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我们怎样教孩子做人

我们怎样教孩子做人

 “18只大虾,她旁若无人一气吃了17只。看到只剩最后一个,我才举起筷子……孩子竟张口就骂:‘你明知道这是我最爱的,为什么还要吃?’”作文课上,老师请大家回家问问妈妈生养时的感受。一个孩子在文中述说“爸爸告诉我,妈妈难产。医生问‘只能救一个,要大人还是保孩子?’妈妈挣扎着大喊‘保孩子!’

在过去的一星期里,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的电话如热线般繁忙———许多为人父母者询问:“要给孩子良好的道德教育,你们能提供哪些好方法?”不少教育工作者期望:“德育良方,怎样全面交流与切磋?”
热线源自7天前上海市政协及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论坛”,它如此的牵动人心,甚至连主办者都始料不及。
滴水映日。热线折射着站在新世纪门槛上,面对时代巨变的我们对事关未来一代“道德健康”的深深关切。
当然,坐而论“道”绝非虚无,不说而教则更是育人的精髓。让我们看看———

认知美德靠实践
“18只大虾,她旁若无人一气吃了17只。看到只剩最后一个,我才举起筷子……孩子竟张口就骂:‘你明知道这是我最爱的,为什么还要吃?’”
郭西薇曾被这个故事深深震惊。她说自己永不会忘记那个因不能独霸最后一只大虾,就对妈妈破口大骂的女孩是老师们从来夸奖的大队长!不会忘记那位痛彻肺腑母亲的悲诉“难道这是我的孩子?”
尽管10多年前,初任闵行华坪小学校长时,郭西薇就已发现独生子女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18只大虾的现实还是让她反思许久———今天的孩子是新世纪社会的主人翁,他们在漫长人生道德旅程“起点站”上必须接受最好的道德启蒙!
一种名曰“体验+选择”的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模式随即在华坪校园试行了。迥异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体验+选择”意味着孩子做得多,老师讲得少。郭西薇和她的同事们坚信,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教条只会让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厌恶,只有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认知、体验美德,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自主的选择。
新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就是针对“18只大虾”的,但要让同学懂得孝敬尊长的道理并未挂在老师嘴上,而在学生的肚子上———体育课,每个孩子的腹部都被绑上了大沙袋,他们腆着肚皮,在操场上步行数圈,感受妈妈孕育的艰辛。作文课上,老师请大家回家问问妈妈生养时的感受。一个孩子在文中述说“爸爸告诉我,妈妈难产。医生问‘只能救一个,要大人还是保孩子?’妈妈挣扎着大喊‘保孩子!’”
老师说,那一刻所有孩子的小脸都分外凝重,真挚的母爱让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深沉的情感震撼。于是学校趁热打铁,结合历史讲述古今中外尊长孝老的美德故事;结合语文课“海龟生蛋”隐喻母爱的伟大;老师还编写了朗朗上口的新三字经,首要一条就是从“有美食,先父母”做起;美术老师请孩子们把自己满意的作品敬赠父母,真心体验父母接到礼物的惊喜。
面对作弊歪风,华坪小学不急着抓“现行”,而是选择这个切入口进行“诚实正直”的美德教育。每次考试前,学校推出“荣誉考生”,请学生自我选择。自荐入选的学生被请到绝对无人监考的公共教室去应考;同时,各班也可集体选择是否申报免监考“荣誉班”,前提是全体同学签名承诺。有人问,如此让学生选择学校就真的放心?郭校长说我们承诺了不监考,就是绝对的信任。

培育道德判断力
谁都无法想象,某海内外著名学府的一位学生轻易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竟是买不起一件喜欢的新衣!
绝非危言耸听,这所高校的领导沉痛地告诉我们,这些学生自杀的原因都很琐碎:有的原本是地方状元,到了精英云集的名校成绩不再名列前茅,有的是考研失利甚至恋人离去,竟都会成为年轻生命不堪承受的痛苦。她透露,教育界震惊之余,曾为这一切究竟应归咎于心理还是道德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她的观点旗帜鲜明:心理固然脆弱,但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社会家庭责任的道德失落与人格不健全更是不容回避。
华师大副校长叶建农是从另一个问题阐述相同观点的———为什么女研究生也会被轻易拐骗,因为她同样缺乏道德判断力,茫茫然以为普天下人人皆善。
这些道德判断力培育失败的根源何在?复旦大学教授俞吾金说,这是长久以来学校、家庭把自己的理想世界强加于青少年的失败。由此使得多少青少年扯碎画布,砸烂钢琴,甚至不惜伤害父母。对此,青少年行为越轨问题专家孙中欣博士认为伤害父母的案例接连发生,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追崇智育,以让子女出人头地为最终目的的父母,自身就陷于道德自修的误区。以己之昏昏,又怎能令子女昭昭?
那么如何培育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呢?同济大学吴启迪校长告诉我们,每当新一届学生完成学业,同济都要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李国豪请来,这位学术研究与道德文章皆为世人楷模的长者谆谆教导:“一走上社会,你也许会发现现实远不及理想美好。但请牢记,无数人已在这样的磨砺中完成了大写的‘人’字!”
确实,自觉的道德无法基建在灌输上,用七宝中学校长汪忠海的话说,成功的德育就是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授之以渔”培育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
当然,面对已经存在道德偏差的青少年,再希冀“润物细无声”也许难以奏效了。同样是对于作弊,上海大学的方针是发现一个,退学一个。副校长周鸿刚主张,大学生的偏差不再是认知的艰难,而是源自相应道德约束力的缺乏。

身正为师需垂范
“你们女生学得这么卖力干什么,将来找个好男人就全有了……”
不信吧?这是沪上一位高校专业课讲师在课堂上发表的“高见”。当上师大德育教授周中之闻讯时,这话已在同学们之间引发了热烈的争论。
尽管同行一言对德育努力的消极作用“事半功倍”,但周教授还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和同学们一同讨论下去。最终,师生间的共识是从现实而言,“找个好男人”的“高见”可能不算错,但无论男女,每个人更应当把握的是,自己真正的价值究竟该如何实现。然而周中之的内心却异常焦虑,他和华师大教授余玉花联合呼吁,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绝不仅是德育工作者小群体的事。德育从来贯穿在美育和智育中,每个教书育人者都得砥砺德行,具备经师和人师的道德思想。
两位德育教授说到了点子上———两天前,记者就在公交128路车上见到,一中年男售票员回头冲着身后的两个六七岁孩童瞪眼:“哪能可以把吃剩的东西扔在地上,嗯?”说罢俯身拾起,开窗抛出车外……一旁原已准备批评孩子的母亲哑然了。有人当场评说:孩子原本只缺乏文明,但售票员更“言传身教”了他们不文明基础上的狭隘自私!
无独有偶。正值暑假,与记者相邻的一对夫妇在返校前扣下了儿子的作文,因为孩子真诚地表达了自己极大的困惑:有一天,班主任老师课间刚训导完大家爱护校园环境,放学后就有同学看到她随手把废纸丢在了大街上,这对吗?
一叶知秋。实例似乎都小,但谁都无法否认,它们的负面影响力有多大。正如伦理学者赵修义教授所评价的“书本上说的与社会生活有距离,教育者说的与做的有距离,这是目前道德教育的顽症之一”。而顽症的解决,非得先从育人者自身做起!
------.

TOP

感触颇深.孩子教育,任重道远啊..

TOP

言行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TOP

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
如何教孩子认识被父母过滤后的黑色?
让孩子学会坚强的方式,难道是不停地让孩子摔交,等到摔出老茧子来了,保护层才算有了。
我们教孩子,可有谁来告诉我们这个疯狂混浊的世界到底是怎么了,迷茫中——.

TOP

现在的孩子包括许多大学生,不懂得感恩。可能是只生一个给害的。.

TOP

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
巨大的工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