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722151[/attach]大家好!非常抱歉今天才上传分享资料,让大家久等了(因为我刚刚成为新会员,希望大家谅解)
针对这次讲座请允许我表示下感谢。首先,感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感谢旺爸、子玖妈妈和少年儿童出版社。为大家的交流分享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其次,感谢志愿者妈妈。在讲座开展的前前后后默默付出的无数看起来细小实则不可缺少的努力。最后,感谢所有报名参与的朋友。在当前以孩子学业为重的巨大压力下,家长朋友依然意识到美术教育的独特功能,并有心为孩子的美术学习,寻找更合适的方法和途径。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支持和表扬的事情。所以,请允许我代表孩子们再次感谢您们!
下面我把这次讲座的部分内容发送上来,供大家交流,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1)博物馆参观建议
A.听博物馆中相关讲座,并提前“预习”,做个积极的听众
B.选择一幅艺术品,按照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了解该艺术品的艺术风格;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艺术家的生活和学习;了解艺术与当时文化的关系;思考艺术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个人组成整体,还是整体组成个人?世界人、国家人和个人之见的关系,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个人与国家、世界之间的互动联系)
C.通过适当的方式创作,表达自己对该作品以及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创作中融入个人思想和情感,从而对艺术品进行再创造
(2)帕森斯之理解艺术的发展阶段
迈克尔·帕森斯(Michael J.Parsons)通过访谈的方法,在研究了个体在看到艺术品时,对所体验的审美理解分为五个阶段
A.主观偏爱(5岁)。很少意识到其他人的观点,图画是令人愉悦的刺激,喜好即为判断,缺乏优劣艺术概念。
B.美和现实主义(10岁)。在图画内容基础上,区分了优劣艺术。
C.表现(青春期)。围绕表现和移情概念进行组织,依靠对另外一 个人经验的内在性新认识
D.风格和形式(青年期)。风格传统视角变得重要。
E.自律(受过专业训练的成年人)。质疑形成特定作品、流派或者艺术价值的关键言论。
显然,帕森斯按照机体的成长规律,从个体终身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的审美发展特征,为研究儿童审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其各阶段性之间年龄跨度较大(约5岁),事实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区别越大、阶段性的密度越浓。
(3)加德纳的儿童审美感知发展阶段
爱德华·加德纳从美术、音乐和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出发,分析了人从出生到二十岁的审美感知发展历程,并把其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A.婴儿的感知(0-2岁)。儿童还不能够把艺术品当成审美对象,只是把他们看成生活中的一般客体。但是,在这个阶段如果呈现各种艺术品有助于婴儿一般感知能力的发展。
B.符号的认识(2-7岁)。2岁以后儿童逐渐可以用语言交流,所有成形的艺术品都能够被他们理解为真实世界的代表。此时期的儿童形成了同类事物的表象,但没有对艺术风格、艺术技法等艺术概念的表象。在这一阶段对一些美术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偏爱。
C.写实主义的高峰(7-9岁)。用写实主义来评价美术作品。照片在儿童眼里是最好的作品。
D.写实主义高峰的衰退和审美感受性的出现(9-13岁)。是儿童审美发展的转型期。开始对标准化的峨眉山的事物敞开心扉,在欣赏艺术品时表现出独特性。开始形成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偏爱。
E.审美专注的危机期(13-20岁)。由于青春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对一切漠不关心,对艺术也感兴趣。
由此可见,加德纳把审美对象的年龄提早至0岁,并从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研究人的审美发展特点.
(4)费罗门四步鉴赏法
20世纪后半叶,美国美术理论家费罗门(Edmud Burke Feldman)提出由感性向理性方向逐步深入发展的美术鉴赏过程。包括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
描述:主要用于直接观看到的事物(第一感觉,主观反映)
分析:主要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分析作品的造型特征。(对于家长来说,是最困难的环节)
解释:探究作品的深层含义或寓意(艺术家想通过作品传达的个人信息—情感、思想和观念等)
评价:对作品做综合判断。分为主观判断(个人喜好)和客观判断(审美判断-是否符合审美规律,以及意义判断—是否具有积极正面意义)
显然,经历了“主观-客观-综合”的过程。注重从艺术语言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加深个人感受,层层深入、探索,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比较适合分析单幅艺术品。其中,最困难的为“第二步运用艺术语言分析”,而这也最重要的环节。
(5)欣赏的范围和类型
(一)欣赏的范围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略特·W·艾斯纳(Eisner, E.W)认为美术学习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学习形式,而是三种能力(培养创造美术形式的能力、涉及培养美学感受能力、培养将美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能力)综合学习的结果,学习内容涉及美学、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四大领域,并且将艺术批评领域分为若干范围,总结如下。
A.经验范围-形的感知。儿童在这种范围内报告他面对作品时候心中的感觉,这种感觉既可以是形的反应、也可以是形产生的观念的反应。最初的反应可以最为分析作品的起点,分析侧重对知觉的提高,非智力的练习。
B.形体范围-关系的把握。观者注重作品的形体结构的认识,观察的重点是作品各个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图形进行观察。即作品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C.象征范围-理解作品的意义和符号。不论古今,通常艺术作品都包含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尝试辨认和解读艺术品中的象征符号。
D.主题范围(显性和隐性)-结构或画面的主要形象。以感情或观念为基础,理解作品的人物或动物的形象,体会作品的价值。
E.材料范围-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了解艺术品所使用的物质媒介、以及其使用方法等。
F.关联范围-该艺术品与其他艺术品之间的关联性。通常一件艺术品被看作是之前艺术潮流和传统的一部分,如时代背景、当时的创作条件或环境、艺术背景等,利用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通过寻找异同,积累欣赏者的视角经验。
G.文化背景-艺术品的时代特征。艺术是人的活动,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文化性。艺术批评或是对前期艺术家的否定,或者推进开发新的领域。
(二)欣赏的类型
心理学家布尔劳进行了颜色感知实验之后,根据美学观点,把艺术欣赏分为四种类型:客观型(The objective type)、生理型(The physiological type)、联想型(The association type)、性格型(The character type )。
赫伯·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客观型”最显地特色就是经常地倾向于一种纯粹智的欣赏而不是情的欣赏;“生理或内主观型”对颜色的生理效果之感受性很可能是对颜色印象的正常反应形式;“联想型”不愉快的联想内容阻碍了主体对颜色的喜爱,联想型是最不规则的,完全受到联想的支配,恒常地存有抽象的偏爱;“性格型”个人先天气质类型影响欣赏的形式和内容。
由此可见,欣赏的整个历程,显示了个人的各种生理性的因素和非个人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奇异结合。
(6)推荐阅读
视频:《旷世杰作的秘密》、《一分钟看艺术》、《古典宝贝》
书籍:《鉴赏的艺术》、《美术课》、《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LOOK》系列图书,其中包括<看!各种角度看名画>、<看!线条怎么说话><看!观察画里的光><看!身体怎么说话>
网址:
http://thewalters.org/programs/family/about.aspx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或看法,如有异议,欢迎大家及时与我沟通交流,对大家的关注再次表示感谢!
总之,为了孩子的成长让我们携手共进!
[
本帖最后由 邻家童话 于 2012-8-13 14: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