如,如果孩子不把杂乱的玩具归位,父母可以假装让玩具发出哭声说:“好晚了,我好累喔。我想回家了。你能帮我吗?”

  另一个方法是父母可以把事情说得很可笑。例如,为了促使孩子自愿打扫房间,你可以说:“如果你不马上清扫房间,政府的清洁大队马上就要来你这儿设立总部了!”

  你也可以留一张谐趣的字条给孩子,例如,对青少年的孩子,你可以这么写:“记得在晚上10点前回家,特勤搜索组留。”

  【提醒】使用幽默感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的反应保持敏感。如果孩子对某样事情敏感,例如牙套、青春痘或招风耳,就千万不要在这些事情上做文章。

  示范适当行为

  孩子经常会做出大人认为不适当的行为。有时候他们需要大人去制止他们,并且示范较好的行为。身为父母,你是孩子最常模仿的对象。正因如此,父母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便是教导孩子最好和最容易的方式。孩子靠着观察和模仿父母,就能学习到适当的行为。

  父母现在对孩子示范适当的行为,就能避免日后的冲突。而且,知道孩子能够从自己身上学习到某种正向的行为,你也会觉得很骄傲。

  选择你的战场

  没有一个父母愿意把家里变成战场,但是,有时候真的会发生这种状况。我有一个案例,案例中的青少年告诉我,他的母亲对他的行为有诸多抱怨。母亲抱怨他的餐桌礼仪、睡眠习惯、发型、服装、卧室、朋友、学业表现,还有他休闲时所做的一切活动。他所回应的方式就是“置之不理”。等我跟这位母亲谈过之后,我发现她真正希望儿子做到的是,去找一份打工的工作。可惜,她真正的诉求被她一大堆的要求给淹没了。对那位青少年来说,母亲的种种要求令他麻木,他充耳不闻;而母亲对他有这么多意见,又让他非常愤怒,结果,引起他全盘反抗的心理。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一大箩筐你希望他能改变的行为,那么现在开始停止抱怨,并把那些行为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反问自己,到底哪一种行为最需要立即处理。你所需要的是订下要求的优先级,然后采取行动。

  根据年龄设定适当的限制

  从5个月大开始,如果一切发展顺利,那么孩子会开始奋力寻求独立。他们的目标是要变成一个完整和独立的个体,能够自己行事及思考。通过为孩子设定符合年龄的适当要求,表明你正视了孩子寻求独立的需求。由于你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特殊需求和负责的程度设定规范,那么便可有效帮助孩子安全地达到他们的目标。

  有些父母犯了对不同年龄孩子一视同仁的错误。我曾经辅导过一位16岁的女孩,她希望父母能给她一个简单的锁头,让她把卧室上锁。但女孩的父亲说:“不行。”因为他觉得如果他给女儿一个锁头,其他孩子(有的5岁,有的5岁以上)都会提出同样的要求。

  很可惜,案例里的父亲不明白,5岁大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责任感管理自己的房间,但一个16岁大的青少年则有这个能力,而一个便宜的锁头,就能满足她希望得到隐私的需求,这是一个合理的需要。

  因此,在坚守原则基础上建立你的家庭,但要确保规矩具有弹性。这并不表示你要鼓励孩子打破家规,不过你必须准备随着孩子的成长和需求,时时制订新的规则和限制。

  为了更了解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的需求,你可以参考更多的相关书籍与资料。下面则是我提供的一般原则,有关各年龄层的孩子的一般行为模式。

  2岁以下的儿童

  婴幼儿借由感官——味觉、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来探索世界。例如,一个12个月大的婴孩可能把杯子推到地上,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物质恒存的道理(物体即使脱离视线范围,仍然存在)。婴幼儿通常发出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和哭声来表达他们的情绪。因此,除非为了制止婴幼儿所制造的太大的噪音和混乱,否则这个时期不适合设定太多的规范;婴幼儿对规范的学习非常缓慢(最好一次一项),大概15个月大之后才开始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重要的是,婴幼儿需要以一种一致性和可预期的方式来照顾他们,因为他们需要感受到安全和爱。

  2~5岁的儿童

  学龄前的儿童是喜好冒险的一个群体。为了鼓励孩子独立自主,父母应该给学龄前的儿童足够的探索空间;但也要设定限制,以保护他们的安全。学龄前的儿童常分不清幻想和真实——噩梦和白日梦一样实在,想象出来的朋友也一样真实。游戏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他们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像“医生和病人”“母亲和孩子”,借由这种方式,孩子表达出他们的愿望及害怕。透过游戏,他们也建立起初步的社交技巧和互惠的能力。学龄前儿童也会出现正常的攻击性行为(例如争夺玩具),父母要教导他们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

  6~12岁的儿童

  学龄期的孩子是卖力工作的一个群体。不管是在课堂上或下了课,他们都努力发展他们的技能;也不管是骑自行车、做算术、“盖堡垒”,他们都需要从中获取胜任感。父母可以借由鼓励他们的学业和给予支持,达到协助他们的效果。父母也可以提供机会,让孩子能顺利参加各种活动或团体,例如学习计算机或参加夏令营。学龄期的孩子透过各种学习成就,发展出健全的自尊感。从这之中,他们得到为未来目标奋斗的力量和自信。

  13~19岁的青少年

  青少年有他们艰难的任务要完成,就是发展自我认同的能力。他们必须思考“我是谁”“我要往何处去”“我要如何达到我的人生目标”这些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很多支持,包括父母和朋友的支持。朋友提供支持性的团体,青少年可以从中学习社会技巧、分担问题、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加强自我认同。父母提供青少年明确的沟通技巧(特别是倾听的技巧)、关怀,以及健康向上的家庭价值观。青少年需要大量的自由空间,以便探索成人的世界,但他们同时也需要被管束。在完成作业和门禁时间这两点上,父母应该设定合理的限制。

  .

TOP

八种行为让您成为最失败的家长

八种行为让您成为最失败的家长
www.jfdaily.com 2008-10-23 13:20 稿件来源:大河网
  根据心理学家对大批父母的调查,发现8种典型的行为导致失败的父母。

  一、没有原则。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亲一旦听到孩子说“我不上学了”,立刻投降,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这位母亲最终陷入绝望的境地。

  二、过度保护父母。保护得越多,孩子越无能。尼采说过,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三、唠叨、说教、啰嗦、嚷嚷。这样的父母通常是低智商的父母,因为不会说些有用的话,因此,只会重复些无用的话。

  四、赞扬泛滥。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你不能总是用“孩子,你真棒”这样毫无营养价值的话语“忽悠”自己的孩子。

  五、惩罚过重。记得初中时,我的一个朋友的妈妈太想让她的儿子优秀,曾经让她的儿子跪了一夜作为惩罚,结果,我的这个朋友从此精神失常。

  六、剥夺孩子的感受。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

  七、成绩与创造力本末倒置。绝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孩子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关心。

  八、忽略了乐趣乐观的天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TOP

对孩子说教要掌握方法

对孩子说教要掌握方法
  [扬子晚报网消息]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我说话了呢?”现在不少家长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大多数的孩子成长到某一个阶段,会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而对父母的说教感到不耐烦,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同龄的孩子说的话简单易懂,不会讲些大道理;而老师、父母总是喜欢说些指责他们的话,所以无形的压力一天比一天重,以后也就敬而远之了!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不是一件难事。试着用他们能懂的简单道理,教他们明辨是非就对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想法,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一般家长工作都非常忙,而查阅这方面的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那么,下面几个要领也许有帮助,不妨一试!

  (一) 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孩子回来,如果有异于平时的举动,这时,父母可以间接方式询问,让孩子说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说,不妨写便条、书信婉转了解,避免正面冲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把情况告诉你。等了解情况后,父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可以引述过去的经验,或对他说:“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我是这么解决的……”这样才能让孩子认同你的看法、想法。

  (二) 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孩子有时会和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同意让他参加某些活动,这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对等的立场,为他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以强制的手段,或断然拒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不要想当然地命令他怎么做。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纳他的看法和想法。

  (三) 让孩子明确地知道你的想法:看到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或听到孩子说错了一句话,父母通常会生气地斥责。但是,这样的效果反而不好,会引来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倘若你改变了口气,对孩子说:“听着,只要给我三分钟就可以了。”“我只说一分钟,好吗?”撤除他的防卫线,然后告诉他:“如果你可以不要……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刚刚讲的那句话……你不会让我失望,对不对?”尊重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同等的地位,孩子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

  其实,孩子不是不愿意把心事告诉家长和老师,只是担心会“惹”来责骂。因为没有掌握交流方法,家长和和老师往往丧失了很多与孩子们“交心”的好机会。以上的三种方法,建议家长和老师可以试一试! 林 林.

TOP

家庭教育十不要

家庭教育十不要
  [扬子晚报网消息]    1.不要瞧不起孩子 有时家长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

  8.不要纵容孩子 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清 清.

TOP

情商高更易走出困境

情商高更易走出困境
www.jfdaily.com 2008-07-01 16:10 稿件来源:生命时报
  有关情商的研究自开始以来,一直层出不穷:有研究发现,成功80%来自情商,20%来自智商;也有科学家指出,情商高的人更具创造力;更有人认为,只要能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

  此次里氏8级的汶川大地震中,高情商的优势也显露出来。它使我们在无数垮塌的废墟之上,见证着72小时后的生命奇迹——被埋79个小时的女孩获救后,撩了撩头发,对着摄像机说:“我没事,大家放心。”;另一名男孩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叔叔,我要喝可乐……”

  对此,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不无感慨地说,除必要的物质生存条件之外,超强的精神意志是让他们超越极限的重要理由。而这,也就是高情商的表现。情商高的人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走出困境。

  成功80%来自情商

  提起情商,恐怕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可能是智商。人们对智商的了解可谓不少,从最早的七巧板到今天种类繁多的益智游戏,都是锻炼智商的方法。但仅有高智商是不够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人有“多元智慧”,并首次将情商提到了与智商并列的高度。而真正的“情商”一词,则是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首创,即EQ。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谢晓非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情商是对情绪的管理和控制能力。美国权威调查显示,近20年来,该国政界和商界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仅在中等,情商却很高。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则来自情商。“不过,到目前为止,与智商测试相比,对情商高低的判定并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谢晓非说。

  但美国心理学家、《情绪智力》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对情商进行的5个方面的概括,可以作为我们衡量的大致标准:一是自我察觉情绪。对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比较清楚,如恼怒时能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二是驾驭心情。尤其在坏心情不期而至时,能很快冷静下来,甚至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重新审视。比如在公路上,有辆汽车突然插到你的前面。你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在心里暗骂:“可恶!差点就撞到我了!”然后越想越生气,甚至可能导致鲁莽驾驶。这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重新评断”。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个司机也许有急事”。另一个办法是独自走开,让自己冷静下来。三是自我激励。前进时富有激情和目标,摔倒时很快爬起来;四是理解他人情绪,也就是能想人所想、忧人所忧。五是人际关系中的艺术和技巧,比如第一次就记牢别人名字。

  高情商可以自救

  情商高的人不仅容易成功,同样可能在困境中自救。

  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无一不是历经磨难——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创作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曹雪芹在家破人亡后,著成《红楼梦》。在种种磨难面前,他们没有低头,反而迎难而上,走出了生活的泥沼。

  灾难幸存者中,也不乏类似高情商的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卢桂兰老人在废墟下足足被埋了13天。她事后回忆说,被埋期间自己一直暗暗唱歌,唱《下定决心》,唱《东方红》,“我一想到死,就觉得解放军会来救我。”此次汶川地震后,参与抢救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医师方庆表示,就营救情况看,获救女性的比例要稍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构造有很大关系。“在心理方面,女性更能稳得住情绪,平和的心态会减少能量消耗,能让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支撑更久。”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吕秋云则表示,人在困境中,心态非常重要。心态积极的人会想“我会得救的,我会活下去的”,这时他们会比较冷静地想办法活下去;心态消极的人就容易放弃。

  美国心理学专家、研究者培训咨询专家保罗·斯托茨博士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连续进行了10年研究。在1500项研究结果中,他发现,在刚做完手术,生死未卜的患者中,情商高的患者,度过危险期的几率更大,身体恢复也得更快。他指出,生死攸关时,高情商的人更善于察觉自己惊慌、恐惧的情绪。之后,他们会尽快清除这些不良情绪,把寻求解决之道作为最紧要的任务。同时,他们又都执著于某个目标,此时,争取胜利的希望就成了他们坚持的动力。

  情商可以在后天提高

  “智商大多由先天因素决定,难以更改;而情商却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即便成年之后,情商还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谢晓非指出。

  对孩子来说,家长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情商。首先,让孩子学会等待。比如给孩子一块糖,让他们自己剥开糖纸,即使这要花费很长时间,家长也不应该代劳。再比如,带着孩子排队等公交车,让孩子知道一定要学会等待,培养他们的耐心。其次,学会善始善终。孩子玩完玩具后,一定要让他们把玩具放回原位。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么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反之则要有一定的惩罚。最后,让孩子说出感受。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每天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无论愉快还是悲伤,这样能锻炼他们对自我情绪的敏锐度。

  而作为成人,一方面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时,对察觉情绪的最好办法是密切注意自己的心率,当心跳每分钟快至100次左右,就必须要调整心理了。深呼吸是最常见的方式,此外,自言自语“我正在冷静”、洗个热水澡都是不错的办法。当然,美国心理学家唐纳·艾登的方法更值得推荐:想着不愉快的事,将指尖放在眉毛上方的额头上,拇指按压太阳穴,深吸气。只需几分钟,血液就能重回大脑皮层,你便会控制冲动了。

  另一方面,扫除浪费精力的事情。不利于情商提高的一大障碍,就是那些浪费精力的事情。你要做的首先是列出所有浪费精力的事,然后分出可以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放弃后者,将可以改变的加以解决。如常为找不到车钥匙费神,那就记得在门口贴个挂钩,把钥匙挂在上面。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自己处理问题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了。


作者:周利波.

TOP

点亮每个孩子内心的火花

点亮每个孩子内心的火花

有着37年教育经历的赵大恒老师,他所任教的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毕业生98%进入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当一部分人走上社会后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赵大恒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艺术就在于点亮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火花,生根发芽,使他们由一滴水里看大海,由一粒沙里看世界,由一束光里看到宇宙的浩渺无限。”
   
面对失分——及时努力最重要
    我遇到很多这样的孩子,考完试了,才想到“如果我当时复习了这一章就不会做错了”,“如果我那天没去踢足球,而把时间用在做题上就好了。”如果总是为过去的错误而悔恨,为过去的失误而惋惜,就会耽误眼前的成长时间和机会。
    在纽约市一所中学任教的保罗博士曾给他的学生上过一堂难忘的课。这个班多数学生为过去的成绩感到不安。他们总是在交完考卷后充满了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致影响了下阶段的学习。一天,保罗在实验室里讲课,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学生们不明白这瓶牛奶和所学的课程有什么关系,只是静静地坐着,望着老师。保罗忽然站了起来,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同时大喊了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后他叫学生们围绕到水槽前仔细看一看,“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道理,牛奶已经淌光了,不论你怎样后悔和抱怨,都没有办法取回一滴。你们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预防,那瓶牛奶还可以保住。可是现在晚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记,然后注意下一件事。”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句话包含了丰富深刻的哲理。过去的已经过去,历史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能重新开始,不能从头改写。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除了劳心费神,分散精力,没有一点益处。
    当然学生考得不好,有的老师或者家长碍于面子,谈心也谈了半天,总想要一个结果,总想着让学生表个态。于是刻意地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口头上说“老师我明白了”,“爸爸我错了”。这样刻意的要求是没用的,有的时候学生心里明白,但他不爱在口头上表达,你非让他表达,他可能还是跟你拧着,大人还是要跟他生气,这样还会产生矛盾,不利于解决根本问题。
   
面对说谎——戳穿比简单批评有效
    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学生忘写作业吧。你问他,他就一拍脑门,哎哟我忘了。学生忘记写作业,一个原因是跟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老师不强求他写作业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自己会了,就不用再写了。
    到了我们班,老师要求是很严格的,尤其第一年是特别要纠正他们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当然也有的学生是真的写了,但是忘记带到学校了。但有的是撒谎,说自己写了,忘带了。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就陪着他一起回家拿作业。
    有一次作业收上来,我看到没有某个学生的作业。我问他,“作业怎么没交?”他倒是镇定:“老师,我忘带了。都是我妈,没给我放到书包里。”他倒是挺会找借口,赖上他妈妈了。我又问:“真的做了?”“我做了。”“真的?”他还编出一套他妈妈怎么怎么忘记把他的作业本放进书包里的词儿。
    他说得还真是振振有词:“我做了,我就是忘带了。”“那好,回家取去。”我很严肃地说。他又来了借口:“我没钥匙。”我不顾及他的借口:“给你妈打个电话,拿钥匙去。”
    接着,我就陪着那个孩子回家拿作业,中途去他妈妈单位拿钥匙,拿了钥匙,他一路上还跟我分辨,“我就是做作业了。”
    一直到了家门口,还嘴硬,说他的作业做了。结果,门一开,孩子绷不住了:“老师,我没做作业。”“那好,没做作业,现在就补上。”
    孩子没写作业,本身就是习惯问题,再编借口撒谎骗老师,就更不能容忍。虽然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一定要揭穿他的谎言,不能让他感觉占了便宜,我撒个谎,以后就可以不用写作业了,以后遇到别的事也可以撒个谎解决。只要揭穿他一次,下次他再忘了写作业,他就会实话实说了,因为他知道躲不过去,还得接受惩罚。
    追究作业究竟写没写,这也是培养孩子养成诚实的品质的一个方法。要让他知道撒谎这种事,瞒得了初一,瞒不了十五,做人一定要诚实。不然,后果还得自己背着,还会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撒谎白撒了,他就没有了成就感;作业没写还得补,本来想省事却麻烦了,这下子弄得更麻烦。这样,孩子就知道写作业是自己的责任,并不是大家智力就比你低,学习上你厉害,可是其他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你骗不了别人,大家都清楚你没写作业,是撒谎了。
    没写作业是小事,也不会造成多大伤害。但小事也不能轻易放过。到了社会上,参加工作了,完不成工作任务,推脱自己有事,犯了错误找个理由代过。慢慢地,一次性代价付出的就很大了。
   
面对落后——多从自身找原因
    我们的自然体育课一般是中午12点半出发,下午4点半之前就回来。因为在北京,如果太晚回来容易堵车,一堵就一两个小时,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自然体育课的内容,因为老师需要保证时间段。有的时候偶尔出现小事故或者选择的路线绕了弯或者为了等个别同学而耽误了时间,不能按原计划到达山顶,一些同学就会感觉到遗憾,还有一些同学则会欢呼。前者是身体素质好的,觉得没问题,后者是身体素质相对弱一点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事情的两种反应。
    带领学生们爬香山,我们很少走阶梯,孩子们也都说走阶梯还不如爬楼呢。我们走的都是弯弯曲曲的小路,长满了草,脚下经常会踩上浮石,踩不稳就有可能滑下来。前面的同学滑下来,后面的同学就很危险,我们要求前后保持一到两米的距离,告诉他们踩什么样的石头比较安全,什么样的石头对别人不安全对自己也不安全。在爬山的时候要借助扶手,在爬不上去的时候,借前面同学的力量拉一把,借身边树枝的力量拉一把,这就是借力。在学习中,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也可以借助外力,比如老师,比如同学。
    学生们通常是越遇到困难,他们心气越高。但是心气高低必须有一个度。
    有一次爬山,我们把体力稍弱点的男生和女生安排在前面,这样就不至于掉队。可是有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就是爬不动了,渐渐落在了后面。实在太累了,两个人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再往前爬的时候,男同学觉得不累了,累的极点已经过去了,就想走得快一点,而女同学一看男同学要超过她,就不让他超。她还列出自己的理由:“老师不是说了吗,让你排在我后面。”
    男同学一看女同学不让他超过去,就不管她,还往前走。结果,女同学一把把男同学拽倒了。这件事情说明,这个女同学要强,相同体力的同学超过她,她就不舒服。
    这时候老师该怎么办?两个都不能批评,一批评这个矛盾就激化了。徐东良老师就对他们两个说:“你俩都是好样的,都想往前走,不服输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
    他又对男同学说:“你想过没有,你在这个地方超过她,是比较危险的。这里浮石多,万一你踩不实,滑下来,你会摔着,她在后面也会摔着。你要超也要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段,对吧?”
    跟男同学说完了,徐老师又对女同学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段这么危险,你自己看看,这么危险的地方你还推人家,他要是滑下去怎么办?”
    这样一分析,两个同学就明白了,达成共识,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面对早恋——暗示比提醒有效
    再回到青春期的话题。童言无忌,慢慢地男生女生变成互相吸引,互相有好感,这种情况我们看得很清楚,这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你不能够让他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也不能抑制他发展,你抑制他发展,将来孩子在这方面心理上会有所缺失,造成跟异性交往比较困难,比较尴尬的局面。但是又不能让他发展成早恋,早恋容易影响学习,况且他们还小,所以处理起来就要非常谨慎。
    家长和老师不要认为男生和女生来往稍密,就是早恋了,要学会分析孩子是不是真的“早恋”。如果孩子根本没有“早恋”,你硬说“早恋”了,这等于往“早恋”的方向上引导,不恋也恋了。
    班级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女生一会儿跟这个男生好,一会儿跟那个男生好,这是正常的事,因为她不是被某一个异性吸引住了,而是喜欢跟男生交往。如果一个女生一天到晚只盯着一个男生,这时老师就得警惕了,这就太专一了,有早恋倾向了。有的时候是同学们私底下互相说他跟她好了,她喜欢他了。怎么办?及时化解。怎么化解?我就告诉学生:“你们是过家家,没有一个成的。你们将来选择的余地大了,你上这个大学,他上那个大学,将来指不定在哪里呢,指不定怎么回事呢。你们之间现在有友谊就很好了。”
    家长面对这个问题是极度恐慌的,我会跟家长谈,提醒家长不要当成大事,更不要提及“早恋”这两个字。在这个问题,我跟家长强调暗示教育是很有效果的。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就采取了这种方法。他回家后,他爱人在厨房做饭,两个人就关了厨房的门小声地聊起了现在的学生谈恋爱的事,有一个他们认识的朋友家的孩子因为谈恋爱,结果学习快速下降;还有的谈恋爱的学生三天两头闹别扭,闹自杀的。
    家长小声谈,就好像不想让孩子听到,但实际就是要让孩子听到。孩子的耳朵尖着呢,你越不想让他听,他越是要听,结果他就听到了。你要是把孩子叫过来,跟他说不能跟某某女生交往过密,或者不能跟某某男生走得太近,这样的交往会影响学习影响未来什么的,他们反而不听你的;但是越是无意的,他听到越是容易相信,才会自己意识到过早谈恋爱并不是件好事,父母关起门来悄悄地说,这说明父母相信我不会早恋,也怕我为这早恋的事情受影响。
    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当然暗示法也不是万能的,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也不能生搬硬套。
    摘自《精英之门》  赵大恒  解  淑萍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版.

TOP

怎样做“E”时代的合格父母

怎样做“E”时代的合格父母
2008-11-20 10:16:11   [扬子晚报网消息]    
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传统家庭教育遭遇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不少孩子因为沉迷网络而成了“小网虫”,家长们对此束手无策。14至15日在苏州召开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上,100多位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父母先想想自己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报告,我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7亿,他们中27.1%存在网瘾倾向。

  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蒋亚辉认为,不良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导火索。他发现,家庭居住条件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学生更容易迷恋网络。“这些家庭父母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以网络娱乐和游戏的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逐步成瘾,甚至走向犯罪的边缘。”

  “陪伴成长,是父母在网络时代的新课题。”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特别贡献奖获得者马建强副教授认为,许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起码的陪伴,对儿童世界缺乏基本的尊重与理解,客观上把孩子推向虚拟而浮华的网络世界。父母要舍得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有心灵的沟通,让孩子享受与父母在一起的乐趣。“孩子对父母、家庭产生认同、依恋与感恩,怎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马建强的诘问令人深思。

  学做孩子的网友

  “网络的影响和危害,从根本上来说不是网络本身造成的,而是家长不能加以正确引导的结果。”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说,面对网络,家长已不可能再保持权威者的地位。过去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些事情你们小孩不懂。”现在孩子则经常这样对父母说:“这个你们大人不懂。”孩子们正是通过网络获悉了许多父母不知道的信息。

  调查发现,73%的家长认为自己对电脑和网络的知识比不上自己的孩子,难以有效地对孩子的上网进行指导和管理;57.3%的家长承认自己对管理孩子如何使用互联网“感到力不从心”。而学生最反感的,就是家长的无知,讲空话和外行话。对此,北京泰绅教育文化传播中心李子豪先生认为,家长应该转变观念,在许多方面要虚心向孩子学习,除了要掌握电脑的操作和使用,懂得网络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一些网络用语,甚至可以做孩子的网友,进一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进入孩子的世界

  有的孩子已经上网成瘾了,该怎么办?台湾嘉义大学王以仁教授认为,家长不能简单地用“不让孩子上网”这种封堵方式,那样,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应该结合孩子的成长特点,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纠正孩子的不良倾向。台湾有一位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医生,他的做法是自己也上网,也玩游戏。网瘾孩子一开始不愿意来诊所,但与医生见面后发现医生网络知识比自己还要多,游戏玩得比自己还要好,一下子有了共同语言,“进入他的世界,才能影响他。”医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孩子,上网可以,但不能脱离生活的常轨,因为生活的意义不全在网络里。逐渐地,许多孩子戒除了网瘾。

  记者 任松筠.

TOP

表扬孩子要把握尺度

表扬孩子要把握尺度
2008-11-12 06:59:31 
  [扬子晚报网消息]    ■教子有方

  为了使表扬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爸爸妈妈规范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应准确地把握表扬的尺度,也就是说表扬要适度。过了这个尺度,容易使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而低于这个尺度,则会使孩子没有信心。

  1、表扬时爸爸妈妈的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尽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进步,但为了防止孩子骄傲,他们按捺住内心的喜悦,在语言、行动上无任何表示。经常这样,必然会挫伤孩子的进取心。正确的方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露出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表扬和批评的反差要“大小”适度。

  表扬不仅具有激励、导向功能,而且具有批评功能,例如对甲的表扬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乙的批评。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进步,总是过分笼统地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时间长了,无疑会使自己孩子丧失信心或产生抵触情绪,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3、 表扬的方式要“实虚”适度。

  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表扬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虚”内容。

  这里的“虚”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事实的适度夸张。例如,孩子纯粹是因为好玩,挥着扫帚在院中“扫地”。爸爸妈妈明知如此也不必道破,应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种夸张有利无害,因为它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

  第二,是对孩子将来的期望。例如孩子的美术作业并不好,幼儿园每次作画,孩子总有自卑感。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你现在还没掌握方法,以后只要按老师要求认真去画,肯定会画得很好!”这种鼓励尽管超越现实,但对孩子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表扬中“虚实”的程度。为此,在含有虚的内容的表扬中,应该注意三点:一要有利于增进孩子自信心;二要不脱离实际;三要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宁 夏.

TOP

家长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家长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作者:  2008-02-29  


作为家长,您的心理健康吗?或许您自我感觉还不错,千万别以为自己当家长就理所当然地称职。一份调查表明,百分之八十二的孩子认为他们的家长不合格。这样看来,您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员。本期我们推出了几则家长故事,它们中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如果您也有家教妙招,那我们就一起分享吧。


“多陪”让教育赔多了


无论寒风肆虐的冬天还是酷暑难当的夏天,从校门到家门,总有不厌其烦“陪行”的父母;从饭桌前到书房里,孩子一旁都有兢兢业业“陪坐”的家长;爸妈们不放过每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从钢琴班、提琴班到舞蹈班……诸多战场“陪练”。哎呀!“陪行”、“陪练”、“陪训”、“陪读”,提及孩子们面临的“多陪”教育现实,不由得让人顿生颤栗,而又四顾茫然。


  看看由“多陪”所引发的现代教育悲喜剧,真是“多陪”让教育赔多了。独生子女家庭所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让整个生活都以孩子为核心。但是没有几个家长真正静下心来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孩子,才会使其健康而快乐的成长。从“多陪”教育的现实中就可以看出,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育人者的“大爱”应该用怎样的形式去体现。


  他们只懂得“小爱”,只知道用“多陪”的形式花费几倍、几十倍的辛劳,甚至可以说是用苦难去营造一种实际上的错爱。原本和谐的家庭生活已经被这种“多陪”意识所搅乱。每个家庭都在为子女的教育而烦恼,绝大多数父母“陪”得筋疲力尽;每个家庭都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痴狂,但很少有家长不是爱得糊里糊涂。


  “多陪”教育的实质就是育人者霸道地用自己的目光关注、自己的心灵关爱、自己的言行训育、自己的习惯熏陶,当然还有育人者用“爱”烹制的“残暴”。家长们一厢情愿地为孩子编织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很少甚至从没考虑过孩子的意志。


  他们营造的“多陪”环境,当然使孩子们没有快乐而言,当然使他们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孩子们整天在这样“多翅”的环境里,自己的羽翼当然无法发育得丰满,更没有机会体验到自己“翅膀”的作用和威力。他们这样一直偎依在父母身边,根本不会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怎样去生存。而有朝一日,当他们去独立面对这个世界时,其结果就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无所适从。


“多陪”教育最终必然滋生这样的可悲结局。


  清除“多陪”教育是孩子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的“多陪”生活都是短暂的,孩子们总要走向五彩斑斓的社会,真、善、美和假、丑、恶统统会以它们各自独特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教育者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育人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不做作、不吹嘘、不麻木、不膨胀,放开孩子们的手脚,让他们能处处感受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教育。这样,孩子们才会主动地适应“室内的环境”,自觉地感受“室外的空气”,才会真正扎根在肥沃的“培养土壤”,沐浴于温暖的“培育阳光”,茁壮地成长为参天大树。.

TOP

迷恋夸奖对孩子无益

迷恋夸奖对孩子无益

  作者:  2008-11-20  


时下,从孩子系鞋带到用手指胡乱涂鸦,甚至拍巴掌,父母都会慷慨地给予夸奖。夸奖成了父母用来对付孩子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方法。家长注重拿好话哄住孩子,却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不够。


支持和鼓励并没有错。但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而一味地夸奖同样弊大于利:


1、用夸奖来控制孩子。孩子都渴望大人的认同,这是夸奖能够立竿见影的原因所在。夸奖孩子,与其说是出于孩子情感上的需要,不如说是大人的方便,借此让孩子服从我们的意愿而已。


2、孩子会对夸奖上瘾。我们常可听到这种说法,即夸奖能够激发孩子的信心和自尊。而实际上它却是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我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博取更多的认同成了孩子衡量价值取向的标准,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结果,过多的夸奖非但没能使孩子相信自己,反倒让他们更缺乏自信,碰到困难更容易放弃,也少有主见。


3、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孩子应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去做一件事,并在做成后为自己感到高兴。每次夸奖孩子,我们就是在告诉他们怎么去看待他做的事。研究发现那些在干了一件富有创意的事而受到夸奖的孩子做另一件事时却往往出错,还不如那些没有受到夸奖的孩子做得好。一来是因为夸奖给了孩子一种压力要把事情做好,二来是因为孩子一心想着怎样保住大人的夸奖,唯恐把事情做坏而不喜欢冒险,但冒险恰恰是创造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过多的夸奖会激励孩子去追求更多的夸奖。一俟夸奖不再,他所做的便也不重要了。


不但如此,父母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夸奖委实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思想、情感和观念。比如,一个孩子出于种种缘由和别的孩子分享点心,或许是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或许是不想让其他孩子挨饿。但夸奖却忽视了这些动机的差异。而且,还差强人意,鼓励的往往并不是孩子的初衷。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夸奖却不能与之比肩,它与父母的爱不同。夸奖夹带种种限制,孩子只有在通过大人设定的目标和极尽取悦父母之能事之后才能得到。要知道,当无条件的爱奉献给孩子的时候,种种夸奖的字眼便是多余的了;而当这种爱游离开去,那任何夸奖也无济于事。


这里介绍几种替代方法供父母参考:


1、什么也不说。孩子往往需要人为的理由才会表现良好。父母应该试着让你的孩子去发现良好行为举止的内在价值。


2、把你看到的实事求是地说出来。如你的孩子画了一幅画,不要去评论它的好坏,只需如实地说“这头怪兽看上去好可怕噢!”或者“你画画的颜色很鲜艳啊。”


3、强调对别人的影响。如果别的孩子需要关心,你可以对自己孩子说,“瞧佳佳的脸,如果你给她饼干她看上去会高兴的。”这种回答和夸奖的区别在于你强调的是你孩子的举动对其他孩子的影响,而不是你自己的感觉。


4、提问。设法找到孩子对自己干的事最得意之处。问一些诸如“这幅画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或者“你用什么方法让脚的大小正合适?”要比冷冷的夸奖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培养她的兴趣。.

TOP

陪伴孩子的正确方法

陪伴孩子的正确方法

  作者:  2008-12-05  


孩子上了小学,家长也就比以前忙碌,除了孩子中午要回家吃饭,要送接孩子过马路外,还多出一个陪伴孩子学习的问题,晚饭后往往是家长陪着孩子做作业,星期六陪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学琴学画、学舞蹈……至于生活料理,更是无微不至。


孩子刚上一年级,对正规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内心充满紧张、惊疑,这个时候家长的陪伴是必要的,但是陪伴孩子要讲究科学,家长要弄明白: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陪伴孩子才正确?


陪伴孩子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不用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也就是说,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指导孩子逐步学会怎样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依赖性越来越强,家长不督促就完不成作业,家长不点头孩子就不相信自己。


陪伴孩子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陪伴学习


为什么家长陪伴一年级孩子学习是必要的呢?一年级孩子刚刚开始正式学习,这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家长陪伴孩子的主要目的,就是督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关心孩子做题是对是错。


家长陪伴孩子作业,首先应特别提醒孩子不分心,尤其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孩子,做几分钟作业就停下来,弄弄这,捣捣那,这时家长就要提醒他,“不要边做边玩,要专心往下做”。这样,陪伴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孩子在学习、作业时就会专注起来。


家长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陪伴学习不能在孩子身边太近,人为造成孩子分心。要静静地让孩子自己做作业,力求保持孩子思路不受干扰,孩子做作业,家长不要一会儿递水,一会儿削水果,不停地打断孩子思路,也不能眼睛盯着孩子写的每一个字,稍稍有错就大声纠正,或训斥孩子,这些做法都会使孩子分心,很难形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陪伴孩子学习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不要孩子稍有一点不懂就赶快详尽地解答,家长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钻研的好习惯,孩子独立钻研、独立完成了作业,应及时鼓励,增强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这样才能达到“陪伴是为了孩子独立,主动地学习”的目的。


在整个一年级,家长陪伴孩子学习,使孩子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呢?一是学习时不分心;二是孩子有兴趣自己独立作业(尽管作业会有错误)。能做到这二点,就为二年级以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逐渐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如计算正确度、计算速度、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等。


二、陪伴玩耍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常常由家长陪着玩,打羽毛球、跑步、玩耍等,这里要提醒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与伙伴一起玩。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正式进入了一个团体、班集体,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大大扩展,有了更多的同龄伙伴,这是孩子社会能力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孩子在这个团体中,在与很多伙伴交往中,才能学会社会适应,学会与人相处,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


一项对大城市一年级小学生的调查表明,67%以上的孩子在放学后和节假日里是“跟家长一起玩”,这对孩子人际协调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在城镇居住特点比较妨碍孩子与伙伴一起玩耍,但家长要想办法创造条件让孩子尽可能与伙伴一起玩。有的家长说:“孩子在一起玩耍要闹别扭,不如我们陪着他玩,没有矛盾。”也有的家长怕麻烦,图清静,不让孩子到伙伴家去玩,也不欢迎其他孩子到家里来,这都是家长不懂得小伙伴对孩子是何等重要!人与人之间都是在矛盾中相处,孩子在闹别扭中才可能逐渐学会处世待人的道理和经验,孩子必须要拥有这个经历,这种经历是家长替代不了的。因此家长要支持孩子与其他伙伴一起玩,在孩子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指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果不与伙伴一起玩,孩子永远也学不会。有一位家长很重视这一点,带孩子上动物园,就让孩子邀来好朋友一起去,虽然多花了一点钱,但家长认为孩子与伙伴一起更重要,这点钱花得值。


况且,家长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陪孩子玩。如果我们来划分一个比例,一年级孩子玩耍游戏的时间和次数,70%-80%应与伙伴一起,20-30%与家长一起。随年龄增长,与伙伴一起玩的时间还应逐渐增加。所以,即使节假日、双休日,家长也应鼓励孩子呼朋唤友找自己的伙伴玩耍,邀请伙伴到家里来一起玩,这对孩子,尤其对独生子女是极其重要的。


三、接送孩子


小学一年级孩子上学、放学家长都要送接,主要原因是城市交通、治安现状对孩子的安全有威胁。孩子还小,家长给予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但这里同样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接送孩子的过程中,要逐渐培养起孩子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不能因为接送而使孩子越来越胆怯,越来越依赖。


(来源:中华家庭教育网).

TOP

专家指出:父母应学会帮孩子安排好游戏时间

专家指出:父母应学会帮孩子安排好游戏时间
07-05-30 中国学生网
  现实生活中,父母和老师总是认为孩子贪玩是导致学习不认真、功课不努力的罪魁祸首,“孩子一玩儿心就野了”,所以就不让孩子随便玩。但有关专家指出,玩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因此,父母应学会帮孩子安排好游戏时间。

  天津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小波说,英语中有句民谚说“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杰克也变傻”。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只学习不玩耍,多聪明的孩子也变傻”。虽然对于这句话的直接反对者很少,但现实生活中要真的为孩子留出充足的时间用于游戏、玩乐与休闲,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

  王小波解释说,如果大人每天都要把工作拿回家来做,那么,家人早就要提抗议了。但是孩子们却要每天回家做作业,而且往往做到很晚,却从来没有人提出异议,反而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好事情,认为“好学校才会留这么多作业”“这是对孩子负责”等等。这种现象除了因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之外,很难用其他理由来解释。

  那么,对于父母们来说,如何规定或帮助孩子控制好时间,使学习、玩耍两不误?什么时间玩?每天该玩多长时间?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

  王小波建议说,父母应将玩安排进作息表中。作息时间规律化,这是许多老师与父母们对孩子的要求,但是这里的作息不仅包括按时吃饭、睡觉、学习,而且包括“按时玩”,将玩安排进正常的休息表中,是为玩留出时间的可靠保障。

  二是让孩子自主安排时间。父母要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安排时间的能力,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喜好而自主安排时间。

  要努力帮助孩子在少儿阶段就学会在收拾房间、做家庭杂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其他一些被指派的任务中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再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自己的爱好、阅读、会友及其他活动。这实际上也是在为他们今后有效利用时间做训练与准备。

  三是和孩子一起制订玩的计划。父母可以依据孩子具体的学业情况与孩子一同商定玩的计划,而不是总在制订“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玩多长时间,周末玩多久,考试临近时玩的时间以及详细制订假期中玩的计划。

新华网·周润健.

TOP

期末复习如何提高效率

期末复习如何提高效率

  作者:  2009-01-08  


期末考试将至,各年级、各学科都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复习阶段。复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也是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复习不单是机械的重复,而更应包含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如何让孩子利用复习之机,在知识的迁移、在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其在学习上再上新层次,进入更高的学习境界。如何让孩子更有效利用时间?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这里提出几个步骤,供家长们参考、借鉴。


一、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根据孩子的所学以及复习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期末考试科目多,内容庞杂,孩子复习起来感觉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这就要求他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后几天的学习作出详细、科学、合理的安排,以便心中有数。当然,光有计划还不够,还需要他们集中精力,充分利用时间保证计划的落实。那么时间哪里来呢?有人说一个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一个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出59倍!鲁迅先生正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把一些零散的时间“焊接”起来,才铸就了令人羡慕的丰碑。要让孩子充分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争取多记几个公式,多背一段文章,多温习一遍老师在课上讲的重点,保持这样的“挤”的恒心与韧劲,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变成无限的力量!


二、让孩子完整的看一遍教材,理清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


平时学习的时候,大脑中接受的是相对单一的知识点,一学期下来,会感到头脑里装了很多东西,很多很乱。所以在考前应该让孩子将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理清教材的思路,完整地把教材看一遍。这样我们能够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的提取。


三、明确重点,攻克难点,侧重疑点。


在孩子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的时候,家长要提醒他们应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对于重点应吃透,并尽可能在实际中进行运用。对于难点则要努力攻破,一方面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和他(她)的同学交流,在交流中解决这些难点。而复习更重要的是查漏补缺,对于一知半解的疑点决不可轻易放过,不妨让孩子准备一本本子把平时的练习中所出现的错误都记录下来,再进行一次分析,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四、讲究方法,适当做题


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也许适用于不同的人,要帮助孩子在实际运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同时应注意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复习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并不是一种方法能一直都灵验,要及时地改变方法,以不断提高复习的效率。当然复习时适当地做题是必不可少的,但题海战术也不可取,可让孩子选做不同类型的题目,在练习中使知识点得到了巩固,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调整心态,考前虚心考时自信


对于孩子在考前的焦虑,家长应该努力帮他们放松,调整好心态,让他们以必胜的信心,坦然面对考试。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可以让孩子将一些期末的练习题当作正式的期末考试,利用它们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应试技巧,从而使自己在走进正式考场时能进入一个最佳状态。


只要能帮孩子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运用恰当的复习方法,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TOP

复习迎考:年龄不同,辅导方法不同

复习迎考:年龄不同,辅导方法不同

  作者:  2009-01-08  


期末考试临近,家长该怎样有效辅导孩子学习?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关注点应有所不同。


低年级:生活规律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学习任务很轻松,多数孩子只要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都能有个不错的成绩。不过,有老师发现,临近考试低年级学生请病假比较频繁,请假原因基本上都是发烧、感冒、咳嗽之类。这倒不是考试综合征,而是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体质弱,加上天气寒冷、干燥,很容易感冒、发烧。这就需要家长注意孩子的生活规律,督促孩子及时地增减衣物,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中年级:查漏补缺


中年级学生家长可以让孩子把本学期每次作业、测验中的错题找出来,共同分析出错的原因,把正确的答案写出来。实际上,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多是粗心、马虎,这样做,有利于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危害,下决心改正。对于没学好的内容,鼓励并帮助他们去请教他人,直至弄懂为止。


家长还要孩子刻苦学习,上好复习课,因为大多数孩子之所以成绩掉队,是因为他们学习懒散,缺乏学习意志与自觉性。期末考试前的一段时间,老师会带领他们上复习课,这对考试有着重要作用。家长可以每天晚上临睡前,让孩子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讲述一遍,一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二来方便家长查漏补缺。


高年级:及时减压


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面临考试时,不像一二年级的学生那么无所谓了,他们开始紧张考试的分数,担心成绩不好,或者是平时差不多的同学超过自己。这时家长就要指导孩子正确对待考试,帮助孩子减轻自我压力。考试,就是考查学习水平,告诉孩子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指标,考试遇见不熟悉的题目是正常现象,对每个同学都是可能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努力就是好孩子。此外,高年级考试科目增多,同学们考试前最缺的就是时间,有些孩子会努力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过度的学习会导致大脑疲劳,考试时却因为疲倦而无法集中注意力答卷,在考试时昏昏欲睡。考前要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让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有助于保持思维活跃。.

TOP

针对实际上辅导班 三招帮孩子充实寒假

针对实际上辅导班 三招帮孩子充实寒假
www.jfdaily.com 2009-01-16 11:24 稿件来源:搜狐
  怎样让孩子过一个充实、精彩的寒假呢?家长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安排和引导孩子。

  学习计划张弛有度 孩子还处于需要管束的阶段,家长必须充分利用好假期资源,安排好他的生活、学习,让他学到课堂上学不到或难以学到的知识。在制订作业计划时,应考虑到过年的气氛,让孩子张弛有度。其他时间应按照学习计划,该学习时学习,该玩的时候就开开心心地玩。劳逸结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实际上辅导班 寒假之前,很多家长就忙着给孩子选择辅导班。其实,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上辅导班。有的孩子自制力不错,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报一个辅导班,促进学习,便于孩子们互相交流;有的孩子成绩较差、自制力又弱,报班以后,如果老师管教不严,孩子还可能逃课,耽误学习。家长要在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辅导班。

  增加活动全面发展 假期中,既不能只让孩子学习,也不能让他们只顾玩耍。家长需要用多种活动来丰富孩子的寒假生活。

  做家务:家长可以有意识给孩子安排些家务活,既锻炼孩子的能力又让孩子感觉有事可做,不至于枯燥。

  多看书:很多孩子感觉看书没有看电视好玩,家长可以以知识有奖问答的形式来吸引孩子多读书。当然,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书籍阅读。

  适当带上孩子走亲访友:每到春节,大人们就有接连不断的应酬、聚会。大人需要沟通、交流,孩子也同样有这种需求。家长在走亲访友时,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带上孩子,给孩子创造结识新伙伴的机会,能锻炼孩子的正常交往与表达能力。

  来源:家庭科学.

TOP

学会与老师的沟通

学会与老师的沟通

踩踩 1作者:sszhtch 发表日期:2009-02-03 又要开家长会了,群里的家长都说是老生常谈。的确,家长会要顾及所有孩子所以老师只能是顾及全班孩子的情况,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光靠家长会是不行的,必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5)~61Gs  
我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所以每次问老师总是这样的话:很好啊,没什么啊。这次我决定在家长会前去学校拜访各课老师,去和他们一起寻找孩子的提升空间。 ^u\p4Fb  
见到的每个老师都说:这分数不错了,在他之上没有几个人的。但我告诉他们,我对分数名次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孩子失分在哪里,今后要注意的问题,希望他在自己的层面上有所提高。在我的“逼迫”下,老师们只好拿出考试卷,没有试卷的对照网上阅卷的学生个人每项得分点和我一起分析。化学老师忽然发现:订正不完全要批评,上课讲过的怎么不会啊,是不仔细啊;物理老师忽然发现:定义怎么没写出来啊,是偷懒没背啊;外语老师忽然发现:听力这么简单的题怎么错了,原来是回去从不听磁带啊;语文老师忽然发现……;数学老师忽然发现……。老师的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和我谈的也越来越多。数学老师是一个年轻的教师,每次都和我无话可说,这次甚至在我的启发下翻出了以前的测验卷,发现了孩子解难题的困难。这是我一直疑惑的,孩子平时测验总是有点问题,但大考就没问题,常常满分,原来这是因为统考试卷的难度降低,这样我回去就知道提醒孩子适当加强难题的训练。 e/"BM   
其实我知道老师面对那么多学生的试卷时,他不会一份份去分析,他只会找出有问题的孩子的试卷进行评析,找这些孩子交流。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所谓没问题的孩子,就需要自己去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孩子好还是不好,关键要找出问题,在家庭教育中有的放矢,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Yq.Y$\r,C  
从幼儿园到现在,我没给任何老师送过礼,但我始终保持和老师的交流,让孩子的成长始终在老师和家长的视线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TOP

还是做80分“懒父母”好

还是做80分“懒父母”好
www.jfdaily.com 2009-03-18 10:37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360行,几乎每个行当需要从业者持证上岗。可唯独有一种职业,似乎从来就不需要岗前培训。那就是——为人父母。哪怕经验背景为零,照样可以火线上阵,边学边做,在生活中摸索业务技能……成长快乐,与天下父母分享爱。



  这边厢,叱咤职场的新爸妈用绩效考评来给这份人生“新职业”定规划:向100分进发。那边厢,任劳任怨的祖辈,甚至希望创造101分的新纪录,说一切为了孩子。他们对自己极度苛刻,出门从来舍不得坐出租车;可只要带孙辈出门,哪怕再近都会打的;他们看着在快餐店独自大吃特吃的宝贝,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地理所应当……

  那么,“满分”真的就是成功的标准吗?你有没有想过做80分的“懒父母”呢?本期《成长快乐》,我们就来帮你换个思路。

满分付出≠满分效果

  家长100分的付出,在孩子身上能收到100分的效果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观察周围的家长,他们给孩子盛饭、喂饭,全然没想到养成了小家伙懒得动手甚至懒得咀嚼的习惯;因为平时呵护过于细心,孩子稍不如意就撇起嘴大哭……

  依赖本身滋生懒惰。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把双刃刀,宝贝了孩子的同时也可能害了孩子。

让孩子也懂得付出

从100%的爱到80%的爱,其中的关键不仅是要为孩子创造独立做事的环境。更要让孩子知道家长的辛苦和病痛,知道父母也需要关心。

  故事分享:我和6岁女儿达成了一个小小的约定。每个周末我都要小睡会个懒觉。如果女儿起得早,就要自己解决早饭。女儿会自己到冰箱里拿酸奶和面包。吃完后还会留一份给我。

  偶尔,女儿要在周末参加活动,需要我早起去送,我会拍拍她的小脑袋,发点儿 “牢骚”:“哎呀,为了你,妈妈又少睡了一个懒觉。”女儿呢,也会搂着我懂事地回答: “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几颗给你”。没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报。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懒妈妈PK勤妈妈

  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从某种角度说,“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会“帮倒忙”。

  生活经验:在实施“懒妈妈”计划前,总是要事先计划好。譬如,孩子自己吃饭,开始会撒得到处都是,就得多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澡肯定会搞得“水漫金山”,我就得“大禹治水”……不一定你对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就回报越多,有时候懒一点,孩子反而成长更快。.

TOP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www.jfdaily.com 2008-12-09 14:31 稿件来源:东北新闻网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从孩子开始学会走路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该逐渐教会孩子,当遭遇不测而父母不在身边时,如何让自己转危为安。以下假设的几个场景以及应对方法,供父母参考。



陌生人送上的东西

  场景:

  傍晚,5岁的蒙蒙正在路边挖沙子玩,这时一个陌生的男人热情地凑过来要和蒙蒙一起“建城堡”,还送给他一支漂亮的小水枪。几分钟后蒙蒙就和“叔叔”混熟了,此时,“叔叔”要带蒙蒙去吃肯德基……

  应对方法: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时有发生。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对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都别动心,尤其是对“我是你爸爸妈妈的好朋友”等都别相信;并且明确告诉陌生人,父母就在附近,或用“爸爸马上就要来接我”的话,把陌生人吓走。假如陌生人还缠着你,就声东击西,趁其不备朝人多的地方跑,大声求救,高叫“火警!”以引起路边人的注意。

  游乐场找不到父母

  场景:

  在熙熙攘攘的游乐场,4岁扬扬跟着一个小姐姐从滚筒滑梯到太空舱,又从蹦蹦床到气垫床……等小姐姐走后,扬扬才发现自己找不到妈妈了……

  应对方法:

  4岁以上的孩子都应该清楚记得家人的电话和自己的住址,平时父母要将如何打电话和如何在街上找到公用电话的方法一遍遍地演示给孩子看,如果是5岁的孩子,有必要让他学认路和辨别方向,知道距家最近的公交站名。如扬扬在游乐场与父母走散,可以在原地稍等一会儿,然后请工作人员帮忙找到广播室求助。

  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要嘱咐孩子“遇事不慌”,千万不要随“好心人”到人少的地方或他的家中。

  独走时有人盯梢

  场景:

  放学后茵茵没有看见妈妈来接自己,便心想:“反正家离学校不远,我已是个小学生了,能自己回家的。”于是很自信地一个人走了。茵茵边走边玩,这时有个中年男人跟着她走走停停,等进了小区,那男人主动对茵茵说自己也住在这个小区,然后问茵茵家在几号几室……

  应对方法:

  如果遇到以上场景,父母要告诉孩子,独自回家时,发现有成年人在后面跟着你,一定要想办法“割”掉这个尾巴。

  简单的方法是,到一个离你最近的十字路口,向正在执勤的交警叔叔问个路,或者直接说后面有坏人跟着你。遇到危险的时候,让孩子懂得求助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坏人胁迫你跟他走,就惊叫着奔向人多的地方;如果知道这时家里没人,千万不要往家里跑。

 遭遇有人过分亲昵

  场景:

  熠在小区里玩,这时一个熟悉的叔叔从背后拍了拍她的小屁股,又摸摸她的脸,反反复复地夸她是个美丽的小女孩,还说要送给她漂亮的衣服……

  应对方法:

  在孩子遭遇性侵犯的案例中,相当部分是熟人造成的。因为他们已经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不再受到设防。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原则:除了爸爸妈妈,别人都不能碰我的身体,也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隐私处,更不能让别人接触自己的隐私处。

  此外,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能让自己与陌生人在封闭的房间里相处,如果有人正在侵犯自己的身体,可以大声叫喊:“爸爸快来呀!”以此来蒙蔽坏人,然后趁其不备,赶快逃离。

  遇到有人勒索钱财

  场景:

  有一天,上一年级的鲁鲁在校门碰到一个青年男人,莫名其妙地被他狠狠地揍了几下后,那人还穷凶极恶地逼他交出身上所有钱。结果,鲁鲁身边仅有的10元钱被抢走了。

  应对方法:

  父母要告诉孩子的是,此时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这种情况下决不能逞强,钱是小事,要尽量避免自己受伤害。同时,要记住坏人的样子,事后及时报警。如果父母有事在孩子放学时不能去接他,记得要与同学结伴而行。.

TOP

半数学生每月至少闹一次“抑郁”

半数学生每月至少闹一次“抑郁”
2009-02-25 06:59:49 
  扬子晚报网消息 近日,一则南京优秀女生异国自杀的消息令人扼腕叹息,学生心理健康话题再次引起关注。许多家长不能理解,越来越优越的生活条件,分量越来越重的教育投资,可当大人们极力想给予孩子们“精英教育”时,却发现他们却越来越多地把郁闷、痛苦挂在嘴边,动辄与家长“冷战”,甚至会因为家长的一句话而采取无法挽回的极端行动。就此话题,扬子小记者日前在同学朋友间展开“心理普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表示常有心情郁闷的时候,半数学生每月至少闹一次“抑郁”,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极端情绪,而家长老师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则是学生郁闷的主要原因之一。

  麻辣故事

  这些孩子抑郁时选择了极端方式

  父亲一句话,孩子从楼上跳下

  一个读小学四年级,年仅10岁的小姑娘小芳(化名)。她平时很争气,很要强,从二年级就担任了班干部,三年级做了少先队大队长,平时门门功课名列前茅,活泼、开朗,能唱歌能跳舞,亲友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六·一”学校组织节日旅游,每个同学要交100元费用。她向父亲要钱。父亲对她说:“我们单位不景气,一个月才收入几个钱?你能不能和老师说说,能不去咱就不去。”小芳立即掉泪了:“那多没有面子呀。”心烦的父亲回她一句:“是面子重要还是命重要?100元,够咱一个星期的生活费。”然而,仅仅这一句话,她趁父亲午睡,竟悄悄走到后阳台,从六楼纵身跳下……

  专家分析(“陶老师热线”心理辅导老师——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胡文宇):

  其实自杀或是有自杀倾向的孩子,通常很多都是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孩子”。这些孩子都是温顺的,很听话,所以家长老师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这些孩子,很多时候对自己的想法都进行压制,但长此以往,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越来越大。上面的这个例子,就是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意志长期被压抑。短时间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长期下来,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孩子不会处理这种情绪,往往会采取极端行为来解决。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应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表达,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即便是进行引导,也不能用控制性的语言或行为来表达。

  家长应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重视孩子的想法,看到想法中的闪光点。即便有些想法看来是荒诞的、不切实际的,也应该允许孩子表达出来。而学生自身,有了想法应该说出来,即使是和父母的意见不一致。“好孩子”并不是什么话都听的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另外,学生们也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有心理上的问题,应该找自己朋友、伙伴或是专业人士倾诉,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

  “早恋”曝光,她QQ留言“死亡坟墓”

  漂亮又开朗的女生小文,就因为早恋遭到父母的反对,加上考试的压力,在家中服用大量的安眠药。“小文是音乐课代表,人缘好,成绩也可以,真没想到昨天还有说有笑,今天就永别了……”小文的朋友说。据同学介绍,前几天,小文与另一个班的同学在街上谈恋爱被妈妈发现,妈妈于多位熟人的注视之下,强行拉女儿回家。晚上母女俩又激烈争吵,小文选择了自杀。据同班好友透露,在事发前一两周,家人一边责备小文早恋,一边要求她努力学习,小文感受到来自感情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常诉苦。过去几周,小文曾说“活着没意思”,QQ签名上写“死亡的坟墓”,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专家分析(“陶老师热线”心理辅导老师——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林少玉):

  青少年出现的所谓早恋现象其实是青春期男女的正常反应,是走向成熟的开始。家长面对孩子早恋,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认识到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接受的前提下,家长们应该做的,是疏导而不是堵,打骂孩子是下下策。

  对孩子引导,首先要做的是告诉孩子,“祝贺你,你开始长大了”。去欣赏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应该会给人带来动力。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早恋本身带来的压力远远没有担心家长、老师能不能接受、或是自责情绪等更严重;其次,应该教导孩子们如何处理这种美好的感觉。应该告诉孩子,这次只是你情感经历中的第一次,是人生的练习,以后还会遇到这种事情。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会认为这次的恋爱就是人生唯一的一次,所以会很重视,很纠结。父母这个时候正确的引导,会让他认识到,这个时候并不需要做什么。对于早恋,父母应该给孩子多一分理解,需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会处理这个问题。另外,如果女孩子早恋,父亲应该多和女儿亲近,这样有利于她早日走出早恋。

  成绩掉下来,“好学生”用逃学排遣烦闷

  小王是高一的学生,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很郁闷,闷闷不乐。“她总是跟我说她不想去上学了,而且有次她还跟我说过她不想活了。”小王的妈妈惊恐地说。一直以来,小王都是个乖巧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她的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爱。中考的时候,也是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自从上了高中后,由于班级里的同学都是尖子,在班级的名次始终只能排在中等位置,小王过去的那种优越感越来越少。上一次学校举行了月考,小王的物理考得不好,竟然只排到三十多名,这种成绩在过去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她的打击特别大,最终小王用逃学逃避烦闷。

  专家分析(“陶老师热线”心理辅导老师——南京外语学校仙林分校 王 璐):

  从初中开始,孩子们就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认识明显增强,如果遇到问题,他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首先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也就是教会他“爱自己”、珍惜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许在一个时期里,你原本的优势会减少,但应该看到自己仍有很多长处,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消失掉的优势也会慢慢弥补好。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们要格外注意。比如说小王,她现在说自己不想上学,作为家长,不要硬逼她去上学,尤其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强迫她。孩子有不想上学的念头,她对不上学产生的后果是知道的。作为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孩子说出“不想上学、不想活了”之类的话,是有很严重的原因的。要和孩子多沟通,平心静气地了解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要端着父母的“架子”。因为孩子这个时候是高度警戒状态下的,如果家长再逼他,他会把所有的“武器”都掏出来。如果在能力范围内,父母可以给予孩子帮助,或者给些建议。而作为学生自己,可以找个自己信任的、或是能帮助自己的人,把心事吐露出来,千万不能一个人扛下来。或者找个合适的方法来排解,比如说运动、或者可以考虑把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写下来,这样对缓解郁闷也会有一定帮助。
 麻辣调查

  “抑郁”原因学习压力排首位

  小记者宋思思来自南京一所知名中学,日前对她所在班级的2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有五道:你有感到烦闷情绪极端消极的时候吗?你心情烦闷的频率大概是多少?烦闷期多长?心情烦闷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排解?令人吃惊的是,20名同学都选择曾有极端情绪。其中4名同学每周都会有抑郁的时候,5人每月1-2次,8人每三个月1-2次,2人选择每半年1-2次,1人选择一年1-2次。在抑郁情绪持续时间中,有4人选择20天以上。在抑郁的原因这一问题中,同学们列举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大;成绩没有提高;与父母发生争执;对周围事务感到失望;没有好朋友;生活迷茫,没有目标;天气不好;没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受别人的控制,其中学习压力大排在首位,这种压力除了自我要求外,更多的来自老师与家长的过高期望。

  小记者王琦在班级调查时发现,在他们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经常会十分郁闷,有一点想不开的那种心理,郁闷的理由大都与学习成绩有关。有一次考试考砸了,考出了前所未有的低分,感到十分郁闷,大哭了一场,很难受,觉得很对不起老师和家长,回家也不敢把试卷给家长签字。

  调查显示,成绩的好坏是同学们感到郁闷的重大因素之一,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期望和要求非常高,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很多压力。现在是应试教育,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可是这样会产生大家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使得学生们不健康的心理产生,到后来越积越厚,就产生了令人悲痛的后果。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把学习看得特别重的话,也许有些悲剧就不会发生。



  麻辣观点

  压力别让孩子“一人扛”

  南师大社会学博士 徐翔 教授

  近年来,因为情绪压抑导致中小学生走上不归路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令人遗憾。探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方面,青少年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的孩子烦恼本来就多,常表现为比较忧郁。那些性格内向心理素质差的孩子更喜欢钻牛角尖,不会排解心中郁闷。第二,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在上升,来自家长、学校甚至全社会的压力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这对处在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无疑雪上加霜。第三,在社会转型期,父母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离异、社会贫富分化等,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孩子。

  在社会越来越富裕的同时,精神方面的问题变得更加重要,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处在特殊情绪阶段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足够重视,关注孩子心理的创伤。在重视的前提下如何采取具体措施呢?建议家长和老师与学生相处模式变一变。以前,总是家长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现在老师家长与学生做朋友,以平等姿态与孩子交流。在西方国家,每个教育机构都有心理咨询室,在我们国家,虽然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受种种因素影响,孩子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这时,家长就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当孩子幕后的心理老师。孩子有烦恼时愿意向您倾诉,让青春期的孩子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扬子小记者 顾维雅 王琦

  宋思思

  记者 朱姝 蔡蕴琦

  策划     王璟.

TOP

“控制型家长”爱孩子就别当这四类家长

“控制型家长”爱孩子就别当这四类家长



面子型家长

这类家长对孩子持否定与排斥的态度。有一位父亲,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领导,当孩子的“一模”成绩只够三本线,与他的期望有很大偏差时,他生气地说,“我怎么有你这样的窝囊废儿子。”儿子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家长这样做会让孩子丧失信心。

陀螺型家长

这类家长情绪不稳定,家长的态度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孩子回家和家长说什么事情,家长马上随着话题像“陀螺”一样旋转。有个考生告诉家长,说他的成绩忽上忽下,担心高考时发挥不稳。家长马上着急起来,万一高考赶上孩子发挥最差时候怎么办?妈妈眼泪汪汪,好像孩子真的已经考砸了,这更加剧了孩子紧张情绪。

物质型家长

这类家长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孩子的切身感受。有的家长说,这段时间他们不敢惹孩子,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吃什么就做什么。可是,他们又常常不注意说话方式,有时会跟孩子说“你要是考不好,别怪我们,那是你的事。”其实家长这话表面上是说给孩子听的,实际上是家长自己安慰自己。

控制型家长

这类家长爱一切包办,他们希望孩子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能有片刻放松。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进了家门,把书包放下,聊几句当天校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孩子的爸爸就大喊着要孩子去学习。这位父亲就属于一切包办的控制型家长,孩子必须按他的要求时刻把心放在学习上,每分钟都要用在学习上,一切作息以学习为目标。这位父亲的控制行为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孩子哭着愤怒地和父亲争吵,然后一眼书也没看,在哭泣中睡着了,父亲则气得浑身发抖。

家长再有阅历,再有水平,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参加高考。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高考中能考个好成绩,并且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当家长的行为和爱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时,就很难给孩子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高考在即,奉劝家长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家长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安排好属于他们自己的高考。.

TOP

教育专家的教子手记:

教育专家的教子手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上)
妈妈是朋友,是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本书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她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则,指出了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值得我们借鉴。
   
不看“有用”的书
    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
    有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发愁自己的孩子不会写作文,问我怎么能让孩子学会写作文。
    当我了解到她的孩子很少读课外书这个情况后,向她推荐了两本小说。孩子读了很喜欢,读完了还要买其他小说来看。为此她给我打了电话,显得非常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她时提到孩子阅读的事,她却又是一脸愁容,说现在孩子又不喜欢读课外书了,不知该怎么办。
    原来她在孩子读完这两本小说后,就急忙给孩子买了一本中学生作文选。妈妈的理解是,读课外书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光读小说有什么用,看看作文选,学学人家怎么写,才能学会写作文。可孩子不愿意读作文选,刚刚起步的阅读就这样又一次搁浅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真是让人感叹,她不理解小说的营养价值,也没意识到阅读是需要兴趣相伴的。她认为读小说不如读作文选“有用”。这种想法,好比是想给孩子补充维生素,却拿一盒腌制的果脯取代一筐新鲜苹果,大错特错了。
    现在,不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订中小学生作文杂志,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
    有的家长虽然没买作文选,却只给孩子买散文精选、短篇小说集等。他们认为孩子小,功课紧,适合读篇幅较短的东西。每当我看到家长为孩子挑选诺贝尔奖获奖作者散文精选集之类的书,心里总是由不住怀疑,孩子看吗,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
    考虑到中小学生阅读的延续性和量的积淀,我认为应该重点读长篇小说。首先是小说比较吸引人,能让孩子们读进去;其次是长篇小说一本书讲一个大故事,能吸引孩子一口气读下去几十万字。中小学生对散文,尤其是翻译散文大多不感兴趣;而短篇小说讲得再精彩,读完了也最多只有1万字。孩子们可以一鼓作气地读完一个大故事,但很少有人能一篇接一篇地连续读20个小故事。经常读长篇小说,更容易养成孩子大量阅读的习惯。好的短篇作品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但不要成为主导和唯一。
    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既要给孩子一些引导,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目的就是尽量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先考虑有趣,再考虑有用。
    我的建议是,家长自己如果经常读书,心里十分清楚哪本书好,可以推荐给孩子;如果家长总能给孩子推荐一些让他也感到有兴趣的书,孩子其实是很愿意听取家长的指点的。但如果家长自己很少读书,就不要随便对孩子的阅读指手画脚,选择的主动权应交给孩子。
    事实上“有趣”与“有用”并不对立,有趣的书往往也是有用的书。一本好小说对孩子写作的影响绝不亚于一本作文选,还要超过作文选。陶行知先生就曾建议把《红楼梦》当作语文教材来使用。所以,我在这里说“不读有用的书”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目的是强调关注“有趣”。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才能实现“有用”。
   
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哈佛家训》里有一则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得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听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地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再踹时就不那么卖劲了。又过几天,老人又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
    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与其他人的直接劝阻相比,老人的说服工作不着痕迹,却有明显的效果。分析他的方法可以看到,老人先通过“给予”,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这是第一步,目的是降低“乐趣”。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然后,老人通过减少支付,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这件事产生逆反心理,这是第二步。最后,老人进一步减少支付,并且给出一个让他们不能接受的10美分,使他们在心理上对踢垃圾桶这件事产生排斥感,产生逆反心理。于是,原本令几个年轻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成为“受害者”。这时再让他们去做,那肯定难了。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和写作业没有关系,但它里面包含的教育思想却可以运用到儿童的作业管理上。那就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和家长却把方法用错了。最典型且最愚蠢的做法是以“写作业”作为惩罚手段,来对付学生的某个错误。许多家长或教师的口头禅就是“你要再不听话,就罚你写作业”。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普遍了,惩罚手法之多之重,简直是触目惊心。
    北京某所小学,要求孩子作业本不许有一个错字,如果出现一个错别字,整个这一页内容都要重写一次。这种“株连法”使孩子们在写作业时提心吊胆,生怕写错一个字,他们早已忘了为什么要写作业,他们只是在为“不出错”写作业。孩子们刚刚进入学习的征途,就已经开始迷失学习的方向了。
    还有更惨痛的例子。2007年4月25日,广东增城市某中学一名初一的学生,因为英语考试时说话,被老师罚抄单词,从第一课到第十四课,每个单词罚抄10遍。
    许多家长和教师,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当“作业”变成一种刑具时,它在孩子眼里能不恐怖吗,孩子还能对它产生好感吗?
    针对这一问题,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体会:“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所以家长和老师在管理孩子时,不要站到教育的对立面去。遇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都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操纵孩子?被操纵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把心思用于反操纵上,他会渐渐变得毫不在乎大人的话,并且丧失理性和自爱之心。
   
考好了不奖励
    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家长们也许担心不在学习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就当下的社会生活来说,考试的重要性已被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周围根本不缺少“分数场”。从一上学开始,孩子就天然地知道好成绩非常重要。家长什么都不用说,孩子也会尽力去拿一个好成绩。纵使家长没有奖励,好成绩本身也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已足以形成激励作用。
    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有压力或变得虚浮起来。
    在我们的体会中,家长不渲染考试,不强化分数,会让孩子在考试方面心理一直比较坦然,使他的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学习中没有压力,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从长远的时间里来看更能促进学习进步。
    其实,考试成绩本身就是奖励,父母合上成绩册时一句淡淡的“很好”和眼中的愉悦,就已经足够激励孩子再接再厉了。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用了很多办法来激励孩子。孩子考好了带他去游乐场,买名牌运动鞋,吃西餐,甚至许诺说要考到某个程度就带他出国旅游。可每种办法只能用一两次,然后就没效了,所以孩子的学习一直没什么起色。
    这位母亲似乎用了很多办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物质刺激,区别只是奖品不同。
    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在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从物质贫困年代走来的家长们常有的思路就是物质刺激,这是供应短缺时代遗留的观念。
    就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在物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即使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对孩子来说,一旦觉得某件事情是任务,他就会同时有苦役感。这样做下来,到他终于买上山地车时,游戏的兴趣多半已被大大地挫伤。如果过一段时间他对游戏的兴趣又起来了,你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下一个“奖励”。注意在整个过程中不要让孩子察觉你的真实意图。
    我想我这个“方法”如果在做之前被孩子听到了,可能会让他觉得是个馊主意。但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应该是乐意接受这个方法的——没有痛苦地减轻了网瘾,减少了和家长的冲突,他的生命成长中因此减少了一些损害。这对他当下及未来可能都是重要的,这应该是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防止出现问题的思路。
    在发展孩子各种良好品行习惯中,胡乱奖励不会对孩子的飞翔产生助力,却会成为挂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块。“考好了不奖励”正是为了避免给孩子帮倒忙。(未完待续)

教育专家的教子手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下)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设立“记功簿”是个较好的办法,我从没用钱奖励过孩子,来自父母的奖励就是这个小本中的一朵朵小红花,它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却无比珍贵,协助我培养了孩子许多好品德。
    从女儿4岁起,我给她弄了一个小本,专门记她做的好事。小本不大,每页只记一件事,所记事情都很简单,基本只有几个字,例如“收好玩具”,“扔垃圾”,“自己编故事”等等,每页都用红笔画一朵小红花——这就是给她的奖励。我把小本叫做“记功簿”。我发现每次给女儿“记功”时,她都非常高兴。
    这个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一是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二是小本中记的事对她有提醒作用,让她以后不要忘了再做这些好事;三是凡写在这个小本上的字,女儿都能记住,她经常在数小红花时顺便读一下自己的先进事迹,也认了不少字。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许多家长的错误就在于总喜欢用物质的东西奖励孩子,这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孩子——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我把这个方法对一些家长讲了,有的人甚至说:这是因为你的孩子从小表现得好。我的孩子每天让我头痛死了,哪里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好事。
    这种想法真是错误。
    其实每个儿童的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就是他们的优点。有句名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家长们哪怕没有时间在实物上设一个记录本,至少要在心里设一个这样的“记功簿”。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你的目光和言语会流露出来,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给他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了他越多的快乐与自信,这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好。
    教育的成败全在细节中,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有的家长不仅会在表扬孩子好的方面,坏的方面也会及时指出。
    然而,儿童的反思意识和控制能力都还没有形成,他们更容易受到暗示和兴趣的支配。成人以为把孩子的缺点写出来,张贴在眼前,孩子就会经常自我提醒,理性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太不了解儿童的特点了。而且,凡是来他家的人都会看到这张纸,这么多缺点挂在墙上,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一些家长之所以经常批评教育孩子,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指出缺点,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会越来越堕落。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对于孩子身上的某个缺点,可以适当提醒,一旦发现这个缺点反复出现时,就应该考虑用正面鼓励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去帮助孩子克服,而不要反复地直接地批评,不要说“我都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改”之类的话。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无论是以实物形式还是在自己的内心,父母都要为孩子设立一个小本子。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珍惜孩子的荣誉感,避免惩罚性记录。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长可能。家长应真正从内心欣赏孩子的不成熟,从不成熟中看到美。这样你才容易打开“记功簿”,而不是一看到孩子的失误,就不由自主地翻开“记过簿”。
   
做“听话”的父母
    要求孩子“听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听不听话,乖不乖,已成为人们评价孩子的一个简易标准。但在我的家庭中,我和先生倒是更愿做“听话”的父母。
    女儿12岁时的春节,我们开车从北京回内蒙古过年。本来计划初八走,早饭吃过后,我们都拎起大包小包准备走了,女儿却不情愿,说奶奶家呆那么多天,姥姥家才呆两天,没和两个姐姐玩够。看她和两个小姐姐难舍难分的样子,都想哭了。我们考虑晚回去一天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我和她爸爸没有休整的时间了,头天下午回去第二天马上上班。于是决定当天不走了,把已搬到车上的东西又拿回来。三个孩子高兴得跳起来。圆圆的姥姥担心我们这样回去会太累,觉得我们太纵容孩子了。
    但我们这种“纵容”并没有把女儿惯成一个唯我独尊的人,恰恰相反,她非常善解人意,凡见过她的人都说你女儿既懂事又稳重。她确实成长得比父母更完善。我们真心地尊重她的各种想法,尤其她逐渐长大,变得越来越懂事后,我们有什么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时,就会和她商量,听取她的想法,在她面前真正变成“听话”的家长。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大人不要简单地认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一定要从他们的各种表达中,听出孩子的心声,还要想办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哲学家弗洛姆对权威主义伦理学充满批判,认为它所主张的就是“服从是最大的善,不服从是最大的恶。在权威主义伦理学中,不可宽恕的罪行就是反抗。”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凡是那些非常自以为是,性格偏执的人,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较长的必须服从于他人意志的生活,个人的意愿不断受到压抑。这是童年时代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一生难以完全愈合。很多人把这种偏执施行于自己的后代身上,又在后代身上留下偏执痕迹。
    当然,做“听话”的家长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对于孩子那些没有礼貌的发号施令,没完没了的交换条件,粗鲁无礼的话语,一句也不能听。否则就是纵容。“听话”与纵容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纵容只是溺爱。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对方,都做“听话”的人。而家长作为强势者和主导方,是局面的开创者——想有个听话的好孩子,一定要记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个“听话”的家长。
   
不是电脑游戏的错
    女儿10岁上初一时开始玩电脑游戏,经常玩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她玩电脑游戏是在我的怂恿下开始的。我的考虑是,既然电脑游戏能让孩子们那么着迷上瘾,其中一定包含着巨大的乐趣。孩子总应该玩点什么,我要让我的孩子快乐,在她的每个成长阶段获得那个阶段应有的快乐。至于她会不会上瘾,我不是没有担心,但不想因噎废食。总的来说我有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我对游戏的认识和对自己孩子的了解。电脑游戏也就是个游戏,并不是毒品,它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并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这个游戏更有趣更复杂。想一想,儿童对哪一种游戏不上瘾呢?
    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和病态的“成瘾”,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我相信绝大多数只是前者,只有少数的孩子会发展到后一种状态。据说姚明也喜欢玩电脑游戏,另外还有一些事业及学业上很有建树的年轻人也喜欢玩游戏。所以并不是电脑游戏本身有问题,而是孩子缺少自控力,使事情变得糟糕。这是家长首先要确立的一个观念。
    游戏上瘾其实反映的是游戏之外孩子的另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什么东西使他不能自拔。
    事实上,电脑游戏已成为当代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家长喜不喜欢,他们最终都是要玩的,所以,在要不要让孩子玩电脑游戏的问题上,家长已基本上不需要决策了。大势所趋,挡是挡不住的。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既能玩游戏又懂得自我约束,怎样才能娱乐、成长两不耽误?
    刚开始玩电脑游戏,对女儿学习成绩有一些影响,但我坚信,孩子应该玩;坚信孩子自己心里清楚学习和玩哪个轻哪个重,只要我不胡乱干涉,不唠叨,她一定会慢慢调整自己。况且,又不是马上要高考,她成绩高一些低一些有什么了不得呢。只要不让游戏和学习冲突,不败坏她学习的胃口,我相信她在该学习的时候一定懂得用心去学。
    一年多玩下来,女儿对游戏兴趣依旧,但逐渐学会了自我掌控,把该做的事都做了,而且效率高了——我认为,这是她游戏中真正的收获,比单单考出好成绩还重要。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的孩子自觉,该不玩的时候就不玩了。我那个孩子,你要真这样放开了,他会什么都不干,永远都不想停下来。
    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这些家长的“放开”之所以没有效,第一个原因,是平时家长习惯在很多事情上去“管”孩子,单是玩游戏这一件事就不知道发生过多少冲突。家长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这种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的时间越长、越牢固,孩子的自觉性就越差。
    第二个原因是家长缺少耐心,指望自己一改变,孩子也能立地成佛,几天就变好。坏毛病也是“病”,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用一天养成的坏毛病可能需要三天来改正,何况他几年间养成的坏习惯,怎么可能你放开三天他就改了呢。
    因此,家长要治理孩子的某个坏毛病,第一要有诚意,第二要有耐心。
    网络游戏当下似乎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戒除网瘾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只能从家庭教育开始。需要家长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完)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2009年12月.

TOP

每个“逆子”身后必有家庭教育的缺陷

每个“逆子”身后必有家庭教育的缺陷
发布者:梅安安 时间:2010-05-10 15:16:00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晚报


    核心提示:每一个“逆子”的背后,必然都有家庭教育的缺陷。 “妈妈的奉献,也是要讲用心、讲智慧的。胡乱干涉的奉献,只能培养出一个无所作为、或者胡作非为的孩子。 ”  
  

    
  
  一份“揭秘中国城市母亲”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妈妈当中,奉献型妈妈占最大比例。但是,对妈妈们的这种奉献,孩子的反应却并不全是感激。一名15岁的初二学生伙同同学杀死自己的生身母亲后,若无其事过了三个多月,直到被警方逮捕后才真相大白;一名高中生因为没钱上网,回家偷东西,并当众殴打母亲;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最常对母亲说的句式之一就是“妈,您少说两句行吗”……  
  面对孩子的“不领情”,妈妈们伤心、失望、困惑。母亲节前夕,中国最著名的妈妈之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接受女性周刊专访表示,每一个“逆子”的背后,必然都有家庭教育的缺陷。 “妈妈的奉献,也是要讲用心、讲智慧的。胡乱干涉的奉献,只能培养出一个无所作为、或者胡作非为的孩子。 ”  
  
  要警惕“粗暴的母爱”  
  
  记:很多妈妈都会觉得失望,自己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孩子却毫无感觉。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尹:从天性来看,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在正常的环境下,孩子会自然表现出善和美的那一面。如果残忍到伤害自己的亲生父母,那只能说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很糟糕的教育环境,错误的教育刺激了他们恶的方面。而这个责任,追根到底还是家长的缘故。没有父母从主观上想要故意培养一个粗暴的孩子,但家长可能会在无意中犯很多错误。典型的有对孩子无度的包办纵容,比如仅仅吃饭这一件小事,孩子想要自己吃饭,妈妈却说“让妈妈喂”;孩子吃了半碗不想吃了,家长就软硬兼施地追着喂。还有很多家长是动不动就生气,生气了就打骂孩子;也有些家长太苛刻,时刻盯着孩子,孩子只要有一点点做错或做得不够好,家长就立刻大呼小叫跑上去干涉。这些行为都会破坏孩子内心的美和善,因为孩子体会的是强权、管制和粗暴。  
  一个孩子的道德成长,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合力作用。首先是父母亲的表率,看父母如何跟他人相处,孩子也会跟着学;第二个,是父母如何跟孩子相处,很多家长跟外人相处时很得体,但跟孩子相处时就很不好,而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重;第三个,是看孩子读什么样的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心灵成长史,读一本好书就等同于跟一个高尚的人进行思想交流,就算孩子从家庭或者社会中受到某些道德上的损害,也还有机会通过阅读优秀书籍来矫正自己。我相信,如果一个孩子堕落到伤害父母的地步,这三条当中,至少有一两条出了问题,或者全部有问题。  
  记:您在与妈妈们接触的过程当中,被提问最多的话题是什么?  
  尹:主要还是学习和生活习惯两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儿童的天性应该是喜欢学习的,这就跟人生来喜欢吃饭一样,如果孩子不喜欢吃饭,那一定是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妈妈们总会认为是孩子天生不爱学习,把问题归咎于天性,希望从我这里讨得一些技巧,去改变孩子。这些家长应该首先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一定是家长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某些不正确的言行破坏了孩子爱学习的天性。比如,现在幼儿园就给孩子们布置作业,这本身已经是错的,回家后,家长又要求四五岁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坐着学习,每天写完规定作业,动不动就喝斥孩子“不许乱动,赶快写作业”,却不知道这些行为正在损害孩子爱学习的天性。  
  
  奉献不能有“讨债心理”  
  
  记:很多中国家庭的母子对话都很相似,孩子说“妈你少管我”,妈妈则说“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尹:家长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却不领情,这也不能全怪孩子。家长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人们说到“暴力教育”时,首先会想到打骂孩子。打骂是硬暴力,还有一种暴力,就是唠叨。唠叨是软暴力,两者都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一对知识分子父母,非常精明强干,他们对我诉苦,说儿子怎么一点都不像我们两口子,一点都没出息。我无意中看了他们的一段家庭录像,就基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段录像是夫妻俩带儿子去沙滩上玩,孩子开始时兴致盎然地用一个小桶装湿沙子,想要扣出一个圆柱来。在旁边录像的父母不停地唠叨,你应该怎么装沙子,应该怎样倒,应该倒在什么地方,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到十分钟时间,孩子就不肯玩了。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图景,就知道这个儿子为什么不肯跟父母沟通,因为他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在父母面前,他几乎不能从任何一件事情上获得快乐和自信。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要么很逆反,要么就像他父母所说的很窝囊,很固执。我提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就是要把自由和选择权交给孩子,而不是控制在大人手中。  
  记:那妈妈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母爱和奉献?  
  尹:很多妈妈只注意到了外部表达出来的奉献,而没有意识到奉献也是要讲用心,更要讲智慧。我女儿小时候,别人就觉得我这个当妈妈的怎么一点都不作为,孩子写不完作业我也不管,有些事情做错了我也不批评。但是,在这些表象之后有我的用心,我在努力用耐心和智慧去做一个好妈妈。比如女儿拿彩笔在墙上乱画,我不去责骂孩子,就容许她“创作”;孩子觉得大量的作业没意思,反正她都会,我就替她写作业。这样做,比起那些看到孩子犯错就去管教的妈妈,是不是更难?现在大家都不缺吃穿了,也不需要妈妈们吃苦耐劳把孩子养大了,那妈妈要奉献什么?我觉得应该是用心,是智慧,这比奉献体力、时间和金钱更难,也更重要。  
  “母爱”和“奉献”,是两个很美好的词汇,但如果不与时俱进,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老概念中,这些美好也可能走偏。比如妈妈们过于强调自己的奉献,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太对不起我了!这实际上就有一种讨债心理。损害儿童道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唤醒他的有罪意识。妈妈不断唤醒孩子的这种意识,只会培养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父母必须“统一阵线”  
  
  记:前不久教育专家孙云晓等人提出男孩危机的说法,您怎么看?在家庭教育当中,爸爸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尹:我个人认为,在教育孩子中,爸爸妈妈,甚至包括爷爷奶奶,所有人的教育价值观和行为必须是一致的,否则会把孩子搞乱。把爸爸教育和妈妈教育分割,把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分割,这种做法多半是一种商品功能细分的做法,对教育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造成混乱。我们知道,在商业社会中,要为一个产品找到卖点,就一定得细分产品的功能。  
  事实上现在父亲们比以往任何时候参与子女教育都要多,在现代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男性和女性、父亲和母亲扮演的角色,其实越来越接近。爸爸妈妈的教育价值观也必须是统一的,孩子才不会无所适从或学会两面派。同时,教育男孩和女孩的基本原则也是相同的,我们只要不给男孩儿穿花衣服,不把他当女孩养;同时不把女孩子当男孩儿养,他们自然会表达出应有的健康天性。男孩儿需要尊重,需要自由,需要阅读;女孩子也同样需要这些。最美的教育,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教育,所以我不建议衍生出太多似是而非的概念来。  
  
  成功的亲子教育应该“双赢”  
  
  记: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孩子,而忽视了自己的成长。  
  尹:亲子教育的第一动机可能是为了孩子,但最终受益的,应该是两个人,即孩子和家长自己。没有谁天生会做父母,我刚做妈妈的时候也很迷茫,思维方式也不完善,所以我不断学习,看了很多书,不光是家庭教育方面的,而是各种书都看。这样,我自己的认识水平有一个提升,价值观更加成熟,思维方式更加健康,心理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也相应提高。我不相信,一个整天坐在麻将桌边上的妈妈,能教育出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  
  我对现在年轻的父母充满信心,他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一些 “80后”的父母,我相信他们在做父母方面会比我们那代人强。我当年教育女儿的时候,很多跟我同时代的父母都表示不理解,认为我的想法和做法太超前了。相比之下,我跟很多 “80后”妈妈反而更容易互相理解。  
  记:现在家庭教育图书良莠不齐,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选择?  
  尹建莉:我总结出来的挑选家教书的经验是:第一,要看写书的人的专业背景。有的家长做得非常好,但可能由于专业知识欠缺,不太会总结,总结出一些皮毛的东西,对别的家长往往不具有借鉴意义;第二,如果是写家庭教育的书,要看他本人的孩子怎么样,如果一个作者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很糟糕,我不相信他能写出一本好的家教书,最多也就是理念贩卖者;第三,注意作者是“著”还是“编著”,国内很多“编著”的教育书,都是七拼八凑的东西,我认为最好选择独立著述的书;最后,还可以看一下每本书的口碑,如果一本书很多读者都说好,那应该是不错的。  
  

本文栏目:生活 作者:记者 孙立梅.

TOP

“独一代”爸妈需摒弃“自我中心主义”

“独一代”爸妈需摒弃“自我中心主义”
   樊丽萍
    “趁年轻快生个孩子吧,你没空管,爸爸妈妈来帮你管。”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都已纷纷组建小家庭。而沪上不少早教专家在近期的调研中发现,“421”家庭中作为“1”的这些孩子,往往是被“催生”的——正处于职场攀升期的“独一代”常以工作忙、管不来孩子等借口推迟生育,而“抱孙心切”的“独一代”父母不得不承诺未来担当育儿重任。
    上海市人口计生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海88.9%的0-3岁婴幼儿由祖辈(祖父母/外祖父母)参与带养,而祖辈与婴幼儿的同住率已经达到76.5%。
    “趁年轻生孩子,绝对不是趁爷爷奶奶辈身体好年纪不大还能够帮忙带孩子,而是趁自己年轻可以有时间有精力陪孩子又爬又跳,带着孩子到处玩耍。”眼下,越来越多的早教专家不得不告诫“独一代”父母,隔代教养绝对不能取代亲子教育的主体地位,如果渴望孩子未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好的性格,学前阶段,父母的角色绝对不能缺位。
   
别因“工作忙”贻误孩子成长
    让祖辈参与管教孩子,一度被“独一代”认为是“421”家庭结构中的突出优势。而一些学前教育专家发现,在沪上很多家庭,年轻的白领爸爸妈妈生育后,通常会和双方父母达成“只生养,不教养”的默契,即生育后把孩子交由祖辈养育。
    “年轻的父母通常以职场竞争压力大为借口,把教养孩子的责任扔给上一代,这很典型地反映了‘独一代’父母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特征。”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举例说,很多白领父母不仅把喂养孩子的重任转嫁给父母,还会让孩子晚上跟祖辈在一个房间里睡觉,怕孩子半夜哭闹影响自己第二天的工作。但从科学育儿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亲子喂养的实质,不是给孩子填饱肚子,而是在和父母的亲密接触中,让孩子建立一种安全感。”杨雄说,对学前儿童来说,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性格的养成。
    谈及眼下不少年轻父母常以工作忙为借口,连周末陪孩子的时间都十分吃紧,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李丹不得不说几句狠话来予以告诫:“工作不就是为了赚钱么?有些父母认为多给孩子准备一点钱就是尽到了责任,殊不知孩子正在成长发育关键阶段,缺乏亲子照料,心理健康都有问题了,还要钱干什么?!”
    李丹介绍说,亲子关系是孩子来到世界后建立的第一种且是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一些研究已经表明,早教期若未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以后待人处事、甚至婚恋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陪伴孩子,父母都必须到位
    正是因为孩子的性格养成与亲子教育的成败关系密切,所以众多育儿专家一致建议,父母一定要抽时间陪孩子。“在日本和台湾,很多女性生育后会在家当两年全职太太,尽心照顾孩子,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杨雄说,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通过协同合作,进行责任分工,建立起一种双性别化的角色培养。
    “最好的孩子,应该是‘不男不女’的”。以男孩为例,他应该具有勇敢、独立、刚强等男性的主导性格,但也必须吸纳一些女性性格中的长处,比如宽容。女孩亦然。由此,父母双方必须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实施双性别的教养模式。母亲应该予以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则是把男性代表的力量、勇敢等品质传导给孩子。
    “在学前教育中,父亲角色缺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李丹介绍说,父亲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已经造成了男孩女孩化现象加重的趋势。此外。有机构曾针对学龄前孩子做过一个调查:心目中的父亲应该为自己做什么;好父亲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很多孩子都认为,父亲应该陪自己玩游戏。“这说明,孩子不仅需要母亲在生活起居上的照料,也更渴望父亲有更多的时间陪自己一起玩。”
    李丹建议,如果年轻的白领父母平时照料孩子时间较少,周末无论如何要补上亲子教育的时间。建议家人在一起做亲子互动游戏,一起运动,或者可以一起外出游玩。亲子家庭不妨在社区里举行一些家庭派对,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
   
形成理想家庭教养模式
    为了培养一个认知能力和行为处事能力都出众的孩子,父母双方还必须抓住早教阶段,建立一种良好的家庭教养模式。
    杨雄介绍说,根据美国家庭教育理论,最好的教养模式是权威民主型,即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关爱,积极鼓励孩子,但又不失严格和一些必要的规矩。最明显的一点是,父母会给孩子设立目标,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规则的制定。一旦规则制定后,父母应以身作则作出表率,而当孩子违反规则时,父母不应该以处罚或者哄骗的方式对待,而是要用跟孩子讲道理的方式解决。在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模式下,孩子通常会表现得自信,且有较强的自控力。
    相反,如果家庭教养宽严失序,过分溺爱孩子,那么孩子今后对父母就会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在困难面前缺乏恒心和毅力。还有的父母在教养中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缺乏必要的关爱,那么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更多退缩、焦虑等负面情绪。心理学专家认为,在专制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尽管看上去很乖,但实际上想象力和独立性都十分匮乏。
    当然,最不理想的教养模式,就是漠视放任型。父母因为工作忙等原因,无暇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提出要求,也未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要求,对孩子的态度更大程度上是漠视或者放弃。专家特别提醒一些“工作繁忙”的父母,如果一味地指望隔代教养取代亲子教养,那么他们的孩子今后出现自控能力差,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成为“问题儿童”的可能性较高。.

TOP

 130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