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柠檬香
(......)
发表于 2010-3-30 19:25
只看此人
Peter谈华德福教育
估计有人已经看过这篇了,但我每次读都很喜欢,所以与各位团员分享。——Grace
Peter谈华德福教育
非常幸运去年亲自聆听了PETER老师的数学工作坊和自传分享,丰富的经验,睿智的思想,幽默的语言这位华德福老教师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摘抄一些PETER老师在广东开工作坊的笔记,与大家共勉。
1、关于Peter
就读于一所英格兰贵族大学,非常古老,学费高昂,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三年的全额奖学金,Peter是第一个获得五年奖学金的学生。他说道这笑眯眯得意的说:我是英国最好的大学生啊!
他精通鸟类,只要听到鸟叫的声音,他就可以准确的说出这个鸟的种类,栖息地,基本生活习惯等。
他精通天文学,它的专业知识可以教授专业是天文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
他热爱音乐,酷爱钢琴,他记得自己一生中,练习钢琴最短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一般都是四五个小时。
他熟知若干不同的语言,其中法语和德语非常熟练
。。。。。。
他是一潭好深好深的水
可是在他的童年,他非常内向,不和别人玩,说话结巴,身体健康状态欠佳,哮喘时有发作。万幸的是他的妈妈从来没觉得他是一个不正常的孩子。从来没有为他的状态焦虑过,从来没有催促过他。相反,只是耐心的等待和真心的付出。
她妈妈曾经在他一年级的时候从图书馆借来一本数学书,想和他玩数学,因为他的数学不太好,可是Peter拒绝做关于数学的东西,她妈妈一言不发的拿开了,没有再提这件事。
她妈妈在周末和有空的时候经常带他去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也经常带他到大自然去看虫子闻鲜花,但是从不考他学到了什么。
大概二年级的时候,peter说他想要弹钢琴,她妈妈只是平静的说:只要两周以后你还坚持要学钢琴,我就给你买一架。两周后,peter告诉妈妈他真的好想学钢琴。妈妈果断的买了一架给他.Peter 从此每天都练习钢琴,最少两个半小时。现在可以独自作曲填词,他说他可以教音乐专业的大学生
有一天,peter才只有5岁大,天麻麻亮,启明星还没有落下,鸟儿已经在歌唱了。Peter懵懵懂懂的走到厨房找妈妈,妈妈站在门厅看到Peter,只小声说了两个词:你看!你听!可是就是这样的两句话和之后充满崇敬的寂静让Peter领略了大自然的没,给了幼小的peter一份珍贵的礼物——学会惊叹!带着惊叹,peter请打的好奇心被发掘出来了,这是他之后取得鸟类学和天文学方面卓越成就的直接动力。
而他的妈妈其实14岁就结束了学校教育,对华德福其实一无所知。而他用神圣的母爱保护着孩子用自己的速度自然生成。他说他妈妈是最懂华德福教育的人。
当Peter严肃而又甜蜜的说: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觉得幸运和自豪。做讲座的大厅响起了有力的掌声,好多妈妈泪流满面。
2、关于家校共建
讲座当天有一个家长问:中国的华德福学校都很昂贵,国外的学校是不是也是如此,那么对父母是不是有经济方面的要求。
华德福对家长是有期待的,尤其在建设学校方面能做哪些贡献对家长还是有期待的。因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全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很多华德福学校在进行新生面试时都会问家长能为学校做什么样的贡献。有的家长说我愿意把自己工厂收入的10%捐给学校(当时观众一听倒吸一口凉气!),有的家长说我可以给学校捐一个别墅做学校(别说观众,我一听心都凉了),有的家长说我愿意给孩子们烤一些饼干,还有些家长说愿意在这周四给学校送一些自己地里种的菜,只要是支持,我们的学校都会感激。
当时大家才放下心。哦,原来华德福学校的要求没有高到只有富翁才能攀到。
Peter看到大家放了心,立刻把话题回到最关键点:什么样的帮助学校没有要求,但是学校期待无论是什么样的帮助都要恒定,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正是有了家长们恒定的一点一滴的支持,1978成立于英格兰的一所华德福学校知道今天仍然健康强壮的存在着。
当然支持必须是来自心底,否则实难坚持下来。所以,所有的华德福学校都会一周有一次或两次家长体验。体验活动很简单,就是体验孩子们在学校做的事情。这个逻辑很简单,是想让家长在知情的情况下支持学校,让家长的爱通过这些活动辐射成对华德福教育的爱,也希望家长在体验了华德福的课堂以后能在家里给孩子提供一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样的实践往往非常成功,家长们后来都说:不只孩子,我们也需要华德福教育!家长这样的认可使得学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eter还在之后说如果咱们地学校需要任何的家校共建和家校沟通的建议可以直接跟他交流。
3、关于正常的孩子
Peter本来是想讲人的自传,但是后来针对家长的问题作了调整,在这个话题上举的例和讲的故事最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为此疑惑多多。一个听众问:他朋友的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非常敏感,非常脆弱。大人该怎么办呢?
Peter在三的告诉大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速度和路径,千万不要盲目干涉。他说他自己小的时候结巴和不合群,但是他妈妈从来没有去催他去推他,只是尊重他,让他慢慢来。
他到了十四岁才发展了一个朋友,在小一点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愉悦的成群结队的玩闹,只有他痴痴呆呆的坐在一旁傻看着,不肯和任何人玩。他妈妈说:去玩啊,孩子。Peter说:不,我不想。他妈妈就回屋做事去了,没有为此担过一点心。
Peter说道一个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顶级科学家在11岁的时候还会在上学的时候和妈妈告别时哭哭啼啼。
Peter平静的说:小的时候看起来孤僻,脆弱的孩子往往是顶级聪明的,只要尊重他,他就会给你最大的惊喜。允许孩子和自己的灵魂多相处一段时间,孩子往往会成长的更健康。
可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还小小年纪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外交家和勇士,特别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和敏感胆小,不停的使用各种策略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孩子“外向”和“强大”。其实,父母如此粗鲁的干扰破坏了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讲道这,Peter 突然想起了什么,问:刚才提问的那个家长说的孩子多大了?后来得知那个孩子五岁了。那个家长面露痛苦的说:他不会抢东西,就会哭;不会交朋友,老师自己玩;平时看起来傻傻的。
Peter吃惊了,然后微笑着说:他才五岁啊?他已经这么完美了,你还要期待什么呢?他说他看到过一个传统学校给一个五岁的孩子的最有趣的评价就是:she is childish!(这个孩子特别幼稚)。孩子都不幼稚了,这个世界不是太可悲了吗?!现代社会让父母明白了机会和竞争,明白了弱肉强食,明白了孩子不可以输在起跑线,可是却偏偏忘了最简单的一个词:童年。
让我们的孩子做孩子,中国的家长做的最艰难。
到底我们的孩子该如何才在父母的眼中正常呢?Peter问大家,大家一片沉默。我答:我们认为出众就是正常,而正常就是不正常。Peter笑了,他说:亚洲人似乎都有这个通病,可能因为人口众多,我们恨不能在孩子还是个细胞的时候就让他去竞争,争取当最好的那个细胞。
社会已经在催促孩子了,原来初中才学的外语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学了,原来小学才会的乘法口诀现在三四岁的孩子就学了,原来成年人都听不懂的贝多芬现在在娘胎里就开始学了。。。。。。身为父母,我们是否可以在这欲海尘嚣中真心的给你自己和你的孩子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我个人听完这个部分都挺激动地。因为我有时候也悄悄地想:我家姑娘到现在也不很爱和人玩,到这么大还是让人抱着,到现在还是去幼儿园的时候就泪流满面,这个孩子她怎么就这么难成熟呢?曾经看着我同事的娃们英语单词随便冒,拼图都进阶20片以上了,我心里想咱们就这么输在起跑线上了,但是太懒也没采取什么具体措施迎头赶上。现在想想真是懒人有懒福啊,还好没逼她快点优秀。
然而,peter也强调,不要加速孩子的成长完全需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而为。有些家长听了这类现代先进教育的理念以后,当自己的孩子两岁就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的时候”吓得赶紧说:孩子你还小,不要学认字!这也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发展路径的。peter的女儿五岁就可以自己看小说了,但是她认识的字都是她问周围的人学会的,她看到任何成人或者哥哥姐姐都问,很快她比同龄的孩子早认识字,早开始自己阅读。为此,也无需焦虑,那是她自己决定学的。请您欣赏和尊重你的孩子独特的成长方式。
当加速孩子的成长成为成熟家长所不齿的行为时,有些家长心里却泛起了其他的疑惑:如果我的孩子真的有特殊才智,我是不是可以带她做一些训练来发现和提升这样的才智呢?Peter微笑着说:如果是你发现的才智,那么还是请你先等等,等你的孩子自己发现了再说吧。据我所知,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都是是特殊的,都是天才,但是让我们的天才自己选在自我成才之路吧。
4、你期待你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质
你在看下面内容的时候请你先拿出一张纸写下至少三个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拥有的特质。很多家长列出了以下的各条:
责任感
清晰的自我
幸福感
创新意识
爱的能力
等等
peter 看了结果很认真地加了两条,其中一条我们汉语都没对应的专有词汇,可见我们汉民族可能真的很少考虑这个:sense of wondering(欣赏美赞叹美的能力)和好奇心
他着重强调第一条,有了第一条就一定有了第二个。
他举例,有一年,新西兰的一家博物馆展出埃及的一些经典文物,到了中小学生专场,很多孩子在外面排起了长队。看展览基本是左门进右门出不用走回头路的。主流学校的孩子们在快要进展览厅的时候老师都会给一张纸,纸上有十个问题,比如:如果你看到一个红宝石皇冠请打勾;如果你看到一个黄金权杖请打
勾。。。。。。所以主流学校的孩子一进去就开始急匆匆地找纸上说的那些展品,找到了就打个勾,找到了那十个展品,打完十个勾就交了那张纸给老师就走了。而华德福学校的孩子不仅没有纸,连里面有什么都没有给孩子做任何预告。老师只是安静而又虔诚的等着进去。进到展厅,孩子们一阵惊叹:哇!好美啊!哇!好神气阿!哇,好特别阿!接着孩子们就开始问各种问题:谁戴过这个皇冠?谁做的呀?
那样的惊叹就是sense of wondering.可是我们的成人太急于去计较和想方设法衡量孩子学到了什么,但是却剥夺了孩子惊叹的能力和机会。没有惊叹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知道的愿望,就不可能有自己发现的内驱力,就不可能感受生活的美。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觉得人生无趣。
成人急于催促孩子前行,惧怕孩子的慢节奏,拒绝孩子看世界独特也很卑微的视角。孩子太慢,我告诉他。于是成人总是替孩子解释还没有发生的事,孩子从小就不明白什么是期待。慢慢的也就不期待了,也就不惊叹了
华德福的孩子也许不是赚大钱得成功人士,但是却是热爱生活的人。他们有些人到了四十岁都有重新选择一个全新的行业去从事的。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去期待新的领域给自己的惊喜。他们的人生就总是新的,让他们愿意去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