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作为一名学者,王晓渔是否了解目前盛行于书市的浅阅读作品?
王晓渔:这个现象存在很久了。我粗略地翻看过一些,对于这类读物,我的评价不高。它们很多都是反常识的,充斥着暴力、仇恨和假想敌等等。其实,所谓“浅阅读”,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方面可以是指思想深度浅,另一方面也可以指阅读难度低。阅读的难度低,并不是大问题。青少年热衷“浅阅读”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青少年在从这些书里接受“潜规则”教育。我曾经看到有作家在写校园题材的小说时,把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写得好似白领们在职场上的办公室政治。阅读对于青少年而言好比盐和钙那样不可或缺。可是现在,这些读物却好似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
主持人:你的工作中会接触到不少学生,你觉得他们的阅读状况如何?
王晓渔:学生们有自觉、独立意识的阅读大多都从大学开始。这可能和大学自由的文化氛围、应试性不那么强有关系。偶尔遇到一两个中学时阅读情况非常不错的,细问缘由,不外乎是遇到过很好的老师,在阅读方面给予了很不错的引导;或者就是家庭环境的因素。但更多的老师和家长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指导——青少年们将阅读与课业学习画上等号。我认为,阅读一定要与学习划清界限,阅读是调养生息,不是疲于奔命。
主持人:可见,青少年阅读状况是和他们学习生活环境中的成人密切相关的。
王晓渔:青少年读书是比较被动的,所以青少年阅读的问题,说到底是成人的问题。写书的、出书的,整个产业链条里的成年人都没有搞清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怎样的读物。青少年一定要读好书,读有价值的书——那些书里应该要有非暴力、多样性的理念,应该有公民权利和责任的意识。在合适的年龄读到一本合适的书,你就会变成和那本书一样的人。当一个人具有了判断能力,懂得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那他就可以读任何书,可谓“开卷有益”。但在青少年阶段,开卷未必有益,他们还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厚黑学”这类书肯定是不适合给他们看的。
主持人:对于这样的现状你有什么建议吗?
王晓渔: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去增加“偶然性”的概率。让青少年们有更多的机会遇到能在阅读方面给他好的引导的人。有一些机构和个人多年来一直在为此努力,现在看来,这些努力是有作用的。哪怕一开始也许只能影响到很少的人。但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会以几何倍数扩大。《窗边的小豆豆》最早出版于1983年,那个年代的青少年知道它的人凤毛麟角,但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并且读过它。
结束语
浅阅读与经典阅读注定将共同存在。如何让青少年不只贪嘴吃快餐,也能热爱营养丰富的大餐,是有责任心的成年人们共同面对的课题。改善青少年阅读状况,提高青少年阅读品位,是每一个老师、家长,你和我,都可以为之付出努力的。要相信,在这件事情上,每个有责任心的人,都会是那只扇了扇翅膀,在大洋彼岸引起一场飓风的蝴蝶。
http://read.eastday.com/renda/node5600/node5611/u1a1596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