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8-2 00:57 发表
http://ww123.net/baby/thread-4743130-1-1.html
奥数竞赛不过是体育竞赛的翻版1、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底层的全民奥数完全是为了筛选少数竞赛尖子。
2、只追求最后的锦标,无视大多数的利益。
3、吃的青春饭,透支未来。体育运动员留下的是一身的伤痛,奥数留下的是思想的伤痛。
4、忽视全面发展。运动员被忽视的是文化学习,奥数被忽视的是身体素质、人文素质。
5、拿了许多金牌,民众的数学素质不高。
6、跟国绩政绩联系在一起。
7、把本应用于普及教育的资源集中在竞赛上,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LZ,你拿奥数作靶子,也别将体育一并来陪绑啊。
大概是听多了搓澡女冠军的故事,吓惨了吧,不过公允的讲,大家是否应该在相同的环境,类似的家庭背景下比较才合适,中国非常的大,农村是绝大多数,现实情况是能够吃大苦,耐大劳的确实是农村和小城镇出来的孩子,训练非同一般的刻苦,体育比赛也是成绩突出,尤其是力量耐力项目。但,他们退役后的境遇真的是体育带来的吗?如果不入体育这一行,他们就有很光明的前途?城里人和农村人对吃苦,对前途,对生活的语境不会是一样的吧。
兼听则明,也来一段故事,我的体会是这个故事在此地更有比较性。
+===========================================================================================================================================================================================
三次转学
和绝大多数孩子一样,徐愿愿的童年也是被父母“一手包办”的。还在幼儿园时,徐愿愿受酷爱乒乓球的老爸的影响,开始接触这项运动。刚开始在东城体校打过两次,后因离家太远,转到西城体校,启蒙教练是后来张怡宁的国家队主管教练李隼。打了半年多,为了方便学球,刚上小学的徐愿愿开始了住校生活,过着上午上课、下午训练的半专业生活。他也从家附近的翠微小学转到西城区的按院小学。
每天晚上,爸妈骑自行车从家里给徐愿愿送吃的,吃完饭,爸爸再陪儿子推两板。慢慢地,徐愿愿对乒乓球不像一开始那么厌烦了,球也越打越像样。小学四年级时,徐愿愿被选入海淀体校,于是有了第二次转学,从按院小学转到海淀万泉河小学。
那时候,徐愿愿已在北京市业余体校的比赛中崭露头角,单打获得北京市同年龄组前三名、双打获得北京市同年龄组冠军。六年级刚开学时,被什刹海体校的教练相中,在进行一系列考试之后,成为了海淀体校82年龄组唯一一个被挑进什刹海的队员。徐愿愿又转学了,这次是从万泉河小学到北海小学,李佳薇、郭焱和徐愿愿同班。那时徐愿愿已经对学习没什么兴趣了,由于长期半天训练,再加上频繁转学,让本来学习底子还不错的他文化课成绩直线下降。乒乓球成了他生活的重心。和其他孩子相比,徐愿愿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儿童节,没有寒暑假,甚至没有春节,每年大年初二就开始训练了。
在什刹海打了一年,徐愿愿被选进了北京队。得知这个消息,徐愿愿高兴坏了。当天他还得到了爷爷的奖励——在城乡贸易中心买的装甲车模型。
在北京队,徐愿愿开始了完全专业化的训练。虽然同时是200中的学生,但球队里基本没人上课,每天的生活也完全由早上出操、上午训练、中午午觉、下午和晚上训练组成,宿舍、球馆、食堂,三点一线。刚进队时徐愿愿是年龄最小的一批,再加上发育比较晚,和比自己大两三岁的大队员打比赛,总是吃体格的亏。“那时在北京队吃的是‘大锅饭’,拿大铲子炒的那种,每次训练完,洗完澡都累得吃不下东西,营养跟不上,长得也慢。我在我们年龄组里也是体格偏弱的,力量也没他们大。”
在激烈的队内大循环中,徐愿愿总是打在后面,这让一向走得很顺的他感到倍受打击。“我属于比赛型的,一比赛我就兴奋,头一天晚上我睡不着觉。我特想把比赛打好,但是他们都比我大,小孩大两三岁,差距还是挺大的,力量旋转比你大,没法打。一次打不过,两次打不过,老输,我都要吐了。”没有信心,没有成就感,此时的徐愿愿对乒乓球又提不起兴趣来了。职业生涯遭遇到瓶颈,人生道路也进入了十字路口。
“我当时已经没有优势了,打到国家队的可能性也不大。继续在北京队这么耗着,没什么前途。当时也有出国打球的机会,但一想回来以后文凭都没有。再加上当时太小了,出国家里也不放心。”徐愿愿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上学。“当时是初一,落下的不太多,趁早上学吧,不能再耽误了。”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徐愿愿很庆幸自己当年的决定。“大家的印象里,运动员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我们那代都那样,这是体制造成的。那时文化课是忽略不计的,你学习再好,也是运动员,人家不拿这个来考量你。”
做回学生
本来应该上初二的徐愿愿自降一级,来到十一学校从初一开始读起。刚开始他特不适应,上课坐不住,还和同学打架。和那些完整地上了6年学、参加各种课外班的同学比起来,徐愿愿感觉压力很大,学起来很吃力。但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开始疯狂恶补。他对文科感兴趣,进步飞快,历史成绩名列前茅,本来英语底子差,但只一个学期就从班级20多名一跃到了前5名。为了肯定他的进步,班主任还专门为他设了一个班干部职位,学习监督员(监督大家学习)。那三年,徐愿愿几乎没再碰乒乓球,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往于家和学校,和其他学生无二。
徐愿愿的中考成绩很不错,但照自己的理想学校人大附中的录取线还差10来分。报着试试看的想法,爸爸来到人大附中的校园碰运气。碰巧遇到了竹老师,竹老师是人大附中的劳技课老师,也是乒乓球队的主教练。听了徐愿愿的情况,竹老师让他过来试一下。“当时我都不知道人大附中招乒乓特招,要不是我爸找到那,要不是碰到竹老师,我就进不了。”徐愿愿说在关键时刻,他总能遇到贵人,竹老师算是一个。
徐愿愿赶紧到爸爸单位“找补”了点打乒乓球感觉,虽然有点生,但底子还在。他和人大附中校队队员打了几场比赛,全赢了。竹老师当场就决定要他,徐愿愿以乒乓特长生的身份如愿进入人大附中。
到了人大附中,徐愿愿算是“开了眼”。“学习好的太多了,全市的学习尖子可都在这呢。”他初中的强项英语在这只能算中等,因为理科不好,综合成绩排在班级中下。在学习氛围超好的环境下,徐愿愿对学习一点不敢放松。同时,他还肩负另一项“任务”——训练比赛。徐愿愿是学校乒乓球队队长,也是劳技课课代表,三年间给学校打过不少成绩。
高三分文理科班前,徐愿愿最喜欢上的课,除了劳技课,就是体育课。他最盼着学校开运动会,每次运动会前都兴奋地睡不着觉。“运动会我肯定是第一,我跑100米和400米特别快,后面甩一片,那时大家都知道我体育好。”也因此,他被任命为体育委员。徐愿愿终于实现了做早操时站在最前面,面对所有人的“梦想”。
高三分文理科时,徐愿愿“理所当然”选了文科。同年12月,北京市各大高校陆续开始乒乓球特长生的测试。徐愿愿整天骑着他的小摩托车全北京市的高校转,前后参加了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北大和人大的测试。“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当时就表示要我了。但我没法决定去不去,因为还有更好的学校还没开始呢。北大我打了前三,清华也比较靠前,但清华只要一个。后来人大我打进前两名,校队侯教练决定要我,我对人大了解比较多,人大附中与人大同属一个系统,它的新闻是最好的,我就决定报人大。”
4月份,徐愿愿拿到了人大的预录通知书,高考报志愿时,徐愿愿在10个备选项中只填了一个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按照人大给徐愿愿划定的分数线,达到360分就可以上。这让徐愿愿的冲刺阶段相对轻松,时间比较自由,有时去麦当劳看看书,一周去学校拿一次卷子回家做。高考成绩发榜时,徐愿愿的分数是534分。
越跳越快乐
大学四年,徐愿愿过得舒适又充实。徐愿愿仍然是乒乓球队队长,仍然给学校拿成绩。大学的课不多,这让他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除了每天两小时的训练,参加社团活动,闲暇时徐愿愿会去做乒乓球陪练,赚点零花钱。一次经朋友介绍,徐愿愿给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做陪练,因为教得好,学生家长口口相传,找徐愿愿教球的人越来越多。那段时间,徐愿愿一个月最少能赚800,多的时候有1000多。
徐愿愿只教小孩,小孩可塑性强,从不太会打,到一板一眼有模有样,这个过程让他特有成就感。他带过一个什刹海体校的女孩,就在家附近的花园里的台子上打,后来那个女孩进了八一队。
大四时,徐愿愿开始琢磨工作的事。他思量着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因为从小对电脑比较感兴趣,学的又是新闻,他决定投身IT媒体。正好以前的一个球友在《计算机世界》工作,没事时他跟着去参加些活动,觉得很喜欢,就来到《计算机世界》实习,负责数码产品的采写编辑。在那干了八九个月,徐愿愿又来到赛迪集团旗下的《中国电脑教育报》实习。还没毕业,徐愿愿在中国最有名的两大IT媒体赚足了经验。
毕业找工作时,徐愿愿并不发愁。“我即使不靠学校,不靠学习,我还有球呢。”当时国家安全部,还有几个北京市的公务员单位想要有乒乓球特长的人,都找到过徐愿愿,但因为错过了公务员考试,没去成。而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并不是靠乒乓球。那时恰逢千橡互动集团招兵买马,徐愿愿凭借优秀学业背景和之前宝贵的实习经历,顺利地进入了千橡互动集团工作,著名的猫扑网、校内网(现在叫人人网)就是千橡集团旗下网站,也是从那时起,他才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奇妙和强大。
在千橡,徐愿愿的职位是媒体公关,负责和媒体打交道,撰写公司的宣传稿,安排公司领导接受媒体采访等等。在那待了一年多,主管领导要离职,临走前把他推荐到了更高的平台——一家门户网站。
省略N次跳槽,网上可查。。。。。。。。。。。。。。。。。。。。。。。。
徐愿愿以前的领导对他的评价是“有狼性”。在做PR时,徐愿愿负责公司重大项目的推广传播,能传播50家媒体,他不会传播40家,遇到有些不太好搞的媒体,他就挨家去沟通,一家一家地磕。
徐愿愿说,他工作中的这股劲头其实是和乒乓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打乒乓,自己从小就争强好胜,不服输。“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要算,想各种技战术和套路。只不过以前是动脑子想比赛,现在是动脑子想工作。” 为了把事情“做到极致”,徐愿愿都怀疑自己有强迫症,“每次出门,都走到电梯那了,还得回去看门到底锁上没有。不过‘强迫症’用在工作上,其实是好事。”
现在,徐愿愿的生活离不开乒乓球,乒乓球已经变成他的爱好,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每周他都会和同事去隔壁大厦的天台上打一次球,公司有打得不错的同事,赶上业余比赛,他们就报名参赛。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和地产首都新闻杯乒乓球比赛中,徐愿愿和他的同事们为新浪拿了团体第三,在小组赛中还战胜了夺冠大热门中央电视台,位列小组第一名晋级淘汰赛。“一比赛就兴奋,小时候的毛病,现在还有。”
说起让自己曾经“又爱又恨”的乒乓球,徐愿愿觉得,不同的阶段,乒乓球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不一样。“小时候打专业队时,它是饭碗,是我的全部。高中到大学,乒乓球是我上学的敲门砖,让我的学业更顺利,更轻松。工作之后,它是我锻炼身体、交朋友的方式。没有乒乓球,我可能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特长和爱好的人。乒乓球是能拿得出手,结交朋友、与人沟通的很好方式,我的好多朋友都是因为喜欢打球才走到一起的。我的工作需要经常跟媒体打交道,每周我会和媒体的朋友打打球,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沟通手段。如果没有乒乓球的话,我会失去很多乐趣。”
今年6月,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徐愿愿有了自己的女儿。“长得像我,胖乎乎儿的。”徐愿愿乐得合不拢嘴,满脸的幸福。“孩子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当爹了,更有责任感了。”至于以后是否让女儿打乒乓球,徐愿愿希望走走看,“看她以后有什么兴趣爱好,适合不适合打,我不会像我爸逼我打球那样逼她,这都什么年代了。我得尊重她的想法。”
因为孩子的缘故,徐愿愿减少了自己的应酬,能推的都推了。对乒乓球的热情却始终没有减退。“一周能打一次球?”“能!那没问题,至少一次。” 努力、幸福、快乐、充实、运动,是他向往的理想状态,也是他目前生活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