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胡豆妈
(开始我只是喜欢灌水这个游戏,后)
发表于 2009-10-26 14:32
只看此人
阿甲:与洋洋爸继续切磋育儿攻略:阅读、提问、奖励、快乐等等……
与洋洋爸继续切磋育儿攻略:阅读、提问、奖励、快乐等等……
文/阿甲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洋洋爸:
阿甲老师你好: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洋洋最近进步不错。拼音刚学完,书上的念着没问题,单独拿出来容易混。老师现在让在家读带拼音的图画书。我现在有点困惑,看着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拼,很累的样子,话都连不成句,还时不常弄混了。很吃力的样子。更不要提能弄懂内容了。我担心这样会对他自己看书失去兴趣。现在他却实对这种方式不大耐烦。不知有什么好的方法。带注音的像他现在这种情况有没有合适的书。
2:关于给孩子读完书,我有时问他几个问题,他却不爱回答。有时我会对他说你肯定没有认真听,要不怎么记不住。可能我太心急。那天重看了一遍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种子,他不主张问孩子问题,是有道理。可有一些观点认为应该让孩子带着问题或者事后让孩子回答问题的方式。是不是带着问题功利性更强一点。有没有让孩子爱上阅读这方面的书。
3,从一开学我给洋洋做了一个红旗榜。分了几个大项,比方说有自己按时完成作业,帮助大人做家务,按时刷牙等。每完成一项得一个小红旗。做了几天除了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其它的都不能坚持。前几天他说爸爸。我做家务你给我付费吧,我想起了那个红旗榜。就说这样吧,你每天坚持完成原来我们约定的一项给你得一面小红旗,一个小红旗一角钱,最后月底结帐。从有了钱的诱惑,每天可积极了。妻子说这样不行,做功课 这都是应该的还要什么钱,养成这个习惯不好。可是我感觉这样可大大提高他的积极性,还能让他自己知道理财。用自己赚来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东。(另外我想说洋洋这个孩子太会过日子,很小气。记作业的小本子一开始都擦了再写,说这样可以省钱呀。)你说我这种方法有可取之处吗。谢谢阿甲老师。
--------------------------------------------------------------------
阿甲:关于你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倒是很普遍的,对策也很简明清晰。
老师提出“在家读带拼音的书”,这样的要求也是好的,但我们要理解,那是一种学习拼音、认字的练习,本身并不是阅读。这种练习适当做一做就可以了,不必投入太多时间。这个阶段引导孩子阅读,仍然是最为简明的两招:一是,大人为孩子读书,开开心心地读;二是,找一些内容和形式都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书,邀请孩子随便读着玩,看字看画都无所谓。除了图画书外,最好是找一些好玩的漫画和小人书,前提是孩子自己特别喜欢的,稍微难一点都没关系。总之原理很清晰,千万不要把阅读变成拼字训练或其它形式的刻苦修行。
第二个问题,关于“让孩子爱上阅读这方面的书”,我觉得松居直先生的《松居直论图画书:幸福的种子》、《我的图画书论》本身就挺好,书中虽然说的是图画书的阅读,但里面包含了关于育儿和做人的大智慧。我写有一本《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不过它并不单为家长而写,有些部分家长读来未必会感兴趣。书中关于引导孩子阅读的原理部分,我主要引用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和诺得曼的《儿童文学的乐趣》等书中的重要观点。这几本书目前红泥巴都有,不过我建议还是先从《朗读手册》开始读,后两本书属于专业理论书,有些难度。
对于“读完书是否要给孩子提问”这件事,我觉得也不必笼统地、武断地下结论。不过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每次读完书都留下几个考察性的问题给孩子,这就属于常见的有效大幅削减孩子阅读热情的快捷方式之一,少有例外。但如果我说“一定不能给孩子提问题”,那我想大人们(家长们、尤其是老师们)肯定也会憋死的。因为我也是当爸爸的,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当一个大人“颇有权威地”站在孩子面前时不提几个问题、不说几句,那是极为困难,真有可能把人憋死的,哈哈~
和孩子一起读书,既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大人的事情,应该让双方都感到愉悦,对吧?如果总拿问题烦孩子,孩子不愉悦,自然是不好的;但是如果老不许大人提问题,大人也会不愉悦(甚至被憋死),自然也不好。——怎么办呢?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我一般推荐比较折衷的办法。大人问还是要问问的,但要看怎么问、问什么?比如,我在强烈地想拿问题烦孩子之前,就先忍一忍、等一等,先问问自己如下问题:我想问的这个问题是基于怎样的目的呢?我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真心想要请教孩子的问题,或是大人真是有点不懂了(这在我也是常事),或是很好奇想探寻一下孩子的想法什么的。这类问题属于上等问题,不妨多问,只是态度需要诚恳一些,别端着大人的架子,不耻下问嘛!
第二种,发现很有趣的地方,自我感觉眼光独到,想通过提问引起孩子注意,并顺便在孩子面前“牛”一把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中等问题,需谨慎提问,态度也不宜太“嚣张”(这是有失败教训的),因为孩子可能自有看法,更胜一筹呢。当然,这种所谓“提问”主要是为了分享阅读乐趣的,以平等的心态交流,少一些大人气,孩子会很乐意接受的。
第三种,由于担心孩子没有读懂想要考查一下,或者明知孩子已经读懂了为了加深其印象,或者明知孩子没有读懂而为了显示大人的厉害,这种情况提出的问题属下等问题,尤其是后者属于下下等。这样的一些问题最好忍住别问,哪怕真的是被憋死了呢——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还真没有被憋死的案例。不过哪天真的憋不住问出一两个这样的问题,也不必太内疚太担心,要相信孩子的承受力,我们不是也这么过来的吗?做了那么多年这种教育的“受害者”,我们自己不是也一样幸存下来了吗?
只是,孔子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努力,下不为例罢。
关于第三个问题。很自然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这大概也算是一个笑话。说是有个老头儿,住在广场边的房子里,平时就有点怕吵,但最怕的还是广场上被人扔弃的瓶瓶罐罐,孩子们上学放学经过时,总爱踢着玩,那种刺耳的不规则的噪音让老头儿无法忍受。他本想跑出去制止,但冷静一想看来也没用。于是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第二天,他迎上几个看来是孩子头的男孩,很热情地对他们说,他最爱听孩子们踢易拉罐的声音,想请他们每天都来踢,一天每人给一块钱。孩子们当然同意了,他们本来就爱踢,现在还有人给钱,何乐而不为?于是他们每天都来踢,老头儿还真给钱。
可是过了几天老头有点发愁地找到他们说,这个星期股市跌了,他手头上有点紧,但他还是特别想听孩子们踢罐子,能不能优惠一点,一天每人给五毛钱。孩子们有点不乐意了,这种事还有打折的?不过,有总好过没有吧,接着踢。
又过了几天,老头很苦恼地拦住他们说,股市大跌,他破产了,可是他实在是很想听听那美妙的声音,能不能请他们继续免费再给他踢罐子。孩子们都生气了,切——,不给钱?谁愿意来踢呀!从此,广场上很少能再听到有人踢罐子的声音了。
老子教导我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个原理来观察育儿的问题,同样也很有启发。人们有很自然的事情,本身就是很快乐的,可是一旦分出了概念上的差别,一旦与利益、与价值挂上了钩,那就开始打折了。
这么说,并不是说我认为插小红旗、贴小红花这样的精神奖励,或是做家务计酬算工分的物质奖励,都是不好的不能做的事情。恰恰相反,我自己也时不常地这么做呢,我们家洗碗一次1-2元(视多少难易上下浮动)。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这环境也是我们目前生存的“自然”。
但是——我觉得这个但是也特别重要——我们还是不要忽视,这种方法在另一面的害处。我以为,这种害处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可能强化深行会导致孩子失去从中获取乐趣的心,难以获得平和的心。
孙子教导我们:不知用兵之害者,则不知用兵之利也。——兵还是要用的,知道害处,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从而尽量得其利的一面,把害处降到最低。
比方说到具体的事情,就说做家务吧。虽然在我们家做家务也是明码标价的,但也有几项补充的原则,如:本该自己做的事情不算;如此赚来的钱须有明确的用途说明(比方女儿说是为了交杂费,买课堂练习册什么的,有一次说是给好友买个礼物,这些我都是举双手赞同的);建议建立账目自行管理;特别鼓励公益劳动,体验乐趣多多!——女儿的确也时常宣称要免费来做,并且做得不亦乐乎。
亚里斯多德教导我们:生命的本质在于对快乐的追求!——我理解,这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地方。
比方说,家务中的做饭这件事,如果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当然谈不上快乐,需要用插红旗、贴红花、给工钱这类方法多少替代一点快乐。但这家务事本身也可能是快乐的,据说大导演吴宇森不用拍电影的时候就爱呆在厨房做饭玩。如果能体会到某件事本身就是快乐的,那么那些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就纯属多余了,甚至是一种侮辱,或是侵蚀快乐的“毒药”。
可是,怎样让孩子体会到:阅读本身就是快乐的,学习本身就是快乐的,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做家务本身就是快乐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活着本身就是快乐的……如何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这些呢?
这是个难题,地地道道的难题,因为,我们自己体会到了吗?
关于第三个问题,我大概就是这样想的。同为用心的爸爸,共勉吧。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09-10-26 14:4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