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zhujinhua
(文字中无菩提,菩提中无文字)
发表于 2008-9-13 23:07
只看此人
通过音乐的毁灭 《读者》2008年第06期
通过音乐的毁灭 《读者》2008年第06期
文/杨 照
1941年1月,德国的冬天冰天雪地,在一座战俘营中,三百多位战俘和卫兵挤在一起,聆听台上四位演奏者演奏他们从来没听过的音乐。
四位演奏者,一位弹钢琴、一位拉小提琴、一位拉大提琴,还有一位吹竖笛。他们用的乐器当然不可能是什么名琴,都是在战俘营里找来凑合的。弹钢琴的,是法国作曲家梅湘,他们演奏的作品,就是他在战俘营里写的《时间尽头四重奏》。
1940年德国闪电入侵法国,法军在战场上迅速瓦解,梅湘就在败退的法军中,被德国俘虏。他们被载运到八A战俘营,那里有一位喜爱音乐的管理员,认出了梅湘,这位叫布鲁尔的德国军官下令给梅湘准备纸笔和橡皮,并给他一间不受打扰的空房,让梅湘可以继续作曲。
梅湘在被俘前,才刚开笔写下一首曲子的标题:“在时间尽头”,这个标题典故出自《圣经·启示录》第十章,当第七封印揭开之时,神前面会出现七位持着号角的天使,其中第七位天使,“那踏海踏地的天使,向天举起右手来,指着那创造天和天上之物、地和地上之物、海和海中之物,直活到永永远远的,起誓说:‘时间到了尽头,不再有时间了。’”
《启示录》描绘上帝再临的终极审判,一方面启示救赎,但另一方面却又充满了对现世毁灭的恫吓。尤其是那吹起号角的七位天使,每一次号角响起,都伴随着巨大破坏,瞬息之间,宇宙的三分之一毁灭了。毁灭过程一方面是焚烧,一方面却又是黑暗,而且背景还响着凄烈的号角声,这样的形象,的确多么符合现代战争的景况。
不过梅湘想像的“时间尽头”,还有另一层音乐上的意义。时间也是构成音乐最基本元素——节拍,音乐建立在规律、清楚的节拍时间上。梅湘活过的二十世纪,短短三十年中爆发两次巨大战争,中间又有各国长期密集的军事竞争,军队的军人,如此滥用了规律、清楚的节拍!
鼓声、号角,尤其是敲在人身上引发激动情绪的“一、二、一、二”进行节拍,是二十世纪军队最凸出的形象,在“一、二、一、二”的节拍中,大批的军人迈步前往战场,前往毁灭。
梅湘真的听厌了军队与战争的节拍。他要回返音乐的本源本质,追求“时间尽头”,追求可以被战争滥用的节拍的终结。
“时间尽头四重奏”里的节拍一下子延长、一下子收缩,一下子突然停滞、一下子甚至以对称的方式卷过去又卷过来。音乐还在,但大家印象中的音乐节拍规律被梅湘取消了。
德国军官布鲁尔不可能不了解“时间尽头”含带的反战意念。然而他非但没有阻止梅湘的创作,还在梅湘作品写完之后,排除一切困难,让这首作品尽快演出。梅湘这么复杂的节拍安排,要由四位演奏者呼应呈现,对任何职业演奏家都是高难度挑战吧!然而就在小小的战俘营里,竟然找到其他三位战俘,只经过短时间练习,就能将这部作曲搬上舞台。
想像一下那个景象吧!音乐会场坐了三百个人,进来之前,他们之中有人是战俘,有人是卫兵,然而一旦音乐响起,他们的差异就消失了,成为一个个同样在低温中发抖的肉体,同样包裹着一颗颗备受战争折磨的灵魂。
他们听了什么?他们听到梅湘试图摧毁音乐基础尝试,四位演奏者反复破坏听众心中原本对节拍的习惯,在如此破坏中反映着战争的火光与毁灭,让听众不得不为之动容。
然而,梅湘的音乐又绝对不是模仿毁灭,梅湘在节拍规律的废墟中,昂然树建起一种超越性的感情表达。梅湘示范了音乐的神奇效能,即使是毁灭,通过音乐之后,都能变成建构作品的骨架,帮忙撑起了人类共同命运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