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圣的实际:与基督的死和复活联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7f145ac3cb4884e#rd
2015-03-14教会杂志
——“成圣的实际”座谈会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成圣的生活是基督徒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主题。成圣不仅仅是教义,也是一个基督徒每天面对的实际。在上一期的《教会》杂志中,我们重点对基督徒的成圣有一些原理层面的探讨,这一期我们邀请了一些牧者同工一起座谈,希望在真道的根基上,更多地关切在个人成长和牧养中成圣生活的实际。
在座谈会之前,我们就成圣的生活和实际牧养中常遇到的问题,向几位牧者、同工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家普遍认为成圣是透过与基督联合达致的,既以与基督联合为根基,也以更深地与基督联合为目标,这是在福音中所显明的。因此脱离基督的福音来谈成圣,就落入律法主义和自以为义之中。而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更新,其实是借着更清楚地认信福音、倚靠圣灵来推动的。这也需要传道人明确牧养的目标,并且对信徒成长的路线有清晰的认知,因此能建立相应的牧养理念和策略。并且,传道人也需要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对信徒实际面对的压力、挑战、试探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能更加处境化地应用福音,也针对信徒成圣道路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准确合理的建议。
因此,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1)更深地体认福音对基督徒的成圣生活有何影响?2)牧养的目标和信徒的成长路线图是怎样的?3)如何辨别信徒是否真实成长和改变?4)在现实生活中,拦阻信徒成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帮助信徒胜过这些?
座谈会中,我们邀请牧者们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以下是这次座谈会的摘录。愿主使用这些分享,使更多人得着帮助。
福音的体认对基督徒成圣生活的影响
佳树——福音体认就是对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经历性的认识,牧养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跟基督的位格关联在什么地方,缺失在什么地方。
前不久我参加的一个培训中,每天早晨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让每个人讲一讲:自己生命中被基督触动的时刻。我听到来自不同背景的弟兄姐妹的分享,非常受感动。我对于福音体认的基本理解就是对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认识,而且是经历性的认识。这种经历性的认知是基于圣经、被圣灵光照、在实际的处境中经历而获得的。所有对福音的体认都是在基督里的。在牧养弟兄姐妹时,我一般第一步会确认这个人重生没有,其次就要看他在自己的处境当中,对基督有没有经历性的认识。例如:他对自己败坏的程度的认识,对他的罪归算在基督身上的认识,对基督的降卑、基督的体恤的认识,对于上帝因着他儿子的缘故称他为义的大爱的认识,还有对基督受苦的体验的认识,对基督的复活的认识,对基督的升高的认识,甚至对上帝白白预定他得救的大恩的认识。这些都是在基督里的,其中一定也包含着对律法与福音的关系的认识。
但经历中的认识,不只是他知道了教义,而一定是在具体的处境中,上帝用基督的福音中关于基督的论述、称义的恩典等等,把他带出来。而且我觉得好像上帝以后还会带你回到那个经历中,但是往更深的体会里去。例如,我开玩笑说自己是在“基督在盟约中与罪人联合”这个问题上得到光照后,决定求婚的。我有几年在情感上经历很大的试炼,那个试炼结束时我明白了那完全是福音的试炼。我们教会有一位大姐得了骨癌,后来被上帝医治恢复了,她的经历是对耶稣被埋葬的认识,很独特。
我们教会的同工基本的共识是:牧养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看他跟基督的位格关联在什么地方,缺失在什么地方。例如我前两天去探访一个孩子,他在亲密关系的交往过程中不太能够接受别人无条件的恩惠,一定要用自己的付出来报答。我就关注他对于基督接纳他的体验、作为一个罪人被称义的体验和对儿子名分的体验。我也观察到,一般来说,大学刚毕业的孩子们,他们的挣扎会在律法与福音的关系上。中年的姐妹们会有很多关系上的创伤、挫折,涉及到宽恕、对付苦毒、认罪等方面。牧养年老的弟兄姐妹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是他对基督的认识不清楚。总而言之,我会基于福音去看弟兄姐妹在与基督的联合中缺乏的方面是什么。《清教徒的脚踪》这本书对我有影响。哈里斯那一代人,很关心信主的人对于基督本身的经历。他们聚会也不像今天搞各种团契,他们聚在一起就是分享自己怎么经历福音。有一本书是威廉姆斯写的,就是讲怎么带领这种聚会。我们也在效法这样的聚会。对弟兄姐妹的分享,我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考察,通过福音的整全教理来推知他的问题大概在什么地方,然后在那个地方敦促他。但是我做得也不是很出色。我们教会有的组长比我更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和组员在一起就是做这个。我觉得他们在推着我,教会好像产生了一种“压力”,就是不能偏离福音。
杖恩——福音打破我们对自己的幻想,意识到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时候更容易看到成圣真正的道路是什么。
我理解的对福音的体认是:福音本身关于救赎信息的方面,把我的实际状况揭示出来,这与我想象中的自己的状态是有差异的。比如讲成圣,我常常下意识地觉得就是“追求完美”,但是在福音里越发地看到自己的败坏,有时候让人挺绝望的。但是福音告诉我,我就是那样的。幻想打破之后,反而更让我看到罪的问题,以及成圣真正的道路是什么。
其实别的弟兄姐妹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好多挺追求圣洁的弟兄找我谈,他们发现越追求圣洁,惨痛和失败越大。他们会产生各种怀疑,各种反应。有的人是越失败越拼命,但是拼命了还失败;有的人是失败多了就破罐子破摔了。我发现牧养中的核心要点是要他们意识到自己本来的样子。其实每个人对自己都有幻想,想要自己变得好一点,或是比别的信徒高一点。但是那个对成圣的理解其实不准确。
沈权——重要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灵魂在福音面前是怎样一个状态。单单在教会里的表现,远远不能代表一个人对福音的体验,所以我越来越关注信徒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我帮助弟兄姐妹过成圣生活的首要目的,还不是要改变他们的某些行为。我实际上的焦点是:让人意识到自己是罪人,到主面前来。
我是比较年轻的时候信的耶稣,当初我更多关注的是福音作为一个信仰当有的知识体系:它到底在讲什么?它有合理性吗?它在我今后的生活中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它仅仅是宗教的一个说辞,还是对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这些问题说起来很简单:灵魂都被耶稣拯救了,别的方面也自然应该顺从他;但是更细致地考虑信仰,不得不提这些问题。我个人牧会时间也不短了,一直比较关注的是帮助人们获得正确的知识。作为传道人,我更关心自己思想的完整性,讲道侧重传递我认为是重要以及正确的道理。
但后来,我开始越来越关注落实在我身上的福音,按着自己所了解的真道,好好辨别和考察,福音里的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福音里我自己的生命状态究竟如何。我时常发现自己的可怜,人想要正常地活下去,真的只能凭着对耶稣的信心。因此我比过去更加努力关注和了解信徒的生命状况,并试着在福音里给他们引导和帮助。我发现,更重要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灵魂在福音面前是怎样一个状态。牧者不只是一个讲道的人,某种意义上还要成为一个领路的人,信仰之路应该怎样走,你要告诉弟兄姐妹,还要让他们能看见。所以,我开始越来越关注信徒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我会关注信徒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我在教会里带小组,祷告之前会有半个小时交流的时间,让弟兄姐妹讲讲他们在公司中对自己的工作有怎样的感受,对同事关系有怎样的感受,跟领导在一起时的实际心态是怎样的。我鼓励大家讲这些事情,如果这些部分不被处理,他们的内心可能会被某种带着“神圣光环”的面具遮蔽,这种状况要比在社会生活中带着各种面具更加糟糕——在我看来,在后一种情况下,本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知道自己在扮演名不副实的角色,而“神圣光环”却更容易蒙蔽一个人的真实内心。单单在教会里的表现,远远不能代表一个人对福音的体验。人们很容易建构一个虚幻的生活场景,来思想自己的信仰生活,而不是愿意在上帝安排的实际的生存处境和内心感受当中去体认福音。
所以,我关注的不是他在教会怎么样,而是他在公司怎么样。其实,更进一步,就是他在独处的时候怎么样。这方面我不太敢于触及,却是成圣生活的关键领域。
我接触到的不少基督徒,实际上认为公司只是赚钱的地方,没有其他意义。但无论是在公司积极进取、实现自身价值的人,还是上班仅仅为了传福音的人,我想他们都需要认识到,公司环境也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成圣环境。我自己在帮助弟兄姐妹过成圣生活中通常会做一件事情,就是打破道德主义。比如有个姐妹在公司工作非常努力,效率非常高,做事情也很有热情,因此她就觉得同事们懒,效率低,又不愿意干活,对领导她也不满意,觉得领导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试着让她看到自己背后的东西:你感受到的自己一切好的地方,其实都是从与他人的比较来的。她很愿意为基督作见证,但是通过什么呢?如果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树立的是道德榜样,这里面就有很多对人的抱怨和轻视。道德主义是帮助信徒过成圣生活首先要打破的,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自以为义(我对自以为义的解释比较简单,就是通过跟别人的比较觉得自己比他好,比他义)。道德主义、自以为义的心态打破了,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谦卑,无论是在与基督徒,还是与非基督徒的关系里,才不至于隔着宗教的假面相交。
我帮助弟兄姐妹过成圣生活的首要目的,到目前为止,还不是要改变他们的某些行为。我实际上的焦点是:让人意识到自己是罪人,到主面前来。所以我常用一个比喻,我们都是乞丐,我只是比你先找到了可以吃饱饭的地方而已。
另外我在实际的牧养中,也开始更多关注建立圣徒群体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关注基督教的节期,以此帮助信徒对抗世俗化。成圣的生活有群体性的层面,也需要可见的、可以遵循的、可以成为生活习惯的某种设置的推动。成圣的目的是要让人回到福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一个可见的系统的生活方式。基督徒生活在一个完全异教和世俗化的时代,世俗的生活方式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我们的生命品质。你信了耶稣,你的生活方式应该分别为圣,但是要信徒一个人独自面对这整个异教的世界和世俗的文化是不负责任的,教会应该能够提供帮助信徒活出不一样的生活的外在力量。比如,消费主义时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教会能否提供能够有效对抗的东西呢?我觉得目前除了主日礼拜,教会在别的方面都做不到。用通宵祷告会能够对抗吗?我觉得不容易。不是对等的层面,难以取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一种做法是像不少韩国教会,让人完全在教会的生活圈里面,教会有点成了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文化。还有一种是完全没有办法,放任世俗的世界来塑造你。
我认为节期可以成为良好的设置。旧约中的节期是一个重要的、深刻影响和塑造上帝百姓生活方式的设置。目前政府调整各种节假日的目的,我相信也是为了影响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学习过教会的节期,学习根据节期安排生活,是否可行呢?过节之前总要有所预备,也鼓励信徒参加群体活动,参与服事,这样是否可以从生活方式的层面帮助信徒过分别为圣的生活呢?中国教会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节期系统。这个话题也有它的难处。这样的系统,有呢,担心可能会影响人对福音的体认;没有呢,即使对福音有很深的体认的人,面对成圣,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西门——我们对福音的认知不清,所以很难渴慕成圣。在福音里,才会产生渴慕上帝和他的圣洁的盼望,也积极地、喜乐地看待成圣。
我通过研读圣经会发现,圣经在描述圣洁的道路时是一种非常喜乐的感受。以赛亚书说,有一条圣路是为上帝的子民预备的,忧愁、叹息尽都逃避。我自己这种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很难说追求圣洁生活给我带来极大喜乐。面对教会传统也会觉得成圣好像就是要苦待己身,失去很多。当然,这是一种错觉,产生错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福音的认知不清,具体来说是对于上帝的圣洁和罪的严重性的认识不够清楚。对我自己来说,包括对于罪的根基之深以及因此表现出的罪的多样性认识不清,导致对成圣的盼望比较消极,总感觉成圣好像是打破了自己固有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在追求上帝的圣洁。
我慢慢开始体会到成圣的积极性是因为对自己的失望和否定。我越对自己失望,就越来越觉得成圣这条路是一条荣耀的路。如果我对自己的罪和对上帝的圣洁认识得不够深刻,没有产生在上帝面前呼喊说“我灭亡了”(赛6:5)这样的一颗心,我对圣洁的渴望就不会有那么深。越对自己失望,对于成圣的渴望就越深。有的时候,我们会错误地认为对自己不失望才会让我们去成圣,而不是对自己失望和无力,因此呼求说:主啊,只有你的圣洁能够覆庇我,只有你的生命能够更新我,我愿意效法你。当我在牧会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我就真正开始比较渴慕圣洁的生活,而这种渴慕我觉得在上帝无限的圣洁当中应该是无止境的。这个真的是要基于对福音更深的认知,否则人很难有这种渴慕。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因为我孩子是在家教育,我妻子多次跟我分享在教导孩子上她自己受操练,主要是控制怒气方面。她很沮丧,经常为自己的怒气懊悔,但是过一会儿又发怒了。今天懊悔明天发怒,上午懊悔下午发怒。所以有一次她和女儿分享说,你为妈妈祷告,让妈妈节制怒气。我女儿就为她祷告。后来我跟她说:如果她为你祷告之后,第二天你仍然发火,甚至比前一天还厉害,这时女儿会不会产生一种误解,说祷告根本就没用?所以,我和妻子讨论说:我觉得不是女儿本身的祷告能改变你的怒气,而是女儿为你祷告的时候,把你带到基督里,带到上帝的面前。你在上帝面前得到光照,看到自己得罪了上帝,愿意在上帝的面前悔改,女儿也知道妈妈这个容易发怒、明天可能也会发怒的人,是被耶稣基督救赎和赦免的。当你愿意连于基督的时候,圣灵的能力会覆庇你,你就可以结出圣洁的果子来。因此,你应该让女儿祷告求上帝带你回到基督里,而不是说让她为你祷告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我们面对成圣,太多想的是自己和自己的事,而不是自己和上帝的事情。认罪只是在自己认罪,而不是连接于基督,连接于上帝。而那个结出的“义”的果子一定不是从上帝结的,而是从自己节制自己出来的。我和我妻子是这样,弟兄姐妹多多少少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回到基督里,回到上帝面前,在福音里,才会产生渴慕上帝和他的圣洁的盼望,也积极地、喜乐地看待成圣。
陆约翰——对福音的体认,影响了我与同工的相处,对弟兄姐妹的牧养。面对弟兄姐妹的成圣,我会有更多的忍耐、恩慈和宽容。并且开始尝试着跟他们分享我的挣扎,我是如何真实地经历圣经里所记的。
我信主之初,对于福音,更多地只是知道有这回事。我知道我是个罪人,我知道耶稣爱我,他为我死,为我复活,自己也觉得自己许多方面都挺坏;但是这些没有真实地触及到我的灵魂,触及我的心。我没有觉得我是坏到可恶的,是罪大恶极的、应当被弃绝的。我也没觉得福音那样好。但是真正开始经历圣灵的工作,才觉得知识层面的东西慢慢转换成跟主位格性的连结。而更深地与主联合的时候,体认到的东西开始不一样了。借着更多地认识福音,我不仅感觉到自己是个坏人,而且感受到我里面的罪有很大的权势。罪的权势,过去不觉得是我真的要脱离或者对付的,有时候还觉得有它挺好,但慢慢地体会到它何等糟糕。在关系中更能体认到罪的真实——在夫妻关系上,面对女儿的时候,跟同工在一起的时候,但同时我也体认到我在福音里面所蒙的赦免、称义,因此有极大的感恩和喜乐。我真是不配的,而这样奇妙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身上了。
对福音这样的体认,影响了我在牧会中的事奉和与同工的相处,他们有时冒犯我或者软弱了,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律法主义地去面对或者定罪,而是因着认识到我的罪如此地在我里面常常影响我,而能更多地体恤弟兄姐妹:他们是有成圣的意愿的,但里面有罪的势力在拉扯着他。在牧会中,我也逐渐发现不是给弟兄姐妹一个集训课或培灵会,就能够达到另外一个层面,培灵会当时对弟兄姐妹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可能三个礼拜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局面,因为他没有真正地经历福音本身带来的长久有功效的生命力;所以面对弟兄姐妹的成圣,我会有更多的忍耐、恩慈和宽容。而且,我以往很少跟人分享我内在生命中所经历的挣扎,但后来,在门训和事工训练里,我开始尝试着不只是把知识告诉他们,而是会跟他们分享我的挣扎,以及我是如何真实地经历圣经里面所记的。他们就会产生多一些一起同行、一起成长的体会。
牧养信徒的目标和信徒的成长路线图
孙昌昊——牧养的目标就是把各人在基督里引到上帝面前。对于弟兄姐妹来讲,其实需要的是对福音、对基督、对与基督的联合的认识。
关于牧养的目标,我想到歌罗西书里的一句话:“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西1:28)对此我自己懵懵懂懂有一些认识,但没有真的把它当成核心目标完全地关注,然后思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诗篇27篇里,大卫祷告求上帝把他带到更高的磐石上,在那里可以高过四面的仇敌,然后在主的帐幕里欢然献祭。基督就是这个磐石,对于弟兄姐妹来讲,其实需要的是对福音、对基督、对与基督的联合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保罗所说的“真知道他”(弗1:17)。
陆约翰——一个信徒信主、与上帝和好之后,他的焦点就越来越不再是世界,乃是上帝本身,最终上帝成为了他的喜乐。落实在牧会的策略中,是一条从信主、委身到见证、服事的路,就是门徒之道。
谈到信徒成长路线图,我会想到罗马书5:1-11。一个信徒信耶稣之后,就进入到与上帝的和好的关系中,他的整个人生面对的是上帝所赐荣耀的盼望。这一路上,有平安,有盼望,生活中经历的诸多患难不断地塑造他的生命,以至于他的焦点越来越不再是世界,乃是上帝本身,最终上帝成为了他的喜乐。
落实在牧会的策略中,也是一步步的:来到我们教会的人,我们先把福音传给他,让他认信福音,真正经历福音的能力。认信福音之后,让他委身成长,向前迈步,更好地走灵程的路。其中教会会以小组、团契、教会生活、营会等诸多方式帮助他成长,但前提是他成为一个委身者。委身之后,不是等到多么成熟,而是在认识自己和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分享,学习见证,学习传福音,学习在上帝面前过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在话语上见证耶稣的荣美,在生活和行动中显出是一个已经蒙恩的人,过与恩典相称的生活。再往前走,他要成为事奉者。不单自己要做这些,也要帮助别人做这些。他会成为服事别人的人,陪着别人去读经,去祷告,陪着别人传福音。我想这样一条从信主、委身到见证、服事的路,就是门徒之道。
佳树——称义不是要把我们领到别的地方,对成圣来说,我们仍然需要进入的是基督的死和复活。我思想信徒成长的路线图有四个阶段:1)重生得救2)归正3)舍己4)担当。具体到担当的部分,需要的是福音在一个人里面真实的驱动。
我描述牧养的目标会引用腓立比书3:9-11:“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上帝而来的义。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9节是讲称义,10-11节是讲基督的死和复活的能力。称义不是要把我们领到别的地方,对成圣来说,我们仍然需要进入的是基督的死和复活。
我在思想信徒成长的路线图时,曾经画过一幅图。第一个阶段是重生得救;第二个阶段是归正;第三个阶段是舍己;第四个阶段是担当。重生这个部分《教会》杂志中的一些文章已经谈过。归正这个部分我会关注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规划,离开罪,不爱世界,委身教会,还有委身灵修。舍己的部分非常重要的是与基督死的形状联合,很多传统教会叫“对付”,情感上很深的舍己,意志上不被内在的恶习、内在的罪的习惯捆绑,价值观的改变,还有与人的关系上真实的委身。在整个过程中,借着教会的查经、团契和训练,对福音的认识不断地加深,越来越多地弃绝世界与主联合。
具体到担当的部分,需要的是福音在一个人里面真实的驱动。三年前我们教会有一个年轻的弟兄受洗,他是按照这个规范成长的。前几天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老弟兄的追思礼拜,这位老弟兄是90岁的时候信主,是这位弟兄所在出版社的老干部,这位弟兄一直给他传福音服事他,他信了之后帮助他受洗。老弟兄92岁的时候被主接走了,在火葬场只让亲戚进来参加追思礼拜听我们讲,出版社的同事们是不能进来的。当时在休息室里,我看到这位年轻弟兄眼圈红了,因为老弟兄的那些同事们都没有得救。在回来的车上,他的几任老社长都在,他就站起来说:我今天有一件事要告诉你们。他就把整个福音讲了一遍。差不多用了十到十五分钟,从创造、堕落,一直讲到审判。他确实是被这个爱驱使。这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我不觉得每个人都能够这样做。包括定下来的思路清晰的牧养策略,很多时候不一定做得到。
杖恩——在信徒成长路线图中,我关注两个与时间相关的问题。一个是恒久,把自己当成一生的工人来对待。另一个是节奏,在牧会当中节奏感得非常强,这不只是说及时地在每个阶段训练他,也包括在他生命中显示出明显的成长迹象、需要或者亟待突破的问题时,怎样能够很及时地去帮助他。
我这一年一直在想关于信徒成长路线图中的时间的问题。我比较关注两个与时间相关的问题,一个是“恒久”。我遇到很多基督徒学生,他们在一个阶段当中,似乎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不恒久,遇到挑战和考验就退后了。他们服事一度很热心,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生的工人来对待。所以我就想使徒行传中保罗在刚传福音的时候,劝那些信徒“你们要恒久在上帝的恩当中”。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有的人经过一些考验,经过一些摔打,重新建立起比较稳固的信心。但是我发现许多信徒在恒久性上是没有意识的。
另一个是节奏。使徒时代基本上一个门徒从初信到成熟时间是很短的,使徒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建立教会,有时候一年有时候一年半,最多也就三年。我观察教会里普遍的一个状况,如果一个信徒在两三年中成长为一个理想的门徒,他以后更理想。但是如果不能在两三年中成长为理想门徒,他用了五年或者十年也很难成长为非常有力量的同工。路线图或者是信徒成长的理想状态,结合圣经仔细思考也能制定得好,但想起时间就让我有点不安了。在牧会当中节奏感得非常强,而这个很强的节奏感对我自己来说是个很重大的挑战。这个节奏感不只是说及时地在每个阶段训练他,也包括在他生命中显示出明显的成长迹象、需要或者亟待突破的问题时,怎样能够很及时地去帮助他。如果这个节奏感没有引起重视,很可能就越牧养越难。
沈权——信徒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成长:过信心的生活,在教会共同体中分享、代祷、服事,建立祷告读经的生活方式,热切传福音。我们对信徒属灵生命的成长过程,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具体深入的把握的同时,也需要保持对不同个体敏锐的判断力,警惕系统化的消极层面会损伤福音的本质。
信徒成长的目标,第一个是过信心的生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认知。1)我是谁?也就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简而言之,在上帝面前我是个罪人——罪与罚是追着我走的,像一把剑悬在上头,我要面对上帝的审判,也正在经历着因罪而有的审判;但是,我又是蒙了上帝恩典被算为义的人。2)我所信的上帝是怎样一位上帝?通过上帝为我做的事情,来判断这位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特别是我跟他是怎样的关系。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理解,是建立一个人信心生活的根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认知,他就会过什么样的信心生活。在我看来,所有的人都在过某种意义上的信心生活。我说的信心生活是指:对自己是谁,以及对上帝是谁,有符合改革宗的理解。
第二,在教会共同体中是分享者,是代祷者。在教会中能够分享自己各种属灵的体验,然后也愿意成为代祷者。用一句话来讲,是对自己所在教会的忠诚。我应当塑造信徒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或者说,上帝透过我的服事,要他们成为怎样的人呢?通过信徒在教会共同体生活中的分享和代祷来看到他们的忠诚。当然这里包含很多东西,例如他奉献钱财吗?或者他顺服权柄吗?我的关注是彼此的分享和代祷。
第三,建立读经和祷告的生活方式。简单说,你早上起来第一个想到的是上帝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将一天的生活交托给上帝,晚上睡觉之前也在主面前回想一天的生活。我虽然这样说,但有时候也做不到,因此更加知道这是必须建立的生活习惯。
第四,参与教会的服事。乐意参与服事,而且感觉到自己应该参与服事。因为我是上帝家里的一员,我要在家里发挥上帝赋予我当有的作用,这是成熟的信徒当有的认知。
最后,信徒生命的健康度还跟他们愿不愿意传福音有关。需要经常强调,也要知道这是圣灵的工作。正常的基督徒都有传福音的使命和愿望,没有,意味着属灵生命病情严重。我也是在说我自己,牧师总是能够碰上一些慕道友,但即使是这样,我发现自己对灵魂的负担不如热心的弟兄姐妹。我越催逼自己努力传福音,越会影响弟兄姐妹。既然知道应当传福音,做不到,就要时常祷告。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对信徒属灵生命的成长过程,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具体深入的把握。但同时,也需要保持对不同个体敏锐的判断力。人总是摆脱不掉自己的体验,不能关注所有。我比较警惕系统化的消极层面。我一直有一种警惕,就是我们是不是人为地在培养一批批符合我们自己标准的宗教信徒?我常常反省,我们是不是在弄几个模子,把符合这个模子的人拉进来,然后用这个模子给他烙个印,就像产品的流水线一样?牧养体系有没有这种危险呢?它会带来很多事工的成效,但是有没有可能损伤福音的本质呢?我在想基督带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带吗?我们的大牧者牧养我们自己是以这样的方式吗?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我刚开始信主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按照导航会的体系接受训练,但是我既不顺服,也没有明白那个体系最重要的是什么,所以后来是带着负面的印象去读神学了。我现在想这个体系里面很重要的一些特征,包括强调对话语的顺服,以及传福音训练,都非常好,是我太差了。我也反思了这个体系有哪些不足之处。第一,是不讲神学,没有更加深入的思想。除非已经有了导航会设计的体验,否则难以支撑高强度的训练。第二,“起点”是五个方面的确信,然后分成许多阶段不断操练。韩国爱的教会的门训教材,也有这个特征。其实,所谓的“起点”,本需要一生的体验,忽略和简化它,只能带来信心的危机。福音是需要不断宣讲的。我听了正确的福音,不一定会有正确的理解;能准确说出福音,生命的实质也不一定与所说出的福音的实质一致。在薄弱的知识和体验之上,强调使命感,就像敌后武工队或者突击队员一样,通过各种阶段的训练,然后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人,别人做不到的我们能做到。这种心态影响了我的年轻时代。仔细想想,那种心态很容易把人变成一个宗教信徒,成为接受一整套宗教训练之后的产品。这种方式牺牲了什么呢?是一个人独自面对上帝的空间和时间。成套的训练,意味着不允许你有任何错误。战场上有任何的错误意味着死亡,但人的成长是否也是如此?人真的可以按照我们认为的一个系统成长吗?而且只需要两三年吗?
这是我对体系化、制度化牧养的一些反思,但我并不反对在具体的牧养中寻求其中的成长规律,关注建立系统性、可传递性的牧养体系。
辨别信徒是否真实成长和改变的标志
杖恩——在外在的标志上,我比较关心这几点:1)圣灵的果子;2)对于传福音的热心;3)对教会共同体的委身;4)公开认信。
一个人改变了是能感觉出来的,但是具体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不容易说出来。如果一定要形容,那就是结出圣灵的果子。我觉得果子是一个标准,他生命的真实和透明度也是一个标准。一个对羊有爱心和敏感的牧者,当羊的生命发生真实的改变时,他是能够察觉出来的,圣灵也会在他里面有这个共鸣。
还有就是对于传福音的热心。我们经历过一件事,一个信徒好像各方面成长都很好,祷告的时候有对上帝的爱的很深的体验,对上帝好像也有极大的爱,但他有一个问题:拉他去传福音,他不去,或者很少去。有一天他忽然跌倒,我们反思的时候发现他之前逃避传福音其实是一个记号。如果一个人真的对福音有确切的认识,他一定至少能够意识到自己是需要热心去传的,而如果他不是这样,那是因为什么?我现在对一个人灵命当中的隐而未现的破口,特别地关心;有时候反倒对于一些大的方面的毛病不太在乎。你明明感觉他别的都挺好,就是那一个点总是有一些问题,我不太敢小看这个点。
再有就是对教会共同体的委身。以前我觉得,一个人成长好了就会委身教会共同体,但是现在我不这么看了。我发现圣经里对于教会的教导不仅仅说教会是福音的延伸,而是说教会本身是福音的内涵。圣经里谈到教会时,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又说教会是永生上帝的家,还有个我觉得比较刺眼的字眼是: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有的时候我们会把它倒过来,说真理是教会的柱石和根基,但是当保罗说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这个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对教会的委身度,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他对基督是不是真的认识。这甚至可能比外在的品德更重要。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公开认信的问题。说起来好像挺“外因”的,但是很关键。
我发现那些表面看起来成长得很好,但是突然背离上帝的人,通常在以上这几个点上是有问题的。反过来说,在这几个点上都没有问题的人,可能有段时间看他们长得不是特别好,但是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他们长得生机勃勃的。这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在外在的标志上我比较关心这几点。
孙昌昊——当弟兄姐妹不再仅是关注生活平安,而是将成圣当做生命中很重要的目标,也愿意受苦和舍己,我就会觉得他成长了。
我思想自己信主后的生命历程,感觉到有一个阶段性。刚开始信主的时候,比较关注生活,我的工作、婚姻或者生命状态,关注的东西比较生活化。成长的过程中,上帝逐渐让我关注成圣,不是说我生活平安就好了,而是主动或者被动地开始把成圣当做生命中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属灵争战也好,成圣生活也好,都越来越关注。如果这个情况出现,我作为传道人,就会觉得这个弟兄姐妹生命的成长好像有进步了。
还有一个变化的标志,我觉得也是一个重点,就是能否受苦和舍己,就像罗马书12:1所说的: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在一些弟兄姐妹身上,这个迟迟没有发生,他在教会更多地是领受,没想过要向上帝奉献自己,没有想过要全然地委身。有些弟兄姐妹一直就是那个生命状态,好像有一些拦阻,这往往是因为他不愿意完全把自己交托给上帝。很多人虽然信了,但是临到受苦和舍己的境况,就容易退缩。有的人可能是对罗马书12:1的“献上”还没有起步,有的是已经起步了,但12:2心意更新而变化,还没有发生。
沈权——标准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设计出衡量信徒的标准之前,传道人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体系来衡量自己。牧者不是牧养的主体,上帝才是牧养的主体,上帝牧养人其实是通过可见的教会共同体,牧者一定不能把自己抽离出共同体。
我觉得,在我的服事下没能成长起来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不会成长;在我的服事下成长良好的人,也不能保障将来必定如何成功。在这个意义上,标准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只能是部分的;我们的服事,也可能只是某一段时间。这里涉及到对牧者角色的理解,以及对教会共同体在个体的生命中所起作用的理解,实际上涉及到牧会通盘的认识:我是牧养的主体吗?还是上帝是牧养的主体呢?传道人很容易把自己放在仅次于上帝的地位。更准确一点,上帝牧养人,其实是通过可见的教会共同体。牧者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他不能把自己抽离出共同体。我时常想起麦子教会的牧师说的一句话:传道人只要不拦阻上帝的工作,教会就能复兴。我们需要明白牧者自己也在被牧养的状态,而且不是与我们所服事的教会共同体分离的牧养,我们在牧养过程中被上帝牧养。在设计出衡量信徒的标准之前,还需要竖立另外一个标准,传道人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体系来衡量自己。我们谈论牧养,如果从观察者的角度看,也许会发现我们自己的心态很像仅次于上帝的半神,但是实际上我们只是上帝的羊。放弃扮演全能者的角色,可以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失败品”。
拦阻信徒成长的因素以及如何帮助信徒得胜
杖恩——对真信徒来说,拦阻成长的因素主要是“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失败有时候在所难免,但不等于说基督徒就只能永远失败下去。得胜的关键在于:信心。
妨碍信徒成长的因素可以参照耶稣撒种的比喻,主耶稣的话是最简单却最一针见血的。对真信徒来说,主要是“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当然前提是“真信徒”,未重生的人,谈不上“成长的阻碍”。基督徒之所以不成长,受捆绑的东西太多是最重要的原因。我记得我在信主初期,就特别注意到耶稣呼召人时用的一些话,比如:“要回想罗得的妻子”、“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上帝的国”、“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等。当时教会在我们初信时就跟我们强调背十字架的重要性,那会儿尤其受感动,印象很深。也因为信主之初就面对了这样的挑战,以后成长的过程中就较少受到这些东西的牵制了。用我认识的一位年长弟兄的话说:“很早就把后路斩断了,所以前面能够走得好”。做基督徒就得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心。那些使徒时代的人,之所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恐怕也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确实是普遍有“破釜沉舟”之决心吧。但对于此,带领人有没有起到榜样作用也很关键!
我观察在教会中,基督徒往往受这几样捆绑是最深的:1)金钱,怕跟从主没有饭吃。但我要说:怕没有饭吃,干脆不要做基督徒比较好,因为你不相信耶稣的应许:不要为明天忧虑,天父看顾你。2)“家、国”的偶像。常常有人陷在家人的反对带来的冲突当中,但有意思的是,那些真正爱父母的人,反而容易冲破这个捆绑,因为他们真信了福音以后,虽然心里作难,但知道用真正的爱去爱父母;而那些假爱父母的人,反而甘愿让自己陷在这个捆绑中,他们总是过度地强调“不愿意为了上帝得罪父母”,但仔细省察,他们真正挂虑的主要还是自己的私欲,父母只是一块挡箭牌而已。
顺便说,我不是特别赞同太多地强调“现实生活”这个词,仿佛人眼睛所能看见的比上帝永存的道更为真实一样。其实圣徒生活的关键在于:面对“张力”活出神的话语所要我们活出的生活,这当中失败有时候在所难免,但不等于说基督徒就只能永远失败下去。我认为关键在于:信心。困难是必然有的,尤其在北京这种极世俗又生活压力极大的地方。试探随困难而来是魔鬼常用的手段。但“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一5:4)。信靠神的人往往能经历到神极大的恩典和保守,甚至奇妙开路。没有信心的只能看环境,软弱,或是跌倒。与信心相关的是:使命意识。如果只把自己当成“需要谋生的信徒”,失败是必然的。然而对于有使命意识的基督徒,软弱却不是必然的,他们虽一时软弱,终能得胜。
子衿——过去当我在是否遵行神的话上挣扎的时候,正是上帝借着教会圣道的宣讲,圣礼的执行,包括教会的劝惩体系和各样纪律的强调,对基督徒应有生活的要求所带来的压力,叫我归正。当时教会牧者对自己的失败经历的敞开分享,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从信徒成长的经历,可以反思我们在成圣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教会和牧者的服事哪些可以带来有效的帮助。因此我结合自己成长和受牧养的经历来谈。我自己的信仰过程是这样的。初信之时我是在中关村做生意,信主以后又继续做了两年。借着教会真道的宣讲,对信仰越来越清楚,我就看见生意圈这个环境里的许多问题,发现信仰的原则和世界的规则间的张力越来越大。生活本来是那样的,但是上帝的要求是这样的,我开始想努力地在两者之间调和,但后来发现上帝要我必须去做抉择:你是要信圣经里面所说的那个救你的耶稣,还是你要信这个世界提供给你的生活模式?当时我最大的压力在于,我信了耶稣,应该照耶稣的命令行,但那样可能就没生意做了,没有收入,生活怎么办?同时教会却不断地讲圣经里的要求,以及得救的人应该有的新生命和新生活,这不断地对我造成压力。
能不能放下自己在罪恶世界中的生活模式,尝试着投入耶稣的怀抱,不再去靠着世界给我的什么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困难不是道理不明白,而是真正地要凭信心去做选择。整个过程真的很痛苦,但也一定是个深刻地认识到罪的问题,认识到救恩,而沉重地在罪和救恩之间挣扎的过程。后来发生的事是我公司倒闭了,但我不是那种好像天塌了的心情,而是如释重负。公司倒闭了,反倒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不用再挣扎了,我可以开开心心地去做神要我做的事了。
如果反思教会牧养的话,当初之所以经历这些挣扎,一方面可以说跟教会当时缺乏有效的牧养跟进的机制有关。但是再进一步反思,即使教会有人鼓励我:你要放下,对我来说也不一定能够真的照做。这是两年痛苦挣扎出来的,绝不是谁劝出来的。这里面有上帝具体的带领。但是另一方面,也正是上帝借着教会圣道的宣讲,圣礼的执行,包括教会的劝惩体系和各样纪律的强调,对基督徒应有的生活要求所带来的压力,叫我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
在整个过程中,给了我很大帮助的还有教会的牧者。实际上最大的帮助还不是他在讲台上讲得多好,而是他在讲台下分享的他当年怎样软弱失败的经历,比如他讲文革中他怎样不认上帝,又怎样悔改的。在我面临选择的时候,他的经历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既然当年上帝能带领他走过来,现在我也可以试试看上帝能不能带我走过来。他对自己失败经历的敞开分享,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这个信心的试炼过去了,接下来的信仰生活就开始顺理成章。
沈权——就牧养的重点来看,不在于信徒能做几个正确的选择,而在于是否认信福音。当信徒真的跟上帝建立了关系,生命里虽然仍有挣扎,却是在跟上帝的关联中挣扎,这个时候教会的道、圣徒的见证能够带来帮助。
关于这个话题,我谈一个案例。我们教会的一位慕道友,是一位会计。因为公司的老板让她在报税的时候做一些手脚,包括去找发票,还有其他更加具体的,牵涉到灰色区域,避税和漏税。她非常有压力,甚至考虑辞职,但是辞职压力同样很大。我问她你为什么不照老板的要求做呢?她说第一,一旦被查的话,她要负法律责任,她是出于惧怕。第二,她从小奉公守法,她觉得这个不对,良心不安。所以,其实她想辞职不干也不是出于对福音的认识。对于她的牧养,我该怎么办?除了祷告,实在难以面对。在中国,制度本身存在问题,税法也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部分和不公义的内容,这个时候该如何引导信徒面对?她做选择和不做选择是一个方面,但是按照我对信徒牧养的重点的认识来看,不在于她做几个正确的选择,而是在于她是不是能够有圣经所说的福音信仰。惧怕,可以让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却不能让人认识在福音中启示自己的上帝。
我想首先她需要的是福音,而不是需要去做什么。怎么样能够透过这个过程真正地明白福音,真正地经历福音,跟上帝建立真实的关系。而当她真的跟上帝建立了关系,我想她生命里仍然会有挣扎,但是她是在跟上帝的关联中去挣扎,这个时候教会的道、圣徒的见证能够给她带来帮助。虽然有的人很快就能放下了,有的人会经过相当的年日,但是这个过程中,他还是会经历一个在主的恩典中去得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