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123
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风华中考成绩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获得成功感。兴趣总是和成功连在一起的。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使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文字,或许会给您有所启发。

一、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是孩子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尤其对小学生更为重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只有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调查显示,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都能钻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而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二、刚入学的孩子只对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开始对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发生兴趣。约从三年级起,孩子更喜欢比较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作业。孩子的学习兴趣最初是没有学科差异的,在教育的影响下,才逐渐对不同的学科产生不同的兴趣。我们常听孩子说,我喜欢哪科,这主要取决于孩子的这科成绩好。学龄初期的孩子的学科兴趣是不稳定的,孩子喜欢成绩好的学科,心情愉快,成绩不好就有痛苦情感。因此,小学阶段的家长应注意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孩子为什么厌倦学习 ?

学龄前家长放纵孩子,没有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上学后,家长一反常态,整天督促加压。想想看,孩子还会有学习热情吗?“学习”从家长的嘴里出来,在孩子心里变成了巨大的包袱,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孩子开始厌学,认为学习就是给家长学的,敷衍了事。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放下思想包袱,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为孩子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恢复、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

四、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1、父母的榜样作用。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热爱学习是对孩子的最大鼓励。在学习气氛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家长和孩子一同学习。初入学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差,家长可陪读一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并及时帮助改正错误。

3、带孩子去科技馆或博物馆。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4、可从孩子的某一特长出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优点、特长和成功,趁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毅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5、鼓励表扬。家长对孩子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打骂,孩子都有自尊心。当孩子的点滴成绩被大家认可时,他们倍感自豪。这种温和的表扬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也不会因一次成绩不好而失去学习兴趣。

6、设法提高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成绩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家长应该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哪怕是某一科的成绩。

7、目标倾斜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在努力工作或学习时,“痛苦”作业的前方应同时安排有快乐的报酬。也就是说,不管多么痛苦的作业,只要前方有自己最期待的东西,就不会感觉特别痛苦。这就是“目标倾斜法”。家长可以为孩子设计两种“目标倾斜法”,使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先苦后乐”的“目标倾斜法”。先了解孩子想要看的电视节目,收看前的一段时间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这样,孩子不仅乐意接受,而且比平时多学,效果也好。

   “先乐后苦”的“目标倾斜法”。孩子正在看喜欢的画本或电视节目,如果打断他,孩子会不高兴甚至反感和反抗,即使学习也心不在焉或者赌气翻书、胡乱作业,学习效果不会好。与其如此,家长不如把时间调整一下,等孩子把画书或电视看完,再嘱咐他们去学习。家长必须明白,时间安排是为提高效率而定,必要时可做调整。.

TOP

研究表明:父母与青春期子女每日一吵有益孩子成长
新华网专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助理教授、青少年问题专家塔比莎·霍姆斯撰文说,父母与青春期子女间的冲突不会令他们之间疏远,反而会加强他们的关系。"每日一吵数量正好,可以令你密切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过程。"

    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霍姆斯的观点报道説,对青少年而言,冲突有可能是有好处的,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培养健康的个性、社会认知技巧以及如何与人讲道理。霍姆斯说:"我在研究期间吃惊地发现,青少年基本上都认为与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反而令他们与父母更亲近。"

    该报在一篇题为《为何每日一吵对青少年有益》的署名文章中説,摔门、声音提高八度、大哭大闹,也许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但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父母希望与自己十几岁的孩子保持亲密,就应该与孩子每天爆发一次争吵。

    霍姆斯説,父母一般认为与子女发生争吵令人沮丧,引发不良后果,而青少年却能够看到这种争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观点。青少年也清楚意识到大吵一架迫使他们弄清楚如何捍卫自己的观点和渴望。

霍姆斯认为,一般青少年只有在被逼无奈、被迫捍卫自己的立场时才会对母亲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十几岁的孩子与父母发生争吵,实际上这是他们对父母的尊重,表明他们尊重父母的意见,告诉父母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霍姆斯説,父母不该对与子女争吵感到担忧,而是应该对过于顺从的孩子忧心忡忡。她说,如果你的子女害怕与你交谈,不愿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如果你的孩子事事顺从,没有自己的思想,不敢与现状对抗;如果你的孩子害怕你对他的不同意见作出的反应,你就应该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你应该想想你和子女间到底是互相了解还是形同陌路。

    不过,霍姆斯承认,吵归吵,但要以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冲突。父母需要真正聆听孩子的观点;需要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需要尊重孩子们的观点,并且在争吵时勇于承认孩子们的观点中正确之处。

英国全国家庭与育儿协会会长霍诺尔·罗兹说:"不仅是子女从激烈争吵中学东西。通过争吵,父母也可以看到孩子们日益成熟和变化的观点,从而更多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父母才可以与子女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

    英国中兰开夏大学教授理查德·特伦布莱说,孩子们小时候玩那种打斗的游戏时,实际上也是在学习,当他们玩得过火时,又得学习和解的技巧。与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则是他们在玩语言打斗游戏。"而这种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训则令父母与子女更亲近"。(编辑 陶志彭).

TOP

包办的“幸福”——中国大学生的悲哀
包办的“幸福”——中国大学生的悲哀
前言:其实很早之前就想写这篇文章,只不过一直没有足够多的数据,直到昨天看见一篇日本留学生就中国大学生现状而发表的文章,才猛然回忆起自己校园的一些故事。希望对有的同学有所帮助。
    从被包办到求包办
    与许多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简直是少有的“幸福”。拥有大量的金钱和自由时间,但是有的男生把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打游戏,有的女生抱着电脑通宵达旦看漫长的偶像剧,把昂贵的笔记本生生当成了廉价的影碟机,游戏机,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在网上进行内容空洞的聊天,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通过网上求助获得免费攻略,电脑由开始的学习工具变为游戏影音本,而自己也逐渐变得不谙世事,同时也变成一个个毕加索还有居里夫人。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大多数学生都被家长包办了一切生活事务,不鼓励,甚至阻碍他们接触必要的社交礼仪及处理家务的必备能力。因为家长及老师都对不确定的未来缺乏希望和信心,所以强迫我们尽可能的吸纳更多的知识,一面对未知的社会转型和时代的变革。
在重邮呆了一年半了,发现大家的应试能力都是一流的,但是也有不少同学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就连学习的姿态和方式也是沿袭过去的习惯,就好像许多同学一样,每天踏着铃声上课,上完课后就回去躺在床上睡觉或者玩电脑,这还是好的情况,有的则是课去了,但是是一觉睡过去的;更有甚者直接一觉睡到自然醒,管他什么课,一律都不去。这种同学在学校可还是为数不少。丝毫没有意识到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初级阶段,放眼周围,已经是和高中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适应。
和日本大学生比比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部由2009年日本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日剧《打工仔买房记》。主人公大学毕业后仅工作三个月就辞职回家成为无所事事的宅男,毫无梦想,毫无存款,毫无价值感的面对电脑过着懒散的生活。赋闲的第二个月,父亲就在饭桌上郑重其事要求他每个月必须上缴2万日元的伙食费,理由是:“你自己选择被社会淘汰,但不意味着我就有义务供养你。”
这个举动在中国看起来很不可思议,觉得父亲未免太过冷血无情。大多数中国青年人认为,父母出钱供你读书,为你准备一百平方米以上的房子,甚至提供操办婚礼和结婚旅行的资金,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正因为很多同学抱着这种心态,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成长轨迹惊人的相似,独立生活能力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其他国年轻人。
上次看了一篇关于日本大学生的文章,感触良多,我相信,和我年龄相仿的日本大学生,他们没有高中没有打过工的大概还不到1%,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大学很少提供给学生宿舍,即便有,也只优先提供给外国留学生,所以日本大学生无法入住校内,只能在外租房;另一方面,日本社会默认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独立的开始,所以即使你在家乡上大学,也应该搬出去独立门户。
我曾经看过东京学生协会的一项统计,在东京读书的大学生,从父母口袋中拿学费的只占54%,剩下的学生得靠自己打工支付学费及生活费,而那些学费由父母全额支出的幸运儿,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也要靠打工挣取自己的生活费。也就是说,大学四年下来全靠父母接济的人,还不到东京全体大学生的20%。
然而,我几乎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位日本大学生因经济拮据而退学的。当然,也有很多人抱怨:“现在工作起来才发现当初学习期间有多辛苦,既要学习还要打工,真让人疲惫不堪,总让我分散注意力,没办法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可是就算你以后立志当学者,也得考虑到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吧?也得学会起码的生存之道吧?挣钱和读书的双重任务,逼你不得不转型,锻炼出自理能力以及独立的生存能力吧,为毕业后应付社会生活建立牢固的基础。在日本大学内,不管你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如果你从来没有勤工俭学过,肯定会被周围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找女朋友都很困难,因为不打工意味着你心智不成熟,为人不可靠,连供养自己的能力的都没有,那个女孩还敢指望你?
也许你会好奇日本大学生都靠什么养活自己?说起来可能很残酷,为了支撑日常开销,一个东京大学的学生必须每个月做家教达到24个小时以上,另外还要在麦当劳至少打34小时的工,才刚好够得着最低生存线。普通高校学生就更辛苦了,大多数人最佳工作场所便是便利店、餐厅、面包店等服务型行业。因为这一类的工作时间灵活、岗位流动性大,拼的就是休息时间和毅力。
这些都是在日本大学每天发生的真是事情,坦白说作为一个在校中国大学生,你没有资格抱怨政府,反而应该感谢政府开创的体制。试想如果把你扔出宿舍,每个月为房租、电费、煤气费、交通费奔波,吃饭、租房没有任何学生优惠价,完全与社会人相同,你能做的到吗?
如果你真的想体验一下日本大学生的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每年1万元的的生活费为目标,平均每个月要赚830元,按照家教时薪30元,麦当劳时薪8元计算,每个月做27个小时的家教、在麦当劳打103个小时的工即可,一天的工作时间才四个小时左右。坦率的说,这个工作量远比日本大学生轻松得多。可是你见过有几个中国大学生这么做过?
我做的这个对比并非危言耸听,只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日本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和生存压力。因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将来你可能和他们会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竞争,如果你跟不上他们的劳动强度和抗压能力,你势必会被更多的工作拒之门外。
那些依旧宅在校园的中国大学生,能否摆脱过去十几年被社会和大人灌输的思维方式,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能否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而非靠父母的金钱和关系混下去,整个社会都在观望。你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把主动权从家长,老师,社会大环境的手里夺回来,别让自己的生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被包办中继续退化下去。.

TOP

有谁知道每年风华进市北理科班的有多少?.

TOP

回复 104#yl他妈 的帖子

听说今年只有15个进冬令营,能考进的还要少。.

TOP

只想搞清楚在年级多少名才能算优秀?进市重点,然后进一流大学.衡量风华水平,对自己孩子有清醒认识,从而确定努力方向!共勉!!!不过本来进风华就不算最优秀了.

TOP

欢迎各位BBMM共同参与讨论,孩子在初中阶段并未进最好学校,能有多少比例进好的高中?.

TOP

一个意大利儿科医生给中国人的忠告(转)
转一个意大利儿科医生给中国人的忠告(转
)(一彼路易-切奇博士是一位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意大利儿科专家。两年前,他受意大利政府派遣,作为意方负责人到北京执行两国卫生合作项目。
在北京儿童医院特需门诊坐诊的两年间,切奇先生以一位西方医生诚实、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了目前在中国医学界普遍存在的难以理解的现象。
为什么不用药或少用药。世界上的妈妈都害怕自己的孩子生病,一生病就吓得不得了,一有病就带孩子看医生。
方才,一个小孩的姥姥带着她的外孙急急忙忙来看皮肤病,你们的儿科医生要给孩子抽血检验。
我检查一看,那是蚊子咬的一个包,不用抽血。最后老太太给在香港工作的孩子妈妈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孩子的妈妈坚决反对给孩子抽血,才算了事。
结果我也没给孩子开药。这就是属于患者家属的无知。中现在感冒、咳嗽、腹泻患儿,是来北京儿童医院就诊量最大的一部分。
感冒发烧在39度以下,我们西方医生从来不给患儿开药,建议家长回家给孩子用冰袋降温,同时要给孩子喝大量的水,几天就可以好。
一般孩子咳嗽,是他生理本能的自卫反应。
小孩子不会咳痰,尤其睡觉时把鼻涕流到喉咙,早晨起来就咳嗽,这不用吃药。
但是如果孩子的咳嗽是由细菌引起的,如支气管感染、肺炎、百日咳等,就需要用抗生素。儿童腹泻,一般多是因为受凉,或消化不良引起的。
我们西方的医生会建议家长在24小时之内不要给孩子进食,只喝水,很快就会好。
有个腹泻患儿的妈妈明白我为什么不开药的道理,她很高兴地抱着孩子走了,事实证明不用药病也好了。
如果是细菌性腹泻,那就要用抗生素治疗。
我所说的这些是大部份患儿的普通症状,不用开药,只要给家长解释清楚,就可以了。
关键是医生在诊断时一定要和家长交流,一定要搞清楚患儿症状的原因。
你们习惯打吊针(输抗生素),好让发烧的孩子的体温降下来,那是靠药物强制性降体温,对孩子病情的恢复没有积极的意义。 你们习惯打吊针(输抗生素),好让发烧的孩子的体温降下来,那是靠药物强制性降体温,对孩子病情的恢复没有积极的意义。    
现在还流行给孩子注射什么“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实际上流感是无法预防的,因为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化,你去年研究的疫苗,怎么预防今年的流感?
西方医生和中国医生都知道,世界上没有有效治疗和预防感冒的药。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去年4月,有一个家长带着一个11个月大的男孩子来我们这里看病,这个孩子咽喉扁桃体肿大,一直发烧不退,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医院治疗了一个月,那里的医生一直给这小孩子用各种抗生素医疗,但是孩子的烧一直没退,让人家花了1万多块钱。孩子这时已经出现菌种紊乱现象,产生了“抗药性”,这就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我告诉孩子的爸爸,如果孩子发烧在38度5以上,可以给他吃点退烧药,如果在38度5以下不要吃退烧药,采用物理降温,大量喝水,用冰袋降温。结果孩子的爸爸按照我说的去做,很快孩子的体温就降下来了。   
我并没有给这个孩子开任何药。如果我发现孩子症状是由细菌感染引起,需要服用抗生素,我会给孩子服用抗生素。一般口服抗生素的效果与打吊针(输液)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前者更便于治疗。想用抗生素来预防疾病,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我再强调一遍,如果患儿没有出现细菌感染的现象,就不要使用抗生素。如果这个孩子需要治疗、开药,我肯定会给他治疗和开药的。 
有时医生也很为难,做母亲的总是让医生多开药,开好药。我认为医生和家长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把孩子的病情讲得很清楚。医生要多和家长交流,来教育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个病,同时向家长普及一些一般的医疗卫生常识。但是要让家长理解这个问题就要花一定的时间。
我给孩子看病一定要把孩子的衣服都脱光来检查。你们的家长就担心孩子感冒了怎么办?给孩子看病不脱光了衣服是没法检查的,否则你怎么知道孩子有什么病?
方才有一个8个月大的小女孩,表面上看是咳嗽,但是我还要通过对她身体状况的观察,确定她的咳嗽是否由别的病因引起,她要是穿着衣服我怎么看得出来?我看一个患儿要1个小时,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门诊模式在中国目前要实行起来还很困难。
医疗系统的不完善
    在意大利,我们在各个社区都建有门诊诊所,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出诊治疗是免费的。在我们那里做心脏手术、住院治疗4月以下的患者全部是免费。当然这在中国目前还是很不现实的。职业道德问题
    我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具有的品质有两条。
    第一,他首先要诚实,谦虚,尊重患者。医生当然不是圣人,他们也要养家糊口,但是医生挣钱要像中国一句古老的格言那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做一个医生一定要谦虚,自己的知识不够,看不懂的病一定要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或请有经验的医生会诊,不要怕在患者面前丢面子,不懂装懂会造成误诊,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悲哀。
    第二,作为医生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如果你诊断的这个患者的病确实治不好了,就要告诉他的家人不要再花钱治疗了。如果明明知道患者的病不能治,你还给他治,让人家花很多的钱,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我举个例子。
2000年,我被请到北京房山县北海镇,去给一个当时只有11岁的男孩看病。这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男孩,他的两条大腿肌肉萎缩,这种病叫 “迪何二氏肌萎缩”,是一种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根本无法治愈。我估计他只能再活10年到15年就要离开人世。
但是他的家人从孩子一出生就带他到各个医院治了10年,花了很多的钱……居然就没有一个医生告诉孩子的家人他患的是什么病,告诉家长这种病根本无法治。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我对孩子的家人说,你们不要再带他去医院治疗了,染上这种病,从孩子出生起就根本治不好。如果你们真为他好,就给他买一辆残疾人的电动车,改善一下他的生活质量吧。
后来,我们这些在北京的使馆、企业、医疗系统工作的意大利人,捐款买了一辆残疾人的电动车,送给这个孩子,他得到这辆车,高兴极了。啊,那是个非常漂亮的小男孩!他太不幸了还有像恶性肿瘤患者,绝大多数是无法治愈的,住院治疗是没有用的。对于这种情况,医生就应该劝告患者或他的家人,不要再为患者治疗了,在家里护养就很好,只要能抑制患者的疼痛,在他疼痛时给他服止痛的药就可以了。 在你们这里还给孩子做“心脏瓣膜手术”,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做这种手术,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了。在西方,医生是不给孩子做这类手术的。一个医生不应让患者花太多的钱去做无谓的治疗,这一点很重要。我认为一个好医生应该是诚实的,谦虚的,对患者应该是尊重的.




国人的忠告.

TOP

2011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

2011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的要求,结合《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和《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方案(试行)》的相关规定,制定2011年本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下称“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


详见附件:
附件
2011年上海市初中体育标准.rar (38.04 KB)
2011-2-16 21:37, 下载次数: 521.

TOP

非常好的初中语文老师的博客
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博客,大概是一位非常尽心尽责的初中语文老师所写,里面有很多初中语文学习的资料,尤其有初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几篇古文的学习资料,非常实用,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从来没收到过献花,呵呵,希望这次可以收获一朵。http://pjsy.blog.sohu.com/#tp_de475cb792.

TOP

一直关注着风华板块,谢谢YI他妈的热情和热心!我要真心的为您送上鲜花.但不知如何送出,我试试看哦..

TOP

呵呵,我点了110#上的献花,不知您收到没有..

TOP

非常感谢对我的关注!!!作为风华的家长,我因为真真正正的关心孩子.对现代教育存在探索欲望.才想引起各位共鸣.好大学未必有好工作好未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有好大学毕竟几率大些.所以欢迎各位全方位,立体的共同探讨!.

TOP

美国天赋教育计划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天赋教育主张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的才能自然流露,自长自成,完全不同于加压负重式的开发智力的教育。它的宗旨是:每个孩子有权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育,就像为伤残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一样,那些具有天赋能力的孩子,也应该得到适合于他们能力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智力发展需要。
  各国的天赋教育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称为ETC(Extended Total Curriculum ),意思是“超越所有课程”,而在有些地方,则称为SCOPE,意思是“发挥能力的机会”。
   
  美国俄亥俄州AGATE组织对“天赋儿童”的描述很有代表性:
     具有天赋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他们经常并不是课堂里最聪明、最听话的孩子。有时候,他们会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取笑老师,哗众取宠。有时,他们又会坐在教室的角落一声不吭。
     与那些只具有一般智商的孩子一样,天赋儿童也有着千变万化的个性和爱好。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他们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他们可能——
     很快地解决难题;
     喜欢有计划、有条理;
     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喜欢同成年人或年纪比自己大的孩子交朋友;
     喜欢质疑权威;
     喜欢开开轻松的玩笑;
     经常做白日梦;
     想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容易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看得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具有幽默感;
     看起来比同龄人早熟;
     投入比别人少的努力,但得到比别人多的成功。.

TOP

关于什么是古典音乐,看到一篇不错的讲解
人间能得几回闻
作者:罗兰

  经常与朋友们在聊天时谈起我的所学与所用。我总是说,我枉费了10年功夫去学钢琴,和更多年的感情去爱音乐,但我现在却未正式用到音乐。当初真该听我父亲的话去读文学系,反可使现在的自己充实些。  
  不但心头一直有学非所用的惭愧感,而且一直以为自己当初爱上直乐是一种自作多情式的“盲恋”。以为自己或许真不该去爱上音乐,而且先天也缺少这份条件去爱上音乐的。  
  事实也是如此。近20年来,我很少关心音乐;家有钢琴,也毫无兴趣去弹旧调。只因自己认为已经了悟音乐非我所爱,乃“放开手,随它去”了。  
  直到有一天,偶然下班早归,打开电视机,看到中视的“少年音乐会”节目。当片头字幕映现当天的课题“什么是古典音乐”,以及由大指挥家伯恩斯坦(LeonardBemstein)讲解,看到“讲坛”上浩大的乐队阵容,并由乐队奏出那堂皇的主题时,我才从那不由自主的激动中豁然了悟——我还是喜欢音乐的。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是爱音乐的。但爱尽管爱,在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的音乐教育的情形之下,大家也只能做做音乐爱好者而已。  
  请想,我们那时何来如此伟大的教学方法?何来如此渊博不凡而亲切无比的教授?那是伯恩斯坦啊!是我们从唱片套上看到他的大名便肃然起敬的伯恩斯坦啊!而他就在飓尺距离的荧光幕上,满面和蔼的用极平易的语汇给现场台下及电视机前的少年观众们讲“什么是古典音乐?”“‘古典’一词用得恰当吗?”“以什么来取代它才更好呢?”“是‘严肃’吗?是‘古老’吗?还是什么?”最后他把它解释为Exact,意思是正确、准确,丝毫不爽,是一种必须尽力体会原作者命意的音乐。其间并列举爵士音乐、流行音乐、民谣,来与古典音乐比较。从孩子们所了解的、近在身边的常识,来分辨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有什么不同。这种深入而浅出的讲法,是一定要真正,“精通”的人始可做到的。  
  当地面对观众做这些解释时,其轻松的态度,使你觉得他亲切似父;而当他背向观众时,指挥棒轻轻一动,立刻那庞大的乐队就应声奏出他所要的那一章、那一节、那一句。其起落的准备。音色之柔美,真是如同经他那一支细细的魔杖“点化”出来。那一种令人膜拜的权威感,以及伯恩斯坦本人对音乐的那一份由衷的崇敬与虔诚,使你觉得他庄严似神。  
  就因为他对音乐的了解有如此不凡的深与透,所以他才能得心应手地随便摘出某作品中的某章某句来为他的讲解做为实例示范,才能把一般人认为严肃不可企及的古典活化为亲切平易的教材,才能如此举重若轻地显示了音乐的灵魂之美。  
  他从古典音乐之父的“老巴哈”讲起,把他那古老的赋格曲形式,用短短的几句话,配合上乐队几个乐器的示范演奏,生动地讲解出这里是一个乐句;那里又是一个乐句。某一种乐器在某一个音度上出现,又怎样如百川归海地汇合在一起。这样就把在我们耳中听来庄严古老的赋格曲如此轻易而带有感情地分析清楚了。再想起我们以往学音乐时,看着讲义上那割裂的谱表,以艰深难解的翻译词句,“干”讲赋格曲的结构。让我们凭空去想象那多少度、多少音程、多少小节,像作数学题一样的去算。而还是越想越想不出那中音提琴、小提琴、大提琴,怎样和木管乐器亦步亦趋地归在一起。真难为我们在考试的时候还要答对“赋格曲的形式如何”呢!  
  接着,他讲海顿的音乐,那位童心不混而又非常好命的音乐家,写过那么多快乐流畅的乐曲。我一直喜欢海顿,觉得他轻松风趣,不像老巴哈那么庄严,也不像贝多芬那么固执。但我直到这天,才真正听到他的一○二号交响乐的动听处。才真正了解“惊愕交响乐”何以那么风趣。如不是伯恩斯坦的解释,如不是他和他的乐队对音乐如此之熟极如流,我仍然没有机会去认识作曲者对乐器的运用是何等的奇妙。  
  从巴哈、韩德尔、海顿、莫扎特,讲解到浪漫乐派的贝多芬,演奏了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典”,这一课什么是“古典音乐”就在辉煌的乐声中结束了。为时1小时又10分钟。在这70分钟的时间里,我完全忘了身边的一切事,忘了自己是个“不再喜欢音乐”的人。我尝到了自己在多年前第一次听到古典音乐时的那份激动。正如伯恩斯坦所说的他听莫扎特音乐时的那种感觉,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他说那是“既想哭,也想笑”,但又“既不是想哭,也不是想笑”的那么一种由衷的激动。这激动,只有当你心怀万种复杂情绪,连自己也理不清,却被一位知反一语说中时,那既感伤又喜悦的知遇之情,大致有点相像。以前,每听到真正丰美的和声时,都会有这种猝不及防的、发自内心的激动。但好久以来,我都未曾如此了。直到这天,听到伯恩斯坦的解释,和他指挥演奏的这些音乐。  
  当然,我不曾忘记这只是一堂讲解而非一场演奏,所以这才有一份特殊的轻松与亲切,才更易于深入地去体尝吧?  
  这样的教育节目,真是人间能得几回闻!真是现代人的福祉(当然我们是借了人家的光,这是中视自美国购进的影片)。想想现在的儿童,能有世界第一把交椅的指挥家伯恩斯坦做他们的老师,能有世界第一流的乐队做他们的活动教材。(看看那些秃顶的老音乐家,乖乖地在伯恩斯坦指挥之下演奏的样子,你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神气!有这样天赋不凡的人们来为我们服务呢!)他们能在短短的70分钟时间里,了解被多数人视为可望不可即的古典音乐的精义;认识200年前的音乐大师的面貌和心灵,听利昂贵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如买门票去听,怕没有几个人买得起呢!不但如此,还附带的听了伯恩斯坦大师学黑人爵士歌手唱歌,和他在钢琴上随手表现的技巧。那钢琴在他手下像玩具一样的听话)。你说,这样的门票,即使再贵,你又到哪里去买?而美国的少年们就可以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轻易地享受到了(我们居然也有机会享受到了)。  
  有如此的音乐教育环境,爱音乐的人又怎么会放弃他们的爱好?  
  再检点自己过去做音乐学生时,大战刚过,满目疮痍,教材贫乏,师资缺少,不改行又做什么呢?.

TOP

关于中考,各位有何消息,欢迎在这儿交流!!!.

TOP

人这东西





  
  法国的罗兰夫人有一句名言: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罗兰夫人不喜欢人性的复杂,但无法否认的是人性本来是复杂的,有人类至此亘古不变。小时候读历史,很多问题想不明白,那个组织筹安会帮袁世凯鼓吹帝制的杨度,怎么后来进步成为共产党员呢?那个当年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并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绝命诗的革命狂热分子汪精卫,怎么后来堕落成汉奸了呢?那个刚愎自用,主张"武力为上"为害一方的军阀吴佩孚,晚年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怎么那么有骨气呢?
  后来长大了些,社会阅历多了些,看的书也多了些。曾经非常崇拜一位叫蒙田的法国思想家,但知道蒙田担任波尔多市长期间,曾经为了躲避鼠疫,丢下全城百姓不顾,自己逃之夭夭后,我感觉很难接受,难受中也开始反思,自己要么把人当神捧,要么把人当鬼踩的思维,是不对的。因为没人经得起我们捧之若神,也没有人做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嗤之以鼻。
  人性永远是复杂的,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在不同时候不同环境不一样,一个"好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做"坏事",一个"坏人"也不可能不做"好事",所有勇敢、善良、无私、正直的品性都可能与懦弱、残暴、自私、圆滑互换,在某个时候。
  什么时候我们悟明白了,人这东西不是一言以蔽之就能说清楚的,我们的生活空间里,也许会少一点偏执,少一点仇恨,多一点客观,多一点宽容。
  
  作者:叶树浓.

TOP

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送给儿子的备忘录
港电台知名主持人梁继璋曾给儿子写过一封信,这封信很快流传於各大网站,很多父亲看後感触很深,我觉得不只给儿子,其实适合所有人看!
最喜欢最後一句"无论爱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见",让我想起一句话:菩萨案前一炉香,修得来世铁心肠,你能参得了吗?

   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送给儿子的备忘录


我儿:写这备忘录给你,基於三个原则:
(一)人生祸福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
(二)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三)这备忘录里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得回来的体验,可以为你的成长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於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丶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二)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世间上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暂的,今日你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四)世界上并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只是一种霎时的感觉,而这感觉绝对会随时日丶心境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你,请耐心地等候一下,让时日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五)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於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兴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谨记!
(六)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後,你要坐巴士还是Benz(宾士),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八)我买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奖也没有中,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午餐。
(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

TOP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进入高发期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进入高发期

日期:2011-01-26 作者:苏军 来源:文汇报
    上海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进入“高发期”。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区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推进会上,与会专家表示,社会转型、竞争压力、父母过高期望,以及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使得中小学生发生心理疾患的人数出现增加趋势。
   
    近日发布的2010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也提示,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学生安全。据统计,上海中小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年自杀死亡学生8人,初中学生2人,高中学生6人,比2009年增加2人。其中,因与家长发生争执或不满意家长管教方式而自杀的6人,因情感、学业压力等原因自杀的2人。
   
独门独户的孩子太自我
   
    “学习时主要面对书本,即使出现问题也比较简单;可一旦面对老师、同学及家长,就比较麻烦了。”一位初中女生与心理医生交流,言谈间显得对人际交往十分困惑:尽管她已“小心翼翼”,可仍然处不好关系。
   
    成人看来似乎很简单的学生人际圈,对学生而言,其实很难。因为学生对于心理的调节能力,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置能力均远弱于成年人。近期本市一份区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显示,22.8%的学生面临的困惑主要是人际沟通问题,包括与家人、老师、同学的关系等,此外还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
   
    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协会会长吴增强说:“从小缺乏伙伴,不懂交流,已经成为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国外儿童心理研究者看来,独生子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因为这个群体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只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如此,上海的居民区只有‘区’,没有‘社’。”吴增强表示,独门独户的孩子与伙伴交流时间太少,亟缺情商的训练和培养。
   
    这部分学生待人处事中,往往让人觉得不够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等。个别男生甚至以极端的方式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导致伤亡事故发生。
   
“功利”之风滋生焦虑情绪
   
    遗憾的是,在心理问题仍未得到足够重视时,中小学内的“功利”之风吹得正盛。校长、家长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由此愈发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在调查中,62.6%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而其中又以初中生的压力最大,比例是66.8%;高中生感到重压的有60.4%的人,小学则为59.9%。
   
    学习压力,滋生了焦虑、紧张的情绪。焦虑状态,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担心、烦躁不安,这是目前初中生较为常见的情绪问题。
   
    更为糟糕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家长都能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在中学生看来,教师代表着理想和公正,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关心和理解。一旦遭遇教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他们就会继发对抗心理或者压抑情绪,甚至攻击行为。同样在家庭之中,近年来亲子关系有日渐紧张的趋势。民主型家庭会给学生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则无法正常沟通。
   
应学会阅读孩子心理
   
    吴增强说:“目前,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学会阅读孩子心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教会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会合作,懂得欣赏他人,并且拥有化解冲突的能力。”
   
    上海经过5年努力,已经培育了四五百名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可对于全市1300余所中小学而言,这个比例仍然非常低。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们应该自学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多与孩子谈谈心。
   
    专家看来,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关注点。在小学阶段,是人群体性、合作精神培养的最佳时间;进入初中,则需要关心青春期心理问题;到了高中阶段,需要人生观的引导。
   
    那么,怎样才是人格健全的学生呢?吴增强表示,家长和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孩子:自我认同、正面积极的心理;合群合作精神;应对问题的能力、耐挫性;灵活性,以及学习思维的创造力。据了解,未来上海将开展儿童人格健全评估的调研,更为全面地判断当代孩子的各项指标。
   
    上海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协调处处长蔡伟民认为,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还要有机构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疏导。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都能为他们心理情绪的缓解发挥一定的作用,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TOP

林语堂的“幼教理念”
社会是个大课堂,根本不要上大学
——林语堂

林语堂初到美国的时候,曾给陶亢德写过一封信。

很多朋友可能不了解陶亢德(1908——1983)其人其事,这里要简短作一介绍,其人字哲庵,浙江绍兴人,早年出身贫寒,后自学成才,号称与“邹韬奋、赵家璧、孙伏园齐名的编辑家。”他先是在邹韬奋的《生活》周刊任职,以后与林语堂合作,将林语堂创办的几个刊物如《论语》、《宇宙风》、《人间世》弄得风生水起,销量节节攀高,颇受读者欢迎。据说三十年代成为与《生活》周刊、商务的《东方杂志》鼎足而三的大刊物,位居当时的文学刊物之冠。

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与林语堂有了隔阂,于是两人分家各搞各的,似乎关系还是颇能维持,而这封信,似乎写于陶亢德独力当家的那一年的秋天,主要在拉闲扯散之余,谈谈自己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其实这也是喜读且善读《庄子》的林语堂的一贯态度,好比林氏非常推崇也同样喜爱《庄子》与陶诗的苏东坡的论文心得,所谓“行云流水”是也,行于不得不行,止于不得不止,任其自然,不加桎梏的逍遥游思想,就成了林语堂这篇“教育心得”兼“育儿大纲”的一个源头吧。

林语堂之所以赴美定居一段日子,主要是因为他的《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很受追捧,可谓一炮而红。于是应赛珍珠之邀来到了他总的来说非常喜欢的国度,他是很多方面既爱且憎,比如他曾说自己“最爱中央公园的花岗石”,因为“它们那种峥嵘的韵调,跟崇山峻岩上所见的同样美丽”,又比如他还喜欢“吃热狗,可是不喜欢跟我一起吃它的那一种人•••喝番茄汁,可是最恨在那周围是一瓶瓶的消化药水••••听无线电,可是我对•••···壮丽的美国菊花,可是我最恨许多花球的编扎法••••”

这样从公园里不怕尘污的小孩子以及新英格兰可爱少女的微笑,一直聊到他对“美国的民主政体和信仰自由感到尊敬。”并对“美国报纸批评他们的官吏那种自由感到欣悦,同时对美国官吏以良好的幽默意识来对待舆论的批评又感到万分钦佩。”聊到最后,以对诸如电视机、电器冰箱、真空扫尘器还有对美国人的房屋观感而作结。

言归正传,在这封写给陶亢德的信里,也是先谈了一些初到纽约的愉悦心情,最后转到“诸儿”入学问题上时,开始把文章重心陡地一转,转到了教育子女方面。

这位素来开通的父亲首先认为应该教儿女多读书,读什么倒不要紧,“要在如何读法”,怎么读呢?“只好和他们读”——也就是父女们一起学习读书的意思,这样就可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吸收字句”,如何“细揣字义”,如何“随便删略不读”,如何“检阅字典”等等。但是重要的是,不叫她们死记硬背,如果女儿们问他成吉思汗何时入主中原或拿破仑死于何年这些问题,林语堂“都说不知道”,因为他说自己不是一本百科全书。但是他只需知道如何让大家去找就行了。因为拿破仑到底死于一八一二或一八一五都不要紧,“大概他十八世纪末叶大闹欧洲,这要弄清楚。”

这是学习的方法,但学习的内容也就是“教什么呢?笑话的很,一点没有定规。今天英文,明天中文,今天唐诗,明天聊斋——今古奇观,宇宙风,冰莹自传,沈从文自传,当天报纸!忽讲历史,忽讲美国大选总统,忽讲书法,都没一定。她们各人带来学校规定课本。几种给我束之高阁。一本薄薄的地理,叫她们地图看清楚,余者我担保,回国临时要考时,念两天可及格;此刻念,那时也必忘掉,省出多少时间来念有用的书。而且看电影上各地风景就是念地理。••••••”

林语堂似乎对自己的这种方法很满意,越说越来劲,简直口若悬河起来,他觉得他应该每天拿出一小时和她们讲学问,要“瞎讲”与“乱讲”,元曲也念一点,琵琶行也已经念过,李白的诗还要按天抄写几首——大概因为合符林语堂萧散的个性与优雅的文风吧——虽然有人觉得油滑到哼哼卿卿(某年《中华读书报》),所以他跟着补充道,“她们喜欢读就读,不喜欢就拉到——但是如果喜欢,就是真正的喜欢,这个喜欢,这个‘好学’之‘好’,就是将来一切学问的泉源。”所以,一贯提倡自由兼自主教育的林语堂说,“下半天是自由读书,随她们去看小说,宇宙风,西风。”

并且,编过英语字典的林语堂还自嘲他是“落伍”的,教她们选读“五种遗规”,“内中如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陆放翁《过林黄中食柑子有感》,朱子《治家格言》都亲切有味,文字易明。做人道理也在里头,把做人与读书混为一谈。”(慕春按:这个“混”不是“混杂淆乱”的“混”,而是“浑然一气”的“混”)林语堂还说连《教女遗规》也教的,因为这样“她们才知古代对女子的态度是如何。好,坏,都可尽量批评。”

林语堂还自认自己是“下流”的(慕春按:这个“下流”我想不用疏通了),因为他把庄子与西厢同样看待,韩文与宇宙风也可以等量齐观,当然,“宁可少读韩文,不可少读现代通行文章。”毕竟小孩子嘛,过于深奥是不便于幼儿发蒙时期的成长的,而且读通行杂志文进步易,读古文进步难。

对待英文的态度上也是“下流”的,那些名家作品也许还是有待来日吧,先把晚报上“下流”且“平凡”的比如“罗斯福总统夫人每日记录”念熟了再说。对于英文的学习是以“融会贯通”注重整体理解为标尺,重在理解全句读到顺口为限,但不以分数为限,所以没有“甲乙丙丁”的衡评,“余者出门,走路,看戏,也乱看乱学,文学乎?不文学也。她们所学的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所取材之人生。不把读书时间与不读书时间分开,也是我的目的。宇宙就是一本大书,让她们去念。”

就连作文的题目,也是下流的。那些什么“救国论”啊,什么“资本制裁”啊,什么“自强不息”啊,一概摒弃。林语堂只喜欢让女儿们写写日记,一日一篇,范围绝对自由——叙事,游记,议论,私见,回忆,抒情,描写会话,刻绘人物,都可包入,都无限制。“奇怪!成绩比学校教的好。何以故?‘真’字而已。”

这还是因为林语堂秉承他一贯的“教育理念”,那些陈腐的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林语堂简直深恶痛疾,什么是教科书?“教科书是大人写假小儿语来给真小孩读的,所以真小孩只好学大人的假小儿语,整个抄到文章里去。”

写至此林语堂对陶亢德说“读者”一定以为他发痴了,或者以为他喜欢发些怪论,一国之中那么多教育专家,教育官长还有专门委员,“积多年之经验,与专科之知识”,才定出这样的学制来,他居然要独排众议!“不是教育专家发疯,便是林某发疯”了。不过林语堂觉得自己疯不疯或无从断定,但发现恩斯坦(即爱因斯坦)的意见与他一致,“而乐与恩斯坦同跻疯人之列。”因为恩斯坦说过:

——人生及学校工作之最要动机在于工作之快乐,及知道这个工作在社会之价值。依我看来,学校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启发巩固青年这种灵机。

——这种学校对于老师期望他是此业中的一位艺术家。

——我要反对一种观念,说学校须直接教学生将来应用的知识及各种艺能。应世不是那么简单,可以由学校的专科训练学得来的。

•••••••所最要的目标,不是学得专科知识,而是明辨是非及独立思想的普通能力。

林语堂末了还不忘借着爱因斯坦的话把纽约的《泰晤士报》一句话拿来调侃,“教育者,学校所以尽数送还先生之余剩也”

但是我们不免最后要问,林语堂这样自由放纵的方法能够起到效果吗?至少在发蒙的初期,这样的散漫会不会对于日后的“高等教育”埋下不好的伏笔?且慢担心,他的三个女儿林如斯林太乙还有林相如都可谓不负所望,个个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有不凡成就:作过英文翻译的林如斯颇有才情,曾为林氏的《京华烟云》写过述评,识见不俗;林相如后来成为科学家,据说“偏爱理科”;就中尤以林太乙最为聪慧机敏,任过《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兼耶鲁大学中文教授,并著有《林语堂传》等名作。很多人认为是最能继承林语堂本人衣钵的人,也被评为最具“林家的艺术家的气质和不可救药的乐观”精神。

看来,至少在“幼教”这一块,林语堂既不是痴,也更加没有疯,倒是正常得很.

TOP

请教各位有经验BBMM,在抓孩子读书同时,还抓哪些体育?那些其它活动?.

TOP

香港大学面试题给中国教育的启示
早就听说香港大学的面试题目“刁钻古怪”,让一些高分考生很不好回答。前几天见到了近年来港大在内地招生的一些面试题,果然名不虚传。细细琢磨之余,不由得就联想到了现在的中国教育,不禁生发了无穷的感慨。
这些面试题考察的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有要求考生密切关注现实的。比如:“你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如何杜绝滥用急诊导致费用增多?”如果考生平时不关心民生疾苦,不知道普通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不知道人们看病到底有多难,即便知道这些问题的表象,如果不去进行深入的读书思考,这两个问题也是很不好回答的;“电脑技术是否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这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但如果考生是一个乖孩子,坚决听从老师不能玩电脑的教导,平时不上网不知道利用互联网进行基本的学习,那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也是没有多少新意的,顶多人云亦云一番。
有要求考生关注文化教育现象的。如:“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建了微软,你认为中途退学对个人的成功好不好?”现在的高中生拼了命也要考个重点大学,为此不惜一补二补,不要说考上哈佛了,就是考上中国的清华北大甚或差一点的大学,哪个舍得中途退学?哪个又敢中途退学?不要说我们的学生不具有比尔·盖茨的远见卓识,就是具有,哪个家长又能容忍子女的这种离经叛道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能考察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现今对国际人才的要求是什么?”何谓人才,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中人才起何作用,明白了这两点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这对整天忙于“学考”(用“学习”就有点亵渎这个词的神圣性了)的考生是有些难度的;“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一般考生对这个问题会从一些表面现象来回答,什么资金了,导演演员的素质了,能从体制方面寻求原因的考生就难得了;“你对博客文化发展的看法是什么?”学生们“学考”时间紧张,即使受人影响建了个博客,也根本无暇去写,由于缺少自身的体会和别人的交流,对博客文化在社会舆论中的促进作用不会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学术自由是否重要,应该怎么实现?”学术自由当然重要了,但怎么实现这个“自由”,在现今的政治环境中,恐怕连学术大家都要大伤脑筋,对学生只能是勉为其难了。尽管如此,学生仍有必要知道学术自由的宝贵性,因为自由是人类的一个普世价值观念,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还有考察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水平的。如:“谈谈你们对独生子女政策的看法。”“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办法?”独生子女政策的强制实行,使中国几十年来的人口出生率大大减少,为日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姗姗而至,这一政策就有重新审视的必要了,应付老龄化社会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现实。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连这样一个基本的社会现实都不了解,那就太不应该了;“有没有必要在上海建迪斯尼乐园?”对这个问题,考生首先要知道迪斯尼乐园在国外的功能,还要知道上海引进这个乐园,对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到底有什么好处,必须站到人文关怀的角度谈这个问题才有深度,否则,只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空谈,就有点肤浅了;“公共场合吸烟是否该罚款?”“赌博在中国内地是否应该推行?”吸烟、赌博,是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考生耳闻目睹的已经不少了,前一个问题好谈,后一个问题还需进行中外国情的比较,就不太好谈了。
甚至还有一些热点问题乃至敏感问题的考察。比如:“你们怎么看待婚前同居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家长,你18岁的孩子要与人婚前同居,你会对他说什么?”这个问题如果让家长来回答,那肯定会让他们瞠目结舌的,如此前卫的问题,尽管考生有话可说,但也不好回答,对这一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倘若一味从道德的角度说教,那就容易流于空洞的泛泛而谈。这个问题出得太好了,不仅需要考生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还要有换位思考的理解。“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鸟巢的钢结构是否浪费材料?”奥运会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一旦梦想成真,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奥运会办好,我们成天想的就是奥运会的好处,何曾去想什么“弊”呀!至于鸟巢的钢结构浪费一点材料又算什么呀?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利弊相杂,办事情如果只想到利而忽略了弊那是非常危险的。这个问题颇有一语喝醒梦中人的意味,只是要回答好它是相当困难的。“你对星巴克开到故宫有什么看法?”故宫象征着中国的传统,在那儿开一个洋玩意,到底是不伦不类,还是中西合璧?对这个问题的见仁见智,颇可以看出考生对传统和外来事物的态度。“你对腐败问题如何看?”腐败问题已经成了当代中国人心中无法释怀的疼痛,家庭和学校为了保持孩子的一颗纯真之心,一般都不愿向他们提及这个问题,所以孩子们只知道腐败的表层现象,对于中国的腐败为什么如此前腐后继,以致成了中国社会的顽症,考生们一般很难从制度的层面进行分析。“怎么看近段时间以来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评论?”由于对中国的不太了解,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评论很难做到公允,要么在经济上把中国捧成就要赶上美国的超级大国,要么在政治层面上把中国贬得一团糟糕,考生要想对这个问题作出辨证的说理,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同时,必须要有胸怀世界的眼光,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有一个清楚和清醒的认识。
还有一些开放性很大的题目,如:“如果你跟胡锦涛总书记见面,你会跟他讲什么?”由于官本位在中国的长期盛行,我们见了官总有点诚惶诚恐,跟中国最大的官见了面,我们又该是怎样的激动与惶恐啊!如果照主旋律的“形势一派大好”去说,无异于正确的废话,不如不说;只有把民生的真实情况说出来,才可能给总书记决策提供点参考资料,这样的话才有点意义。而这就需要考生有说真话的勇气,在我们这个真话稀缺的环境中,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会说真话敢说真话吗?“如果让你接下来做一周的上海市长,你会采取那项措施来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如果给你300亿元,你如何改进中国状况?”如果考生平日不留心观察和深入思考现实中国的各方面生活,不去洞察其中的弊端,这两个题目根本无法回答,因为它考察的是未来领导人必备的最基本素质。
说实话,香港大学的这些面试题目确实不太好回答。不要说普通考生了,就是拿给一些文科老师,他们也不见得就能回答得多么有水平;而考生们更可怜了,平时被学校和家庭围剿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中,“闲书”不让读,电视不让看,网络不让上,哪儿还能去关注外边的精彩世界呢?唯一一门关注现实的语文,也被语文老师的大手笔肢解成了做题,一年难得写的几篇作文,也被苦口婆心地告诫:思想一定要积极健康,符合时代主旋律。这样,学生们就被教育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了。面对香港大学的这些面试题目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也就不足为怪了。据悉,去年,香港有些大学曾经拒绝了有些地方的“高考状元”,因为一面试才发现这些状元只是分数方面的成功者,而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却离优秀相去甚远。
不管这些面试题如何难回答,对内地的中学教育来说,香港大学关注学生“社会情商”和“道德情商”的多元化、立体化教育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考官用这些面试题,通过小组讨论和与学生聊天的方式,考察学生的自信心、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是否有独立的见解以及沟通能力。正如担当考官的香港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刘俏说:“我们从来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乎学生如何表达他的答案。”在表达中,学生个人的社会素质、精神责任感以及公民道德见解得到了自然体现,同时,一个创新型人才潜在的素质也得到了尽情展现。要想使学生具备这种素质,达到这种水平,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必须改弦更张,真正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否则,即使考生考出再高的分数,也只能是自欺欺人,是很难看到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的!
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只要看看现今教育中的种种乌烟瘴气,看看中小学里的学生们在进行怎样的痛苦挣扎,看看几十年教育出的人才把中国“创旧”成一个什么样子,就知道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是触目惊心地存在着的。
http://sxllwgc.qzone.qq.com/.

TOP

让我们开始干吧!——谈中国普通家庭的教育
在和身边朋友们的交流中,听到最多的感叹就是:“要是你来教我的孩子就好了!”如果是目不识丁的家长这样说,我可以理解。但是跟我说这种话的人都是高学历的,包括我那个学富五车的师妹。他们这样说的时候,我认为他们没有沉下心来好好想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教育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那些得失?在孩子的教育中,长、中、短期的目标各是什么?以我目前的资源,我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或者至少是不妨碍孩子的成长?

        这些个问题的回答需要有一定的水平,但是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是不需要有多高的专业水平。那么有的朋友会说:“我没有专业水平,思考有什么用?”在松下幸之助的书里,他多次提到面对问题要行动。有的企业家去找他求教怎么管理企业,怎么挽救企业于亏损。松下先生以佛家棒喝的形式进行提问:“你干得辛苦嘛?”他们回答;“辛苦!辛苦极了!但是没有办法!”松下接着问:“你辛苦得尿血了嘛?”他们回答;“这个——没有。”松下说:“没有尿血,那么回去接着干!干到尿血还不能挽救你的企业再来问我。”松下的说法很有些不讲理,但是他说的都是至理。先干起来,才会有水平的长进。松下的这番教训,稻盛和夫在他的书中有记载。他说有一次松下先生给年轻的企业家开讲座,松下讲到一个企业要居安思危,持盈保泰。坐在底下的企业家一阵哗然,认为这是废话。有人跳起来发问:“松下先生,你说要修建企业的‘水库’,保证企业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也有‘水’喝。这个道理我懂,那么请问,怎么修建‘水库’呢?”松下先生沉思道:“关于怎么拥有‘水库’,我也没什么好办法。不过不去想办法兴建‘水库’,那可不行!”大家哑然失笑,认为自己来这里听了一堆废话,松下先生同样以棒喝的形式回应:“你们的确是在浪费钱和时间来听我的讲座,你们回到工作现场去!那里有你们需要的答案!”稻盛和夫听懂了松下的道理,感觉心意相通,他认为工作现场有神明坐镇。在没有找到路的时候就挽袖子自己开路,成就了松下和稻盛。

        这个故事,给于我们中国普通家庭的家长什么启示呢?启示就是中国的那句老话:路在脚下。目前中国的教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又是每一个家长的追求。如果不能遇到到好的老师,不能出国找到好的学校,孩子的成长如春笋拔节,容不得片刻的彷徨和等待,怎么办呢?自认无能嘛?伸长脖子羡慕别国的教育嘛?如果这样,那么未战而言败,真的是低人一等了!中国的文明得以传承几千年,在于生生不息的教育。以前因为文化传播的限制,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文盲的限制,那些好的教育模式都是局限在士大夫精英阶层中传承。现在有了互联网,有图书馆,有发达的出版业,大部分人不是文盲,买书的钱都大多能够承担,局面和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观。纵然在目前比较死板的教育环境下,一个普通人家的父母在家里就可以在教育孩子这件工作上有所作为。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怎么作为?我没有指导孩子的专业能力,怎么作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分析作为一个普通文化程度的妈妈,在现有的环境中怎么作为。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中国 普通家庭 教育 讨论.

TOP

LZ小孩就是风华的吗,能介绍下今年最新的情况吗. 我们小升初可能是对口风华的,想了解下. 谢谢.

TOP

支持yl妈.

TOP

一个新消息:只有预录取的学生才能进重点高中的重点班.而风华初中每年预录取的屈指可数.伤心中....

TOP

 126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