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告诉孩子,你真棒! ------知心姐姐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告诉孩子,你真棒! ------知心姐姐

  做了近20年的“知心姐姐”,卢勤与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结为没齿之交。孩子的“秘密”,家长的困惑、无奈与绝望,成功与快乐,都向这位充满爱心、可以信任与托付的人倾诉。卢勤尽其所有,救助、抚慰他们,与他们同喜同悲,并将因此而得到的切肤感受记述成书,引起巨大反响。一本《写给年轻妈妈》发行260万册,《做人与做事》发行130万册。新作《告诉孩子,你真棒!》将给读者更强烈的震撼。

 第一章 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孩子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第二章 首先改变你自己  
   
  孩子们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她或许不像100分、不像奖杯那么现实,但却是人生路上的丰碑,是父母亲辛苦付出后最殷实的收获。

有舍才有得
成长比分数重要
在乎孩子的爱
有用的是忠告
为孩子喝彩
别跟孩子“较劲”




 第三章 关于孩子心灵的成长  
   
  培养“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

心灵成长需要尊严
心灵成长需要渲泄
心灵成长需要肯定
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心灵成长需要包容




 第四章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的积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
给孩子一个平安的世界
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
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
给孩子一个坚强的世界
给孩子一个真爱的世界




 第五章 怎样发掘孩子潜能  
   
  爱孩子要有原则,迁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

  “当孩子哭着要东西时,父母应该怎么办,是给还是不给?”一位母亲来信问我。

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
用爱的责任惩罚孩子
用爱的意志磨练孩子.

TOP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卢勤  


  儿子上大学时,我曾请教过全国著名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儿子应该报考哪所大学?

  这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她说,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高考时,父母让她考我所在的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可父母逼她报考,说是让她为祖宗增光;老师也劝她报考,说是为学校增光。她违心地上了我们学校,情绪一直不稳定,妈妈在校园里  
陪了她很久。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到学校来“接”她,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是我害了我的孩子!我当初为什么要逼她?!”

  教授讲这番话时,情绪很激动:“为了进军清华、北大……,牺牲了多少孩子?你不是‘知心姐姐’吗,请你转告那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最好不要上重点大学。”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却要面临同样的考验,从高考状元到成绩平平,从备受关注到默默无闻,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一些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

  “是知心姐姐吗?我现在是全校最自卑的人了。我想和你谈谈……”一位靠自学考上北京一所高校的女孩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里,她一边哭一边诉说,整整讲了一个小时!

  这个女孩学习成绩优秀,在班里排名第六,她为什么还那么自卑呢?“我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我成绩下降时,父亲就让我脱掉裤子,用皮带的铁头抽我,直到流血。他不许我哭,我只好忍着。我心里充满了恨!最恐怖的一次,母亲捂着我的嘴,让父亲打我的身子……”女孩边哭边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恐怖的场景。我的心在颤抖。

  “后来,我考进了北京的这所大学……可我不适应,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我不能体会别人的感觉,心里一片灰暗。我上大学后,亲朋好友提起我,母亲很骄傲。我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很压抑。母亲让我把过去的事忘掉,可是过去的经历像大石头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在别人面前,我常常有羞耻感。我心理很脆弱,一个人常用小刀割手腕……”

  听到这里,我的心在滴血。

  "快毕业了,你在想什么?"

  “我想摆脱心理障碍。”

  “你想改变自己吗?”

  “想。可我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

  “有一句话叫‘境由心生’。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你看路边的小草,被人踩来踩去,可它还是活下来了,它拼命地站起来,接受大自然给予她的阳光、雨露,所以,它比温室里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你就像那小草,你很有生命力!”

  当我知道她是学幼教的,便鼓励她:“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你,我叫你小草吧!小草,度过严寒的人最知太阳的温暖,走过沙漠的人更知水的甘甜。我相信如果你做了老师,一定会爱孩子,尊重孩子;知心姐姐希望你能做一个阳光老师,努力把心中的乌云驱散。”

  “谢谢你,知心姐姐,我一定努力!我心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服!”

  冷静地想一想,有这样遭遇的孩子远远不止这一个“小草”。

  每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我的心情都特别沉重。我真的想对他们的父母说:你们到底想要什么?是要分数,还是要孩子?是要成绩,还是要成长?你们的心中只有“大学”,孩子考上了,你们满意了,可你们知道吗?你们给孩子童年带来的伤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你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日夜操劳挣钱供孩子上学,究竟为什么?

  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孩子。

  逼子成龙,龙就会变成虫。正像法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TOP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卢勤  


  一位初三的学生给“知心姐姐”写来一封信,信中说:

  妈妈,您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平时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每到节假日,我总想帮您做点家务活儿,但您却说:“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帮了妈妈的忙了。”一个星期天,您从街上买菜回来,我高兴地想帮您择菜,您却说:“你放下吧!下星期测验多考几分就行了。”我心里明白,您这是责怪我单元考试名次没有排在前面。我扔下菜,跑回  
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

  妈妈,您对女儿学习生活的关心照顾是“无微不至”的,然而,您知道吗?您的女儿多么想求得您对女儿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不再像保姆似的“关照”我,“代替”我,而是像航手一样用您那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指引航向,让我在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搏击、奋斗、成长。

  这位女孩的肺腑之言,说出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心里话。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正困扰着孩子们。河北某县一所小学举行“奔向新世纪”象征性长跑,跟着跑的、在路边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他们不时冲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别跑,慢慢走好!”“吃得消吗?吃不消趁早退出来!”“别逞强了,走不动爸爸开车捎你!”

  从小学生队伍中,传出这样的回答:“谁让你送,快回去!”“烦不烦!都被人家笑死了!”下来他们对记者说:“这样的爱我们真受不了!”

  “受不了”的爱天天在发生。

  一次,我们带城市孩子去河南信阳鸡公山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营地参加“我爱大自然”夏令营。一位记者妈妈担心四年级的儿子自己洗澡洗不干净,竟冲到男生洗澡的帐篷想为儿子搓澡。正在洗澡的男生个个像惊弓之鸟,吓得躲了起来。记者儿子大声喊着:“你给我出去,你讨厌!”记者妈妈很纳闷,在家不都是我给你洗澡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令儿子在小男子汉面前多没面子。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女儿也参加了夏令营,但她住在营区里,没和妈妈在一起。一天,敬一丹去营区看女儿。她回来对我说:“我遭到了严厉的拒绝!我女儿说,你怎么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闯进我们的驻地!”

  不管我们作父母的多么想保护孩子,他们一旦融入集体生活,就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会把这种“过份的关心”看成是很没面子的事。正像小学生们所说的:大人的爱真让我们小孩受不了!

  现在我们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父母恨不得天天呆在孩子身边,可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在发生!

  这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见世面,不要把孩子“锁”在身边。

  女孩的安全最令父母操心,要教她“自护”的知识和本事。

  对儿童期的女孩,要告诉她“八个不要”:1、不要贪小便宜,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2、不要跟陌生人走,自己的下身和乳房是不准异性触摸的;3、不要把家里的钥匙挂在脖子上,要把钥匙藏好,不让别人看到;4、放学回家不要走偏僻的地方,最好结伴而行;5、路上发生任何事情(如受到威胁、侵害……)都要告诉父母,不要瞒着;6、独自一人在家里要锁好门,有陌生人叫门不要开;7、遇到坏人拦截要大声喊“救命”,不要怕;8、有人在半路追你,你要往人多的地方跑,不要慌。

  对青春期的女孩,要教她“四个学会”:1、学会防卫。防备他人对你身体的侵害;2、学会拒绝。对不良的性诱惑,你需要理智的拒绝;3、学会辨别。对不良的性误导,你需要懂得辨别;4、学会抑制。对自我的性冲动,你需要抑制。人对自己的性行为是要负责任的,要受道德与法律约束的。网上的甜言蜜语不可信,不要浪费自己的感情。

  女儿如果真的受到性侵害,父母不要因为顾及面子忍气吞声,而要借助法律的力量保护孩子。据媒体披露,某乡村小学一个禽兽不如的男教师公然在课堂上猥亵了几十名女孩,而受害女孩和家长,因怕遭报复,都不敢声张,结果这个男教师胆子越来越大,竟然当众在讲台桌后强奸了几名女学生。最后,终于有家长大胆站出来揭发、上诉,才把罪犯绳之以法。

  那么,父母该如何关心男孩呢?

  父母最担心的是,自家的孩子放学路上被大男孩抢劫财物。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穿着妈妈从美国买的价值一千多元的名牌运动鞋上学,一出门,就被人截住了。

  “把鞋脱下来让我穿两天!凭什么你就穿这么好的鞋?”大男孩狠狠地说着,一边把旧鞋脱掉踢给小男孩。

  小男孩吭也不敢吭一声,把新鞋脱了下来。

  在这里,我想提醒爸爸妈妈们,尤其是那些经济状况比较宽裕家庭的父母,不要让孩子在经济方面产生比别人优越的心理,更不要让孩子在金钱方面有优越感,因为这对孩子并不是好事。让你的孩子“变”得普通一点儿、平凡一点儿,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

TOP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卢勤  


  许多父母、老师打来电话或登门面谈,哭诉孩子的无情。

  一位妈妈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冷冷地说:“我妈过生日关我屁事!”听了这话,我的心都伤透了,每次他过生日,我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

  “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眼含泪水。

  一位家境富裕的母亲,见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就对女儿说:“你不用着急花钱,爸爸和妈妈这些钱,以后还不都是你的?”

  谁知女儿听了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厉声对妈妈说:“我告诉你,从明天开始,你要省着花钱,这些钱都是我的了!”

  一个贫困大学生回家找父母要零花钱,父母说:“咱家哪有富余的钱,你上学的钱还是和别人借的。”孩子不领情地说:“你没钱干吗要生我!”

  广州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换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她的儿子。儿子成了大款的儿子,上了贵族学校。妈妈想儿子,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母亲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受到这样的惩罚?怎么十几年的爱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回报?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里,它会马上本能地跳出来逃跑;可是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杯里,在水杯下放上酒精炉,点燃后慢慢加热,青蛙在杯中呆得很舒服,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温度,最后被活活煮死,却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这其中的道理正如专家所说:“深度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反抗,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点。”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大姐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情感的折磨与痛苦,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会走向反面。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什么是真爱?什么是伤害?.

TOP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卢勤  


  一位母亲对我说:“儿子上初中了,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妈妈刚走进去,孩子两眼瞪着妈妈说:‘你给我出去!你不出去,我就出去!’”这位母亲怎么也不理解,自己从小带大的孩子怎么变得这样陌生?

  一位市妇联主席对我说:“我的儿子本来挺乖的,不知为什么一上初中,每天回到家,径直钻进自己的小屋,门口还挂块小牌:‘请勿打扰,谢谢合作!’我很生气,我那么关心  
他,他竟然把我拒之门外。”我对她说:“你是不是干涉过多了?”她承认,孩子一离开她的视线,她就很不放心。

  这种现象极为普遍。父母与孩子交流方面的冲突日渐突出。

  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雇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对此很有意见。

  一次,我去西安市永宁小学与孩子谈心。一个四年级的男孩问我:“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对不对?”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妈妈偷看你的日记了?”

  男孩说:“我就知道妈妈老偷看我的日记,可我一直没有证据。”接着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他写了一篇日记:“妈妈,今天早上我看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这是为我累的呀!妈妈,您一定要爱护自己呀!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

  当天晚上,妈妈又去“偷看”儿子的日记,非常感动。看到最后一句“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她找了半天没看到白头发,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发,夹在儿子的日记本里。

  第二天,儿子打开日记本,看到了白头发,就对妈妈说:“妈,您又偷看我的日记了!”

  妈妈说:“我没看,那根白头发不是好好的在里面夹着吗!”

  儿子笑了:“您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我根本就没搁白头发,那根白发是您搁的。”

  我听了他的故事,觉得这男孩子很可爱,他的妈妈更可爱。但是,这些“可爱”的妈妈一旦是中学生的妈妈,就变成了“可恨”的妈妈了。

  一位初中二年级女孩的妈妈向我诉苦说:“女儿上了初中,总是把自己的东西锁得严严的,钥匙藏在自己的兜里。一天晚上,我忽然发现,女儿把钥匙放在桌子上,我喜出望外,拿了钥匙准备去开女儿的柜子。他爸在旁边说,别这么干,让你闺女知道了,跟你没完。我想,算了,别招她了,就把钥匙放回了原处。没想到第二天,女儿醒了大叫起来:‘你们偷看了我的东西!’我冷静地说:‘没看!’女儿警惕地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的钥匙上放了一根头发丝,怎么不见了?’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依然镇静地说:‘没看!’女儿自己打开柜子一看,里面的东西纹丝没动,大声说:‘对不起,冤枉你们了,你们是没看我的东西。告诉你们吧,我所有的东西上都有暗号!’”这位妈妈无奈而又伤心地说:“女儿把我们都当成特务了!”

  我对她说:“青春期的孩子有秘密,需要尊重,需要好好维护他们的隐私权,给他们自由的空间。”

  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强烈需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作成人看待。如果这时老师和父母还把他当成孩子,就会引起他们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要学会对孩子的引导。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处理儿子的异性交往问题就非常智慧。

  这位父亲是河南某县教育局长,儿子是中学生。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我能跟她结婚吗?

  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

  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

  “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

  儿子听了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

  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儿子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

  与其把孩子封闭起来,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有的专家提出把“早恋”变成“早炼”,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效果好。.

TOP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卢勤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调查问卷的53%的父母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他们常常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认为提醒孩子看到别人的成绩,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结果却事与愿违。


  有个小男孩曾经委屈地对我说:“我从来没当过干部,做梦都想当,好不容易捞个队长当,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回家跟我妈说:‘妈!我当上小队长了!’我妈不但没夸我,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了!我小时候当的是大队长!’可我妈不知道,我哪赶得上她呀,我能当上小队长有多不容易呀!我跟老师说了很多好话,作了很多保证,老师才让我当这个小队长,还是个副的,老师说,随时准备撤下去!本来想给我妈一个惊喜,没想到,我妈还是瞧不上我!”

  一个刚上任的中队长对我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高兴,回家跟妈妈一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委的候选人有你吗?您说,我妈多不知足!”

  我对一个“三道杠”说:“你当上大队委了,你妈这回满意了吧?”谁知“三道杠”委屈地说:“我妈最关心的是:‘大队主席谁当?’”

  你们看,这些妈妈真是太难为孩子了。爸爸妈妈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这就是今天孩子的悲哀呀!他们的孩子永远不会有成就感。如果按照这种观点设想,学校里成功的学生只有两名:一个是大队主席,一个是学习尖子。

  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

  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

  外交部长李肇星一次作客一家网站,一个网民调侃说:“李部长,您的才华我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

  李肇星部长幽默地说:“我妈不这样认为!”

  这个回答真棒!

  其实,孩子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

  我的一位女友,事业很成功,但对她上初中的儿子很不满意,说儿子简直就是个“魔王”。母子关系很紧张。一天,我去她家,单独见她的儿子,这个大男孩上小学时参加过我们组织的夏令营,很乐意跟我聊。

  “我妈妈对别人客客气气,对我总是发脾气。每天我妈下班回来,我去开门,只是看她的脸拉得老长,我便立刻跑回自己的房间,把门关紧,省得挨骂。”

  我对他说:“你妈也不容易,她在单位是领导,操心的事不少,回家又要做饭,照顾你,够累的了,爱发脾气可能是到了更年期。”

  “更年期?”没等我说完,男孩就迫不及待地接过话来,“自从我上学,我妈对我脾气就这么坏,更年期怎么这么长?你给我来个倒计时,更年期哪天结束,我好有个盼头。”

  我笑得前仰后合。掉转了一个话题,说:“今天我有事想向你请教。”听到“请教”二字,他立刻把腰杆挺了起来,瞪大眼睛:“说吧!”样子很神气。

  我对他说:“我想用‘知心姐姐’这个品牌办一个杂志,你觉的多大的开本比较好?怎样办让父母和孩子都爱看?”

  他立刻提出3条建议:1,开本不能太大,太大了就不知心了;2,给父母写的文章,孩子看了特想拿给父母看;给孩子写的文章,父母看了特想拿去给孩子看,这就是“换位思考”;3,杂志要有品味,关键是办杂志的人要有品味。

  孩子的想法太棒了!我立刻由衷地说:“太好了,我看你这个人就挺有品味!”他不客气地说:“算你说对了,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品味!”

  半年后,我们的《知心姐姐》杂志创刊了,我采纳了他的意见。我从内心里感谢那个充满智慧的男孩!我对他的妈妈说:“依我判断,你儿子不是‘魔王’,而是天才!”

  果然,几年后,我又见到重病痊愈的女友,“咱家那个‘魔王’怎么样了?”我开玩笑地问她。

  “嘿,让你说对了!人家现在可出息了,去英国读书了,还是学生领袖呢!现在儿子跟我特‘铁’!”.

TOP

有舍才有得
卢勤  


  近日,一家报纸刊出一条消息:《家长望子成龙,学生考证成风》,讲的是南京五年级一名小学生 “怀揣”各种证书44份。据他的父亲介绍,孩子从三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以来,参加的各式各样的演出和比赛不下百次。当记者问他“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时,他苦涩地笑了笑说:“我们不想失去任何一个孩子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因为每一份证书的取得对孩子都会有所帮助,相信孩子会明白我们的苦衷。”


  另一位五年级的小学女生有27份证书。不少“被迫”忙于考证的小学生说,他们放学后都来不及回家,就要赶去另一个地方,双休日也不能休息,晚上常常只能睡两三个小时。“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到公园玩过。”一位小学生这样说。

  看了这则消息,我真心疼这些从小疲于奔命的孩子,又同情那些为孩子的“前途”苦心竭力的父母。

  美国作家梭罗说得形象:“我们的生命都在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中虚度,毫无算计,也没有值得努力的目标,一生就这样匆匆过去,因此国家也受到损害。”

  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智力竞赛时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卢浮宫失火,当时情况只可能救一幅画,那么你救哪一幅?

  多数人都说要救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沙》。结果呢?在成千上万的回答中,法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贝尔特以最佳答案赢得金奖。

  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在人生的路上,放弃什么,选择什么,是一门艺术。有时,放弃就是获得。

  人们常说“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培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什么都想学,往往什么都学不精;什么都想得到,往往得不偿失。

  你到底要什么?这是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孙先生,就经历了这样一场痛苦的抉择。

  孙先生的女儿曾在他任教的中学读初中快班。女儿学习基础较差,成绩一直上不去。为此孙先生压力很大,认为自己很没面子,便一再给女儿施压。女儿学习情绪越来越低落,几度产生转学的念头。中考时,她坚决要报考中专。父女俩为这件事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这场痛苦的抉择面前,父亲最终选择了前者。女儿进入了她理想的中专。

  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女儿上中专后,学习情绪高涨,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入了团,还当了班长。女儿的变化,让父亲吃惊。他本以为女儿在自己身边,近水楼台,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照,谁想身边有一个当主任的爸爸,对于成绩不佳却上快班的女儿来说,不但没有成为资本,反而成了压力与负担。离开父亲这棵大树,她反而找到了感觉,找到了目标。

  我把父女俩请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栏目,请女儿谈谈她的感受。

  “我和爸爸在一个学校时,我的心里一直很压抑。别人的孩子没考好,老师和同学觉得很正常,我要是没考好,老师和同学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在说:主任的孩子还考不好?别的同学去补课,老师说他爱学习;我去补课,同学们会说是老师偏向主任的孩子。我很委屈,好像天天生活在爸爸的阴影中。我下决心离开他。中考时,我故意报了中专,避开高中,这样省得父母劝我考本校。我知道爸爸心里不同意,可他还是支持了我。他是顶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站出来支持我,我心里很感动,决心给爸爸一个惊喜。来到中专,我好像一下子解放了。我觉得我和别的同学一样生活在阳光下。我没有了压力,因为谁也不认识我,不知道我是主任的孩子。我放松极了,一心想好好学,我再也不说我不行了。说来也怪,我的成绩很快上去了,而且入了团,当了班长,我更来劲儿了,干什么都不甘落后,我爸说我进步的速度想压都压不住了。我说这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现在我已经考上了大学。”

  这位明智的父亲告诉我们一个人生道理:

  人要学会“舍得”,不能企盼“全得”。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或许重新获得。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越!安于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这就是人生。.

TOP

成长比分数重要
卢勤  


  这是一个六年级孩子写给妈妈的“知心家信”:

  那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数学试卷,糟了!58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胆怯地靠在门旁边,眼睛盯着脚尖:“妈妈,我得了58分。”

  “啪!”一记耳光落在我的脸上,妈妈的眼睛瞪得像铜铃,额上的皱纹形成了一个倒立  
的“八”字,左手叉腰,右手抓起苍蝇拍,照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嘴里说着:“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学,你不好好读书,才考了个58分,我看你疯了——”一碗不知什么滋味的饭是和着泪水咽下去的。

  “不争气的,还不去洗碗!”

  “不争气的,还不去扫地!”

  “不争气的,还不去洗衣服!”

  今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语文考卷,啊!100分!我哼着小曲像小燕子似的“飞”进家门,“妈妈,你看100分!”

  “叭!”一个响亮的吻印在我的脸上。妈妈那大大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额上的皱纹变得温柔了,双手紧抱着我,嘴巴笑的合不拢:“哈哈哈……我的女儿真好,真乖。”

  午饭是猪肉,鱼汤……

  “别,碗不要洗了,油星子会溅到你衣服上……”

  “别,地不要扫了,灰尘会迷了你的眼……”

  “别,衣服别洗了,水冷冰冰的。”

  我想多问一句:“妈妈您到底爱什么?是我?还是我的分数?”

  孩子对母亲的描述多么形象生动,孩子对母亲的反问多么一针见血!

  是啊,我们所有的父母都该认真想一想,您到底爱什么?是孩子,还是分数?

  很多孩子考试爱紧张,为什么?因为怕考砸回去挨父母打骂!一个孩子没考好,老师让他把卷子拿回家请家长签字。第二天,老师问这名学生,你的家长有什么反应呀?孩子沮丧地说:“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男女混合双打’,过去是‘单打’,现在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瓦伦达是美国五十年代走钢丝演员,一辈子走下来都很成功,但最后一次却从钢丝上掉下来摔死了。原因在于,以前走钢丝,从不思前想后,只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而最后一次,他总在想:这是最后一次,千万不能失败。结果反而丢掉了性命。后人把专注做好眼前每件事而不患得患失的心态称为“瓦伦达心态”。瓦伦达的失败,其实是败给了自己。生活往往是这样,父母把全部希望系于孩子,最终什么都得不到。因为,引领孩子成长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的心态。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瓦伦达心态”无处不在。过分在意名次的运动员往往失利,过分在意表现的演员容易失常……

  许多孩子害怕考试,可我的同事杨金玲的女儿贺洋溢却偏偏不怕考试。一次,我把贺洋溢和她爸爸贺先生请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演播室,问她其中的奥妙。贺洋溢说:“我觉得考试只是一种测验,通过测验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不怕考试。”

  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父母的心态直接相关。父母期望孩子自然成长,所以孩子轻松自在。

  贺先生说:“我不是简单地要求女儿考一个好成绩,我主要教她解题的思路,这样她就能触类旁通。”

  主持人问他:“贺先生,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帮孩子在考试中放松,您有什么好的经验呢?”

  贺先生说:“第一是不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越是在成绩不好的时候,孩子越需要鼓劲。批评或者打骂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负担。鼓励的话应该讲究方式,不能为鼓励而鼓励。另外,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让他扩展知识面,知识丰富了,学习自然就轻松。这些虽然与考试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学习却有辅助作用。”

  最后,主持人问贺洋溢:“洋溢,面对电视机前害怕考试的同学,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贺洋溢想都没想,大声说:“不要害怕,考试只是一种测验,你一定能行!”

  父母应该懂得:

  要以人为本,不要以分为本,成长永远比分数重要。.

TOP

在乎孩子的爱
卢勤  


  生活中有些东西不必在乎,可有些东西不能不在乎,那就是孩子对你的爱。

  贺宜芳现在担任北京国际艺术学校的副校长,她讲了自己的故事。

  儿子小时候,贺宜芳在北京第二毛纺厂工会工作,晚上常常要加班。为尽人妻人母的责任,她下班第一件事是扎围裙下厨房做饭。


  一天,6岁的儿子从幼儿园跑回来,满头大汗:“妈妈,你快来看!”儿子兴奋地叫着。

  “看什么啊?”妈妈笑眯眯地走出来,只见儿子两只小手捧在一起,小心翼翼打开来。“这是‘老坝子’(幼儿园一个男孩儿的外号)给我的银子!是他奶奶给他的!”儿子惊喜地说,妈妈凑过去仔细看,儿子手里捧的是些不规则的小金属片。

  “这是打戒指用的!妈,您也打个戒指吧,您就不知道打扮自己。”

  孩子的话让妈妈一下子愣住了,看看“银子”,再看看孩子,眼睛热热的,她小心翼翼地接过“银子”,仔细收藏起来。

  贺宜芳动情地说,“这个戒指我虽然没打成,可儿子的这份爱却一直温暖着我。”

  担任大学讲师的任丽荣也讲了她的事故。

  “我儿子小时候,我带他住在奶奶家。平时我不给他零花钱,因为家里不宽裕。有一天,我领儿子回姥姥家,有意给了他几毛钱,让他买点吃的。可没想到,他自己什么都没买,却给我买回了一个戒指。

  “妈。我给你买了一个礼物,你看,戒指!”儿子一脸得意。我一看就气了,指着儿子骂:“你呀!尽给我丢脸,买这么一个假戒指,还美哪!”

  “儿子一下懵了,低下头,把戒指紧紧攥在手里,一声不响。我当时只是想,我让你自己买吃的,你买这么个假戒指干嘛。我只心疼那几毛钱,没想到却伤了孩子的心。后来想起来,觉得特对不起儿子这份心!”

  “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爱心。” 丽荣接着说:“上小学时儿子爆发力不错,跳高成绩很好。一次,我带他一起坐班车回家。路上,儿子神秘地告诉我:‘妈,我跳高得了第一名,还有奖品呢!你看——’说着他转身翻书包,‘呦!怎么没有?’儿子急了,左翻右翻没找到。”

  “‘别着急,妈和你一块儿找!’我帮儿子找了半天,还是没找到。我平静地对儿子说:‘儿子,你今天得了第一,向妈报喜,妈高兴、知足了,有没有奖品都没关系!’儿子高兴起来,我体验到和儿子分享成功的快乐。以后,我很在乎儿子给我的每一点爱。儿子上了中学,用自己攒的80块零花钱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发夹,我用了好几年。我知道这是儿子的爱,我很在意。”

  小小的戒指,未必值钱,但这毕竟是孩子的一颗爱心!这颗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爱你的孩子,你一定要在乎它、呵护它,精心培育它。

  孩子们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她或许不像100分、不像奖杯那么现实,但却是人生路上的丰碑,是父母亲辛苦付出后最殷实的收获。

  然而,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只知道为孩子奉献爱,对孩子给予自己的爱却视而不见。他们更在乎孩子的分数、名次。饭后,妈妈在厨房洗碗,孩子探进头:“妈,我来洗!”“去,去,念书去。你将来想当厨师呀,没出息!”晚上,父亲看电视,儿子从屋里出来,沏好一杯清茶端上来,“爸,喝茶!三姑刚送来的新茶,喷儿香!”“谁要你倒茶,我自己不会倒?我就知道你在屋里坐不住,借倒茶出来看电视,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儿子委屈极了,他沮丧地回屋做作业,以后再也没有心情给父亲倒茶。

  都说现在的孩子冷漠,可你给过他爱你的机会吗?急功近利的父母们,常常无意中就淡漠了孩子的爱心。有的孩子心灵的世界由爱变成恨,由荒芜变成沙漠,而父母们却全然不知,他用自己精心调制的苦酒,麻醉了自己。

  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成就感、幸福感。一味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甜,更不懂得珍惜,一旦父母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体现,才会产生无比的快乐!

  接受孩子的爱吧!因为施比受更有福!.

TOP

有用的是忠告
卢勤  


  一对新婚夫妇生活贫困,要靠亲友的接济才能活下去。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亲爱的,我要离开家了。我要去很远的地方找一份工作,直到我有条件给你一种舒适体面的生活才会回来。我不知道会去多久,我只求你一件事,等着我,我不在的时候要对我忠诚,我也会对你忠诚的。”

  很多天后,他来到了一个正在招工的庄园,他被录用了。他要老板答应他一个请求:“  
请允许我在这里想干多久就多久,当我觉得应该离开的时候,您就要放我走。我平时不想支取报酬,请您将我的工资存在我的帐户里,在我离开的那天,您再把我赚的钱给我。”双方达成了协议。

  年轻人在那里一工作就是20年,中间没有休假。

  一天,他对老板说:“我想拿回我的钱,我要回家了。”老板说:“好吧,我们有协议,我会照协议办事的。不过我有个建议,要么我给你钱,你走人;要么我给你三条忠告,不给你钱,然后你走人。你回房间好好想想再给我答复。”

  他想了两天,然后找到老板说:“我想要你那三条忠告。”老板提醒说:“如果给了你忠告,我就不会给你钱了。”年轻人坚持说:“我想要忠告。”

  于是老板给了他“三条忠告”:

  第一,永远不要走捷径。便捷而陌生的道路可能要了你的命。

  第二,永远不要对可能是坏事的事情好奇,否则也可能要了你的命。

  第三,永远不要在仇恨和痛苦的时候做决定,否则你以后一生会后悔。

  老板接着说:“这里有三个面包,两个给你路上吃,另一个等你回家后和妻子一起吃吧。”

  在远离自己深爱的妻子和家庭20年后,男人踏上了回家的路。一天后,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人问他:“你去哪儿?”他回答:“我要去一个沿着这条路要走20多天的地方。”那人说:“这条路太远了,我认识一条捷径,几天就能到。”他高兴极了,正准备走捷径的时候,想起老板的第一个忠告,他回到了原来的路上。

  后来,他得知那个人让他走所谓的捷径完全是个圈套。几天之后,他走累了,发现路边有家旅馆,他打算住一夜,付过房钱之后他躺下睡了。睡梦中他被一声惨叫惊醒,他跳了起来,正想开门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但他想起了第二条忠告,于是回到床上继续睡觉。起床后喝完咖啡,店主问他是否听到了叫声,他说听到了,店主问:“您不好奇吗?”他回答说不好奇。店主说:“您是第一个活着从这里出去的客人。我的独子有疯病,他经常大叫着引客人出来,然后将他杀死埋掉。”

  他接着赶路,终于在一天的黄昏时分,远远望见了自己的小屋。屋里的烟囱正冒着炊烟,还依稀可见妻子的身影,虽然天色昏暗,但他仍然看清了妻子不是一个人,还有一个男子伏在她的膝头,她抚摸着他的头发。看到这一幕,他的内心充满了仇恨和痛苦,他想跑过去杀了他们,他深吸一口气,快步走了过去,这时他想起了第三条忠告,于是停下来,决定在原地露宿一晚,第二天再做决定。天亮后,已恢复冷静的他对自己说:“我不能杀死我的妻子,我要回到老板那里,求他收留我,在这之前,我想告诉我的妻子我始终忠于她。”

  他走到家门口敲了敲门,妻子打开门,认出了他,扑到他怀里,紧紧地抱住了他。他想把妻子推开,但没有做到。他眼含泪水,对妻子说:“我对你是忠诚的,可你背叛了我……”

  妻子吃惊地说:“什么?我从未背叛过你,我等了你20年。”

  他说:“那么昨天下午你爱抚的那个男人是谁?”

  妻子说:“那是我们的儿子。你走的时候我刚刚怀孕,今年他已经20岁了。”

  丈夫走进家门,拥抱了自己的儿子。在妻子忙着做晚饭的时候,他给儿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面包,他把老板送的面包掰开,发现里面有一沓钱——那是他20年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工钱。

  这个来自西班牙的民间故事读起来令人回味,发人深省。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需要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记住一些人生的格言。

  13岁的小杂技演员黄阳是下岗女工的女儿,她的绝活是“单手顶”,她的胳膊受伤,做过三次大手术。一次演出前,她的胳膊肿出4厘米高,疼痛难忍,可她咬牙坚持下来。每当这时她就想起妈妈常说的话:“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所以你要坚强!”一句简单的话,让黄阳浑身充满力量。

  “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所以你要坚强!”这句朴实的话,出自一个下岗女工,她用自己坚强的心培育了女儿,这样的人生格言比金子还宝贵!

  那么,在孩子人生的道路上,您给了他们什么样的忠告呢?.

TOP

为孩子喝彩
卢勤  


  有位父母天天冲孩子喊:“你瞧人家考100分,你才考80分;人家当大队长,你才当小队长 ,人家比赛得第一名,你才得第10名,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

  儿子生气了,也冲父亲喊:“爸,你瞧人家李叔叔当局长,你怎么才当小科长?人家张 叔叔每月挣5千,你怎么才挣2千?人家隔壁王大哥家有个‘大屏幕’,咱家怎么才是21寸的 电视?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爸爸?”


  爸爸一听急眼了:“小子,别跟人家比,人比人气死人!”

  儿子说:“那您怎么老拿我和别人比呀?”

  爸爸哑口无言,聪明的孩子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仔细想想,生活中不就是这样:自己过自己的日子,用不着和别人家比!他家有什么和你家 没关系,中国老百姓都懂得这点,所以大家心平气和地享受着各自的生活。

  对孩子也是同样!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不同”的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孩子接受教育目的, 也是寻找“最真实的自己”。不必总让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竞争,应该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

  “你真棒!”这句话,正是开启孩子心灵宝藏的一把金钥匙。

  我常常和孩子们说:你的爸爸妈妈有千千万万的精子和卵子,在结合中都壮烈地“牺牲”了 , 只有一个最棒的精子和最棒的一个卵子结合成功了,创造了人,而这个人就是你!你生下来 就是最棒的,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任务就是把你“棒”的地方奉献给这个社会,让世界因为 有了你 而更美丽!你没有理由瞧不起自己,即使大家都瞧不起你,你也要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 ,我一定能行!”“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

  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个性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她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是每次儿子把 作业拿回来让她看,她都说:“棒极了!”然后小心异异地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客人来了, 她总要很自豪地玄耀:“瞧,我儿子写得多棒!”其实儿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便连连点头附合:“不错,不错,真是不错!”

  儿子受到鼓励,心想:“我明天还要比今天写得更好!”于是,他的作业一天比一天 写得好,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提高,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成长为一个杰出人物 。

  这就是孩子。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 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大人就是这样用语 言来塑造孩子的。

  记得我儿子三四岁时,我妈总和我说:“你儿子就是懂礼貌,来客人还会给人家倒水呢!” 姥姥越这么讲,儿子越发懂礼貌,一来人就忙乎。一个大热天,一位老爷爷来家里串门。儿 子见了,立刻找来一个大芭蕉扇给爷爷扇。老爷爷高兴极了,摸着儿子的头说:“ 这孩子可真懂事,这么小就会照顾人!”爷爷走时,儿子一直跟到门口 。老爷爷对儿子说:“留步吧,孩子,别送了,你这么小就会送客了,真懂礼貌!”儿子瞅 着爷爷手里的扇子说:“爷爷,我给您的扇子还没留下呢!”大家笑成一团!儿子就是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长大的,以后也形成了他幽默的性格。

  设想一下,如果换一种做法,来了客人,孩子出来“接待”,大人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写作业 去!来人有你什么事?别找机会出来玩!”在这种挑剔责怪声中长大的孩子能不变 得自私、冷漠、不合群吗?

  成人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特长并不一定都能 发展为职业,但可能发展为爱好,爱好广泛的人,生活会更多彩,思想会更活跃,可施展才 华的舞台会更广阔。

  大胆为你的孩子喝彩吧!别瞧人家!请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TOP

别跟孩子“较劲”
卢勤  


  江苏镇江市王伊雯同学,曾经给“知心姐姐”杂志社寄来一封她写给爸爸的信。信中,她把与父母之间的“对抗”描绘得活灵活现:

  记得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滔滔不绝地对您(指爸爸)说,一个歌星唱的歌挺好听的,我很爱听。可是我刚说完,您就发火了,一拍桌子吼道:“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专做这种无聊的‘追星族’!你有没有出息啊!”


  倔强的性格让我喊了一句:“我爱听歌,并不代表我就是‘追星族’!我是‘追星族’,也不代表我就没出息。您什么意思啊?总把我想得那么差!”

  您听了,真火了,拿起筷子顺手给了我一下,我委屈地哭了。说实在的,我不是“追星族”,我真的很委屈。可我知道这时候越向您解释,您就打我打得越凶,所以,我干脆不解释了,把委屈埋在心里。

  还有一次,您提着两个包回来,一个拎进了房间,一个放在电视机旁。我好奇地跑去翻开看,原来是一张碟片。您见我翻东西,便给了我两下,然后横眉竖眼地教训我:“告诉你过多少遍了,别碰大人的东西!!”

  我反驳说:“我又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你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您越发的凶了。

  “对抗”就这样发生了!孩子与家长各执一辞,完全不去考虑对方的想法,只想改变别人,不愿改变自己。

  提早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并不成熟的阶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他们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总觉得父母“跟自己过不去”,也因此形成强烈的的逆反心理,心灵的大门朝着同龄人开放,却对成人紧闭。这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灵关怀,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知心朋友。

  提早进入更年期的父母,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很大,面对孩子常常心急气躁。这时的父母同样需要关怀,需要理解和谅解,需要知心朋友。

  所以,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两个特殊生长期的两代人,有着共同的要求:理解、尊重和沟通!双方都改变一下自己,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中国中学生报》的小记者、北京高二学生董诚和他的妈妈杜女士都是我的老朋友。他们母子俩就是在“碰撞”中磨合成为好朋友的。

  在和我聊天中,他们讲到了三条秘诀。

  秘诀一:对抗变对话,从亲子相互欣赏开始。

  杜女士说:“以前逛商场,儿子要看光盘,我要看服装,总有矛盾。后来,我看中什么衣服,就请儿子当参谋。我偷偷看儿子一眼,他点头我就试穿。我觉得儿子有男孩的眼光,会把妈妈看得很美,妈妈衣服选得好不好,他一下就能看出来。儿子是我最好的参谋。”

  董诚说:“跟妈妈出去特别轻松。妈妈能让我当参谋,我当儿子的当然得有自信。”

  秘诀二:对抗变对话,亲子互相支招儿来转变。

  杜女士说:“我把孩子当成最好的朋友,我有什么话跟他说,他有什么话也跟我说。儿子大了,有他的思想,要了解他就必须学会倾听。儿子有时候背着书包进门:‘ 妈,我和你说个事。’我不管多忙都听他说完。如果你说:‘炒菜呢,哪有功夫听你说。’ 就等于拒绝,下次儿子就不会跟你说了。”

  秘诀三:对抗变成对话,关键是亲子相互理解。

  杜女士说:“从当妈妈那天开始,就不光孕育了一个生命,更是多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一 点点长大,我一点点了解他。现在我40多岁,孩子15岁,更年期碰撞青春期,我有时也挺有 失落感。儿子总是问:‘妈,您现在怎么变得这么絮叨?’我说:‘我也不知道,其实还 是挺想让你心疼妈妈的。’儿子说:‘以后我会好好孝顺您。但我现在大了,是一个男孩子,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妈妈向儿子交心,这使儿子非常感动。对于怎样愉快地接受走向更年期的妈妈,董诚做得不错,说起妈妈,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这对平凡母子总结的三个秘诀,的确意味深长。

  岁月流逝,孩子一天天长高,父母一天天变矮。孩子要学会俯下身去,倾听父母那充满爱的“唠叨”,而父母完全可以放下长者之尊,高兴地说:“终于长得比我们高了!”.

TOP

心灵成长需要包容
卢勤  


  “包容”能培养孩子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又能善解人意。在包容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

  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容纳》。讲的是越战结束后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这个士兵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的一位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父母回答道。

  “有些事必须告诉你们”,儿子继续说,“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他踩着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

  “我很遗憾地听到这件事”,妈妈说,“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来。”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

  “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深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赶快回家来,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挂了电话。

  父母再也没有得到他们儿子的消息。然而几天后,他们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死,警察局认为是自杀。

  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陈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看了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假如,这对父母对“残疾人”有一点点包容,有一点点同情,有一点点怜爱之心,儿子也不会走这条道。

  因为,父母的包容是孩子心灵最后的港湾,最后的希望!

  联想到我们身边的那些爱犯“错误”的孩子,他们何尝不是在企盼着父母的包容呀!

  是孩子就可能会犯错,父母要给他改错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当孩子犯了错误,要允许他改正;当孩子犯了罪跑回家,你要给他做顿饭,他吃饱了送他去公安局自首;当孩子成了少年犯,进了少管所,你要常去看他,不要放进去就不管他,更不能说跟他断绝亲子关系,法律上能断绝,亲情上却断不了,因为那是你的孩子!

  一个儿子犯了罪,他的母亲辞了职,穿着一件大红的毛衣,天天跑到离少管所不远的山上,站在山头上高喊儿子的名字。儿子被震撼了,整个少管所里的少年犯都被这位母亲震撼了,他们集体跪下给这位母亲磕头,哭喊着:“妈妈!妈妈!你回去吧!我们对不起你呀!”

  这位母亲用自己博大的爱的胸怀感动了一大批少年犯,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进步很快。后来少管所还为这位母亲发了奖。

  这就是亲情包容的结局。

  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包容。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心中最后的底线,家庭永远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最后的归宿。

  成人能包容孩子,孩子就有胆识直面错误,有胆识改正,有胆识尝试新的事物。在这方面,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陶行之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之当即喝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站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陶行之走过来,一见面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之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校长想干什么。

  陶行之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放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之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多么高明的校长!他用以奖代罚的方法触动了孩子的心灵。“亲其师,善其道。”当一个孩子被校长宽阔的胸怀所包容时,他内心产生的是深深的感激和强烈的震憾,那将会使他终身难忘。在这种情况下,不必“批评”、不必“指责”,孩子自己就已经心悦诚服地知错了。.

TOP

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
卢勤  


  和谐的环境,能够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灵,充分挖掘出孩子的潜力。

  我的母校——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一直坚持开展“和谐教育”。校长卓力是个有心人,他一直致力于建设整体和谐的校园环境,他提出校园虽小,但“小场地要做大文章”,“让校园处处会说话”。你看,校园里处处是亲切的“提醒”:花草、果树对你说“你要对我好,我就冲你笑。”


  水龙头对你说 “关紧我,别让我流泪”。

  厕所对你说“我干净你也高兴”,“来时匆匆,去时冲冲”。

  游乐场对你说“小心对待我,愁少欢乐多”。

  楼道里对你说“从我身边过,请你爱护我”,“你爱清洁,说明你讲文明”。

  校园里到处是充满和谐思想的提示语。像“礼貌使你变得高雅”,“助人能使你得到快乐”,“谦让能使你增添美德”。

  想像得出,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快乐!。

  作为孩子来说,他们不仅希望自己有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还希望自己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但是,今天,许多孩子家庭的环境不容乐观。

  一次,我做为嘉宾,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交流》节目,担任“专家点评”的角色。这次节目的话题是:从李玲玉的家庭教育看中外家庭教育的异同。

  演播厅里,坐满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大学生。大家熟悉的青年歌唱家李玲玉坐在主宾席上。几年前,李玲玉嫁给一个加拿大人,生了一个儿子。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歌星,舞台下竟是那样平和、自然。

  主持人问她:“这几年没见你在舞台上露面,你在做什么?”

  “相夫教子。”李玲玉脱口而出。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和你的‘洋先生’杰瑞有过矛盾吗?”

  “矛盾很大。在该不该打孩子的问题上矛盾尤其大。”

  “你打过孩子吗?”主持人问李玲玉。

  “打过。”李玲玉坦白地说:“儿子3岁就有小脾气,很倔。有一次,在我父母家,全家人吃饭时,儿子用上海话骂我‘傻瓜’,我妈竟在一边笑着说:‘孩子会骂人了!’我很生气,就使劲用筷子抽孩子的脸,儿子脸上顿时出现了两道红印。我妈急了,冲我喊:‘有你这么教育孩子的吗?’我不服气,心想,小时候,你不是也打过我吗!杰瑞也说我不对。我更生气了,大喊着:‘我教育孩子时,你们谁也不许管!’我把孩子拖到浴室,狠狠地教训了他,用我妈小时打我的方法:拧大腿内侧,那里最疼。孩子惊呆了,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心里好疼。”

  事后,杰瑞找到李玲玉谈心。对她说:“如果今天的事发生在加拿大,你的孩子完全可以拨打911求助,儿子就要被政府收养了,你就没有当母亲的权利了!”

  “那你来管!”李玲玉没好气地说。

  杰瑞真的“上场”了,他担负起带孩子的责任。

  李玲玉外出一段时间回来,发现儿子变了。她说:“儿子能主动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有了错误,会主动说‘Sorry’,会用商量的口气和我说话,比如:‘你能带我出去玩吗?’杰瑞不在家时,儿子很想他,我问他为什么爸爸不在就想,妈妈不在却无所谓?儿子平静地说:‘爸爸和我一起玩。’”

  “我很诧异,仔细观察杰瑞,发现他跟儿子像朋友一样,装猪、扮狗,滚爬到一块儿。我也开始学着他的样子和孩子一起玩。有时我错了,儿子会认真地对我说,你说声‘对不起’才能救命!”

  和谐,建立在平等的基石上。“和孩子一起玩”,这就是和谐。

  儿童一降生便有着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的开发,不是靠说教、打骂,而是靠“和成人一起玩”。对儿童来说,“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是父母对他最高的褒奖。

  李玲玉的儿子就是在杰瑞创造的和谐环境中,懂得了游戏的规则,学会与人相处。而那种“以大欺小”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孩子对世界产生恐惧。

  我曾去张家口市一所小学和同学交流,一个男孩告诉我:“我爸最爱看的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每次考试考坏了,他就把我狠狠揍一顿,然后严肃地说:‘记住,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恶劣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厌恶学习,计较得失,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甚至心怀仇恨。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实验发现:“成年人有时会表现出毫无原因的恐惧,这种情况大多来自于幼年时期的暴力事件。”他告诫父母:“我们一个行为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不仅会影响现在,而且会影响儿童的将来。”儿童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因为和谐是儿童心灵的营养,只有在和谐的土壤中,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健康成长。

  和谐是美。
  
给孩子一个平安的世界
卢勤  


  圣诞节,我收到一份极不平常的礼物。

  下午,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她身穿红色外套,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脸上带着一丝忧伤,俨然一位“女神”。

  “真美!”我暗自赞叹。


  “我听过你的报告。我是为我的孩子来的。”“女神”平静地说。

  “你有孩子?我看你自己还像个孩子,这么年轻,这么青春!”

  “谢谢!”她轻声说,“我听你在报告中说,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课外书,他们渴望读到课外书。今天,我带来了一万六千块钱,想以女儿的名义捐赠‘手拉手书屋’。”

  “我代表农村孩子谢谢你的女儿,她上几年级了?”我又惊又喜,充满感激。

  “我女儿今年8岁,上小学三年级,她非常爱看书,只是……她再也看不到了,她死了……”

  我惊呆了:“她怎么了?出了什么意外?”我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女神”妈妈极力控制自己的悲伤,含着泪讲述着:

  “今年中秋节的前一天,金星离月球最近的那天晚上,她女儿到窗口看星星,不小心从六楼的窗户掉下去……我进屋的时候只看见桌上摊着写了一半的作业……”

  怎么会这样?“出事前,她有没有不愉快的事发生?”我担心有别的原因。

  “没有,完全没有。她学习很好,跟同学们处得也很好,她很快乐,也很漂亮。这一切完全是意外,我真希望……”“女神”妈妈终于抑制不住,哭出了声。

  我的心一下沉了下来,泪水夺眶而出。好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突然陨落,美丽的女孩,就这样离开了世界,谁能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

  “这一万六千元钱,是她的保险金,钱不多,她还在的时候,就想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做些事。现在她不在了,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帮她完成这个心愿。”

  “今天是圣诞节,我选择今天来,是想将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我的女儿,也送给那些和我女儿一样爱看书的农村孩子。”“女神”妈妈声音颤抖。

  “你希望把书送给哪里的孩子呢?”

  “我是重庆人,带女儿去过重庆的巫山,她很喜欢那里。那里很美,但很穷,我想,就把书送给那里的五所小学的孩子和老师吧,女儿一定会开心的。”

  说完,她从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我,我双手接过来,沉甸甸的,仿佛捧的不是钱,而是一个生命。

  我紧紧地拥抱了这位“女神”。“谢谢你!谢谢你的女儿!你失去了一个月亮,你将得到无数的星星!”我对她说。

  临走时,我问她还有什么要求。她摇摇头,表示没有,只是希望天下有更多爱看书的孩子有好书看,这是作妈妈的能为天上的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

  “女神”妈妈走了,我坐在办公室里默默地流泪,许久、许久。我心里又难过又感动。我多么希望这是安徒生童话里一个故事,而不是真实的。虽然我相信重庆巫山的孩子一定会珍爱这些用生命换来的图书,虽然我相信,女孩和她妈妈的爱心,一定会化为满天星斗,给无数大山里的孩子带来梦想,可我却永远不愿相信,这轮美丽的月亮就这样陨落,这位善良的妈妈就这样失去了心爱的女儿!

  我想,您的心中一定在说:“给孩子一个平安的世界吧。”

  “给孩子一个平安的世界”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声音。

  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承办,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在全国展开。全国有50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喊出了“我自护,我平安”的口号。

  一大批“平安使者”进入学校,向孩子们传播安全知识,孩子们争当“平安娃娃”,学习自护自救的本领,用火眼金睛查找安全隐患。孩子们自护自救的本领大大增强,还锻炼了救别人的本领。

  2004年是“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第二年,教育部将活动主题定为“防止校园暴力”。活动中将倡导创建“平安校园”,查找不安全隐患,提高自护能力。

  来自校园的侵害包括:学校环境隐患,校园暴力,抢劫勒索,不当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以及同学之间的语言暴力。防止校园暴力,一是要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要共同创造一个平安的世界。

  愿每个校园都成为“平安校园”,每个家庭都成为“平安家庭”。

  
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
卢勤  


  2000年,4000名少年精英报考了清华大学国际MBA,最终,62人入选,其中就有北京四中才华横溢的高材生王海翔。

  海翔的妈妈张培祯是我的老朋友、北京翠微小学的退休干部。说起海翔的成长,张老师感触最深的是“没有什么能比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了。”


  的确,自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的积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海翔就是一个“很自信,不自卑”,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清华大学MBA分普通班和国际班,考入国际班的学生英语水准很高,英文听说读写成绩都在80分以上。与他们不同的是,海翔没有在外语环境中工作过,口语也不如别人好。所以一开始他就面临很大压力。

  细心的妈妈看在眼里,劝他说“要不行咱们就回到普通班?”

  张培祯是个心地平和的人,她很欣赏自己的儿子,也从不给儿子增加压力。她对海翔说:“你已经是大学本科生了,又考上清华大学MBA。只要那个位置适合你就好,上普通班、国际班都是研究生,不必太勉强自己。”

  海翔却不同意调班,他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下功夫不会有问题。”

  这之后,海翔用数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学习。第一学期坚持下来,毕业考试就获得优秀,在清华大学MBA国际班里拿到中华奖学金。

  海翔的自信正是来自妈妈对儿子的自信。当儿子“爬坡”时,妈妈从不给儿子任何压力,而是在一旁赞赏儿子已经走过的路程,帮他“数脚印”。妈妈的这种“欲擒故纵”(儿子语)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儿子继续向上攀登的愿望:“人家行,我为什么不行?让我试试吧!”

  那些整天“逼”孩子学习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那些对孩子“推着、压着、 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自信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不是盲目地自以为是,而是面对压力“知己知彼”。刚刚进入清华,学校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拓展训练:站在一个9米高的木板上,从一块木板跨到另一块木板。海翔起初很害怕,他去问教练:“两个板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教练说大概是一米四到一米五吧!海翔偷着跑到旁边,在平地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使劲跨出去,能跨出一米六七,他心里有数了: 到上面有什么好怕的?这样他完成了“知彼”。他又想:上去就当在平地,最差掉下来也有防护设施,只不过寒碜点而已,于是,他又完成了“知己”。结果,他一次成功。

  海翔因此大受启发:自信来自心中有数,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有成功的把握。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劣势:英语用的少,那么现在就开始用,加大阅读量,在课堂上完全用英语对话;接下来分析优势:自己原本学经济,对其他同学来说,经济是新的学科,而对自己来说是学第二遍。

  自信使海翔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毕业后他分到一家国际基金会,工作出类拔萃,还获得全系统演讲比赛第一名。他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电视栏目当了一次嘉宾,就被导演看中,不久,成了这个节目的业余主持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张老师是怎样帮助儿子树立自信心的呢?

  母子俩总结出三条经验:

  第一是:“今天比昨天强!”

  她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

  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人积极的暗示一旦形成,就如同风帆会助你成功;相反,人消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又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一生的成功。

  第二条经验:孩子需要张扬。

  “你看,人一旦被人发现,就发现了自己。”海翔这样说。

  孩子在成长中特别需要“发现”。尤其是对自我还不甚了解的孩子,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赏。孩子需要张扬,不要怕孩子骄傲,他张扬的时候就会把个性表现出来,这时候家长与老师要对他说:“孩子,你真棒!”

  第三条经验:志不高者智不达。

  自信的人往往拥有远大的抱负,志向不高的人智力也达不到。

  自信的人能够走遍天涯海角,自信的根基就是他能够扬起理想的风帆。

  自信是根。.

TOP

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
卢勤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

  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在“全国世纪父母读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资深教育专家、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严肃地讲了上面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其中包含了对教育的反思。

  看看现实,在中学生参加的数理化方面的国际比赛中,凡是死记硬背的题目,中国学生都能得高分,需要独立思考、判断、想像的题目,中国学生往往失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我们也不难看到,外国记者会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中国记者却很少提问。

  审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为孩子学会思考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老师更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不听大人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不大教孩子“提问”,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这样的评价标准,造成孩子从小严重缺失思考的机会和能力。

  《知心姐姐》杂志曾做了一次题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标准”的“知心调查”。全国18个省市的1904名中小学生的父母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选择“听父母或老师的话”的占11.8%,而选择“有思想、有主见、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仅占1.21%。

  凡是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强,学习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终生学习的能力就愈强。

  有一位成功的父亲曾向我介绍教育女儿的经验:他总是给孩子以问号,从不给句号。这样,大大激发了女儿的好奇心,从小好发问、好思考,后来女儿获得了博士学位,事业上也取得杰出的成就。

  思考源于好奇。孩子都有好奇心。爱提问是儿童的天性。面对孩子提出来的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父母应该高兴和鼓励。

  我儿子5岁时最爱问问题。一次他从幼儿园回来,神秘地问我:“妈妈,你知道唾沫是什么味儿吗?”

  “不知道。”我坦白地说。

  “唾沫是臭的!”儿子肯定地告诉我。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把唾沫舔在手心上,一闻,真臭!”说着,他还做了个示范。

  我一闻,果然很臭,忙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唾沫在我嘴里呆了这么多年,我怎么就不知道呢?可能是‘久闻不知其臭’吧!”

  儿子很得意,每次从幼儿园回来,都要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长大了,他很有创意,做事也有自己的主张。

  提问,是孩子的权利。面对成年人司空见惯的世界,孩子常常会提出绝大部分成年人没想到而且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如果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甚至会给孩子一生带来负面影响。

  有个男孩,经常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一天,妈妈给他讲聪明的小白兔战胜可恶的大灰狼的故事,他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小白兔就是好的,大灰狼就是坏的呢?”

  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狠狠给了儿子一个耳光,她声色俱厉地说:“笨蛋,这难道还用问吗?”

  男孩“哇”地一声哭了。妈妈不耐烦,又狠狠地抽了儿子两下说:“哭,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么笨还好意思哭!”

  男孩莫名其妙地挨了打,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心里忿忿地想,你是大人就可以不回答我的问题,就可以不讲理吗?你力气大就可以随便打我吗?

  从此他不再缠着妈妈讲故事,也失去了听故事的好奇心,但心中却留下了仇恨。13岁他因为打架伤人进了工读学校,现在还在工读学校上高二。他那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妈妈,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一记重重的耳光,不仅剥夺了儿子的提问权,也打飞了儿子的好奇心,打跑了儿子的自尊心。

  学会思考,对一个人成长极为重要,“思考的启示把人从奴隶解放成自由人”。美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对思考也有过精辟的论述:“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分不开。”

  没有提问与思考,或许蔡伦不会发明造纸术,或许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或许爱迪生也不会发明电灯、电话、留声机。

  思考是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学习知识要思考,发明创造要思考,完善人生也需要思考。

  请尊重孩子的提问和思考。

  思考是金。.

TOP

给孩子一个坚强的世界
卢勤  


  在孩子成长的世界里,父爱是天空,母爱是大地。

  父爱与母爱是不同的。

  父爱给孩子以坚强,母爱给孩子以爱心。父亲支撑着孩子的世界,母亲抚育着孩子的成长。


  孩子跌倒了,母亲说:“孩子,摔疼了吧,以后要小心!”父亲:“孩子,没什么,自己爬起来,这就是生活!”

  孩子在跑步,母亲说:“孩子,跑累了,就歇歇,饿了吃点东西。”父亲说:“孩子,飞起来,爸爸在天上等你!”

  孩子要长大不能没有大地慈爱的抚育,也不能没有天空坚强的支撑。

  说父爱是天,是因为父亲用人格的力量支撑了孩子的天空。

  王根,是哈尔滨市的一位优秀中学生,曾获全国“宋庆龄奖学金”。他的父亲生前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王根从没沾过父亲优越条件的光。由于当时家里房子小没有会客厅,每当有人到家里来,特别是下岗工人来找父亲谈话,父亲都要让儿子关掉电视。王根开始不理解,父亲告诉他:“儿子,来找爸爸办事的每一个人,都比电视节目重要。”时间长了,王根也习惯了,父亲爱事业、爱同事的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子。

  王根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对他说:“儿子,我该给你讲讲我和你妈妈年轻时的故事了,不然的话,恐怕没有机会了。”

  王根对父亲说:“爸爸,人生其实只有‘三部曲’,情爱、恩爱、 怜爱。你与我妈妈年轻时的情爱我没有看到,但你们中年的恩爱我看到了,这些年你们在事业上互相支持,虽然你没有到老年,但你已经提前享受了老年时期的怜爱。在你患病期间,你与妈妈相互搀扶着,爸爸你不必伤心,你已经走完了人生的全过程。”儿子的话让一贯坚强的父亲第一次流泪了,他对妻子李晓凡说:“晓凡,我可以闭上眼睛放心地走了,孩子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可以支撑这个家了。”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十几年中,王根的父母给孩子的那些让儿子在毫无察觉中的严格而又理性的爱,独立而又平等的爱,终于结出了果实。

  王根在父亲去世一周年时,为悼念父亲写下了“六月思父”:

  ……代父敬母,是我的责任,也必将是我心灵的归宿,我要做爸爸以前做的一切,尽我所能地延续爸爸的生命,从那一刻开始,我便走出了童年的憧憬,少年的光辉,离开了昨日的梦。此时,我更应该勇敢地去迎接明天的希望,正是这走出、离开、失去,让我懂得了坚强的含义。我想,从困境中站立起来的人是立体的、高昂的。我和妈有个约定,我们不再伤怀,我们要以对方为支撑,构筑‘人’字型的人生支架,互依、互助、互动地走完这宝贵的人生。我将昂头挺胸,充满自信的走向人生一个又一个驿站,面前是无限延伸的路,身后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当有一天走到天涯海角时,我可以牵着妈妈的手,向天空喊:“爸!看到了吗! 我们有多坚强!”

  我是在“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汇报告团”巡回报告时认识王根的母亲李晓凡的。报告中,只要李晓凡讲到这里,我总要流泪,在场的所有人也都在流泪!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对爱父的痛失,面对生活的无奈,他挺过来了。他靠的是什么?是父爱的力量,是人格的力量!他学会把痛苦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他人。

  “我欣慰的是,父亲英年早逝,儿子的心理不但没受到伤害,反而更加坚强。”李晓凡对我说,“最让我感动的是,火化那天,我从墓地回来,儿子把他爸的衣服全烧了,只留了几件珍藏起来。他对我说:‘妈,不要在痛苦中生活,那太苦!看到爸的衣服你会难过的,所以我全烧了,振作起来,妈妈!’”

  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

  这就是父爱的力量。他能延续人类优秀的生命,他能激发一个孩子崇高的责任意识,他能把一个稚嫩的男孩变成一个坚强无比的男人!

  父爱,那是顶天立地的爱!

  父爱是天。.

TOP

给孩子一个真爱的世界
卢勤  


  清晨,一个男孩来到大海边,把沙滩上的一条条小鱼扔进大海。

  “你在干什么?”一个行人问。

  “我在救这些小鱼。”男孩头也不抬地说。


  “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

  “我救一条是一条,如果我把这条鱼救活了,海里又多了一个生灵。”男孩认真地说。

  行人问:“谁在乎你所做的呢?”

  男孩捧起一条小鱼放进大海说:“它在乎。”又捧起一条小鱼说:“它也在乎。”

  这就是孩子。儿童都有保护动物的倾向。孩子心灵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真爱的世界。要想这个世界不被污染,作父母的就要用善心去维护它,用爱心去浸润它。

  母爱是大地,大地哺育了生命,滋养了万物,给予世界以真爱。孩子心中爱的种子正是母亲播撒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孩子,又用爱心呵护着成长。但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母亲还承担着教育孩子珍爱生命的责任。

  余心言(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同志的笔名)是全国少年儿童的“知心爷爷”。他特别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活动——带领孩子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个未知的世界,不是外星人的世界,不是幽深的大海、森林或者山谷,而是孩子们最亲爱的妈妈的世界。

  活动的名称是“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妈妈”。活动是从余心言同志通过《知心姐姐》杂志给全国小朋友提出的56个问题开始的。

  这56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十分具体、动人心弦:

  妈妈出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天?

  妈妈的属相是什么?

  妈妈出生的地点在哪里?

  妈妈叫什么名字?谁给她起的名字?有什么意义?

  妈妈小时候在哪里洗澡?

  妈妈像你现在这样大的时候吃过什么水果?一次吃多少?

  妈妈小时候喝牛奶吗?

  妈妈长到多大开始吃上巧克力、冰淇淋?

  妈妈读小学时用过几个书包?什么样的书包?多少钱一个?

  妈妈在学校里受过什么表扬?

  妈妈读小学时有多少本课外读物?

  妈妈小时候玩什么游戏?

  妈妈会背哪些古诗词?

  妈妈爱唱什么歌、会跳什么舞?

  妈妈小时候会做哪些家务?

  妈妈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手表?

  妈妈多大的时候谈恋爱?妈妈多大岁数时结婚?有哪些人参加了她的婚礼?

  妈妈怀你的时候有什么妊娠反应?

  妈妈生你的时候是顺产还是难产?经历过什么痛苦?

  你吃过妈妈的奶吗?多长时间?奶水够不够?妈妈想了什么办法?

  你断奶的时候,妈妈想了哪些办法?

  你小时候有没有夜啼不睡觉的毛病?如果有,妈妈怎么办?

  你小时候有没有挑食的毛病?如果有,妈妈怎么办?

  你小时候妈妈一天要给你洗多少块尿布?

  你有没有受伤出过血?当时妈妈怎么办?

  妈妈何时参加工作?都做过哪些工作?

  妈妈第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怎样用的?

  妈妈在工作中受过什么奖励,得过什么表扬?

  妈妈一天工作几个小时?路上几小时?做家务几小时?吃饭几小时?睡眠几小时?

  妈妈一般晚上几点睡觉?早上几点起床?你先起还是她先起?

  妈妈体重多少?血压多少?血脂多少?

  妈妈戴不戴眼镜?如果戴,是多少度?

  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妈妈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妈妈最忧愁的事是什么?

  ……

  在“手拉手”读书交友夏令营中,我们把这56个问题制作在一个大转盘上,56个格,箭头转向哪一格,就回答哪一个问题。80多名小营员99%没有回答上来。只有一个男孩说,“我知道,我妈妈是在我7岁的时候吃的冰淇凌。”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7岁的时候,妈妈第一次给我买了冰淇凌,我妈说,让我尝尝,我也没吃过。”

  一个武汉女孩站起来说:“我妈最大的快乐就是生我。”

  她的妈妈是领队老师,我便把这位妈妈请上台,请她谈谈生孩子的感觉。

  她说:“当我把女儿生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那生孩子的感觉是什么呢?”我问。

  “当然是痛苦!可我从来没跟孩子说过。”

  夏令营结束时,我们给孩子们留了“作业”,回去采访爸爸妈妈,回答出这56个问题。

  一个月后,我们收到许多孩子写来的信。其中一个男孩说:“我问了妈妈才知道,小时候我一晚上要尿湿30多块尿布,妈妈用手洗,手上都洗出泡了……今后,我要多为妈妈做点事。”

  哈尔滨的一个娇娇女,在夏令营头两天还因为想家哭鼻子,天天给家打电话。参加“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妈妈”活动后,变化很大。她把零花钱全给妈妈买了礼物,回到家还主动做家务,照顾妈妈。爸爸很奇怪,给我们打来电话,问孩子才去三四天,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我告诉他,是因为你的女儿懂得了生命来之不易,知道什么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真爱孩子,不能一味溺爱孩子,更不能粗暴地打骂孩子,而是要用母亲博大的爱去感动孩子,唤发出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母爱,那是珍重生命的爱。

  母爱是地。.

TOP

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卢勤  


  心中有爱才能发现爱。

  成人拥有爱的眼睛,才能发现“棒”的孩子,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次,我到无锡市沁园小学,在那里成立“知心家庭学校”。孩子跟爸爸妈妈在一个“学校”里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促进两代人的沟通与和谐。


  那天,我走进多功能厅,面对几百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依次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忽然,一个高个子男孩从后排挤到台前,满脸不高兴,气呼呼地问道:“他们给我起了好多外号,都特难听。”

  “什么外号?说说看!”

  “我眼睛小,他们叫我小眯缝眼;我做俯卧撑起不来,他们就叫我软骨病!我很生气!”男孩的脸涨得通红,大口喘气。

  我笑着看着他生气的样子,却发现了他的嗓门很大,而且音色很好。我马上对他说:“你的声音很洪亮,唱歌一定不错吧?”

  “算你说对了,我是合唱队的领唱!”男孩得意地说。

  “你叫什么名字?”我提高声音问道。

  “顾欣坚。”孩子的声音更大。

  “好,我也给你起个外号怎么样?”

  男孩瞪大眼睛,诧异地说不出话来。但我从他的目光可以读懂他的反应:“你怎么也给我起外号?”

  “就叫你顾大歌唱家,怎么样?”

  “好,好,这个外号好!”男孩乐得一个劲儿地点头。

  我对台下的同学们说:现在请“顾大歌唱家”给我们唱两句吧! 如果你们认为他像歌唱家,就使劲儿鼓掌;如果觉得他不像,就小声鼓掌。

  顾欣坚亮开嗓门唱了两句,引来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我又说:“请大家再跟我配合一下,咱们一起鼓掌一起说:‘棒,棒,棒,你真棒!顾大歌唱家你真棒!耶……!’”

  家长和孩子便齐声喊道:“棒,棒,棒,你真棒,顾大歌唱家你真棒!耶……!”

  我们的“顾大歌唱家”在一片赞扬声里兴奋不已,脸上绽放着自豪、骄傲。

  散会后,我对校长说,请您再配合一下,星期一的全校升旗仪式上,您让顾欣坚再当众唱首歌。唱完后,您再领着大家一起说:“棒,棒,棒,你真棒,顾大歌唱家你真棒!耶……!”这样的做法,叫“形象再塑”。

  后来,我再次见到顾欣坚学校的辅导员,第一句话就问:“这么长时间了,咱们那位‘顾大歌唱家’怎么样了?”

  辅导员告诉我,顾欣坚现在可神气了,走到哪儿都挺胸昂头的。没人再叫他“小眯缝眼”了,都亲切地叫他“顾大歌唱家”呢。

  孩子是天使,他们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你爱他、喜欢他,他通过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他接受了你爱的信息,你说什么他都能听到心里去。

  成人爱的眼神,来自爱的发现。无论是什么人,一旦发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人或事,眼睛总会发亮。所以,爱的关键就在于发现,让自己心中的激情燃烧起来。

  怎样去发现呢?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武汉市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上课听讲的时候却特别爱举手。有时老师的问题还没提完,他的手就举起来了。可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回答不上来。 课后,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你不会,为什么还要举手呢?”

  这个男孩坦白地说:“同学们都笑我,说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我就举手,想表现表现。可是,我真的不会。”

  学生的坦诚让老师很感动。于是,他和这位学生订了个“君子协议”:“以后老师再提问的时候,遇到你真的会回答的问题,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记住了吗?别举错了。”

  学生点点头回答:“记住了。”

  老师心里有了底,再上课提问的时候,任凭男孩的右手举得再高,老师也视而不见;但他一举左手,就马上叫他回答。果然学生回答得不错。老师便表扬这位学生很“棒”,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从此,这位学生的学习大有起色。

  这位老师真“棒”!他透过“爱举手”这一现象,看到孩子要求上进的积极性。如果老师没有爱的眼睛,想必会认为这个孩子是“捣乱”,如果再没好气地训斥几句“捣什么乱?想好了再举手!坐下!”那么这个孩子再也没有勇气站起来了。

  同样的做法发生在北京,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提出一个口号:“在课堂上要让所有回答问题的孩子都毫无遗憾地坐下!”

  这是多么有人情味儿的宣言!它体现的意义就是保护了所有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世间有许多事物的真相,都被多种复杂的假象遮掩着,人们要认清事物的真相,就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看待孩子也一样,许多优点、长处常常被埋没、被忽略。北京前门小学钱红石校长有一句名言:“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重视孩子,就是最富有力量的爱。.

TOP

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
卢勤  


  爱孩子要有原则,迁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

  “当孩子哭着要东西时,父母应该怎么办,是给还是不给?”一位母亲来信问我。

  我在复信时,送给她一段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话:“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  
如果你一看见他流泪就给他东西,就等于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而且还以为对你的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

  我在复信中还对她说:“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你会拒绝他。而此时的拒绝会比当时的拒绝给孩子的打击要大得多。当孩子放纵的欲望最终被拒绝时,轻者会造成孩子的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忿绝望的心理,他会觉得世界上谁都跟他过不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孩子的轻生自杀行为。”

  “如果您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地去‘放纵’他、‘迁就’他;如果您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您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

  这方面,我的好朋友王晶女士有很成功的经验。

  王晶女士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助理,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她的女儿黄思路在上小学的时候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上中学的时候,黄思路出过两本书。现在,她就读于北京大学,每年的寒暑假,她还去美国学习钢琴。在我眼中,黄思路是一个“棒”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她学习优秀,更因为她是一个通情达理、心态良好、很善于与人交往的“懂事”孩子。

  许多人问王晶,你女儿并不是神童,智商很一般,可为什么她不论学什么都那么快、那么好呢?你们用了什么特殊方法培养的她?

  王晶说,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女儿素质的培养。我们觉得,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首先关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地成长,能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会不会与人相处,有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黄思路是独生子女,我们就总有一种危机感,担心娇惯孩子,怕她变得脆弱、低能,担心孩子习惯了走平坦大道,将来不会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走。因此,在黄思路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每一个困难都看作一个锻炼孩子的机会。这还不算,还设法为孩子“制造”困难,让孩子学会变不利为有利,克服挫折度过难关。

  培养女儿黄思路,王晶有三件“宝贝”。

  第一件“宝贝”:娇生不能惯养。

  王晶说:“我们的家庭条件不错,这可以算是‘娇生’。但娇生不能惯养。如果把黄思路培养成小公主,说一不二、随心所欲,长大以后怎么能受到了委屈?再顺利的环境也难令她满意。所以,从黄思路一出生,她遇到困难我们从不替她‘扛’,而是利用这样的困难达到我们锻炼她的目的。”

  有原则的爱,是理智的爱。而要坚持这种爱的原则,作父母的有时也得要狠下心来。王晶在这方面就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黄思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因为黄思路比班里其他的孩子小,老师被她哭得心软,就把她送回家。王晶送走了老师,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还没到放学的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儿园了。”

  女儿被挡在门外,呜呜地哭,可妈妈硬是没让她进门。

  女儿知道妈妈的脾气:原则问题没得商量。最终,她妥协了,央求妈妈说:“妈妈送路路去幼儿园吧。”

  王晶此刻真想一把抱起女儿,把女儿送回幼儿园。可是,她心里明白,如果今天自己送女儿回幼儿园,等于奖励了她撒娇耍赖的行为。这样一来,明天、后天……女儿还会再哭,老师还会送她回家来。于是,王晶狠下心对女儿说:“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

  女儿万般无奈地走了,她是面对着家门,一步一步倒退着离开的。一边退着一边流泪说:“妈妈再见!”眼看着女儿走远,王晶关起门来大哭一场。一个母亲下狠心让孩子从小接受磨练,的确需要坚强的意志!

  令王晶欣慰的是,从那天起,女儿上幼儿园再也没哭过。虽然女儿只有3岁,但母亲的举动却传递给她一个信息,那就是,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愿望是会受到拒绝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妈妈的“不迁就”,带给女儿的是持久的耐力和乐观的心态。从小经历挫折的黄思路学会了接受现实,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的规范。她善解人意,凡事先为别人着想,发生利益冲突时,她总是自觉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别人,从不强求别人来迁就自己。最重要的是,她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为自己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的感到自豪。

  王晶对我说:“我所以不迁就孩子,是因为我心里想的不是孩子现在可怜不可怜,我想到的是将来。她将来大部分时间是不在我身边过的,如果我现在为她准备一个‘温室’,她会变得骄弱不堪,等她独立生活的时候才会很可怜。”.

TOP

用爱的责任惩罚孩子
卢勤  


  “自作必须自受”,是王晶教育女儿黄思路的第二件“宝贝”。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吃堑”的多了,有的长智了,有的却没长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让当事者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孩子难免会犯些错误,有些父母常常在事前提醒,事后责骂,千方百计去补救,结果是  
大人操碎了心,磨破了嘴皮,孩子却一点感觉也没有,甚至还嫌大人烦。下次呢,该错的还错,该忘的还忘。

  王晶的做法与其他父母大不相同,当女儿做错事的时候,让她“自作自受”,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先去“吃一堑”,然后“长一智”。王晶给我讲了三个让女儿“吃堑长智”的故事。

  第一次,学校排练节目,8岁的女儿走得匆忙,忘了带伴奏磁带。王晶发现了,却没做声。她想,女儿常忘东西,提醒她一次,她的依赖心理就增加一分,那么以后就还得提醒一百次、一千次,不如让她受点挫折,让事实来教育女儿。黄思路快到校门口才想起来,打电话给妈妈,请妈妈赶快把磁带给她送去。

  当时,王晶正好放暑假在家,完全有时间给女儿送去。但她没这样做,只对女儿说:“你自己犯的错误,不应该惩罚妈妈。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黄思路没有办法,只好向老师说明情况,把节目顺序调一下,然后骑车顶着烈日回家去取伴奏带。王晶说:“我让她多跑了这一次,后来她却少跑了无数次,因为她记住了这个教训。”

  曾经有人问黄思路:“回过头来看,你觉得妈妈的做法对吗?”

  黄思路笑着回答:“我觉得对。‘自作自受’使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后果是要自己承担的。所以我做事就很负责。”

  培养一个负责任的人,是要经过不断地吃堑、长智的过程的。

  第二次受罚发生在黄思路小学临毕业前。她负责的一笔为特困生捐款的现金少了200多元。老师说,“算了,反正捐款的目的已经达到,这个同学也把小学读完了。”

  王晶坚决反对,她要求女儿把账目的漏项补齐,补不上的由她自己赔偿。思路把漏记的账补上后,还有120多元因事隔数年实在记不起来,只好垫上自己的钱。

  王晶告诉我:“这种做法类似罚款。如果孩子长大以后在工作中出现这样的差错,也是必须要承担责任的。我这样做,只是提前让她通过惩罚接受教训,以免这种做法成为习惯。这样罚她一次,避免了将来更大的损失。在我看来,付出这笔‘罚款’还是很划得来的。”

  从那以后,王晶要求思路每天对自己的花销记账。上中学后,思路各种稿费收入和开支数目越来越大,只要迟一天记账,妈妈就罚女儿10元钱。思路不管每天多忙多累,都不敢懈怠地记账,否则妈妈给的100元汇款,收到后10天不记账,就罚光了。

  第三次,是因思路赖床受罚。

  有一段时期,黄思路每天晚上睡得晚,早晨又想提前半个小时起来早读。可是,她听见闹钟响后没有马上起来,结果又沉沉睡去,如果不叫她,上学就要迟到。每天如此,闹钟便形同虚设。王晶让女儿把闹钟设定推迟半小时,按正常时间起床,这样睡得充足一些。开始女儿不愿意,每天晚上总说保证第二天能早起,可是第二天还是迷迷糊糊醒不来。妈妈没收了闹钟,说:“既然闹钟起不了作用,就别用了,我可不当你的‘闹钟’!”

  没有了依赖心理,思路睡到清晨便很警觉,听到一点点动静就醒过来了,又马上翻身起床,生怕一觉睡过头。几天之后,妈妈把闹钟还给女儿,思路便能准时起床了。

  王晶的“惩罚”,对女儿不是打、骂,而是“罚跑腿儿”、“罚款”、“罚迟早”,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体验由于自己的错误带来的后果。结果,这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懂得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女儿不管走得多远,王晶都非常放心。

  黄思路16岁时,去美国学习钢琴,独自一人在美国住了三个月。

  她一下飞机就遇到很多问题,但思路靠着自己的力量把一切问题都“解决”得很好。她说:“我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比较短,这也算妈妈‘自作自受’教育的一个成果吧。”.

TOP

用爱的意志磨练孩子
卢勤  


  光说不练,不会成功;父母一切替孩子代劳,孩子不会长大。成功人士的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魔力。

  “我能行”的孩子,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而是在行动中成长的。有些父母,嘴上说让孩子锻炼,可事事都替孩子做。孩子渐渐地产生了依赖性,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身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


  “独立必须自主”,是王晶教女的第三件“宝贝”。

  只要女儿思路能做的事情,王晶从不插手。

  黄思路3岁开始学钢琴,而第一堂课,妈妈就让她单独去老师家。思路个头小,直接坐在琴凳上够不着键盘,妈妈就为她准备了一个大枕头。妈妈把枕头绑在思路背上,像送大学生一样,站在大门口,目送女儿走出家门,到对面楼上的老师家上课。思路练琴的时候,父母也很少在一旁盯着,只是要求女儿在练琴时要认真,练好了,就可以去玩。

  从小到大,王晶从来不代替思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思路2岁就学会了用筷子,3岁时会自己洗澡,4岁时会自己洗头发。

  在妈妈的耐心培育下,黄思路从小就养成了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上小学的第一天,她把每一本书包好,又一一放进书包。长大一些后,思路学会了自己补衣服、缝扣子,修自行车,上小学五年级的一天,她在学校生病了,放学后独自跑到医院看病。当外公得知消息赶到医院时,她已经把药都取好了。

  黄思路说:“我妈从不会因为年龄小而迁就我。妈妈好像一直都很平等地把我当成大人,这让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大考虑年龄问题。”

  她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思路读小学四年级那年,看上了一条裙子,只是大了些。思路请妈妈帮着改一改。可是,妈妈说:“你拿得动针线吧?拿得动就自己缝。”思路就自己动手,缝了一个下午,把裙子改好。“那条裙子我非常喜欢,穿了好多年呢!”思路自豪地说。

  这就是孩子的感受。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哪怕做不好。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今天的孩子比我们棒!”我跟王晶发出同样的感慨。

  黄思路12岁那年要去北京参加少代会,王晶把女儿带到机场售票处,让女儿自己查询航班的时间和价钱,自己只站在远处看着女儿。

  在王晶的家里,永远听不到有人说:“孩子还小。”遇到难事,妈妈总是退一步,摆出一副不闻不问的样子,说“娘勤女儿懒。山不转水转,机会来了,就开发你的潜能吧!”

  这么一“逼”,女儿居然带给妈妈一个又一个惊喜:鞋匠不肯修的鞋扣,她想办法修好;淋浴龙头坏了,妈妈全身湿透没有修好,思路往里面夹块海绵就解决了问题;上大学后,宿舍电话不通,她也动手去修。

  16岁时,思路一个人出国学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她克服了很多困难,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自力更生挣路费。回国后,她把出国求学经历写成一本书,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妈妈的感谢。

  在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裕的今天,如何让孩子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面对困难不觉难”的素质,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父母的要为孩子长远着想,就要让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学会承受挫折,接受惩罚,经历磨难。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感激父母赠予的这份人生财富。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孩子未来的命运如何?就看他今天是否养成了好的习惯。.

TOP

心灵成长需要尊严
卢勤  


  一个人心灵的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尊严。

  我们培养孩子从小要有骨气、有尊严。

  尊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有一个乞丐跪在地铁通道摆着铅笔摊乞讨。来了一个商人,丢下一美金,匆匆离去。一会儿,这位商人又跑回来,认真地对乞丐说:“咱们都是商人,都是卖东西的,我刚才付给了你一元钱,没拿东西,现在我要拿走。”说着,蹲下来,挑了几支铅笔走了。

  商人的话,让乞丐大为震动。他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商人”,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卖东西”,他一下子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他迅速站立起来,掸掸身上的土,开始认真经营起他的铅笔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了名符其实的商人。一次,他衣冠楚楚去参加一个商界聚会,在那里,他见到了那位商人。他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深深地鞠了一躬,充满感激地说:“谢谢,先生!是你让我找回了尊严!”

  尊严有如此大的力量,它能让乞丐变成商人,也能让一个人变成失去灵魂的乞丐。

  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尊严,不取决于家里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他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顾盼,就是一个自信自尊的中国女孩。

  顾盼出生在一个特殊家庭。她的父母身材矮小,父亲身高只有1米3。顾盼从小就生活在别人的非议和嘲笑中。但是,她从不自卑,因为她有一个很有尊严的父亲。

  我第一次见到顾盼,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演播室。当顾盼领着父母走进演播室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站在两位矮小的父母中间,是一位个子高高的、眉清目秀、眼大有神的美丽女孩!她脸上带着微笑,热情开朗,青春洋溢。身材矮小的父母和清秀高挑女儿之间的极大反差,让在场的人充满好奇。

  顾盼说:“我跟父亲出去的时候,街上经常会有一些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我觉得非常不好受,并不是埋怨父亲长得矮,而是觉得,为什么这些人会以这样的眼光看人?!可是,我父亲面对这些目光,非常坦然。所以我觉得,我的开朗跟父亲的坦然有很大关系。父母为了我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从小我就把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我不会因为父亲不能让我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而自卑,因为父母给我的一切已使我感到满足。”

  女儿说着,顾先生不时地点头,面带笑容地说:“我很开心!很多邻居、朋友、同事羡慕我女儿成绩好,长得漂亮。但是,最令我欣慰的是我女儿的为人。她没有现在独生子女那些普遍的弊病,比如:任性、自私、骄傲、自以为是、不能和人家融洽相处……我是一个残疾人,身高只有1米3左右,有时也招来一些奇异的眼光。但是我想,我对工作是兢兢业业的。我希望能好好地教育女儿,使她成为一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我是一个有心人,很注意向别人学习,不断改进。所以我能够顺利地走到今天。”

  我问顾先生,教育孩子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顾先生说:“我教育孩子第一理念就是:育人先育德。我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品德培育的基础。我从培养她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孩子的爱心。她才几岁时,中国大熊猫濒危,我就带她去捐款。那时,我们杭州有一个‘援助孤儿’行动,我也带她去捐款。我认为大人有爱心,孩子就有爱心。”

  这位残疾父亲给予孩子的是精神上的财富!他身材不高,却有着高大的人格。女儿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人格的教育。

  正是父母给予了女儿这份人生的财富,顾盼拥有了健康美好的心灵和乐观的心态。

  人人都需要尊严。尊严是人生的丰碑,尊严的丰碑树立起来,人生就会创造辉煌;尊严的丰碑一旦倒塌,心灵就会被践踏。贫困、残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严,那些学习差的孩子也需要尊严,有时这些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数,而是人格尊严。

  一群全校闻名的捣蛋鬼,毕业前被集中打入“差班”。“差班”第一天上课,新班主任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

  “同学们,把头抬起来!人生好比一场马拉松,暂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最后的失败。从今天开始,我和你们一同起跑……”

  犹如春风拂过荒原,犹如暖流涌向冰川,这些“差生”的心灵被强烈震憾,就在这堂课上,一颗颗“顽石”下定了痛改前非的决心。

  从此,“把头抬起来”成了这个班同学的常用语。现在,他们都已长大成人,每逢过年,他们之间还通过手机短信把这句话互相传递。他们说:“这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是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

  “把头抬起来!”这五个字唤起了孩子作人的尊严.

TOP

心灵成长需要渲泄
卢勤  


  我问过一个踢球的男孩:“你为什么爱踢足球?”

  男孩对我说:“我爸爸经常揍我,每次挨了打,我心里憋了一肚子气,就出去踢球。我把足球看成是我爸的脑袋,每踢一脚,我就高喊一声我爸的名字,一会儿我就解气了。回到家一看,我爸一点没事儿。”


  男孩天真坦诚的话把我逗笑了。

  每个人心中都会产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要有发泄的渠道。如同气球,只充气不放气,迟早会爆炸。人如果不及时将不良情绪渲泄,同样会爆发。

  不良情绪在人身体滞留的时间越长,危害就越大,一位老先生的儿子出了车祸,受伤住进了医院,老先生自己着急上火,吃不下喝不进。三个月后儿子脱离危险,他倒先离开了人世。当人在不良情绪激发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有毒的荷尔蒙,这种有害物质在身体中滞留,时间一长,就会诱发人体内早已存在的癌细胞的疯长。

  我的一位好友是地级市委副书记,她聪明能干,靠实干和突出的政绩,从一个普通农村女孩,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一次我和她谈起她的女儿,她一下显得异常激动,讲述了一件刚刚发生的事:

  品学兼优的女儿要出国深造了。临行前一天晚上打电话约妈妈早点回来。妈妈平时工作很忙,很少跟女儿交谈。这次她早早回家,要与女儿深情话别。没想到女儿一上来就开始了对妈妈的“控诉”,她列举种种“罪行”:

  哪一次妈妈冤枉过她;哪一天,妈妈怠慢了她的同学;哪一回妈妈伤了她的自尊……女儿边说边哭。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的乖女儿怎么对我有那么多怨恨,她说的那些事,我怎么一件也记不起来呢?”我的朋友委屈地说。

  “这就叫‘不经意’伤害了孩子。后来呢?”我想听下文。

  “我耐着性子听,心里想,明儿天一亮女儿就远走高飞了,就宽容她,让她把一肚子‘苦水’全倒出来吧,省得背着走怪沉的。”这位书记妈妈拿出了平日对待别人的宽容。

  妈妈耐心地听,女儿足足讲了4个小时,夜深了,人静了,女儿“痛说”完了,伏在妈妈怀里大哭起来,妈妈也哭了。

  妈妈搂着女儿问:“孩子,这些话你怎么不早跟妈妈说呀?”

  “您不是忙,老没时间嘛!”女儿抽泣着。

  第二天一早,女儿向妈妈告别,她紧紧拥抱了妈妈:“妈妈,我会想你的!”

  那天,女儿没哭,妈妈哭了。“这些年我自以为给了女儿很多,可我唯独没有拿出时间听她述说,我真觉得对不起她。”妈妈内疚地说。不过,她还是欣慰地告诉我,如今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已成了她的网络朋友。

  让孩子以不伤及他人的方式渲泄,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需求。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之门的“金钥匙”,有利于帮助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最近日本东京街头出现一件新鲜事:一个化名校方的倾听者在广场上摆出自己的小招牌,上面写着“我听你说”。29岁的校方并不是靠作倾听者来谋生,他是免费听人们诉说。他已经为12000多人提供过倾听服务,平均每周100人。校方实际上是一名教师,他的愿望是当一名好的喜剧演员。三年前,他在台上发现,台下的观众似乎更喜欢向他说心里话,而不是听他说俏皮话。

  出现这个新职业决非偶然。尽管东京的人口越来越多,但东京人的孤独感却与日俱增。所以使这个新职业——倾听者应运而生。

  大人都渴望有人倾听,何况那些孤独的孩子呢,多么希望有一天,你在家里也挂一个牌:我听你说。.

TOP

心灵成长需要肯定
卢勤  


  如果你问我:“今天的孩子最渴望什么?”

  我会回答你:“渴望肯定。”

  如果你再问我:“今天的孩子最缺少什么?”


  我会回答你:“缺少肯定。”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讲了一件令她沮丧的事:“上二年级的儿子很调皮,经常挨老师的批评,从未受过表扬。一天,儿子兴冲冲地跑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妈!今天老师表扬我啦!'我喜出望外,忙问:‘老师表扬你什么啦?'儿子说:‘老师说我的检讨写得不错!’我一听,差点把鼻子气歪了,我儿子不定又闯了什么祸!”

  可我听了,鼻子却酸酸的,心里对这个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孩子的心灵像干涸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

  2002年6月,我参加了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组织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认识了一位优秀的母亲王玲玉。她有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儿,叫张茗,16岁时就出版了诗文集《阳光女孩》。王玲玉述说的女儿写诗的故事,让我看到一个女孩的才华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

  王玲玉常对女儿说:“孩子,妈妈是你永远的读者。”正是这样忠实的读者培养了这样的少年诗人和作家。

  张茗第一次写诗时才7岁。那时,张茗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学校不让带玩具,细心的妈妈悄悄地给女儿带了一面小镜子。没想到,镜子竟成了陪伴女儿度过寂寞时光的伙伴。为了渲泄想家的情绪,女儿写了一首小诗《镜子的美丽》:

  当你发闷的时候,是谁在陪伴着你?

  不错——是镜子!

  镜子,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

  当你发闷的时候,有镜子陪伴,镜子发闷的时候,有谁在陪伴它?

  不错——没人!

  它只有默默地想着和小主人在一起的情景,

  只要小主人一进家门,

  镜子就又露出了笑脸。

  当时,张茗还不大会写字,许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可她却兴奋不已。星期六一到家就大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写的诗!”妈妈看了一遍后,非常激动地说:“太棒了!我的女儿会写诗了!我要把它珍藏起来。”

  妈妈的鼓励,让女儿信心大增,写诗方面的潜能逐渐表现了出来。以后,女儿又陆陆续续地写了第二首、第三首……后来又开始写散文、小说。

  每逢生日、新年,张茗总要给爸爸妈妈送张贺卡。起初,女儿送给爸爸的贺卡是这样写的——将心中沉沉的爱意化做千千的祝福,祝愿爸爸生日快乐,永远快乐!贺卡封面上画了一只小狗和一只小老虎,小老虎手上捧着一颗心给小狗(妈妈和女儿属虎,爸爸属狗)。

  爸爸看了,心里很感动。但想到父爱是“大气磅礴”的,不应轻易显山露水,他只是喜悦地说了句:“哟,女儿长大啦,记住爸爸的生日了,谢谢你!”随手把贺卡放在桌子上。

  张茗对我说:“在后来几天里,我发现那张贺卡一直放在桌上,一动没动,我很伤心,以后我给爸爸的贺卡越写越简单,最一就剩下一句话了:祝爸爸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但是,张茗给妈妈写的贺卡却年年不同,真挚感人。因为妈妈能读懂女儿的心。

  张茗送给妈妈的第一张生日贺卡是这样写的——谨送您一张很小的卡,说上一句很真的话,不必说母爱是丰满、是美好或伟大,只因她洋溢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已是最美的神话。妈妈,生日快乐!卡片醒目的地方画了一大一小两只小老虎,欢爱之情跃然纸上。

  妈妈激动极了,热烈地向女儿致谢:“妈妈太感动了!我要把这张贺卡永远保存!”

  每当王玲玉与丈夫分享这些快乐时,丈夫都颇有微词,认为女儿对妈妈比对爸爸用心。王玲玉对丈夫说:“同一个孩子,给你写的贺卡流于形式,而给我写的却感情充沛,这便是肯定和欣赏的作用啊!”

  张茗对我说:“妈妈的欣赏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

  可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是现代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若期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最佳的办法就是:永远作孩子的欣赏者,培养孩子的自信,欣赏孩子的才华。.

TOP

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卢勤  


  有一次,在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举行的宴会上,一些贵族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完全出于偶然。

  哥伦布没有辩驳,他在宴席上拿起一个鸡蛋,对这些贵族说:“诸位先生,你们能把这个鸡蛋立在桌子上吗?”


  那些贵族拿起鸡蛋,左立右立,怎么也立不起来,只好请哥伦布来立。

  哥伦布把鸡蛋朝桌上一磕,鸡蛋立住了。

  贵族们很不服气,说这样他们也会做。

  哥伦布笑笑说:“问题是你们这些聪明人,谁也没有在我之前想起这样做!”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却说明一个道理:创新的行为往往产生于“奇思妙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提出的问题常常“出乎意料”,思考的结果往往“与众不同”。

  我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老师问同学:“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这是一个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不够聪明的人会老老实实地回答“还剩9只”,聪明人会回答“一只不剩。”但是有个孩子却是这样反应的。

  他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分贝至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它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它的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孕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10只?”

  “没有花,就10只。”

  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但那个孩子还在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这位学生的话还没说完,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老师已经晕倒了!

  从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思想在没有禁锢、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是多么自由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

  大作家列?托尔斯泰向人们提出忠告:“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摹仿和抄袭。”

  给孩子松开翅膀,让他的自由飞翔吧!.

TOP

不知道看到这本书的人会怎么想,是不是有人会觉得是讲大理论的呢?我到是觉得有些震撼的感觉,很多观点自己也有些模模糊糊的想法,好像这些书给我拎了一下,觉得线条清晰了..

TOP

顶!.

TOP

.

TOP

.

TOP

急不可待地读了部分篇目,收益匪浅,.

TOP

今天去进书的时候,顺便问了一下这本书,暂时没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