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王怡 | 一间不完美教会的盼望

王怡 | 一间不完美教会的盼望

王怡 | 一间不完美教会的盼望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wdLHnPFZZP5a8iHF#rd

2017-02-02 王怡 王怡的麦克风

  我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信仰事件,都是反复面对自己的软弱,无力,恐惧和小信,看见自己被世界所威胁和塑造的程度,高于被福音和真理所塑造的程度,而再次决定放弃打扮和伪装自己。





1
教会要活得像另一个国度


可能因为灵性上的疲乏,和内心的一些忧伤,这篇牧函迟迟不能动笔。有时我不想承认这种忧伤和疲乏。正如这周二的同工晨会上,我们分享《以弗所书》的最后一段,保罗的代祷和问候。他很坦然,很自然地,对他所牧养和关心的教会及弟兄姊妹们说,“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

这里的口才,不是很准确的翻译。原文的意思大致是,“当我开口的时候有话语被赐给我”。换言之,这不是在指修辞的能力,而是在指圣灵的能力。保罗请弟兄姊妹为他祷告,好叫他的口中,总是有主的话语,总是有圣灵的恩膏,及这话语和恩膏所带来的能力。

我觉得自己,作为牧师,有时很难这样,不好意思常常求你们为我祷告。虽然以前我也写过一篇牧函,请你们常为我和华生牧师祷告,因为我们需要你们的代祷,甚至胜过你们对牧者的需要。同时,我也很难将代祷的方向,指向圣灵恩膏的、话语的力量。当保罗这样说的时候,岂不是在暗示他没有口才(圣灵的恩膏),或口中缺乏主的话语,或心里缺乏属灵的胆量。岂不是以软弱的,卑微的姿态,有求于他所牧养的对象。好像在说,离开了你们与我的同在,我就无法与主的话语同在。离开了你们在主的话语中对牧者的属灵支持,牧者就无法以主的话语来牧养你们。

然而,正是最后的,这寥寥数语的代祷与问安中,保罗以一种亲密的关系,甚至是祈求一种亲密的、在基督身体中的关系,再次呈现了他所要传讲的“福音的奥秘”,也继续呈现了《以弗所书》的核心主题,即在福音中的,“教会的奥秘”。

福音,因着他的谦卑、坦诚和热心,而显得更加真实。让我这样总结,这是“以福音为中心的代祷和问安”。在《以弗所书》的最后几节经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无能、软弱,和隐蔽的骄傲。奇妙的是,我一旦看到,我的忧伤和疲乏,也几乎得到了安慰和鼓励。

我的忧伤和疲乏,不是来自于前段时间,所经历的外在的压力和逼迫。而是在教会每次经历这样的外在压力、逼迫时,在信徒内部所产生的纷争、动摇和退缩,所带来的彼此伤害、抱怨和苦毒,及对教会的异象与使命的混乱和质疑。

事实上,因着教会的增长速度,大多数会友,之前都未曾真切历逼迫和教会面临的政治压力。事实上,这些年来,每年都会有一些会友,因着秋雨之福教会的异象和使命,带着强烈地在公共社会中被关注、被监控和被打压的政治敏感度,而选择离开这间教会。事实上,有许多信徒,之所以委身在这间教会,可能因着真理的教导,因着公开的会堂,规范的堂会,似乎带来一种体面的信仰生活,或因着对改革宗信仰的、某种模糊的认识和想象;但却对教会在政教关系上的立场,在文化使命上的负担,对教会的“中国福音化、教会国度化、文化基督化”的三化异象,对教会这些年来坚持“家庭公开化”的道路,所经历的艰难和代价,都可能缺乏更深的了解和更肯定的认同。

正如一位长老,回答一位同工对教会为何举行“六|四为国家祷告会”的质疑时说,秋雨之福教会从2007年起,每年都在这一天举行为国家祷告会和禁食。在你还没有来这间教会之前,这个全教会的禁食祷告日和为国家祷告会,就写在秋雨之福教会的《治理章程》中。你也许从来没有认真读过教会的章程,认识教会的异象。因此,你也可能轻忽了自己当初委身教会的誓言。但现在是一个机会,就是藉着我们的真实经历,去不断认识这间教会在福音中和在这个时代,所持守的立场,和所领受的使命。

曾有一位知识界的朋友,这样对我说,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公开场合和群体,像秋雨之福教会这样,在传讲信仰与论及中国社会的处境时,完全无所顾忌,活在真实当中,仿佛你们这群人并不生活在共产党的统治下一样。他说,虽然我不信教,但据我观察,你们是全中国最自由的一个社群。

我说,谢谢你的观察。也谢谢你使用“自由”一词。因为我们显然并不拥有外在的、高于他人的公民权利意义上的自由。我们的自由,仅仅是福音所带来的良心的自由。因为教会的存在和见证,最终就是要让他人看见,他们的一举一动,“就像并不生活在共产党的统治下一样”。

我的意思,并不是特别指向当今中国的统治者。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一间教会,存在于奴隶制度下,那么他们的见证,就是要让人觉得,好像他们不是生活在奴隶制下一样。如果一间教会,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那么他们的见证,也是要人觉得,好像他们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部分似的。为此,如果中国没有制度上的宗教自由,那么教会的见证,就是好像他们活得有宗教自由一样。如果中国没有言论自由,那么教会的见证,就是好像他们活得有言论自由一样。

因为教会是另一个国度。教会必须活得像另一个国度,而拒绝成为这个暂时的、眼睛看得见的、卑贱的国度的一部分。正如我所说的,福音产生一种反文化的文化,一种反政治的政治,甚至一种反婚姻的婚姻。在这种文化中,金钱是准备分给别人的东西,权力是准备服侍别人的工具,权利是准备放弃的利益,爱情是准备被对方伤害的意志,家庭是准备向他人开放的场所。一切暂存的事物,都必须在经过十字架上的翻转和颠倒之后,重新获得定义。

因此,我们在福音中对这个时代的负担,我们对一切事物和行为的认识和讨论,都应该在福音的思维方式下进行,信徒之间的讨论,若不是关乎良心、关乎信心、关乎被爱和饶恕颠倒了的社会真相的讨论,那就不再是信徒之间的讨论,而不过发生在这个世界(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或发生在共产党统治下)的讨论的一部分。

在一个良心和真相被遮蔽的时代,福音必须更新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现实的认识;福音必须打破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谎言,揭示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恐惧;福音必须呈现和面对现实的悲剧。基督徒在这个社会,必须是哪个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在上帝所赐我们的一切伦理道德的标准中,在敬畏上帝之下的公义和正直,是圣约群体区别于这个世界的、道德的核心特征。而这一切的目的,是把我们和我们活在其中的一切,都引向基督的十字架。

我非常感恩的,是归正学堂在为国家祷告月中,对孩子们的教导。老师们给同学们放映了大屠|杀的纪录片,讲解了六|四的真相,又看了流亡海外的一代中如何被福音得着的故事,孩子们读了张伯|笠牧师的逃亡和信主历程。我不敢说,圣约归正学堂,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几间能够真实地教导学生当代中国史、并在福音中去了解国家的罪恶和上帝的作为的学校。但我知道,归正学堂的老师们,真是有信仰和有见证的人,就如学堂的异象一样,他们正在努力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真理的儿女,敬虔的仆人,正直的公民”。

而我知道自己,远远不是这样的人。我是被上帝使用的一件破损货物,是被上帝重生的一个早产儿,是前半生沦陷于这个世界的骄傲和卑贱(这两者看起来何等遥远,实际上就有何等相似)的奴隶,以至于我仍常常活在前半生的回忆中,胜过了活在圣灵所赐的新生命里。

我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信仰事件,都是面对自己的软弱,无力,恐惧和小信,看见自己被世界所威胁和塑造的程度,高于被福音和真理所塑造的程度,而再次决定放弃打扮和伪装自己。信仰,是需要一次次去真实经历的,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揭露我们自己。我们一旦能在教会的圣徒面前,充满了安全感地,体现出软弱和卑微的一面,我们就蒙了赦免、安慰和鼓励。我们如果继续假装自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基督徒,我们就必落入内在的孤独和被隔离当中。

说白了,就是不要面子的基督徒,就得着主耶稣给的面子。死要面子的基督徒,就被这个世界扒光了衣裳。

最后,因着《以弗所书》的经文所受的挑战和激励。我决定再以一处主的话语,在圣徒的团契中与你们分享,圣经所赐下的、对教会的认识和盼望:

19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20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21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22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23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24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25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象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希伯来书第10章)
  



2
教会不是一个集会,而是一个聚会



凯勒牧师,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区别了“集会”和“聚会”。

他说,集会就像一袋弹珠,弹珠被装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连结,都是独立的。换言之,弹珠之间,根本没有“彼此”可言。而在这段经文中,“彼此”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描述我们之间关系的词语。而聚会却像一串葡萄,每颗葡萄同样是单独的,但却彼此相连。它们有生命,是因为它们存在于生命当中。换言之,生命是高于每一颗葡萄的,但你可以说,每颗葡萄,都分享了生命。

所以,教会不是一个集会,在公共集会中,人们可能互不认识,他们去听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讲座,或音乐会。但他们不会为了这个讲座或音乐会而彼此委身。或者说,每个听众都在一定程度上委身给了演奏家,但一个听众并未将自己委身给另一个听众。

因此,不可停止聚会的意思,不仅仅是说,不可停止集会。而是说,不可停止与他人的生命连接,不可停止与弟兄姊妹的团契相交,坦诚相见。不可停止的,就是“彼此”所指向的关系。不可停止“彼此相顾’,不可停止“彼此劝勉”。不可停止在教会中不断地与他人建立生命关系的努力,不可停止通过爱眼睛看得见的弟兄去爱眼睛看不见的神的努力。只有这样的信徒,才是“不可停止聚会”也不会停止聚会的人。只有这样的信徒,才是一串葡萄上的果子。

在某个意义上,这句经文也意味着,不可停止被你的弟兄姊妹伤害,不可停止分担他人的软弱或勇敢给你带来的压力,不可停止去接受来自其他葡萄的关怀和问责,也不可停止被其他信徒批评、刁难、不尊重和一切磕磕碰碰。

教会中始终有两种人,或两种对“不可停止聚会”的反抗。一种人说,如果别人对我的关心太多,三天两头就惦记着我,我就会被吓跑,想逃离这个联系太紧密的群体。另一种人相反,他们说,如果别人对我的关心太少,我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关切和探访不够,生病的时候来看我的弟兄姊妹少于三人,我就会生气,想逃离这个联系太松散的群体。

但正如著名的清教徒麦克谦牧师(就是麦琴读经法的作者)所说:

信徒成就不同,恩赐不同,但在神面前都是一样称为义。不是他们自己的行为,而是基督所作的工使他们称义。弟兄们哪!在基督的家庭里没有什么好夸口的。就是这点使许多人避之不及,他们无法忍受与醉鬼或税吏在同一个层次上,无法忍受要与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垂死的强盗一同来到神的面前。

事实上,这句经文对我们的警告是:
如果我们不能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就是不能与主在一起。




3
教会是基督里的至圣所



我们再看第19节中的另一个词,“至圣所”。

在旧约中,除了大祭司,没有人能进入至圣所。至圣所,是上帝的荣耀同在的地方,也是进入至圣所之人被彻底分别出来的地方。但希伯来书告诉我们一个福音,就是如今藉着基督的血,我们都能坦然进入至圣所。

换言之,教会的意思,就是进入至圣所的一群人。圣徒之间的团契,就是发生在至圣所中的关系。

信徒之间的一切争吵、抱怨和带着傲慢与血气的辩论,都是发生在外院的故事,而不是发生在至圣所的故事。在至圣所中,信徒之间并不是没有不同的观点,但却没有冲突和纷争,因为冲突都被主的宝血遮盖了。或者说,集会的意思,就是在外院集会;而聚会的意思,就是弟兄姊妹约在至圣所见面。

团契,必须发生在至圣所中。每一位信徒,甚至每一个查经小组和其他团契,都可以来衡量自己,有没有真实的团契生活。在教会中,最打动我和鼓励我的,就是那些真实的、发生在至圣所内的团契生活。在真实的团契中,人们会说出在这个团契以外不会说、也没有说出的话来。甚至在夫妻团契中,夫妻们常常说出连他们彼此单独相处时,都一直没有说给对方听的话,无论是赞美,还是道歉,甚至是怨言。

有时候,一对夫妻会轻易说出离婚的念头,虽然这不符合圣经的教导,这是危险、错误并极具杀害力的想法。但在一个安全的、受到属灵的保护、遮盖和劝勉的团契中,换言之,就是发生在至圣所中的诉说,却有机会在恩典中被宽待。我的意思不是说,错误的念头会得到纵容。而是说,因为在至圣所内,主的宝血有能力,无论是赦免、医治还是责备,都大有能力。如果那位丈夫或妻子,不能在这样亲密的团契中,有勇气诉说自己的悲哀、怀疑和叛逆,并得到其他夫妻的忍耐和陪伴。那他们就可能在另外的、不安全的关系和环境中去诉说,而把自己赤裸敞开在撒旦的射程以内。结果呢,凡是在夫妻团契中说要离婚的夫妻,基本上都不会离婚;凡是在夫妻团契之外吵着说要离婚的,多半最终都会离婚。

有一位同工曾当面问我,为什么教会的会友QQ群公约中,不允许公开讨论和批评教会的事工呢。我列举了教会同工守则和教会会议的议事规则,来作对比。譬如,教会的章程要求,凡是教会举行会议,讨论上帝家里的事,都必须以祷告开始,以祷告结束。若有牧师或长老在场,必须在讨论具体事工之前,有主的话语的阅读和分享。换言之,就是必须先敬拜、再讨论。当然,这并不代表有了祷告和敬拜,就一定进入了至圣所。但这表明,任何对教会事工的讨论,都是发生在至圣所内的团契。没有人可以不进入至圣所,就“非法集会”,张口讨论教会的圣工。而教会的同工守则也要求,任何同工,都需要按着次序来表达意见。包括按着《马太福音》第18章的程序,去表达反对的意见。并有责任尊重教会会议的决议,不对外披露会议成员的不同意见或尚未公告的决定。如果同工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但出于在基督里的良心自由,必须在会众中公开其异议的,应该首先辞去职务。

有人问,那我们如何看待教会内部的言论自由呢。我有两个回答。

其一,教会的盼望和上帝的应许,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言论自由”,而是属灵意义上的至圣所内的团契。就如我上面所说,“夫妻们常常在团契中说出连他们彼此单独相处时,都一直没有说给对方听的话”,这才是信徒对自由言论的追求。但这幅画面与“言论自由”无关,与真实的团契有关。我们渴望的,是至圣所内的真实的团契,在那里,我们得着内心的自由,可以敞开自己说一切的话,包括软弱、难堪、错误和不体面的话。但我们不是追求和要求发生在外院的、虚假的“言论自由”。换言之,当我们以福音的思维方式,来思想“言论自由”时,真正的言论自由是什么呢,岂不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吗?只有进入至圣所,才有言论自由。或者说,只有在至圣所内,言论才是自由的,或自由的言论才是有意义的。

其二,即便世俗意义上的言论自由,也从来不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说任何话的自由。言论自由,是承认个人的良心自由的结果,即基于我们的良心,公民在法律上有权得到一个机会或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观点和意见。言论自由是指在言论的内涵和本质上不应当受到事先限制,而不是指在言论表达的机会、方式和后果上不受到约束。事实上,几乎任何言论在表达形式上都会受到限制(主要是程序性的限制)。只要这种形式上的限制没有在实质上剥夺言论的内涵本身,言论自由本身就没有受到侵害。譬如在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言论自由度最高的两个场合,是人们在法庭和议会上的发言(因为在这两种场合下发表任何错误言论,都享有司法上的豁免权)。但你们也知道,法庭和议会上的发言,实际上是最严格地受到形式和程序性限制的言论。

而我有责任,必须年复一年地,反复教导你们,《马太福音》第18章,就是主耶稣给教会内的一切言论的形式和程序性的限制。




4
不完美激发我们的爱心



接着,让我们来看第24节中的,“彼此相顾”和“激发爱心”。

在外院中的“集会”,人们通常都是说不照就人的话,并像弹珠一样,彼此相碰。而在至圣所内的“聚会”,人们很艰难地,但却是有盼望地,学习“彼此相顾”。

据我的观察,在至圣所内的聚会中话很少的人;通常都是在外院的集会中话最多的人。我们罪性的表现之一,就是抗拒、害怕和不适应亲密的关系,于是我们像一个流浪汉一样,留恋外院和广场上的生活方式。就如C·S·路易斯在《真实的基督教》一书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教会就像一套大房子,我只是把你们引到门房,但进去后还有许多房间。他说,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很多基督徒终其一生,吃喝拉撒,都在门房里,从来没有进过厨房,也从来没有进过卧室。

同样地,在任何一间教会,特别是在秋雨之福教会,有很多会友,一直在外院集会,却没有进入至圣所内的聚会。我不只是说,有很多会友,很遗憾地缺乏小组和团契的生活。我是说,有很多参加了小组和团契的信徒,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很抱歉使用这样不恰当的比喻),并未进入真实的“彼此相顾”和“激发爱心”的团契关系。

整本希伯来书都告诉我们,上帝的同在,是要在“群体”即基督可见的身体中彰显出来。福音的转化,是透过群体,来更新个人。神要的是一群人,爱的也是一群人。就连约翰·卫斯理,虽然我们不太同意他的神学,但这位推崇敬虔主义和个体成圣观的牧师,也承认说,“圣经从未提倡独自的敬虔”。

换言之,敬虔的道路,就是在可见的基督身体中的“彼此相顾”和“激发爱心”。

有位夫妻同工对我说,他们感到很反感和难过的,是在会友QQ群中看见许多信徒之间的争论,和缺乏爱心的言论。我鼓励他们说,你只能用面对面地,更直接、更具体的关系,更安全和更能得着属灵遮盖的关系,去改变那些不够具体、不够直接、缺乏目光和肢体语言的关系。所以,去请他们吃一吃饭吧,约着你很反感的弟兄,在家里一起跪下来祷告和唱诗吧。因为一个信徒,一旦尝到了至圣所内的团契的美善滋味,和真实的自由,他就可能对发生在外院的、张家长李家短的蜚语和闲话,失去兴趣,并生出羞愧和悔改的心。

我说,在这方面,我感到自己一样缺乏和软弱,所以需要你们,需要更多的会友和同工,来“彼此相顾”和“激发爱心”。

因为“彼此相顾”的意思,不是偶尔为之,或顺便为之。而是指刻意的,故意的,专门地去担当对方的软弱和过犯。如果对别人有帮助的话,也愿意随时分享自己的软弱、过犯和羞耻。

而“激发”的原义,带有“刺激”的意思。这是一个很强烈的字眼,可能指向“强烈的不同意”,或至少是强烈的与你不一样。这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教会生活就是受刺激,成为教会的一员,就意味着在教会内受到强烈的否定和挑战。

如多马·牟敦(Thomas Merton)牧师所说,“任何宗教性的召唤,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愿意生活在一个或多或少由不完美的个体所组成的团体中”。

但奇妙的是,希伯来书说,这种刺激和挑战的结果,在一个传讲福音真理的群体中,终究会带来爱心的增长。或上帝的目的,就是为了藉此使我们的爱心成长。这话本身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某种藐视和否定,意思是说,如果你的身边没有可以强烈地刺激你、否定你和挑战你的人,你就不可能滋长爱心。严重一点说,如果不受刺激,你的灵性就是一个死人。

有人会说,这怎么可能,这听起来不合逻辑,也不符合我的生活经验。我的经验是,如果我生命中有这样的人,我就信心软弱,爱心冷淡,爱不起来了。

但是事实上,“爱不起来”,正是爱心被激发的前提。一个认为自己爱得起来的人,还活在一种对“爱”的虚幻的自我认知当中。所以,我对你们说,也对自己说,如果在你的家里,或者在这间教会中,有一个人(可能有很多人?),让你感到自己爱不起来。你要感谢主,因为这就是你的可怜的光景被揭露出来,你的爱心需要被激发的兆头。这时你要察验,你必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委身于一间不完美的教会,是主耶稣带领信徒走向完美的必经之路。这就是我所说的,一种反文化的教会文化。或十字架上的翻转和代替。真正的委身是一种个人性的代替和调换。因为基督为教会舍己,在十字架上委身和代替了祂的仇敌和罪人(就是我们)。因此,我们委身教会,渴望和建造至圣所内的团契关系,是且只能是福音的结果。爱一间有问题的教会,或爱一个有问题的弟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调换位置。这就是“激发”的意思。只有福音的能力,才能使我们进入一个被调换的位置。而当我们靠着福音中的颠倒,进入一个被调换的位置后,我们的爱心就被刺激出来了。




5
和青春期的教会一起成长



最后,让我分享一件非常“刺激”我的事。

有一对年轻人,分享他们的恋爱经历。他们说,原本,各自都想找一个比自己更成熟的。各自也是这样祷告的。而事实上,他们都不是对象眼里的、成熟的弟兄或成熟的姊妹。但他们说,是上帝破碎了他们,主的灵感动他们,他们发现吸引他们的,是陪着对方一起成长。吸引他们的,是二十年后的光景。是“想起日后的景况就喜笑”的信心和盼望。

那么,什么是一间不完美教会的盼望呢。如果我们和一群人在一起,只希望在他们中间感到舒服,换言之,和他们在一起,我们不需要去付出、舍己和忍耐;那么,我们其实并没有爱,而是一直假装自己在爱。

上个主日,我和华生牧师,谈到教会的光景和危机,也谈到教会的盼望。我们谈到,青年期的子女,是父母最头痛、最担心的。子女一进入青春期,父母往往就发现自己不会作父母了。于是,我对华生牧师说,也许秋雨之福教会要开始进入青春期了。我们作父母的,能否再与她一起成长。我们必须承认,牧师自己需要恩典和真理,胜过会友们需要恩典和真理。

归根到底,基督徒若不充满在不完美教会中的盼望,他就根本毫无盼望可言。而教会的盼望在于主,不在于人。在于福音的颠倒和翻转的能力,不在于人的软弱和可怜的光景。而在信徒之中呢,愿我这样对你们说,教会的盼望在于你们,而不在于两位牧师,和其他长老。我这样说不是要推卸牧职的责任,而是像保罗一样说,请你们“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

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我和华生牧师,都需要你们的“彼此相顾”。也需要你们爱心的刺激。我们和众长老一样,需要上帝的怜悯。渴望每一位会友,能够进入和经历更深的、在至圣所内的团契关系,也预备着在这种关系中,接受挑战、否定,承担怀疑和批评,也忍耐我们彼此的缺陷。

但我也必须告诉你们,那不可摇动的根基是,没有人可以改变这间教会的信仰立场,改变她在这个时代所领受的异象和使命。这间教会的全体牧师和长老,都是在这一立场和异象之下,被主亲自选召和立誓的。你们,出于各人的良心自由,或者和我们站在一起;或者改变你的誓言,寻求另外的牧者。愿神都一样地祝福和恩待你们,并因你们的缘故而恩待我们。



               在主的召命中爱你们的仆人王怡弟兄
                              2014年6月19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