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春雷助学捐助

春雷助学捐助

http://www.cctf.org.cn/Introduce/intro1.htm
这个是中国儿童基金会的网站
主要是春雷助学捐助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1981年7月28日成立,是我国第一个以募集资金的形式,为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服务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宗旨是:为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辅助国家发展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
"春蕾计划"是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事业。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传统习俗的原因,在我国,特别是贫困山区尚有少数文盲存在,而女性文盲占文盲总数的2/3以上;失学儿童中,女童约占2/3!

  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影响未来全民族的素质。要提高妇女素质,必须从女童教育抓起,实施"春蕾计划",扶持女童入学,是提高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我国实现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关键一步。为了加强女童素质教育,培养女童自力更生建设家乡的本领,中国儿基会 还设立了"春蕾计划实用技术培训专项基金"。

  截止到目前,实施"春蕾计划"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已募集6亿多元,共救助150万余人次失学女童重返校园。

  "春蕾计划"希望得到海内外广大有识之士和单位的捐助,在全国贫困地区开办更多的"春蕾女童班"。

只要我们每天省出2块钱来就这些孩子就可以吃都有营养的饭菜,一个月100快钱对我们而言也许不是什么钱了,但是这就是一个贫困孩子几个月的生活费。
有兴趣的嫂子去网站看看吧,多一分关爱就多一分希望啊。我每月坚持捐助200虽然不多,不过人多就力量大了哦·.

TOP


一张“三伏天做农活的农村孩孩子”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着。照片里,小男孩稚嫩的肩头横着一根木棍,两头穿着两捆稻草,他顶着毒辣辣的太阳,赤着双脚在田间小路上奔走。

    这张照片引来了无数网民的同情。有网友说,人没有稻草高,看着好心酸,不知不觉中眼泪流了下来。也许是触景生情,也行是感同身受,人类的恻隐之心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一张引起共鸣的照片并非得到了绝大多数网民的认同。有人质疑,小男孩挑两捆稻草干什么?从照片上看,小男孩最多不过五岁,干一天活还不如大人一支烟的功夫,如果不是做秀,那就是虐待。

    对于这张照片,同情者有同情者的理由,质疑者有质疑者的原因,就是笔者在看到照片时也怀疑过小男孩挑稻草的真实性。可是,笔者的怀疑只是瞬间而过,因为从小男孩那张哭泣的脸上读出的不仅仅是照片的真与伪。

    可以说,哭着挑稻草的小男孩绝不是陕西的华南虎照。因为在周正龙拍摄的假虎照背后,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利益链,在假虎照上折射出的是地方官员们为了利益而不惜弄虚作假愚弄民众的丑陋心态。

    还可以说,即使这张照片是假的,它造假的意义却不可与假虎照同日而语。因为大自然中的华南虎已经绝迹,而照片中哭着挑稻草的小男孩却真实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城市里高楼大厦的背后却有着低矮的棚户区,里面还住着许多已经失去生计和正在苦苦寻找生计的人们。而在高速铁路和公路途经的广大农村,还有着许多生活贫困的农民。

    我不知道质疑这照片真假的网民为何许人,也许他们正喝着咖啡听着音乐在电脑前上网,也许他们正在高档别墅里惬意地享受着冬日里的灿烂阳光。然而,在寒风里,在冰冷刺骨的雨雪中,还有很多人在为一日三餐奔忙。

    从贵州瓮安到甘肃陇南,在闹事的人群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不法分子,但我却知道这里面肯定有失业的工人,肯定有失地的农民,肯定有受贪官污吏和不法奸商侵害的民众。群体事件的增多意味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我们已不可以再用旧日的眼光来待这类事件的本质,就如同我们不可以用怀疑的目光来审视哭泣着挑稻草小男孩照片的真假。

    也许这张小男孩挑稻草的照片是假的,但毫无疑问它所反映出的信息是真实的。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其真实用意就是要解决照片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果有人质疑这张照片的真伪,如果有人读不懂这张照片的真实含义,如果人们对这张照片所折射的社会现实还是熟视无睹,那么,在生活中还要哭泣的就不会是这么一个小男孩。.

TOP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TOP

娘讨来的三袋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在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的脸上,这是16岁的儿第一次挨打……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紧锁,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的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怎么背来的,还是怎么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脚,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送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来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TOP

申春玲

1998年8月24日,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在山东加祥县后中庄举行。

死者申春玲是一 位年仅16岁小姑娘,但她却享受了这个村最高的葬礼规格, 她的三个哥哥穿上了为父母送葬才能穿上的孝衣。 在灵柩前长跪不起,全村老少自发地佩带黑纱哭着为她送行----

然而有谁知道这位早逝的姑娘其实与这个家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只是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继女;在继父瘫痪,亲母亲离家出走后, 她却勇敢地留了下来, 用柔弱的双肩托起了四个大学生哥哥!

1994年6月,失去丈夫的春玲的母亲带着申春玲姐弟从山东范泽龙周集来到加祥县后申庄。春玲的继父申树平是一个木匠,为人忠老实。继父上有70多岁的二老,下有四个正在读书的儿子。其中大儿子申建国在西安交大读书,其它三个儿子在县里读高中。尽管家庭负担很重,但继父有一门高超的木工手艺,再加上一家人勤俭节约,生活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春玲母子三人的到来,继父全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或许因为家中没有女孩的缘故,爷爷、奶奶、继父都对小春玲疼爱有加,哥哥们更是亲热地叫她小玲铛。小春玲到继父家时,早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可是由于父亲去世,她只能失学在家。继父知道后二话不说,拿钱给她上了学。家里本来就有四个孩子上学,再加上小春玲,继父的肩上又增添了一份负担。好在继父勤快,农闲时间常跟镇上的建筑队外出施工赚些外快,总算能对付家里的支出。
小春玲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第一学期就考了个全年级第三名。 除了学习,她还包下了部分家务活,一有空闲,就帮几个哥哥洗脏衣服, 帮继父抬木头、拉锯,继父逢人就夸:我这辈子有福气,天上掉下个好女儿!
然而,快乐的时光转眼即逝,一场横祸从天而降。
1995外初夏,继父在一次施工队中从三楼摔了下来,瘫痪在床。一根大梁倒下了,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断绝了,而且为给继父治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看着瘫在床上的病父,二哥申建军率先提出辍学,父亲坚决不同意,因为他和老三马上就要高考了,他的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老三、老四也要求辍学,好挑起家庭的重担。
正在哥哥们相争不让、继父左右为难之时, 小春玲却提出由自己辍学,帮妈妈支撑起这个家。 继父流泪了,爷爷、奶奶也不停地抹泪。继父沉痛说:玲儿,爹对不住你, 你的几个哥哥读了这么多年书,现在放弃可惜了,只能委屈你了---

三个哥哥也紧紧握住小妹的手,并在父亲床前共同许下诺言: 不论以后谁考上大学小妹的这份恩情要加倍偿还。
可刚刚走出磨难的春玲母亲却承不住再一次的灾难打击。 她从医生口中得知,丈夫很可能终身瘫痪在床,她对这个家彻底失去了信心,更惧怕自已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决定带着小儿离家出走。任春玲如何哀求,如何劝止,母亲还是在继父受伤三个月后离开了危难的家。母亲走了,家里的支柱又断了一根,爷爷、奶奶成天抹泪,继父唉声叹气,哥哥们心中更是怕恐不安。家里又陷入一片泪雨纷飞中。村里的人们也好心地劝慰春玲:
「这里没有你任何亲人了,你也回范泽你姥姥家吧,要不,你会受一辈子苦的!」小春玲坚定地摇摇头:「不,我不能走,俺娘走了俺不能再丢下这个家。」小春玲把哥哥们叫到继父的床前,一字一句地保证道:「爹,娘走了,是娘没良心;我不会走,我要留下来陪你们共渡难关,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亲生女儿。」这一年,申春玲年仅12岁。


【只要哥哥们有出息了,就是小妹有出息了】


小春玲说到做到,她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农活和家务,和真正的家庭妇女一样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为整个家庭精打细算地过日了。小春玲知道,这个家要想好起来,首先得让继父好起来,所以,在繁忙的农活之余,她一刻也没有停止为继父治病。
1996年盛夏,由于天气炎热,继父的病情加重,小春玲决定带他去济宁市住院治疗。安顿好家里的事,她拉着板车上路了。80多公里的路程她足足走了两天一夜,走到目的地时,她的脚磨破了,肩也肿得老高。在医院为了节省住宿费,春玲住在医院的自行车棚里,看车的老大爷以为她是讨饭的乞丐,几次往外撵她。
小春玲只好实话实说,老人深受感动, 不仅把她睡觉用的板车放在最里边还专门为她找了一顶蚊帐。
在春玲的精心照顾下,继父的病情得到了稳定,她又拉着继父走回了家乡。 刚回到家就赶上了麦收。哥哥们都在上学,爷爷奶奶只能帮着做做饭或捆麦子, 7亩多地的麦子只能*春玲一个人。为了抢收,好连续几天都睡在地里,累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就趴在麦跺上睡一会儿,醒来以后接着再割。
由于心急,再加上过度劳累,小春玲的嘴上起了水泡,手脚也磨出了血。她真有些支撑不住了,可剩下的两亩麦子怎么办?这些都是全家人的口粮啊!她急得禁不住在麦地里失声痛哭起来,哭声引来了乡亲们,大伙对她同情不已,七手八脚帮她割完了麦子。这次艰难的麦收,换来了全家的粮食,二哥在高考中也取得了巨大的丰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手捧着二哥的录取通知书,小春玲似乎忘记了自已的劳累,高兴地跳着、喊着。望着又黑又瘦的小妹,落榜的三哥申建文不由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自责地说:我对不起小妹,她为我们受了这么多苦,可我却----说着痛哭起来。
小春玲慌了,拉住三哥的手,劝道 :「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你别灰心!」

小妹的话让申建文更是惭愧不已,他表示不复读了,留在家里帮妹妹。 春玲执意不肯,她哭着问三哥:我受苦受累不就是让你们好好上学吗 ? 哥哥们有出息了,就是我有出息了,你怎么就想不通呢!三哥终于听从了妹妹了劝说,也决定复读,二哥去上海读书的日子越来越近。3000元的学杂费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
无奈之际,小春玲想到了卖血。第一次去血站,因年龄太小,医生不给抽;第二次去,她虚报了年龄才被允许抽200CC血。当她拿到400元"营养费"时,脸上的愁容仍没有散去。她知道,这 400元钱对于3000元的学费只不是杯水车薪。
于是,她第三天又一次来到血站。这一次,医生说什么都不给抽了。
情急之下,小春玲向医生下跪讲述了卖血的原因。 医生沉默良久,才叹了口气说: 好吧,就这一次,以后可别再来了;你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位好心的医生象征性地给她抽了少量的血,并从自已的口袋里掏出钱,凑了700元钱给了小春玲。小春玲感动得直掉泪。
回到家,春玲如数把钱交给了继父,继父忙问她从哪来这么多钱。 小春玲撒谎说是借的。细心的二哥却从她那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的脸上明白了一切。他抓住小妹的手看了又看,又从她兜里掏了两张卖血的收据,全家人都惊呆了!可是,这些钱还远远不够学费的一半,继父决定卖掉一块老宅地基,爷爷奶奶也决定把他们准备打寿棺的三棵大杨树卖掉。继父不同意,两位老人执意说:「小玲子为了咱这个家拼了命了,我们还要那棺材干啥。」
在全家人的努力下,二哥、三哥的学费总算凑齐了。为了让二哥申建军体体面面地去上大学,小春玲连续几个晚上没休息, 给哥哥缝制了新棉被和新布鞋。监行前,春玲去车站送二哥,她说:「二哥,咱家虽穷,但有志气,你一定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
你在外面也别苦了自已,需要钱尽管来信给家里说,俺给你操办。」 申建军再也忍不住了,他把小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动得泪流满面----


【你们可以忘了我,但不能忘了你们的妹妹】



哥哥们上学走了,小春玲开始盘算着怎么赚钱给继父治病,为哥哥们缴来年的学费。
起初,她也想着跟村里的女孩子们外出打工,可家里的三个老人没人照顾,她只能在家想办法。冥思苦想后,她决定种棉花到富。种棉花与种其它农作物不一样,管理起来不仅费事,而且喷洒农药也很危险,可小春玲却在心里盘算着一年下来种棉花大约可收入****千元,就毫不犹豫地开始忙乎起来。她雄心勃勃地种起了棉花,可不久,鲁西南地区的棉花全部遭受到棉铃虫的袭击。这可急坏了小春玲,身材没有棉花高的她赶紧背着20多公斤重的药桶在棉田里喷洒农药。
她听人说,中午最热的时候,除虫最有效。她就挑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打药,炙热的太阳晒得棉田像个大蒸笼,令她常常喘不过气来,她只好喷洒一行就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一天中午,由于药桶漏水,她中纛晕了过去,被村里人发现送了回去。醒来后,她不顾继父劝阻,又挣扎返回了棉田----
巴心巴肝的苦做终于换来了棉花大丰收, 可由于当年棉花收购价太低,小春玲依然没能把攒到她计划的钱。 聪明的她又动起了脑筋,什么赚钱她就干什么。
农闲时,她和别人一起收过槐米、柳条,也推销过草帽,黄豆。后来,她听人说泗水的苹果便宜,她又跟着村里的大伯去泗水贩水果。每天晚饭后拉着地排车上路,天亮时赶到苹果园,装上车就往回赶。壮年男子拉一排车,她也拉一地排车。在路上,别人都吃苹果解渴,她却一个也舍不得吃,连烂了点的也留下给继父,爷爷、奶奶吃,四哥申建华看到的仅14岁的妹妹如此艰辛,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他决定退学参军,留下来帮妹妹。
小春玲却很支持哥哥,她偷偷地劝慰哥哥道:「我最羡慕的是军人,留在家里又有什么出息呢?你放心去吧,家里的困难我能顶住。」
经不住小春玲的一再劝说,继父终于同意了。
四哥去部队那天,小春玲从口袋掏出一大把皱巴巴的零钱塞到哥哥手里: 「 哥哥,这是80多元钱,是俺省下来的,你留着零用,到部队后你好好干,争取当个军官回来。」申建华的眼睛湿润了。
1997年春节,是小春玲最快乐的一个春节。除了四哥在部队外,三个哥哥都回来了,并且三个哥哥都为小妹准备了新年礼物。大哥带给她的是一套新衣服,二哥送给了她一条红围巾,就连三哥也给她买了一盒美容霜。小春玲抱着礼物从里屋跑到外屋,不住地跳着笑着,此时的她又恢复了孩子的天性,那么天真活泼。
小春玲喜悦的神情让全家为之动容,继父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他把儿子们叫到床前,说:「 你们三个哥哥做得对!玲玲太苦了,以后你们有了本事,可以忘了我,但不能忘了你们的小妹。」


我们永远爱着你────亲情小妹



在繁忙的农活中,春玲始终不忘给继父治病, 一有希望,哪怕山高路远,她也带着继父去。 苍天不负有心人,继父的病有了很大的好转,有时还可以拄着拐杖挪步。哥哥们也是学业有成。大哥申建国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四哥申建华在部队入了党,并被提拔为班长。
1997年9月,三哥申建文高考顺利过关,被山东中医学院录取。
1998 年3月,奶奶突然重病,临终前,老人紧紧抓住小春玲的手艰难地说:"玲儿,奶奶这辈子不亏,有你这么个好孙女,奶奶真舍不得人呀!" 说着老人颤抖着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玉手镯递给春玲,春玲迟疑着没接。爷爷说:玲儿,这是奶奶原本留给你长嫂的,可奶奶想,这个手镯最该给你,你就满足了奶奶的心愿吧!春玲含泪接过了手镯,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奶奶去世后,四哥来信了,说他原准备考军校, 可知道奶奶去世后,家里又用了不少钱,他决定放弃。春玲看了信,急了,她马上找人给哥哥去信劝说,并寄去了200元钱,让哥哥买学习资料。她说:「哥哥,考军校是你一辈子的大事,可千万别为了眼前的困难而耽误了一生啊!」就在春玲想着法了鼓励四哥时,出走了几年的母亲突然来信了,原来,母亲离家出走时就偷偷开了个假离婚证明,后来去了平阳县,找了一个做食品加工的老板做丈夫,生活还算可以。她从别人口中得知女儿这几年受的苦难,心里充满了愧疚。母亲来信想让女儿也去平阳县跟着她过,还允诺给小春玲找一个好婆家。读着母亲的信,春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恨母亲的无情,可那毕竟是自已的亲生母亲啊!她多想扑到母亲的怀里好好地哭一场,多想跟着母亲过一个正常女孩无忧的生活。可她怎能舍弃这个家,这个家虽穷,但且家人都是真心地疼她爱她啊!
善良的继父看出了她的忧悉,劝她道: 「 玲儿,你去找你娘吧,爹不怪你,咱家这么苦,会拖累你一辈子的,爹也于心不忍啊!」春玲咬了咬嘴唇,双膝跪在继父的床前:「爹,再大的苦俺都能吃,您可千万别赶俺走。」春玲让人代笔给母亲写了一封回信,拒绝了母亲的要求。
她一如既往地为这个家操持着。为了给四哥多筹点钱买学习资料,1998年 8月的一天,小春玲又一次想到了卖血。 在她的再三请求下,医生一次为她抽了 300CC血,原本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的她此时更加虚弱。她强打起精神去邮局汇钱。
没想到,过马路时一恍惚,她被一辆满载着钢筋的大卡车挂倒,沉重的车轮从她身上轧过----
噩耗传来,爷爷承受不住打击,病倒在床上,继父四度昏厥过去。
三哥申建文是第一个知道消息赶到家的,他扑到在妹妹的遗体前,哭昏了过去。
二哥申建军接到电报后,在火车上两天没吃没喝,哭着从上海站着回到家乡。
远在西安的读研究生的大哥申建国闻讯失声痛哭,他实在抽不出空回家奔丧,流着泪为小妹发来唁电:亲情小妹, 你用母亲般的胸怀挑起一个沉重的家; 至爱小妹,你用脆弱的双肩撑起一片希望,我们永远爱着你____亲情小妹。
刚刚收到桂林陆军学院录取通知书的申建华同时收到了妹妹的噩耗, 他当场晕倒在训练场上。他也匆忙赶回了家乡。
按当地的风俗,未成年的人死后不仅不能举行葬礼,就连祖宗的"老林"也不能入。
小春玲到继父家四年,除了改姓,连户口也没来得及报,所以,她还不能算村里的人。可村里的长辈们深深地被这个"亲情义女"的大仁大义感动,不仅破例为她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而且还在祖宗的"老林"为她选择了一块坟地。老人们流着泪说:这么好的闺女,死了再不能让她受屈了。
曾经采访过申春玲的山东省女作家刘红也赶来参加了葬礼,并为她撰写了祭文:
你,宛如山涧一朵野花,
你,又是天边的一抹云霞,
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
柔弱的双肩担起满腔挚情, 幼小的心灵托起一个完整的家,年轻的岁月,本应如诗如画,如丝如缕,可是你的面前却堆满了太多的艰辛和沉重,一个毫无血缘的家,演绎出一番轰轰烈烈的真情;一个小小的你,虽不惊天地,泣鬼神,可又让许多天下人为这动情。
你走了,走得那么轻,那么轻,轻得像天边那朵云----
你留下的情又是那么重,那么重,重得像巍峨的泰山----


不是没个女孩都有自己的化妆品,也许她一生没见过也没触摸过!但是她是最美的女孩。.

TOP

化蛹成蝶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改变与生带来的疾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应该说,家住盘锦市兴隆台区热电社区的26岁女孩于茗是不幸的,出生以后她得了脑瘫,于茗的父亲于开宾和母亲李丽敏都是辽宁省盘锦热电厂的职工。 1982年6月30日。于茗出生了,可是她的出生既给父母亲带来初为人父的快乐,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悲伤,因为医院说,于茗是先天性的脑瘫痪者。而且病情很重,当时医学上还没有治疗的手段。孩子很可能一辈子瘫痪在床上。
  这时候的父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能够下床走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夫妻俩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得到的结果都是不能治,但是如果加强锻炼,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由于行动不便,即使走出家门,于茗还是不能和同龄的孩子玩耍。 7岁那年,刚刚学会走路的于茗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人生愿望:我要上学。但是实际情况于茗是不可能跟别人一样的,她不仅行动不便,说话不清,而且两只手中只有左手的食指这么一个指头是灵活的,孩子的愿望让父母也很为难,只能先想一个缓兵之计。  这回是母亲动了真心了,为了让于茗能够上学,李丽敏一面继续锻炼于茗用左手写字,另一方面决定笨鸟先飞,先在家里自学小学的课程,这样花了三年时间,于茗基本上学完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在她10岁那年,李丽敏决定给于茗找学校。
  于茗上学后,李丽敏的生活更加忙碌了,由于于茗走路不稳,所以每天上下学都需要母亲接送。而且还是应付一系列原先考虑不到的困难。这其中最难办的要数照顾于茗课间上厕所,幸运的是那时李丽敏的单位就在学校的边上,母亲往往一边上着班,一边留心听着学校下课的铃声,只要铃声一响她就得往外跑。到母亲一趟一趟地这么辛苦,懂事的于茗想出一个办法。 对于这么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于茗是格外地珍惜。
  在于茗上初二的时候。一场大病让于茗离开了心爱的学校,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学习,坚持在家自习完了初中的课程,也就是在这么时候,她喜欢上了写作。父亲看到她写字那么困难,就筹钱为她买了台电脑。可是,由于于茗除了思维和眼睛、耳朵正常以外,其余身体的功能都因为疾病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她十指中唯一一根有神经功能反应的左手指,在电脑键盘上以每分钟13个字的速度,连续6年没黑天没白天的写作。她靠着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十余年的自学,她用惟一一根相对灵活的食指敲出了十四万字的自传体小说,她以“美丽愿望树”为网名,在网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并在《盘锦日报》、《辽宁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艺作品多篇。她的坚毅、勤奋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感动了身边很多人。于茗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全国省市各大媒体陆续报道,被称为“当代保尔”,中国版“霍金”。 2006年9月12日盘锦脑瘫姑娘于茗在热电社区第一天上班。于茗的职责是辅助社区民政助理做残疾人工作。了解社区内残疾人情况,帮助他们订立康复计划,并建立档案。而这期间,于茗一直坚持写自己的小说《化蛹成蝶》。 2008年11月15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寻常的日子,而对于一个盘锦的女孩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当天下午2点30分整,在沈阳二十一世纪大厦隆重举行“VS教育网、江山文学网与作家于茗签约仪式”。与此同时,江山文学网总编、中国著名作家赵兴华将沈阳众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自己出书的机会让给了于茗。 “我是被于茗的精神而感动,从某种意义来说,于茗在如何面对人生的问题上,是所有人的老师,也包括我本人在内。”赵兴华告诉记者。目前,《化蛹成蝶》的出版事宜已经接近尾声,预计春节前后将正式与读者见面。.

TOP

都知道这是谁么?很希望她现在和我女儿一样健康,快乐!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106

[ 本帖最后由 ericyang 于 2008-12-1 22:48 编辑 ].

TOP

让我们的孩子也接触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如果有可能一起参加慈善活动,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这份帮助人的快乐!.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