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财经知识] (转)警惕理财产品和基金中的陷阱

(转)警惕理财产品和基金中的陷阱

警惕理财产品和基金中的陷阱
    时寒冰

    最近,许多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人大呼上当——许多理财产品亏损或零收益,有的理财产品亏损竟然达到7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赎回,根据合同,还要缴纳3%的手续费,投资者简直是像在被用刀刮!
    理财产品里面,陷阱重重,投资者被骗了。
    现在,很多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缺少对风险的足够提示,甚至对风险只字不提。他们给出的材料用的基本上都是专业金融术语,收益计算方法也非常复杂,除非专业人士,一般人根本看不懂,而在这个过程中,陷阱就出现了。
    比如,有的理财产品,所挂钩的股票大部分都涨了,而且,涨得很厉害,但仅仅有一只股票跌了,在一般投资者看来,这理财产品肯定会给自己带来很大收益。错!理财产品的设计绝非如此简单。倘若涨得最多的股票与涨得最小的股票有很大差距,你就可能是零收益甚至亏损!
    问题在哪里呢?
    举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吧。
    以下摘自2008年1月24日《财经时报》一篇报道的内容(原文):
    2007年12月24日,浦发银行发布了“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1和F2计划期末收益情况公告”,其中F2产品合约约定的收益计算方法(该计划的理财收益率=最大值[16%-(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0%])。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98.87%,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的到期收益率为0;但由于利息税调整发生了有利于客户的变化,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的客户获得的到期收益率最终为税后0.0396%。
    为什么收益是零呢?
    周洛华先生做了具体讲解,以下摘自2008年2月25日的《上海证券报》所做的分析(原文):
    浦发银行的理财产品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选择H股市场上4个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中国石化、中银香港、招商银行、中国移动,计算其各自在一年内的涨跌幅度,然后套用公式:16%-(最高涨幅-最低涨幅),如果括号内的数值大于16%,购买该理财产品的客户就获得零收益;如果括号内的值为零,那么客户就可以获得最高收益率16%。其结果是:这四个股票中的涨幅最高的招商银行年涨幅约为90%,远远高于涨幅最低的中银香港年涨幅,导致括号内的值大于16%,客户收益为零。
    我不知道各位看懂了没有。理财产品是由银行设计的,其产品自然会向银行自身利益倾斜。比如,有的理财产品是这样设计的:只有当理财产品所挂钩的几只股票全部上涨且涨幅一样时,你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否则,就可能是零收益或亏损!
    曾有业内人士揭秘: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银行一家来操作,它的背后是一些投资信托公司或者是基金公司等理财团队。通过银行这一平台,资本方获得了巨额资金进行资本运作。根据双方的约定,银行只要完成了理财产品销售就可得到不菲的管理费。而根据客户和银行的协议,如果最终收益在基准收益内,银行仅收取固定管理费;如果收益率超过基准,银行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浮动管理费。收益率越高,提成比例越高,有的银行提成比例高达40%。倘若理财亏损,根据理财产品中的“免责条款”,银行则平安无事,而由客户自认倒霉。
    有的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根本就没有看清相关合同。比如,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发生后,浦发银行有关工作人员就作了回应。以下是2008年1月22日《时代信报》的报道(原文):
    浦发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源于近日在各大网站频频出现的热帖。发帖者称:2006年12月28日,其母以10万元购买了浦发银行F2计划(期限为1年)。当时银行介绍的预期收益率为0%-16%。但当到收益支付日(2007年12月28日)时,该产品的到期实际收益率却为零。该帖发出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媒体报道称,在这场“风波”中,浦发银行某些分行网点为安慰投资者,以赠送代金券等方式对投资者进行了补偿。昨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就此事致电浦发银行重庆分行客户服务热线。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款产品的合同上清楚地写明了其预期收益率为0%-16%,就说明其到期收益有可能为零。因此,投资者应自己对该产品的零收益负责。此前,浦发银行总行办公室公共关系总经理高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赠送代金券等行为是浦发银行个别分行某些网点的行为,该款产品的合同上并没有补偿条款。
    以上举出浦发银行这个例子,是因为浦发这个理财产品媒体报道最多,公众最为关注,实际上,有些理财产品比浦发的这种产品还复杂,浦发的这款产品虽然是零收益,至少没有亏损,遇到亏损的投资者更是苦不堪言。
    理财产品与基金等一样,许多是挂钩于股票的,既然这样,倒不如直接投资于股票,何必经过一个环节呢?所谓的理财专家,真的能帮助你圆财富增长之梦吗?很难。
    许多人倾向于基金,基金其实也是隔了一个环节的,比如股票型基金,等于你把钱给它,他们帮你投资,问题在于,经过这个环节你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他不说,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基金来回做短线,拿基民的钱不当钱,为什么呢?这些基金和券商有的本身就是一家的,它来回倒腾,要交手续费,手续费出自投资者,受益者却是券商!更有甚者,大搞老鼠仓,拿基民的钱为自己牟取私利!
    由于监管缺位,这些基金凭什么为基民卖力?由于制度漏洞,这些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凭什么向投资者倾斜?
    因为制度漏洞,当那些可怜的投资者交出手里的血汗钱时,当他们试图通过理财专家、投资专家帮助他们应对物价上涨的压力时,换来的往往是失望,甚至被掠夺感。
    因此,除了诅咒人的贪婪与自私,我们更应该推动制度的完善。
    我知道这类文章,对于一位在证券报工作的人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我觉得,必须把这些写出来,只有当一个个画皮被揭开,掠夺者才能有所收敛,才能换来公平与正义。
    除了埋怨,我们还要看不停地努力。
      写于2008年2月28日

    关于股市行情,大家都比较关心,我一直坚持两会前股市盘升的观点,而4200点,也是有关部门的心理底线。最悲观的时候,往往蕴含着机会。在市场充满恐惧的时候,自己的心才要更坚强。
    在这里贴出一篇报道,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当散户投资者无助地交出筹码的时候,看看另外一些人在做什么?我永远诅咒这些掠夺穷人的恶魔!

    中登公司:大量散户上周割肉 抄底大军已全面出动
     2008年2月27日  来源 成都商报   

   来自中登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大量散户已在上周选择了割肉出局,抄底大军也全面出动,这是否预示着底部已并不遥远?

  放弃观望散户抛股急

  中登公司自今年以来,每周都要发布证券账户的周交易状况,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上周参与交易的证券账户较上上周大增了389万户,达到了1542.12万户,增幅高达33.68%,而上上周参与市场交易的只有1153.56万户。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认为该数据是个乐观信号,很可能反映出被套的散户终于放弃了观望,开始选择大量割肉出局。从 上证指数(行情 股吧)上周的走势来看,周一、周二上涨,随后连跌三天,而且呈现放量大跌的状况,下跌时成交量均超过千亿,并在上周五跌破年线,普通投资者在这种跌势中很少敢于买入,理论上多数应以卖出为主,而参与交易账户的大量增加说明前期没有买卖动作的账户也开始行动了,出现股票筹码的交换是底部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
  他告诉记者,股市中机构与散户永远都是博弈关系,多数散户的行为都具有羊群效应,所以当多数散户在买入时,往往是高点,远的不说,近期的例子就是去年“5?30”,而当多数散户在卖出时,市场真正的低点也就不远了。

  散户心理折射市场变化

  事实上,通过连续跟踪中登公司的数据,散户投资者的心态与市场的运行状态密切相关,该私募基金经理结合市场走势,勾画出了散户的心理变化过程。
  截至上周,中登公司一共发布了6周的账户交易状况数据,个人投资者参与交易最积极的是2008年开市第二周,也就是本轮暴跌的前夜,共有2096.41万账户进行了买卖,显然此时散户心态十分乐观,因此交易积极。
  而在1月14日到1月18日这一周,股指正是下跌初期,投资者依然信心较足,因此采取了积极买进、逢低吸纳的手法,参与交易的账户依然保持在2081.8万户的高水平。
  随后的一周,股指开始暴跌,一部分投资者明显被套无法动弹,而新资金也开始畏惧市场的调整,所以参与交易的账户降至1866.5万户。
  1月28日至2月1日,股指首次跌破年线,大量投资者严重被套,但由于信心尚在,不愿意割肉出局,而抄底资金也不见踪影,因此成交量锐减,参与交易账户大幅减少至1368.27万户。
  随后的2月4日,证监会出台开闸新基金的利好,各大股指几乎涨停,但从2月4日开始至2月15日的五个交易日里(中间经历了春节因素),参与交易的账户竟然只剩下1153.56万户,显然多数被套散户没有选择逢高减磅,仍然对市场的反弹心存侥幸,而新资金无法吸纳到廉价筹码,也无法大量入市,所以市场难以出现连续上攻的行情,反弹最终夭折。
  而在上周的最新数据中,参与交易账户猛增了33.68%,这一现象显示出,不少散户终于在蓝筹股圈钱潮的打击下信心尽失,选择了止损和割肉,这正好中了抄底资金的下怀,趁机逢低接货,筹码在年线附近的大量换手,为底部的构筑奠定了良好基础。.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