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华德福教学感悟

华德福教学感悟

华德福教学感悟 20091218

                                                         

前言

Peter Schmidt 老师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华德福教师,曾经担任了八年主班老师。在做华德福主班老师之前,他做了十年的演员,在华德福治疗教育大会上,他负责戏剧工作坊,我们都称他为“戏剧Peter”。

2009年12月16日,Peter Schmidt 老师来到北京,到小书院看望老朋友和小朋友。也利用仅有的一个晚上的时间,和华德福爱好者共同座谈,分享他在教学中领悟的华德福精髓。

几个主题令我深有感悟:



1)完美——教学中的误区

在peter S 老师参观小书院的路上,我们聊起了“完美”。“完美就是死亡。”,他的话令我突然领悟:我们在走向完美的路上,同时要珍惜、欣赏每一个不完美的时刻。

老师讲了一段他的经历:

在他访问过的一个学校里,有一个班,班上的学生的作业都做的很好,家长和学校看到很漂亮的作业本,都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见。Peter老师作为顾问,参与班级的工作。

他发现,班里的孩子却不是那么“完美”。有几个孩子总是和老师对着干,老师对这几个孩子很是头痛。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个孩子总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做活动时总是希望老师改变一些,按照他们的主意做活动,每一次老师都会对他们不予理睬,认为这些孩子有意为难他。

这一次,孩子们要排演节目,关于节目的开始,老师早就有所打算:孩子们要排成一排,一起向观众们问好。“老师,是否可以我们有几个人走到观众前面,直接和他们握手?”那个总是令老师头痛的小女孩又有了新主意。“不可以。这样会显得很乱。”象往常一样,老师皱起眉头,把小女孩的声音压了下去。

孩子们都不说话了。

课下,小女孩找到 Peter 老师,请他帮忙。Peter 老师给出了建议,那位主课老师也同意了。

演出的时候,小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向观众问好,他们都非常开心。主课老师在下面一再自语“这样还是不如我设计的那样好。”

孩子们如何拥有自主的意志,如何尊重孩子们的意志呢,在完美与发展孩子们自主的意志之间,如何找到平衡呢?

我以为重点在于老师是看中“做的事情”还是“眼前的人”。从“做的事情”看待问题时,事情是可以趋于完美的,而老师作为经历丰富的人,也更能把事情做好。从“眼前的人”看待问题时,事情也许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完美,但是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这次经历中“做到”了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了自己这样做事情产生的后果,“体验”到了自己把想法变成现实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多么珍贵的收获呀。他们的意志、情感和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如此看来,即便是现场的一点混乱,又有何妨呢?

面对完美,我们真的要小心哟。



2)少就是多——教学中的品质

在Peter 老师的工作坊中,以“主课中的律动”为主题的工作坊,老师说一定要带给我们实际的体验。两个小时的工作坊,只做了一个主要活动:传声游戏。

由于人多,老师让听众分成两组,第一组做活动,第二组观察,然后第二组做活动,第一组观察。

活动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拍手,下一个人接着拍手,把声音传下去。

一个三圈,再一个三圈,再一个三圈。。。

开始时觉得活动简单,传声谁不会呀。可是老师让大家开始倾听声音的流动,渐渐的,声音流畅起来,可以从每一个人的拍手中看出他的个性:脾气急的,拍的很快;脾气慢的,慢悠悠;顾及他人的,总是跟随整体的声音;活在自我中的,不太领会整体声音的变化;投入的,跟的很紧;走神的,半天才醒过味来。

换组时,明显的感到每个人融入集体程度有所不同。

一个简单的活动,做了近一个小时,大家从中间都深受启发。

“以前也做过类似的活动,没有这么多感受呀。”

领悟到,这就是华德福教学中的“品质(Quality)”。华德福教学强调以少的元素,多角度、深入的品质,图景化的描绘使得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的学习一个素材,这,也许就是Peter老师想告诉我们的。



3)关于对错和好坏——教学中的氛围

关于对错和好坏,Peter老师说:如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好坏对错上,会令孩子“收缩”,紧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而无法把注意力放在所学的东西上。

华德福的主课时间有120分钟,许多老师要花40分钟的时间做开始的颂词和律动、音乐等活动,为什么呢?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植物,那么当植物在舒展、放松的时候给他施肥,是最容易吸收的。这40分钟的律动时间也就起着这个作用。

通过40分钟的活动,愉悦、放松的气氛使得孩子们的情绪舒展开来,和老师建立了亲密的联系,这时候,老师给他们一些新的东西,他们很快就吸收了。不必花时间一遍一遍的重复,填鸭式的让孩子硬“吃”下去。

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过分强调对错和好坏,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回到自己身上,他的情绪就会“收缩”,进而与外界隔离,好比一扇门被关上了,由此,孩子们就无法吸收新的东西。

这并不是说在华德福教育中不教好坏对错。在0~7岁时,孩子们是以老师、家长为典范吸收“好坏对错”的东西的;在7~14岁时,孩子们会吸收自己喜欢的人的观念;到了14岁以后,就会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一起探讨好坏对错。

“万物皆有时”,我们需要给孩子的保护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4)没有竞争的教育

现在,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让孩子们争第一,比输赢,好像第一是好的,赢了是好的。可是,第一只有一个,赢家也只有一方。得第一的孩子有压力,因为保持第一不容易;没得第一的孩子压力更大,因为爸妈盼着,自己内心也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孩子们顽强的“撑”着,却失去了童年的天真与舒展。

必须承认,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们需要适应“竞争”。但是,真的要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需要他们知道吗?也许可以放到14岁以后?

Peter 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没有竞争的游戏:一段丝绸,加上几个铃铛。丝绸被舞动起来,飘逸,美,铃铛被敲响,不需要超凡的技术,快速的指法,丝绸下的人感受到了沉静,与自己的链接。

想来,游牧民族是一个“共生”的民族,羊儿吃草,每年还要“养草”,狼吃羊,大雪封山,却要给狼留一些羊,这样狼可以控制野羊的数量,保证家里的羊来年有足够的草吃。这样一个“平衡”状态的竞争,使得大自然周而复始。



我们对待竞争如此的重视,如此的恐惧,如此的非活即死,非好即坏,是否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呢。这种不安全感,是否来源于我们民族的苦难呢。只要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能摆脱自己的困境,减缓“需要竞争”带来的压力,以舒展、放松、开放的心,去迎接更多的挑战。


执笔:常颖.

TOP

完美就是死亡。很有道理。.

TOP

真好

1,教育的重点不应该呈现出“完美的事”,而是着重孩子的成长。
2,强调教学中的“质感”
3,不过分强调对错和好坏
4,不强调竞争,帮助孩子放松心情。

学习了。真正有质感的教育.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