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楼soo-goo
(佛罗里达州的高中)
发表于 2009-5-9 14:32
只看此人
浦东地区两区合并 行政中心或将取中选址黄楼 上海城市格局再起大转变 高速发展将提供崛起源泉
5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正式向外界确认了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的消息后,很快有很多敏感的社会各界人士指出:目前位于世纪大道和滴水湖的两区现有行政机关场所相距70公里,对于管理“大浦东”难起兼顾之效。而第二天上海就有官方媒体“透露”,对于新的浦东新区的考虑,“还有一个城市布局变更的大转变”,更有讯息指,划定为迪斯尼乐园用地的黄楼、瓦屑地区,已经通盘考虑了“大型体育文化公园、大型娱乐设施用地、大型行政文化商业副中心、综合性的复合交通体系。”应当注意到,黄楼、瓦屑地区,正好在原有两区的交界处,也是浦东地区地理位置的中点。
目前的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东起民生路,北到杨高路,南沿锦绣路,西到张家浜,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原为严桥、洋泾乡的农村,自1995年起,经过不断建设,2000年起已经陆续建成了12万平方米的区行政大厦、2万平方米的新区市民中心、10万平方米的上海科技馆、4万平方米的东方艺术中心,以及浦东展览馆、上海海事法院、上海出入境事务办理处、新区公检法大厦、新区少年宫等大批机构,设施在全国堪称一流。而在1年前,南汇区的区级机关刚刚从惠南镇移驻临港新城中心区的滴水湖畔,12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连新装修的味道都没有褪去。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浦东开发早期管委会所在的浦东大道141号小楼,已经成为“上海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正在随着地下快速路、金融城东扩区的建设而适当修整;惠南、川沙两镇的“老县政府”,都“近水楼台先得月”,调拨给了两地镇政府使用。
早在1990年浦东开发之前,原来的川沙县的经济重心和行政中心就是分离的:当时除了县政府驻在远离人民广场28公里的新川路外,县属企业和机关党校、家属区等却落户在黄浦江边城乡交错的洋泾镇。浦东新区1993年成立后,川沙镇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没有得到与其他地区一样的快速发展,即使是1999年被定位于服务浦东国际机场的“空港新城”,多年来面貌的改变也不大。原来的南汇区,同样也有类似问题。一直到解放前,南汇县的经济重心长期在北部的周浦镇,被称为“南汇卫所”后来于1935年改名为惠南镇的首府所在地反不如周浦繁荣;直到80年代南汇县大力发展惠南,周浦才被超越,但南汇的富裕阶层仍然喜欢在靠近市区的周浦镇上置业。
搬迁到黄楼后,浦东地区的发展格局一定会呈现出新的特点。目前陆家嘴金融城的建设是沿着世纪大道到龙阳路的8公里轴线实施的,旧区改造的任务和早期开发中对交通组织和地下空间开发的疏失引起了诸多的诟病。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世博园区和卢浦大桥西侧滨江的耀华三林地块,可供利用的沿江空地达7平方公里,与上海南站等交通枢纽隔江相望。去年开工的,以超过北京中关村西区为目标的张江中、南区科学城商务区,布局第一次离开了黄浦江边,抵达了浦东腹地;外高桥、金桥等地也在推进中等规模的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而将黄楼、瓦屑地区加以好好开发利用,可以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经验,就地集聚高端产业,并盘活浦东国际机场超大空港周边三百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带动整个城市布局向海边扩展。他与已经得到新区四大开发公司巨资投入的临港新城滴水湖中心区一道,建成为东上海产业、人口、社会资源快速提升的增长极。必须指出的是,闵行区浦江镇也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浦东地区。鉴于闵行区的实际情况,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并没有涉及到该镇,但闵行区对浦江镇的开发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忝列上海三大科技园区品牌之一的漕河泾开发区,就在浦江镇建设其第二园区,并正在江月湖核心区筹划建设“东京台场式”的枢纽节点型高端功能区域。
两区行政机关的合并办公,1200平方公里大浦东的格局构成,必然引起目前新区特有的“功能区域”这一行政层级的“做实”。目前浦东新区有六大功能区域,对各自区域内的财政、人事、规划和社区管理都有类似一般区县机关的权限,并入的南汇区,具有消息指,除了临港新城地区暂时仍由上海市政府直属的“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代行权力外,也有划为惠南、周浦等功能区域的考虑。一些市民关注的行政机构搬迁后的原有建筑处置问题,在调剂解决上海市级机关用房、划为功能区域辖属和设置多重办公地点和对部分财产直接划转给区属投资型企业作为商务用途后,相信会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其实,在解决了浦东地区行政区划和发展布局的重构后,上海的西部地区和黄浦江两岸的一些规划区域,也都有类似的需求。
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大的陆空综合性交通枢纽——位于闵行区华漕镇的虹桥枢纽,其配套的商务区域却坐落在青浦区的徐泾镇;枢纽附近半径5公里,就涉及了闵行、嘉定、青浦、长宁、松江五个区的行政区划。在五个区域各自上马若干个商务区“聚焦虹桥”导致难以统筹区域内市政资源的同时,鉴于虹桥机场的限高规定,这个与长三角腹地直接毗连的待开发区域却不能像陆家嘴和传统的老市中心一样建设大批摩天楼,很多规划业者认为这个区域的建筑模式应该向北京靠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贯穿青浦区中心的崧泽大道可以实施类似深圳深南大道、北京长安街那样的集中式开发,把目前规划的几个商务区串联起来,解决“辐射带动长三角”的实施空间。令上海担心的是,江苏省苏州、昆山一带,随着金鸡湖、花桥等国际商务城的建设,导致了上海市区大批成长性企业外迁;而以汽车产业配套、生态居住等为定位的安亭地区却发展乏力;外环线内真如城市副中心及长风滨河商务区的起点虽高,但可拓展的空间范围已经不大;又有消息指宝山区西南部的大场军用机场,也有搬迁计划,并规划为辐射长江沿江城镇的高端区域,解决上海北部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但从目前多方面的消息来判断,短期内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黄浦江两岸的开发,将形成上海作为港口城市的主体风貌轴线。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起来的吴泾、高桥两个合计占地30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基地,却给闵行、浦东、杨浦、宝山等毗连的滨江区域居民的生活和规划实施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这些区域的有关部门和居民,多次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搬迁两大化工基地的期盼;而上海市则早已在杭州湾北岸的柘林、漕泾、星火地区给两家企业预留了产业用地。“两个中心”批复后,上海将正式进入产业转型的疾速区间,而对于城市能源供应持续性、就业和市政投资的融资压力,则又迫使相关方面对本来看似水到渠成的搬迁计划产生较大顾虑。
上海老市中心区和解放前形成的旧区,仍然面临着全国最大的改建、重构压力。这些区域虽然经过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但仍有生活在“暗无天日”条件下的130万棚户旧里社区居民,和2000万平方米残破陈陋的老街区。这些区域改造不好,上海就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发达的城市;这些地区的居民仍然生活在与解放前的水准差不多的环境中,则社会稳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会使得城市发展陷入较大的被动。前几年上海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教训,这也是最近市委、市府着力破题旧改的动因。同时,老市中心区经过综合改造后,对于更好地发展商业和文化设施,改善交通和生态,也具有重大意义。
现在的上海,正处在90年代延续至今的发展阶段和城市定位提升、城市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他的制造业正在转移提升,他的基础设施需要更新,他的高端第三产业硬体尚不如北京,他的行政管治需要向香港学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不妨把世博会的召开作为这座城市向着更高目标冲刺的号角,为着在世界的舞台上让崛起的超级强国拥有更大的经济、金融、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辐射力和话语权,正是2020年的上海需要猛跑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行政合并后将要经历凤凰涅磐的新浦东,确实是又一次扮演了探索者的光荣角色;上海这座城市将前所未有地宽展延伸;他的新一轮高速发展,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无穷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