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托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转帖)

托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转帖)

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岁亦然”,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婴幼儿期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对人的一生有巨大的影响。

  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婴幼儿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创造性、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的培养。对婴幼儿今后的生活、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婴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婴幼儿进行教育,是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婴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⒈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⒉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情景表演等等,让幼儿在比较思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如情景表演:“谁对谁不对”,我预先请中班小朋友排练了一段小品:小明与小红是一对好朋友,在家中小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小红却与小明截然相反,在家里不仅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帮助妈妈做事,老师夸奖她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得到了许多的小红花。我请小朋友在认真观看小品表演的同时,带着问题去思考:究竟是谁对谁不对?并能说出为什么?在次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想小红学习,成为能干的好宝宝。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⒈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2—3岁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能力设计成有趣的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

  例如:我们在培养小朋友吃饭时尊重他们自己的欲望,让孩子自己吃饭,可是幼儿边吃边掉饭粒,我就在一边用儿歌不时地提醒他们:“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慢慢的,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自己吃饭,也逐渐地有了良好的习惯。还有一次在吃饭前我设计了“兔妈妈请客”的情节,先请喜欢吃菜的小朋友来吃,请其他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看着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他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欲,纷纷说:“妈妈,我也要吃。”在进餐时,“兔妈妈”及时鼓励吃得好的“小兔子”。有的孩子不会啃骨头,不会吃鱼,则分别扮演“狗妈妈”、“猫妈妈”,教孩子怎样吃肉骨头和鱼,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使孩子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

  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托班幼儿要求学会区分鞋子的正反,并试着自己穿脱鞋子,于是我设计了生活活动:小鞋找朋友,我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画了两双鞋子,一双鞋子放反了,引导幼儿们说出:“鞋子放反了,鞋子不高兴了。”另一双鞋子放正了,我有引导幼儿说出:“鞋子放正了,鞋子高兴地笑了。”从而将幼儿的语言概括出儿歌:两只小鞋,一对朋友,穿错生气,噘嘴歪头,穿对微笑,点头拉手。然后请进行操作,教师对能力强的幼儿鼓励他们又快又准确地将小鞋放好并自己穿上鞋子;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手把手地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积极地给予表扬鼓励,建立幼儿的自信心,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⒊秩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进餐,刚开始只要求孩子能使用勺子将食物往嘴里送,以后要求孩子正确掌握握勺子的方法,能将食物较平稳地往嘴巴里送,最后要求孩子能自如地使用勺子,舀起食物不漏掉食物,平平稳稳地送进嘴巴。再如洗手:开始时,小朋友只要愿意在老师帮助下洗好手就可以了,以后则要求孩子能主动地去洗手,知道洗手后要用干毛巾将手擦干。后来随着孩子日益长大,则要求他们洗手前要把袖管向上拉一拉,然后再学习把手冲湿,擦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搓,再用清水冲干净。还边洗手边念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换只手再搓搓,一二三,甩三下”。这样分层次,由简到难地让小朋友实践练习,孩子们容易掌握,给了孩子成功感,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们愿意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⒋提供材料,激发孩子操作的兴趣。意大利教育者蒙台梭利经过研究提出:“孩子自身有很大的潜力,就像植物一样是能够生长的。教育者只须给他提供环境和材料。”为了提高托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环境和材料。我们在教室的玩具柜里提供了许多适合托班孩子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有衣服、裤子、勺子、小碗、盆子、鞋带、纽扣、拉链、米、豆豆、大嘴巴娃娃、毛巾、洋娃娃等实物,而且是开放式的,孩子们随时都可以进去操作玩耍。如:给娃娃扣纽扣、用勺子给娃娃吃饭、穿项链等活动,可让孩子说说自己活动的情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实践,激发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⒌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将自理能力的培养寓于有趣的游戏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2—3岁的孩子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个别孩子的指导培养。

  如,我们在生活区,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设计制作了“给兔宝宝喂食”操作材料,用小勺将黄豆、蚕豆、弹珠材料喂兔宝宝,然后将兔宝宝的“衣服”穿上,(扣上扣子、钦好钦钮,粘紧粘口带),最后老师还可以请孩子进行触摸,猜一猜兔宝宝的肚子里装了什么?通过一系列操作,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另外,我还制作了一些娃娃,娃娃的衣服、裤子等都是可以脱卸的,孩子们给娃娃穿衣、穿裤、穿鞋、洗脸、洗手等,在游戏操作中,他们获得了生活的体验,得到了自理能力的培养。

  又如,在活动室的一面墙上我用卡纸做了一棵苹果树,树上、苹果上钉了一些雌雄扣,让幼儿把果子粘到树上或把果子摘下来,让幼儿在撕撕粘粘的操作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得以巩固和强化。

  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托班的孩子年龄小,动手能力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启发诱导,而靠简单的说教是行不通的。于是我一遍又一遍的给孩子们示范,如:做给他们看如何手握勺子把饭菜送到嘴巴里,如何洗手,拉脱裤子上厕所等等,这种教法符合托儿生理特点和心理需要,亲切自然,收效比较明显。另外,我发现孩子对一些简单、上口的儿歌内容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就自编了一些以帮助幼儿掌握,如:“小勺子,手中握,舀饭菜,真灵活、平平稳稳嘴里送。”帮助孩子掌握自己吃饭的技能;“小鞋子,像小船,穿不上,怎么办,小脚丫,朝前钻,拉一拉,穿上啦”,以帮助孩子掌握穿鞋子的技能……。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是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四、分析原因,家园共同培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此,我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橱窗里,让家长了解需要配合的事项。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向家长传授一些技能技巧。我们还特地为每个孩子设计了形象憨态可掬的小企鹅,小企鹅的肚子上贴有孩子的照片,当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自理能力达到要求或有所提高时,即在他的照片旁贴上一张五彩贴纸,比比谁的小企鹅最漂亮。这样即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为孩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积极地与老师取得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们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感谢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