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lffbuka
(......)
发表于 2009-7-21 12:33
只看此人
忍受的极致!(ZT)
影片《吉尔的妻子观后感》
故事大意是:
上世纪30年代法国一个小城镇的故事。主角是炼钢工人吉尔的妻子艾丽莎。她成天忙着洗涮、做饭、收拾屋子、缝纫衣服、辅导孩子识字等,对丈夫的要求从来都是百依百顺。
从她每次注视丈夫时那种充满爱怜、喜悦和欣赏的眼光就知道她的幸福和满足。
事情发生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对6岁左右的双胞胎女儿,并且艾丽莎又怀上了孩子。而这时吉尔爱上了妻子的妹妹维克多莉。因为怕失去丈夫,艾丽莎采取的解决方法是:沉默、隐忍和等待。艾丽莎的隐忍是超乎寻常的,她不仅要忍受丈夫和妹妹的不忠,还要忍受丈夫的幼稚和自我中心。
影片中最让人心惊的一幕是:吉尔在他知道维克多莉另有所爱后的一天晚上,他先向艾丽莎承认了自己爱上了妻妹,然后,突然地,不顾熟睡的孩子们,不顾眼前妻子的感受,双手捶着桌子,大声喊叫着:“她是我的!她是我的!”艾丽莎怕吓醒孩子,冲到桌前紧紧抱住丈夫的头,就如同母亲抱住孩子,而在她怀中的丈夫还在肆无忌惮地哭诉:“如果我不爱她,我就不会有这些感觉,当她把自己献给我时……”这个做丈夫的,如同一个任性妄为的孩子,不加掩饰地、放肆地在自己妻子面前高喊着他对妻妹疯狂的迷恋。
艾丽莎一直没有说话,在丈夫再一次双手举向空中大叫:“她是我的,她是我的”时,她坚定地抓住丈夫的手,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她就那样紧紧地握住丈夫的手,浑身发抖,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因为抓得太紧,弄疼了丈夫,这才让丈夫和自己清醒过来。
那样的时刻,应该只有心碎和“肝肠寸断”可以形容了。
直到有一天,丈夫说:“我见到维克多莉了,我对她已经没感觉了。我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我毁了属于我的快乐。”
丈夫回头了,他长大了,知道替艾丽莎分担家务了,比如种菜、做早饭、带孩子。可是这时的艾丽莎却似乎回不来了,她的心,一如她家满园的枯枝落叶,一片片碎落而干枯。
可是,那以后的一天,毫无征兆地,艾丽莎从顶楼上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未留下只言片语。
为什么艾丽莎在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之后,会选择自杀?
艾丽莎的放弃,可以用存在主义治疗观加以解释:丈夫的不忠让艾丽莎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动摇。
世界上,没有一种正常的关系能够容忍不忠诚,更不用说夫妻这种极其亲密的关系了。
不忠诚之所以会对关系造成极大的杀伤力,关键在于,一方的不忠会让另一方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从根本上动摇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所以,很多痛苦都可以靠当事人自己去化解,但是背叛不行,背叛的痛苦永远不可能自己消化。
她对丈夫说:“我在等待,等待一切都过去”;她对神父说:“……我没有吵闹,我了解我的丈夫,那样他就会离开我。”
她给予丈夫的是放任,她的丈夫则滥用妻子的宽容和善良,艾丽莎的自尊、情感、自信也就被肆意践踏,被伤得体无完肤,乃至于身心破碎。
艾丽莎以为隐忍和大度就可以解决问题——不是的,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法,相反,它会误导别人,让别人失去了解她真实想法的机会,以为她没有那么痛苦,没有那么在乎。
没有底线的隐忍和大度经常会被解读为:不在乎、无所谓。有时还会是:好欺负。对艾丽莎而言,这是多么可怕的误会!
在这个误会中,艾丽莎的隐忍与宽容被一次次滥用,自我价值感被一次次否定。艾丽莎虽然找回了丈夫,却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己的同一性,不知道自己是谁,将往何处去。因为当初没有设置底线,艾丽莎把自己给搞丢了,她在被别人背叛的同时背叛了自己,她无法忍受自己对自己的背叛,于是,对自己进行了惩罚……
这部对白很少,而更多靠眼神、表情和画面来叙事的片子,通过一个木讷的家庭主妇的情感告诉我们:无论你的爱有多深,都不能拿自己的原则做交易;无论你的爱有多深,都不能背叛自己;无论别人是否忠实于你,你都要首先忠实于自己;无论别人怎样对你,你都要小心地爱护自己;无论你有多么地身不由己,你都要学习倾听自己的心声,守护住你自己……
因为,无论你是否贫富、孤单、成功、生病、乐意,那个永远都会和你在一起、永远也躲不开的只有——你自己!
片子看完了,而因隐忍带来的震撼和颠覆性的理解,却久久不能让我释然。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太多,究竟是女人的隐忍成就了男人的放纵?还是女人就必须具备隐忍这样的品质?还是女人只有靠隐忍来成全那份“爱”?
我知道,这些文字里面的观点,你也许不认同,也许会说偏激,但是,关于隐忍可说、可举例的太多、太多了。多的不忍看,不忍写下去了....
耳边不断的回响着“无论你是否贫富、孤单、成功、生病、乐意,那个永远都会和你在一起、永远也躲不开的只有——你自己!”
[ 本帖最后由 lffbuka 于 2009-7-21 12:3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