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鲁迅先生留下的作业

鲁迅先生留下的作业

转至新闻晨报(2008/11/30 B07版),相信吗?这是上海一位68岁的老人的思索,她的三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看到她这么大年纪还在学习对孩子的教育,让我感到,教育孩子,父母也需终生学习。

鲁迅先生留下的作业■读者 航 兵
换血,排毒
    我做社区家庭教育辅导志愿者,纯属偶然。从1992年退休前3年做到现在16年了。当时大儿子大学刚毕业;双胞胎兄弟,刚考大学,还没录取呢,有同事暑假把孩子送到我家,希望按照我的办法辅导。因为厂里一些同事知道,我们的孩子一不陪读,二不参加补习班,三不请家教,自己的事自己管。为了这些,很多同事羡慕我们的教育。
    其实,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是几代人的家规和夫妻性格决定的。我们和三个儿子,是按照家里只有男孩子、女孩子、大孩子、小孩子,没有家长的模式生活的。建立一个没有权威的家庭,每个人是自己的权威,人人自食其力,父母不要回报,是我们的目标。尝试这种家庭模式建构,是想完成鲁迅先生1918年(《狂人日记》结尾)“救救孩子!”的那一声“狂喊”,留给我们的历史作业。
    后来,厂里女工委员会成立了家教沙龙,由我主持(1995年至2006年)。16年间,结识了一千多个家庭,并做了文字记录。1999年前,来咨询的家庭多是特困和单亲家庭,为孩子学习求助,家庭亲情多被考试的恐惧所取代。2000年至2005年求助家庭不同了,一些家庭祸不单行,比如,一人下岗,一人生癌,孩子辍学或抑郁;另有一些事业成功的父母,孩子却有不良行为或犯罪。2006年到现在,来咨询的6成以上是教师、军警、公务员家庭,孩子自幼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我叫他们“家校双宠儿”。但就是这些“双宠儿”,进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有的已经读到硕士、博士、留学博士,问题相继而来。他们痴迷网络,心灵很孤独。我发现,他们的心理年龄只有4~14岁。细究原因,无不与家庭有关。
    看到这些,2006年我下定决心,去学“家庭治疗”。开始以为学“家庭治疗”是为了帮别人,学“心理学”是为了教育孩子,学过之后才知道当初的学习动机大错特错。如果学习不向自己的内心开刀,就不会明白孩子,也不会明白别人。
    我们成年之后的处事观念,都离不开自己儿童时形成的处事经验,只不过这些观念和经验多储存在潜意识里。现在我学习“家庭治疗”、早期教育,只是为了做好我自己。
    这几年养成了个习惯,对孩子说话时,先要想明白我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孩子那么做的需要又是什么,想不明白就不马上表态。如果不清楚彼此的需要就说话,就不是心的交流,就不会打动别人。我把这个习惯叫做“换血、排毒”,我发现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不重复自己儿童时的经验。
    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蒙特梭利”。她告诉我: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灵安全的成长环境,父母在边上观察他、保护好他,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他的情感,他就会自然成长。这就是自然教育。
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倡导者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卢梭,18世纪中期,随着他的著作《爱弥儿》问世,教育的重点由成人本位立场转向儿童中心,他被称作“教育界的哥白尼”。
    什么是自然教育的重点?我通俗的理解是,用心和孩子说话,而不是用头脑对孩子进行教育。研究表明:儿童内心需求的次序是先有动机,然后是行为,有了行为就有了体验,儿童将体验的感受转化为头脑的认识,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产生内心愉悦的成就感,从而建构强大的主宰自己命运的超然自信,进而获得心灵成长,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内化过程。
    自然教育就是成人尽一切努力帮助儿童实现这一内化过程。传统教育是用脑对孩子说话,是教化过程。一个是以儿童的需要出发,另一个是以成人的需要出发。
你为什么要看我写字?
    孙瑞雪教育机构倡导的“爱和自由”教育理念,已经发展了14年,从北国银川,来到了黄浦江边的金融之都,显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她紧紧把握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精神胚胎”、“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理论,通过观察与实践,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本土化,不仅提炼出了“敏感期体系”,并解析出它的发展与延伸,对于自然教育思想的推动,具有现实而又务实的时代意义。
    我的孙女,如今4岁9个月,是孙瑞雪“爱和自由”教育的受益者。通过学习和观察,我确实在她身上看到了各个年龄段的敏感期。自32个月开始到四岁半期间,我们像看到了日出时的一缕霞光,由自学、自律、自控、明志建构的人格雏形。
    比如,孙女四岁半后,一天突然自发描书上的字,我喜忧参半,趴在她身边,小声提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孙女问我,“你为什么要看我写字”?我说:“四岁半的小孩,怎么会自己想办法学写字”?她说:“你没看见过”?我说:“是啊!原来小孩能自己学习。你不喜欢我看你写,我去做事了”。她的问话表明,她已经觉察到我对她的自学缺少信任(怕笔顺不对),又表示不需要我的过度关注。
    自然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心中只有他自由的感受、自由的表述和果断的自主判断与选择。
    再举个例子。一次,幼儿园举办亲子游,儿子因为参加单位球赛,和孙女商量:“爸爸不和你去,同意吗”?孙女的回答很爽:“你自己决定吧”!回来后孙女对大家说:“我今天真的好开心,同学的爸爸保护我过很高的独木桥。”
    自然教育中成长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的选择,他们从不评价别人的选择好与不好。
悄悄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以人力资源为资本。上海面对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也面临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极大挑战,势必要参与人力资源强国的竞争。但是刚刚过去的2008年9月,开学一周内,媒体曝光了上海三起低龄轻生事件;接下来的10月,全国三起青少年弑师案件,我们为这些年轻而孤独的心灵痛惜。
    这个现状恰与日本1970年世博前夕社会现状十分相似。1968年,日本的有识之士率先开展“培育温暖心灵的运动”。(详见补充阅读)
    令人欣喜地看到,中国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1986年,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与日本友人(记者注:即发起日本“培育温暖心灵”运动的葛西健藏创立的阿普丽佳育儿研究会)合作,把爱的温暖播洒到中华大地——“育的根本在于眼神”;1996年,北国宁夏迎来了孙瑞雪“爱和自由”教育的曙光;2008年,上海世博会的前夕,《新闻晨报》11月16日开始的周日系列报道特刊“崭新的教育”,每周陆续推出。
    这更让我相信,“爱和自由”的自然教育,会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鲁迅先生90年前的“狂喊”,“救救孩子”,将由人类新一轮文明进步付诸实现。鲁迅先生,安息吧!
2008年11月23日

[ 本帖最后由 萱妈咪 于 2008-12-2 16:57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