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23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亲子阅读:谈自由阅读的乐趣,斥应试训练(939#献给男子汉之《调皮鬼恐怖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100#懒惰妈 的帖子

所以我坚持继续帮孩子写作八股。好在孩子的语文成绩稳步提高,倒也相安无事;
我分析原因主要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孩子打好了基础,短期里是不太能在成绩上反应出来的;
时间长了,到小学高年级,死的东西少了,活的东西多了,那么语言能力就逐步体现了.

TOP

回复 100#懒惰妈 的帖子

要指望一个思想僵化的老师采用活络的方法教孩子,可能么?我怀疑,老师肚子有多少意境?从小就听老师说,要教别人,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可是,语文学成这样,哪里还能体现老师肚子里的那一桶水噢..

TOP

回复 102#polizia 的帖子

现在一桶水都不够了,需要的是自来水哦.

TOP

102#polizia   
要指望一个思想僵化的老师采用活络的方法教孩子,可能么?我怀疑,老师肚子有多少意境?从小就听老师说,要教别人,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可是,语文学成这样,哪里还能体现老师肚子里的那一桶水噢.

“要指望一个思想僵化的老师采用活络的方法教孩子,可能么”不知这里的老师是特指还是泛指,如是泛指,可怕的。 是老师注定思想僵化还是思想僵化的人都做老师了呢?值得深思啊,二者有本质区别 。

[ 本帖最后由 小龙人妈妈 于 2009-3-24 19:55 编辑 ].

TOP

教学不是倒水,是挖井,所以不用悲观。.

TOP

引用:
原帖由 llgj102 于 2009-3-24 14:38 发表 \"\"
所以我坚持继续帮孩子写作八股。好在孩子的语文成绩稳步提高,倒也相安无事;
我分析原因主要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孩子打好了基础,短期里是不太能在成绩上反应出来的;
时间长了,到小学高年级,死的东西少了,活 ...
我是觉得小孩越往上读越死板,老师也没劲的,所有的作文都千篇一律 .

TOP

回复 104#小龙人妈妈 的帖子

“要指望一个思想僵化的老师采用活络的方法教孩子,可能么”不知这里的老师是特指还是泛指,如是泛指,可怕的。 是老师注定思想僵化还是思想僵化的人都做老师了呢?值得深思啊,二者有本质区别 。
我希望是特指,但目前语文学成这样僵,而且各所学校都一样,很难说是老师的问题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了。
联想到我学开车的经历,通过各项考试绝对没问题,但拿到驾照之后却不敢开,找个亲人做陪嫁,居然被骂得再也不想开车了。
可见,在我们国家,学什么都别指望在课堂上能学的多么活络。还是家长多辛苦一点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3-24 20:24 发表 \"\"
教学不是倒水,是挖井,所以不用悲观。
第一次听到“挖井”一说。啥意思?.

TOP

引用:
原帖由 polizia 于 2009-3-25 09:54 发表 \"\"


第一次听到“挖井”一说。啥意思?
好的老师不是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那样的话,老师永远也不可能教出比自己更强的学生。
“挖井”,我意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超过老师。.

TOP

回复 5#懒惰妈 的帖子

是滴;
我们能作的不如这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大;
那就想办法减轻一点负面的;.

TOP

回复 109#ccpaging 的帖子

要找这样的老师!.

TOP

写作和阅读心得

谢谢007的《万能识字表》!非常好!  看了大家的帖子也受益良多!

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首先我教孩子关于作文的写作方法。  

如果是议论文,整篇文章遵循“总-分-总"的原则。 每个段落里也遵循“ 总-分-总"的原则。 哪怕到研究生阶段写论文也是这个格式。 思路要清晰,论据要有说服力。

如果是记叙文, 先打一个草稿,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写。  然后修改。  修改有以下这些原则: 1. 把废话全部拿掉。  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事不用两句话。   2. 尽量用成语。 3. 有拟人句, 排比句等。 4. 文章里尽量有对话, 有颜色, 有声音, 有动作。 5. 要表达你自己的感情。  首段点题, 末端总结。  所有这些元素都有了, 文章八九十分也就有了。

平常在生活中做有心人。  比如我训练儿子成语那段时间, 我们随时随地用成语描述所见所闻。  吃饭的时候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有:”狼吞虎咽“,”细嚼慢咽“, 看到好吃的”心花怒放“, 吃得”心满意足“, 难吃的”味同嚼蜡“, ”愁眉苦脸“等等。  平时多多积累, 写作文时就”下笔如有神“了。

关于阅读。  

我喜欢对同一个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去学它。  我孩子读《三字经》时,我买了三本不同出版社出的书和一个磁带。  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这样孩子不会厌烦, 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读, 互相映照,  孩子印象就深刻。 在读不同版本时, 我们发现内容会有不同, 这样也训练了我们的研究能力。 在读《三字经》的过程中, 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历史部分。 于是由此引发开来, 孩子读了《新华字典》后边的”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结果觉得太简单了, 又去读《现代汉语词典》后边的《我国历代纪元表》, 同时下载了网上的《上下五千年》卡通片看(大大推荐!)。 看完《上下五千年》, 又觉得《现代汉语词典》后边的内容不够详细, 我就跑了很多地方的新华书店, 终于给他淘到了《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 他如获至宝, 仔仔细细地看。 对于他最不熟悉的十六国世系, 还专门列了表出来。

他们现在在看中央电视台拍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共八十四集, 他们已经看到六十四集了。  同时, 我每天晚上给他们读《明朝那些事儿》, 我们一边读一边讨论。 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 还学到了很多古代军事, 政治, 经济, 和文化知识。 他们非常感兴趣。

我们同时也在读《千字文》和《百家姓》。  里边有很多字我原来也不认识。  我们对《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字经》读到四书六经那一部分时, 我儿子要我给他买那些书。 我都买了, 我们还没开始读。  同样的, 光《论语》我就买了好几种版本的。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3-16 14:08 发表 \"\"
  感谢靓妈,感谢小屁囡她妈,感谢各位跟帖的BBMM!你们的回应,让hxy007稍感安慰。
  各位BBMM,看了帖、下载了《万能识字表》,给个表扬吧;不认同,给个批判性评论也好呀!007和他儿子同学一样,喜欢小红旗、 ...
[ 本帖最后由 小鹿 于 2009-3-26 02:48 编辑 ].

TOP

我儿子写作文最后一段总能立意一下。 这个倒不是我教的, 应该是老师教的。 老师很喜欢, 说这样的文章以后升学考试会得到好分数。

我喜欢他写出童真的文章。  比如二年级时每个周末他们要写一篇日记。  他的一篇日记里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写日记很难。 我不喜欢写日记。 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叫我们写日记, 可能是想知道我们在家里做些什么。“  我和我妈看了都忍俊不禁。  当然我们告诉他老师要他写日记的真正原因了。 后来老师也在日记的评语上告诉他老师为什么叫他们写日记。.

TOP

引用:
原帖由 嫣然妈妈 于 2009-3-24 09:55 发表 \"\"


孩子们可能是没有体会出古诗所含的优美意境吧!死记硬背会觉得很枯燥无味的。
女儿课本里有一首《小儿垂钓》,就借这首诗体会一下古诗的美妙吧。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
谢谢嫣然妈妈,昨天儿子正好预习这首古诗。.

TOP

回复 114#ccpaging 的帖子

不用谢。从你那里也学到了很多。.

TOP

坐在自行车上的感叹

星期六,我送Alex去游泳,碰上这雨,说大不大,穿雨衣过份了,说小也不小,下得让人心里很不痛快。

Alex做在自行车后座上吟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爸爸,杏花村是什么啊?”
我:“杏花村是山西的名酒,这雨下得极不爽利,大概这人想去喝酒了吧!”.

TOP

丧歌断魂:杜牧的清明(一)

  清明节,是缅怀去世亲人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去埋葬亲人的坟地,清扫整理,摆上点心果品,点上香烛,焚化冥钱,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和牵挂。这一天,杜牧也去祭扫了。在回家的路上,他还遇到一些也去上坟的乡亲。看到一张张哀愁的面孔,听到一声声悲伤的哭泣,想到自己与至亲阴阳两隔不能相见,杜牧的心都碎了。天空飘下绵绵春雨,淅淅沥沥,如泣如诉。哪里是春雨哟,分明就是我们失去亲人无尽的伤痛,是我们对亲人无边的怀念。杜牧泪眼朦胧,心在隐隐作痛。他想啊,也许酒可以解愁,不如喝他个酩酊大醉,忘却这让人柔肠寸断的悲哀。他拉住路边一个放牛娃问:小朋友,哪里有酒家?牧童用手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说:那里有个喝酒的地方。
                                
  杜牧来到杏花村,叫了一壶酒,喝了一怀又一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醉意阑珊,却难以释怀。都说那秋雨秋风愁煞人,谁知这清明的春雨春风更令人愁怅。杜牧叫酒保拿来笔墨砚纸,奋笔疾书,写下了《清明》这首千古哭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意会的诗篇。它借景抒情,诉说着丧亲之痛,怀念之苦。它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表达和强化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以及对死亡和亲情的一种集体意识。孩子初学这首诗时,hxy007就跟他绘声绘色地讲述诗的意思和意境。可是孩子还太小,无法理解那种亲人已逝经清明祭扫勾起的对痛失亲人的无奈,那种平时极力淡化掩饰却又被这恼人的春雨无端浸湿的伤痛。理解杜牧的《清明》诗,那是需要许多人生阅历的。
  第一次带孩子上坟祭扫,大概是孩子两岁的那年吧。面对这么小的孩子,我们甚至还美化过死亡。孩子来到他到外婆的坟前,不解地问道:外婆呢?外婆怎么住这么小的房子?妻子告诉他:外婆去世了,这里放着的是外婆的骨灰。她的灵魂已经上天堂,她在天堂看着我们呢!孩子问:你们去世也会上天堂吗?见得到外婆吗?妻子说:等爸爸妈妈很老很老了也会去世的,上了天堂当然又可以见到外婆。你也会慢慢长大,慢慢变老,等你很老很老了也会去世,上了天堂又可以见到妈妈和爸爸了……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永生的一部分。或者说,死亡并不是消失,而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并且永远活在亲人的记忆中。于是,每一次清明祭扫,对孩子来说都是去看望外婆顺便踏青的春游。他可开心了。
  说不清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历年清明节我们都是避开人流高峰去祭扫的,所以每次上坟心情都算平静。可是,今年就不同了。4月4日中午时分到达松隐山庄,但见天色阴沉,烟雨濛濛,人流如织。007触景生情,又想跟孩子讲解杜牧的诗,被妻子粗鲁制止。一看太太的脸色,顿感自己的轻浮。她,已经沉浸在清明的气氛中了。一阵沉默之后,妻子悄悄跟儿子说:将来妈妈去世了,你不要把妈妈的骨灰放在墓地里,就洒在一棵树下,或者干脆洒在河里海里,只要心里记住妈妈就行。儿子郑重其事地问他妈妈喜欢什么树,他妈妈一时说不上来。母子俩便一路讨论起纪念树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岳母的墓前。
  我们夫妻俩的母亲都是英年早逝,所以有共同的伤痛。在岳母的坟前敬香时,007也在心中同时为自己母亲、祖父母敬香,祝愿他们安息。孩子受到感染,也非常虔诚地敬香鞠躬,和他妈妈把鲜花掰成花瓣,撒在外婆的墓上……
  找妻子爷爷的墓位时,看见一大男人以近乎跪的姿势蹲在一座墓边,默默地焚烧冥钱,看碑文想必是在祭拜去世的父母。那人泪眼婆娑,见我注意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稍稍低下了头。007被这个男子触动了一下,为这么长时间没有回老家祭扫而不安……
  给爷爷敬完香后,妻子跟孩子讲:这是妈妈的爷爷,是外公的爸爸。他是浙江德清人,年轻的时候带着我的奶奶到杭州的一个钱庄里做事,后来又到了上海工作。妈妈的外公,也就是外婆的爸爸,墓地在他的老家江苏常州。你爸爸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世了,爸爸的妈妈也就是你的奶奶也去世了,他们的墓地都在爸爸的老家江西。他们都是你的祖先,你是他们的血脉,他们的后代……
  正说着,哭声乍起,打破了墓地的沉闷:“苍天啊,苍天!……”那哀怨中带着不甘和愤怒的哭诉,把人的心都搅乱了。我们匆匆结束祭拜,经过哭声响起的地方,只见一少妇趴在一座新坟上,抱着墓碑放声大哭。一群男子陪着她,也在默默流泪。她悲痛欲绝的哭诉,传染了整个墓区,让大家都放下了平日的矜持,勇敢地在亲人墓前流泪哭诉。哭吧,哭吧,让我们尽情地哭诉吧!今天就是哭泣的日子,倾诉的日子,心痛的日子。但愿泪水和悲伤能够洗涤我们的灵魂,但愿我们的亲人在天有灵,听到我们思念的心声。
  007的眼睛也湿润了,想着自己的亲人。儿子非常懂事,收起了平时的顽皮,安静地牵着妈妈的手。
  不远处又传来一种哭声,一种久违的哭诉。那不是一般的哭诉,而是如歌的哭诉。那是007小时候在老家才能听到的哭唱,是哀痛的丧歌。在007的老家有一种古老的风俗,凡是丧家的妻子、女儿乃至儿媳都要哭丧,以纪念亡灵,安慰亡灵,送走亡灵。每个成年女子心中都有一首丧歌,在祭奠的哭泣中唱响。女子哭丧不是嚎哭,而是有曲有词的哭诉。哭者自由编制词曲,一般都是诉说死者的生平、经历、苦难、功勋,也有的诉说生者的痛苦和思念。007听过最有创意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奶奶边哭边唱边骂尸骨未寒的爷爷:“唉——你个打靶鬼呀,你痛痛快快走了,我可怎么办呀?唉——你个天杀的呀,你招呼不打,撒腿就走,怎么扔下我了呀?唉——你个冇情冇义雷公打的呀,扔下我就不管了呀!唉——你个冇福冇运的呀,苦了一生一世,崽囡大了,你不享享福就走啊!……”听得心痛,听得心会流血。
  哭丧决非南方独有的古风,北方亦然。从电影《红高梁》可以推测,北方与南方又有些不同,似乎由孝子哭丧。电影的最后一组境头,“我爹”站在被炸死的“我奶奶”的遗体旁,对着无边的高粱如血的残阳,声嘶力竭地哭唱,送走“我奶奶”的亡灵:“娘啊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啊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啊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苦处化钱……”这也是丧歌。
  哭丧是一种表达哀伤的艺术,源远流长,诗经和楚辞里就记录了许多经过一代代文人加工的丧歌。杜牧作诗《清明》很可能受到丧歌的触动,或者说《清明》本身就是一首丧歌。哭丧似乎是世界各地共有的一种古风,黑人音乐中至今还保留丧歌这种艺术形式。007偶然听到过,听不懂歌词,但光听那哀婉如诉的低沉旋律,就不禁动容。
  太太一如往年,让007带着儿子自由活动,她要一个人在母亲的墓前陪上很长时间。新式女性已经不会哭唱丧歌了,但在亲人墓前说一会儿话,掬一把泪,意义是一样的,一样是永恒的纪念。
  儿子和我在墓地里浏览那些铭刻在墓碑上的名字,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如今长眠于此,让亲人凭吊。走到一个精致的墓区,只见一群大人正围着一座坟,轮流说话。儿子和我停步一听,可以猜想那里安葬着一个夭折的小天使。这群人非常克制,没有表现出哀伤,看上去就像是围着他们的宝宝在兴高采烈地讲故事。这,也是一种纪念。
  儿子被这个场景深深吸引住了。他突然对007说:爸爸,我不会把你们的骨灰扔掉的,你们去世了我也会找你们说话的。孩子,亲爱的孩子,在这里体验到死亡和永别,你多少能够理解《清明》了吧?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伟大的传世之作值得你一生反复去玩味体会。现在你只要懂得活着的美好,亲情的珍贵,就足够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18 11:11 编辑 ].

TOP

.

TOP

丧歌断魂:杜牧的清明(二)——回复 118#嫣然妈妈 的帖子

  抱歉,惹你伤感了!
  本意想说的是:为了应试,设法让孩子记住《清明》就可以了。可是,这有意义吗?为什么要让孩子背这首唐诗?
  那么,应该怎么让孩子去理解这首唐诗呢?老师或父母对诗的准确理解和深刻领悟是前提,适合孩子的生动讲解是条件。即使具备这两个前提条件,可能也难以让孩子真正理解《清明》的意思和意境。根本的办法,就是让他自己增长人生阅历。功夫在诗外,不仅指写诗,也指读诗。
  在教室里、书斋里,可以轻易地记住背诵和默写出《清明》这首诗。但要多少能够理解它的话,那一定是在清明祭扫的路上,在亲人的墓前,在哀痛的哭诉中。诚如此,孩子不但在一定程度能够理解这首诗,也会敬畏死亡,珍惜生命和亲情。孩子的心灵里就会抹上一层永不消退的生命底色,同时获得华人间相互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
  hxy007夫妻教子经历表明:费尽口舌教孩子理解唐诗《清明》,还不如清明节里带着孩子去亲人坟上祭扫一回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5 14:17 编辑 ].

TOP

看得偶眼都直了。先顶,再下载,最后再学习.

TOP

引用:
原帖由 YANGXIMI 于 2009-4-14 12:07 发表 \"\"
看得偶眼都直了。先顶,再下载,最后再学习
是滴是滴!.

TOP

花了两个钟头,看掉了两页。再一次感慨,这年头,教育不能只交给学校,孩子不能只崇敬老师。不说别的,就是咱家这位茄爸,咳咳咳,偶对他有时候表现出的急功近利之应试倾向也非常之不感冒.

TOP

收藏了,慢慢品味。
回帖一个个看下来,受益良多。LS的爸爸妈妈都是非常用心的家长,我非常佩服,以后一点一点跟着学习。

[ 本帖最后由 雪莲 于 2009-4-15 17:23 编辑 ].

TOP

回复 120#YANGXIMI 的帖子

呦,把著名的茄妈都吸引来了!
惺惺惜惺惺,记得楼主也是非常欣赏茄妈的文采哦!
好帖不断,偶们小菜就有福了.

TOP

回复 124#谷子 的帖子

  还是一起来交流比较好。
  例如,小朋友们理解古诗有困难,或理解不深。如果每个BBMM各为一首诗设计一个辅导方案,我们孩子的阅读和欣赏古诗困难就可以缓解了,也免得他们骂李白是“白痴”、“酒鬼”、“无赖”或者恨唐朝了。
  前面已经有了《春晓》、《小儿垂钓》、《清明》,但靠个别人的力量是难以成气候的。希望各位BBMM对某首古诗有感悟的,想到辅导方案的,不吝赐教,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TOP

来说几句偶和蕃茄一起背古诗的感悟:

说起来,茄妈也算是一个读中文,哦,不对,应该算是读古文专业的人。但是在和蕃茄一起背古诗之前,我一直是用读、用背、用理解的方法来学古文的。有了蕃茄之后,因为他不识字啊,因为他小啊,可有时候又忍不住想跟儿子掉几句书袋啊,所以偶就陪着他一起背了不少古诗。

偶教蕃茄的古诗基本上全是和四季有关系的,那时候,每天早晚用电动车载着蕃茄去幼儿园,路上便会因为当天的天气状况而背几句诗给儿子听。一开始,这样的交流是单方面的,茄妈就是自己想感慨,想读出声来,尤其是象现在这种阳春三月的天气,忍不住就是想读出声来。蕃茄呢就是听着,不置一词,没人知道他到底听没听,更不知道他听不听得懂。

突然有一天,茄妈在吟育“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蕃茄问了:“为什么这个人要量热度啊?”

茄妈晕劂 意识到应该给儿子解释一下。于是,以后天气每有改变,偶想读另外一首诗的时候,总是先给儿子读一句解释一句。心里想:理解了,你总不会再胡说八道了吧?

就这么一来二去的,大概过了两年时间,两度春秋把茄妈肚子里的存货都讲得差不多了。没新货了,偶只好拿那些旧货翻来复去地吟诵。当时真的也没想让小蕃茄来背,纯粹属于自娱自乐的感受一下四季的美好,可读着读着,忽然一下子终于明白了很多很多年前老教授说的:“古诗就是要读的,要大声读,要唱!”。当时觉得老教授在发神经,可在这么多这么多年之后,我一下子明白了,古诗的确是要大声诵读之后才会有感觉,才会有切切实实的领悟,才会真真正正地感同身受

而这样的诵读竟然还有了意外收获,蕃茄同学也跟着茄妈一起大声背起来,最后,把偶肚子里这些存货也背得八九不离十了。

到今天,偶也不知道那些自己只匆匆解释过一遍的古诗蕃茄到底理解不理解,但我相信这样的诵读体验会让他有一种天然的对古诗词的辨别敏感,比如这学期语文课学的四首古诗,他告诉我自己觉得最佳的是杜甫的《绝句》,最喜欢的是那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虽然他也讲不出为什么这两句诗好,可直觉告诉他:这是最灵的两句。

我用电动车载着小蕃茄上了四年幼儿园,这四个春夏秋冬,蕃茄的肚子里大约存下了三四十首相关的古诗存货。小人是很懂得炫耀的,他会跑去跟小朋友比试谁背的古诗多。而在发现他其实会背的并不多之后,他又会琢磨,琢磨出自己会的里面有哪几首是别的小孩不太可能会的,然后他就对人家宣称自己最喜欢的就是这几首里的这几句。比如蕃茄最喜欢现的就是那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和“不知天地有清霜”。现过之后,他也会心虚,所以他会努力琢磨这两句到底好在哪里,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偷偷的学习。最后他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人家:“你读呀,你大声读出来,你觉得这两句灵不啦!”

因为不知其所以然,却误打误撞地领悟了其所以然,这也算是一个心得吧。古诗是要读的,大声读出来,虽然开头是不求甚解的,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啊,偶现在,越来越相信这一点

[ 本帖最后由 YANGXIMI 于 2009-4-16 20:38 编辑 ].

TOP

家教有不同

咱们家是经常有一肚子感受,憋不出诗。只好拿物理、化学和数学来说事了。

有一点感受是相同的,原来学的懵懂,现在跟儿子一起学习,又有许多原来不曾有的感悟。所以喜欢跟儿子一起散步,一起上学下学。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4-17 01:02 编辑 ].

TOP

请教"的地得"

Alex最近的一次语文考试中,写错了很多"的地得"。原来也曾经教过口诀,名前白,动前土,形前双人来。可是,真正写起来要注意字有没写错,Alex说,根本不会想到口诀。
原来我小时候学习"的地得"时,因为是用方言朗读,这三个字的发音有些区别,平时阅读时,就是分开的,用起来就很容易。

可是,Alex他们自小就是说普通话,这三个字读起来没有区别,如此阅读和写割裂开来了。

各位有什么高招?请教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4-18 16:02 编辑 ].

TOP

回复 128#ccpaging 的帖子

说说我教女儿的经验吧,可能是最笨的方法。
光有口诀不行,还要有大量的实际的应用。最初我在阅读中遇到“的地得”时都会问女儿用的是什么de,接触的多了,自然用时就会少出错。“的”还好用些,比如“可爱的小白兔”、“凶恶的大灰狼”。“地”“得”很容易错,要会区分,比如“飞快地跑”和“跑得飞快”,前者在动词跑的前面,后者是表示“跑”的程度的。
举一反三,多体会多应用,会进步的。
不过,我也经常会错的。.

TOP

我是故意让蕃茄读成三个不同意的,白字的就读“DE”,轻声。双人得我让他读第二声。“地”我让他读的时候读DI,第四声。这样读多了,我相信小人会有感觉咯。.

TOP

引用:
原帖由 YANGXIMI 于 2009-4-19 10:28 发表 \"\"
我是故意让蕃茄读成三个不同意的,白字的就读“DE”,轻声。双人得我让他读第二声。“地”我让他读的时候读DI,第四声。这样读多了,我相信小人会有感觉咯。
在四川方言里边,的读 di 一声(地道的读法是 le 一声),地读 di 四声,得读 de。既然中文专业肯定了这种从阅读区分的方法,那我和儿子可以放心使用了。
推而广之,这个主题是否有这样一层意思,即阅读并非特立独行,与写和语文无关系,我们应该更应把阅读贯穿在语文的学习中。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4-21 17:29 编辑 ].

TOP

我也来听听..

TOP

  我家小子也时常“的地得”不分,经常在该用“地”的时候用了“的”。很难改。
  hxy007像ccpagign一样生在南方方言区,这三个字的土话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方面的错误早早就被压制在较低的频率。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有趣的原因。当年,hxy007的小学启蒙老师是个小学毕业生。知识有限,但对书、读书、读书人极其敬重。这种态度影响到了007幼小的心灵。
  关于读书人,老师有一些非常奇特的言论。她说:读书人的书会读旧,但不会脏,书角不会卷起;读书人能写一手好字,至少字写得干净文气,决不会写得张牙舞爪;读书人不会写错别字,至少分得清楚“的地得”。
  呵呵,照着我老师的标准,儿子真地不像个读书人。.

TOP

回复 128#ccpaging 的帖子

总算明白为什么俺自己“的地得”不错的原因了,原来是方言给我的智慧!
偶笨啊,打小没让孩子接触方言,一个劲地按标准普通话去要求她,所以至今这三个字混沌不清,看来今天就回去按茄妈的试试
孩子至今没有表现出厌恶背诵古诗的倾向,也许与幼时经常给她听一些古诗和儿歌的磁带有关,在那些朗朗上口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偶从来不要求她背书的缘故,没有压力也许和李白他们就不大有仇了,呵呵
说说自己的经历吧,很惭愧,偶的很多古诗词竟然是从闲书上拷来的,甚至包括琼瑶阿姨那些爱得死去活来的书
读故事的时候,无意中瞄见一两句,觉得颇为贴切,不觉多看两眼,结果留在心里了。有时不过瘾,还翻了书去查处处处和全文来……(不知这能不能算是一种方法呢?).

TOP

我对语文的感情是爱恨交加,因为从小偷懒,基础不扎实,但从中还是很有收获。关键是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感悟生命、感悟文字中蕴藏无限深意。.

TOP

引用:
原帖由 谷子 于 2009-4-20 18:42 发表 \"\"
总算明白为什么俺自己“的地得”不错的原因了,原来是方言给我的智慧!
偶笨啊,打小没让孩子接触方言,一个劲地按标准普通话去要求她,所以至今这三个字混沌不清,看来今天就回去按茄妈的试试
孩子至今没有 ...
说到“的得地”,最近的一次语文单元测验中有一篇阅读理解,要求在文中部分地方填写这三个要命的“的地得”,在最后一句中: 小白兔惊讶( )张大了嘴巴。女儿填了“地”,老师批了大叉叉,她百思 不得其解,来问我这个语文水平实在也很差的老妈。
老妈抓了抓脑袋,就开始顺着正确答案自圆其说一番了,说完觉得很后怕,怕我这非常糟糕的水平误导了孩子,在这里请教大家。大致这样的意思:

咱先单纯看这句话,要说形容怎样张大嘴巴,那当然应该用“地”了,不过这句话后面就是句号了,也没有写张大嘴巴后干嘛,所以呢,咱们应该想想文章是不是要表达惊讶的程度呢,你再看看文中前后的意思,很明显嘛,就是要表达惊讶的程度了,所以呢,就是要用“得”了。.

TOP

回复 136#蓓欣妈 的帖子

要是我也填“地”

看你的解释,应该填"得”

再一想想,觉得“地”,“得”都对。.

TOP

“真地”还是“真的”?

  老师当年教导,深深印在hxy007脑海里,至今还记清清楚楚。
  可是,007有一个关于“真地”或“真的”困惑。例如,007会这么表述: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4-20 15:51 发表 \"\"
  呵呵,照着我老师的标准,儿子真地不像个读书人。
  许多人(包括编辑)都说hxy007写了错别字,应该写成“儿子真的不像个读书人”。这好像跟我老师的教导不一致。各位BBMM,哪种表述才规范呢?.

TOP

啥时“的地得”也变成通假字啊?

感觉应该是“真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蓓欣妈 于 2009-4-21 10:12 发表 \"\"

说到“的得地”,最近的一次语文单元测验中有一篇阅读理解,要求在文中部分地方填写这三个要命的“的地得”,在最后一句中: 小白兔惊讶( )张大了嘴巴。女儿填了“地”,老师批了大叉叉,她百思 不得其解,来问我 ...
应该是“得”,因为小白兔是“张大了嘴巴”,而不是“张大嘴巴”,前面的“惊讶”不是用来形容张嘴这个动作的,有了一个“了”性质变鸟!.

TOP

回复 140#YANGXIMI 的帖子

到底是中文出身,一语中的。偶也正犯这样的困惑呢,孩子回来跟我讲了半天,说老师讲强调的是惊讶的程度,所以用“得”(也就鹦鹉学舌,不是真理解啊),我迷糊着没明白,经你这么一解,清晰明了至极。.

TOP

回复 136#蓓欣妈 的帖子

你倒还能说出个所以然了,我是被她从老师那里搬来的一套说得晕头转向,自己弄不明白哪个是正解了.

TOP

老实说,小学老师应该属于相当规范的,这样的规范要求使得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基本功夫都比较扎实,通常不太会出错,所以,这样虽然教条刻板,到高中、大学看看好象没啥意义的较真,其实还是相当有意义滴,呵呵。

比如那个小白兔张嘴巴,偶昨晚考茄爸,他居然也填了“地”,给偶大骂误人子弟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4-21 17:27 发表 \"\"
感觉应该是“真的”。
  印象中,老师教过我,在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的状语之后要用“”,如“儿子出乎意料完成了这项颇有难度的任务,爸爸由衷表扬了儿子几句”。所以,我真一直就这么写,这么用。难道我真错了吗?可是,我真想不通。
  请问:上面话里的“真地”真要改成“真的”吗?也请茄妈评评理。.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4-22 09:19 发表 \"\"

  印象中,老师教过我,在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的状语之后要用“地”,如“儿子出乎意料地完成了这项颇有难度的任务,爸爸由衷地表扬了儿子几句”。所以,我真地一直就这么写,这么用。难道我真地错了吗?可是 ...
这该不是奥语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3-25 10:08 发表 \"\"

好的老师不是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那样的话,老师永远也不可能教出比自己更强的学生。
“挖井”,我意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超过老师。
说的好!唯有源头活水来!

看到这里,对007和ccapging真是叹服。
Andy小三,语言文字能力欠缺得让我心急如焚,以前的机灵和灵动似乎在逐渐离开他,反省自己没有007那么用心,另外,我们碰到的老师确如前面的BBMM们所言,本身就不大活络,也出现过把007侄女的好文做不及格文章的例子。哎,叹。。。再则,Andy学习太慢,导致没事时间自由阅读。我收拾急迫的心态,宽慰自己:慢慢来吧,孩子的成长总归是一步步的。
在当前的学习中,我的印象,似乎他们都不先学造句的。(是不是课堂内容太紧?)因此在家一有空就随便给个词让Andy造句,效果甚微。
前些日子正值清明,学国外的朋友出了一篇题给Andy,让他写篇《清明》,把杜牧的《清明》用我们现代的话写出来,不果。我只好把国外小朋友写的给他看,他看了有些促动,也觉得有趣。贴出来给BBMM们欣赏:
       要求: 将杜牧的诗 “清明”改写成散文。可以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可以添加诗中没有的情节。
Yanyan同学:
四月的一天,我去墓地看我奶奶。天上下着雨。看见路上行人吊念(吊唁?)逝去的亲人,心中不由悲伤。想喝点饮料解渴,问牧童:“哪里有店?”他指向远处杏花村,热心甜润的声音,让我很感动。(老师的评语:你对牧童声音的描写很生动。)

Ruoyi同学:

四月的一天,我在田野里放牛。天下起了小雨。路上走来一个人。他看上去很累,面容悲伤。他问我哪里有饭馆。我指着远处的杏花村说,“那就是。”他说他去扫墓了。(老师的评语:你选择牧童的视角,很独特。)   

Andson:

在清明时节的时候,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我和家人去墓地拜祭。在去墓地的路上,我看到很多人。有些人怀着悲哀的心情上路,我觉得他们是怀念过世的亲人。我们拜祭完祖先,觉得有点饿,就去找酒家吃饭。有一个牧童告诉我们酒家在杏花村。我们马上起程去杏花村。(老师的评语:“时节”和“时候”是一样的意思,重复了。)   

AndyWang:

清明节时,一个人叫张全,上山去拜祖先。张全很伤心,所以他就去问别人酒家在哪儿,喝wan(完)了酒,他就不伤心了。(老师的评语:你用了第三人称,写得很好, 如果能加上下雨和牧童的细节就更好了。)

国外的小朋友学汉语写作,这个老师的教法让人很欣赏。.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4-22 09:19 发表 \"\"

  印象中,老师教过我,在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的状语之后要用“地”,如“儿子出乎意料地完成了这项颇有难度的任务,爸爸由衷地表扬了儿子几句”。所以,我真地一直就这么写,这么用。难道我真地错了吗?可是 ...
呵呵,我猜,007真的错了。
(请茄妈千万别受我猜影响).

TOP

引用:
原帖由 YANGXIMI 于 2009-4-22 07:17 发表 \"\"
老实说,小学老师应该属于相当规范的,这样的规范要求使得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基本功夫都比较扎实,通常不太会出错,所以,这样虽然教条刻板,到高中、大学看看好象没啥意义的较真,其实还是相当有意义滴,呵呵。

比 ...
幸亏有强劲功底的茄妈出场,谢谢你解开了我的困惑。.

TOP

果然:我先吃苹果然后吃梨

引用:
原帖由 HappyAndy 于 2009-4-22 09:58 发表 \"\"
  在当前的学习中,我的印象,似乎他们都不先学造句的。(是不是课堂内容太紧?)因此在家一有空就随便给个词让Andy造句,效果甚微。
  帖中所介绍的方法把阅读欣赏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了,并且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值得学习!

  关于用词造句的训练,老师在课堂上会做,但好像没有布置过这样的课外作业。我的理解是,现在强调在语境中学习字词,自然不十分支持脱离语境的造句练习。另外,小一生就开始写话训练了,这种做中学,用中学,写中学造句,更有意义和效果。不过,孩子会遇到不大容易理解的词。专门的造句练习,尤其是结合生活情境的造句练习,有助于孩子对词义的理解。

  孩子在最初的母语学习阶段,对于那些他以前没有听过用过的词及表达式,特别敏感,因而进步特别快。记得我家小孩子学会走路不久,就开始对书面语言发生浓厚兴趣。有一次,他在听他爸朗读、指读故事时突然问:“果然”是什么意思?问得hxy007傻了眼,没法跟这么小的孩子讲清楚什么叫“果然”。据说用造句的办法,可以帮助孩子通过掌握词的正确用法来掌握词义。可是,007早就听过一个小学生用“果然”造句的笑话:我先吃苹果然后吃梨。这可能是杜撰的笑话,但其寓意深刻——不能脱离生活情境来学习词语的用法和含义。那么,可以通过什么具体办法使两岁不到的孩子掌握“果然”的用法和含义呢?
  007跟孩子做游戏,把孩子的小玩具藏起来。让孩子猜玩具藏在哪里,如果猜对了就用“果然”表示肯定。例如孩子猜“在被子里”,007揭开被子,跟着说:“天线宝宝果然藏在被子里!”反过来,让孩子藏爸爸猜,猜对了,孩子也会兴奋地模仿着说:“小熊果然藏在被子里”。
  一家人还可以在“躲猫猫”的游戏中加进这种语言学习的成分——孩子找到了爸爸,大叫:妈妈,你看——爸爸果然躲在门后面!可以说,这种在游戏中学习语言的机会数不胜数。
  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更是满地皆是。例如,有一天傍晚,阿姨出去买菜,太太上班还没有回来,家里就hxy007和儿子两个人。玩耍之间,门铃响起。007说:是阿姨回来了!儿子偏说:是妈妈回来了!开门一看,儿子高声说道:果然是妈妈回来了!看,儿子已经能够正确、准确地使用“果然”了!
  孩子两岁生日那天,带他去打预防针,顺便到单位里玩了一趟。同事们逗他,和他说话闲扯,人家又用了“果然”。同事惊呼:这么个小不点,怎么就会吊书袋子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4-24 10:49 编辑 ].

TOP

呵呵。。。。叹服007啊!
说的非常有道理!因势利导、因才施教,万变不离其宗。.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