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蒙氏教育者孙瑞雪】不要随便破坏儿童心目中的“规则”

【蒙氏教育者孙瑞雪】不要随便破坏儿童心目中的“规则”

 孩子的调皮让你头疼?胆小让你担忧?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让你寝食难安?……家有儿女,如果你有任何养育的疑问都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会找到强大的专家团来解答疑惑;如果你有任何养育的心得也欢迎跟我们联系,让新手爸爸妈妈分享你们的经验吧!
   
     火车上,一个四岁的孩子在卧铺席爬上爬下。几次攀爬后,妈妈发话了:“听话,快下来!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但是这个年龄段儿童对攀爬的需求,使孩子并没有在意妈妈的威胁。
   
     这时,走过来一个乘警。爷爷赶紧说:“看,再不下来,这么不乖,警察叔叔来抓你了!”孩子立马放弃攀爬,老老实实坐了下来。
   
    类似的对话,很多家庭都出现过。在这里,儿童的规则是此刻的活动,是他心智成长的需求。火车的三层铺位,每爬一层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心理挑战和一种新的空间感受。但父母的规则是,孩子这样干影响了别人,让父母觉得丢脸,或者仅仅是父母觉得这样太危险了。父母的规则和孩子的规则出现了冲突,于是父母又制订出了“不乱动妈妈才喜欢、和“不乖警察叔叔就要来抓”的新规则。
   
    关于幼儿的心理调查发现,这些在育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话语,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意味着批评,而是“必须遵守”的规则。生活中太多这样临时生出的规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没法理解和接纳的。如果长期如此,会破坏孩子本身对规则的天然遵从,甚至会破坏他们的安全感。事实上,孩子本身是最愿意遵从规则的人,尤其在4到5岁之间规则的敏感期时,对规则更是感兴趣,但是成人的种种错误做法,却会破坏孩子的规则感。
   
儿童是最愿意遵守规则的人
   
     “小孩子懂什么,他们怎么可能知道规则是什么玩意儿。”如果要说儿童会自主地制订规则还会遵守规则,估计大多数成年人都会嗤之以鼻。但是很多成年人可能想不到,从心理学的调查来看,孩子是最愿意主动维护规则的,甚至也会想办法制订规则,因为规则可以保证他们的自由和安全,也能够保证他们的界限。
   
     有一年假日期间,我和几位老师带着10多个孩子去看火车。那个地方有一堆废弃的设备,特别像方向盘,可以转动,孩子们都冲了上去。当时有老师担心孩子会起冲突,想去阻止,最后还是忍住了。结果是,在短暂的混乱后,这些小朋友自发地排成队,第一个孩子上去朝各个方向转了三下,摁了几下,口里学着火车鸣叫,然后就下来走到了队伍的最后,其他孩子也都依次做了同样的事情。——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身边的人来替他们维持秩序或者制订规则,大多数幼儿本身都有很深刻的行为自律,他们往往会自己制订规则,因为这种规则和自律能够使他们对这个废弃设备的“享受”不受影响。
   
    实际上,婴儿从一岁多开始,就开始对规则有强烈的要求,比如喝水的杯子一定要放回原处,出门时一定要由他来关灯,晚上睡觉一定要有固定的程序……这样的状态表明秩序化是生命本身的内在要求,如果这种内在要求能够得到保护,让他们自然成长,在这样状态下的孩子必然会建构更高、更完善的道德规范。可以说,儿童内在的对规则的追求,奠定了他们一生的道德基础,这是为一生而准备的。
   
成年人别充当“规则杀手”
   
     当儿童对规则充满渴望、对规则能够灵活运用时,成年人却往往充当着儿童规则感的杀手。比如“听话的孩子我才喜欢”、“坐着不乱动才是好孩子”、“乖,刚刚洗的手,别把它又弄脏了”、“再不睡觉,大灰狼要来把你带走了”、“不和别人分享玩具,就是自私的孩子”……这类每个父母都不陌生的话,其实都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制订的混乱且临时性的规则。
   
     这些临时性的规则,并不是因为儿童做错了什么或者带来了什么危险,大多数是因为成年人为自保或恐惧、焦虑而设定出来的,目的是减少自己的麻烦。家长理性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让孩子听话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孩子?坐着不乱动是为了方便家长,还是孩子真的需要坐着不乱动?让孩子别把手弄脏是担心孩子手弄脏了需要家长帮忙再去洗,或者要帮他们收拾残局,还是真的把手弄脏就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这些规则不仅限制了孩子,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儿童在这些规则面前会无所适从,感觉一切都处于危险之中,时刻都在受到束缚,甚至会无法判断自己什么时候是安全的。这样的危机感,会演变成生活中的随机性,安全感随之丧失。
   
     随着儿童的成长,我们会得到什么呢?在孩子进入学习阶段后,难以遵守学校里的规定,难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现在很多公共场所写着对成人的要求:不要随地吐痰;请记住冲洗厕所……这些成人世界最基本的规则,却成为要时刻提醒的东西。没有建立起规则的成人,正是由于没有基本的素养。而现在,他们又在接着影响下一代。
   
0到6岁孩子应建立的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当规则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
   
     父母不需要发火或者谴责孩子,只需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这是建立规则的最高原则。规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帮手,不是目的。规则是可以有弹性的。
   
     比如,妈妈跟自己的孩子商定的规则是:晚上6点至7点可以看电视。那么,这段时间里看电视的自由,就由儿童来把握。做父母的不能随意打扰和唠叨:“怎么就喜欢看电视?”“天天看,会把眼睛看坏的!”
   
     7点到了,如果孩子的节目还有一点没有结束,而孩子请求看完,那么家长的最佳选择是同意,因为规则应该是有弹性的,这会让正在学习规则的孩子舒服地接纳规则,然后在漫长的时间中有心理能力承受这个规则,并将其内化。如果家长想快刀斩乱麻地让孩子马上就遵守规则,机械地按规定执行,那么你会发现这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志的人会站在你的对立面与你斗争。而且这场斗争会没完没了,建立规则的本来目的也就在这种生活的纠葛中变质了。
   
     但是,如果到了时间,孩子调到一个新节目,妈妈就要提醒孩子规则;如果还不遵守,那么就告诉他:“妈妈帮你关掉电视吧。”孩子也许会大哭大闹。那么,让他哭一会儿,这正是他调整情绪和对规则认知的机会。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纳:这是和他约定好的,他需要从现在开始学会遵守自己的约定。一周以后,孩子就会接纳这样的现实。
   
孩子明知道但是不遵守规则怎么办?
   
     家长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需求:他们明知道规则但不遵守,究竟是为了试探底线还是为了获取家长的关注。
   
     如果是前者,无论孩子还是大人,他们的常态总是在试探规则的边缘,获取自己的利益。试探会帮助孩子建构更好的规则,因为底线是确定的界线。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规则非常清楚。
   
     如果是后者,那么家长要把规则和情绪区分开来。比如,当妈妈在工作时,小朋友来找妈妈,其实他想确认的是妈妈对他一直是接纳的,如果他进来的时候,你直接告诉他:“妈妈正在工作,请你离开。”也许这是大多数妈妈的反应——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过了一会儿他又来了,你不断地受到打搅。
   
    如果你对他说:“你想让我陪你一会儿是吗?我陪你一分钟,让我抱抱吧。”他找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时间到了告诉他,你需要工作,请他先离开。你会发现,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不受打搅了。.

TOP

经常在街上看到孩子耍赖, 大人很凶地说:我不喜欢你了, 不要你了! 这其实体现了父母的对教育的低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