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外语] 看"高考状元捡垃圾"有感

看"高考状元捡垃圾"有感

昨日看中央台心理访谈节目,一个三十一岁的男人由妈妈陪同,和杨凤池、阿果共同探讨他为何从一个高考状元——一个曾经让妈妈无比骄傲的好孩子,到现在只能和妈妈一起捡垃圾为生,让妈妈为此无奈而心酸。

男人说,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没有玩伴,从小一个人呆在屋里。
妈妈说,这孩子从小不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呆在房间里读书,从来不让人操心,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
杨凤池说,孩子从小成绩好,掩盖了其它成长中的问题,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需要学习的问题。

是啊,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认为孩子一切都好,这的确是很多父母的失误,而这种失误,却可能让孩子在未来付出巨大的代价。.

TOP

又GOOGLE了一下他的情况,
转贴“昔日高考状元不满专业大学2年级退学 街头捡垃圾

    9月7日《广州日报》报道,每天清晨,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子都会提着一个鼓鼓的公文袋,走进湖北省阳新县城环城路一个个垃圾堆,埋头捡饮料瓶子。早起的行人谁也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破烂王”竟是1996年阳新县的高考状元——王远。因为未能进入理想中的清华大学,他放弃了已经录取自己的中南工业大学。曾经闭门3年不出,工作又找不到,只得去捡垃圾。

    因为未能考取清华大学就放弃了高等教育机会,曾经风华正茂的高考状元郎居然选择了封闭自己,自轻自贱,一蹶不振。并赌气将未来命运交给捡垃圾。这样的人生规划绝对不应是一个状元学生做出来的,虽然我们不能说高考状元就一定不能捡垃圾,捡垃圾的高考状元就一定不能成为人才,但从王远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说明,这位状元虽在分数上出类拔萃,可在协调自我情绪与社会需要、规划自我理想与现实需要方面,仍缺乏沉着稳重、深思熟虑和放眼未来的理性高度。说白了,一句话,他只是“智商佼佼者”,而在情商发展和挫折商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长期以来,在“升学率就是上帝”的惯性思维中,教育、社会和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成绩、强化记忆和背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不惜加班加点、狂轰滥炸,而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意志、价值观却受到了严重忽略。孩子分数可能很高,却不懂得交际礼仪,却不懂得面对失败和挫折,更要扼住命运咽喉,奋勇挺胸,勇往直前。联想到博士生不会炒鸡蛋、因为一点烦恼就跳楼自杀等社会新闻,非智力因素的不良积累到一定的量,肯定会形成心理失衡的质的飞跃。——状元学生成为垃圾大王不是一种惨淡的“飞跃”吗?

    想到了前不久的一则新闻,《1999-2007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认为,“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名单,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杰出政治家中,同样没有高考状元。”这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高考状元的发展并没有社会预设的那么‘理想’,应当引起社会对状元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教育的反思。”——个中投射的,也正对“高分低能”、“重智商轻情商”的善意提醒。

    所以,对这种教育负面新闻,希望人们不要躲躲闪闪,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要真正对教育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精神震撼,唤醒我们自以为是的分数崇拜、沾沾自喜的状元崇拜以及根深蒂固的“人上人”思维。它再一次用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将孩子的“知识高手”建立在“生活弱智”、“情商弱智”基础上的教育栽培,与其说是一次爱心和成功,不如说是一种温柔屠杀。对于孩子而言,还有什么比失去幸福感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更让人痛心的呢?(雷振岳).

TOP

我们毕竟还是社会人,仅仅会读书、或读好书是没有用的,凡事到最后都在于如何做人,如何去与人交际,如何去处理面前的问题.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