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心?(楼健)
http://www.weibo.com/p/23041863afab8c0102vjd5
本文原刊于《举目》74期。文/楼健
随着“信心”这个词在社会上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其所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很多基督徒受到了世俗文化的影响,常常误用、滥用“信心”,导致自己的信仰生活出现偏差。
对基督徒而言,“信心”是关乎信仰的“根基性”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那么,信心的对象和内涵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圣经所启示给我们的“信心”?
基督教的“信心”,是不是很多人所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的那种信心?是不是许多宗教的“善男信女”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信心?是不是现代心理学衍生出来的所谓“自信心”?又或者是现今无数基督徒“只要我要求,上帝就一定为我行神蹟”的自我式信心?
不,都不是!新约圣经给了我们信心的定义:“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
信心是什么?信心是“底”,是目前还没有来到、却是我所盼望的一定会来的事情的“实底”;信心是“证据”,是暂时还没有看到、但我知道一定会发生的事情的“确据”。
圣经所启示的信心,并不建立在我们生活中所遭遇的事情上,也不建立在可视的物质层面上。保罗说:“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8)
这是基督信仰非常重要的特色:基督徒的信心,是从目前所生活的暂时的世界,向永恒的国度,做出的跨越时空的飞跃;是站在今生,朝着永恒的方向,对创造了宇宙万物的主宰所发出的呼召,做出的正确回应。
因此,基督徒虽然生活在今生,但是凭著信心,不仅可以认识永恒,并且在今生就享受永远的未来所蕴含的福祉。
我们由此看到,基督信仰跟其他任何信仰之间,有一个鲜明的、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拥有永恒的盼望,这盼望是有“实底”和“确据”的,因为我们凭著信心看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享受到了别人享受不到的。
这个“底”是什么?
只要稍作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其思想和文化中,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永恒”观念。
人类不可能在一个暂时的、会灭亡的世界上找到人生真正的盼望。可是,任何民族要在世上生存,就必须有肯定的、积极的、正面的人生方向——这就是信仰产生的必然条件。
然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以人为出发点,通过对自然界的研究,去探索永恒的价值。结果是建立了各种各样、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这当然是死胡同。我们永远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找到从今生迈向永恒的道路。以这样的方式,亚里斯多德即便推断出一定有“宇宙第一因”,也想不明白“第一因”到底是什么;中国的老子虽然发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1)他却仍无法知道那个“物”到底是什么,只能用“道”这个字来称呼它,又勉强用“大”来尊称它。
我们知道,生活在二度空间的蚂蚁(假如),永远不可能了解三度空间的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生活在三度空间的人类,却具备足够的能力研究二度空间的蚂蚁。同样,受限于时空的人类,也永远不可能去了解、研究时空的创造者和主宰。
幸好,人虽然无法找到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却可以亲自来到人间,向人启示祂的存在。圣经告诉我们:“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1:1-14)
圣经还告诉我们:“上帝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祂儿子晓谕我们。”(《来》1:1-2)
这让我们看到基督教与其他一切宗教在本质上的不同:一般的宗教都是人去寻找神,而基督教是上帝道成肉身来找人。因此,基督教是启示性的宗教,是上帝向人类启示祂自己,让人通过启示认识上帝、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向祂做出正确地回应。
基督信仰中那个信心的“底”,就是上帝及其启示。
因此,基督徒信心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上帝而不是人。当我们说“我有很大的信心”时,一定要非常小心,因为不是我对自己有信心,也不是我对基督教的教义或圣经的字句有信心,而是我相信那位透过圣经把自己启示出来的上帝,相信祂是可信的。上帝才是我们信心的根基,我们信仰的确据和实底。
整本圣经和教会历史让我们相信,上帝绝不说谎、绝不改变、绝不后悔(注2)、绝不背乎自己。而且,世上没有任何的存在比上帝更大、更有能力,所以世上没有任何存在,能够推翻上帝、改变上帝的话语。这是基督信仰的根基。
加尔文认为,信心是我们对上帝的慈爱“不变而确实的认识”。这认识是以基督的应许为依据,并藉着圣灵向我们启示,在我们的心里证实的。
信心与暂时的结果无关
旧约《创世记》第4章,记载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宗谋杀案。亚当的儿子该隐,残杀了自己的亲弟弟亚伯——兄弟二人向耶和华献祭,“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创》4:4),“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创》4:5)。“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创》4:8)。
很多人为亚伯抱屈。既然他相信上帝,而上帝也喜悦他,可为什么当该隐杀害他时,上帝不出手相救?是上帝老眼昏花,还是爱莫能助?还有人觉得上帝不公义——该隐谋杀亲兄弟时,上帝不阻止,之后也不惩罚,甚至还保护了他。
圣经不回答这些问题,却告诉我们:亚伯是“因着信,献祭与上帝”(《来》11:4)。亚伯和上帝的关系,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亚伯的生活和事奉,也建立在“信心”所带来的信仰上,并且产生了属灵行动。亚伯因“信”献祭,因“信”来到上帝的面前,因“信”把他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上帝。
上帝喜悦亚伯的生活和事奉,接纳他的供物。作为亚伯,“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上帝指他礼物作的见证”(《来》11:47),意思是说:上帝藉着悦纳亚伯的祭物,称许亚伯是义人。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义人(参《太》23:35)和殉道者,亚伯因为信仰而被害,因为别人的罪恶而死。他虽然死了,但几千年来,他依然藉着圣经向我们讲话:我们在世上只是客旅,是寄居的。而我们所盼望、所羡慕的,是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上帝为一切祂所爱之人预备的天上之城。
从人的角度看,该隐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力量种地,也拿地里的出产献祭。然而上帝“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创》4:5),因为该隐的思想和行为是恶的(参《约一》3:12)。
上帝允许那一家庭惨剧的发生,也是为了警戒后人:若是不能战胜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罪恶,它就会如影随形般紧贴我们,让我们无法逃避。
信心不看周围的环境
在旧约《民数记》13章,摩西按照上帝的指示,向应许之地迦南派出了12个探子。40天之后,探子带着迦南出产的美物,回到以色列营地,向摩西和以色列会众报告:上帝的话是真实的,迦南地果然是流奶与蜜之地(参《民》13:27)。但我们不相信上帝已经把这块地给了我们,因为“那地的民强壮,城邑也坚固宽大(《民》13:28)。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得到这片土地。假如我们相信上帝,强行进入迦南地,等待我们的就是死亡。
他们完全忘了上帝说过:“我不在一年之内将他们从你面前撵出去,恐怕地成为荒凉……我要渐渐地将他们从你面前撵出去,等到你的人数加多……我要将那地的居民交在你手中,你要将他们从你面前撵出去。”(《出》23:29-31)
真是一群可怜又可悲的人。他们在埃及,亲眼见过上帝加在埃及人身上的10灾,也在红海边目睹了埃及追兵被大海吞没的场面。他们每天都在生活中经历著上帝丰富的供应,也藉着云柱、火柱享受上帝的同在。
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学会凡事仰望上帝、信靠上帝。《希伯来书》作者说,他们在旷野惹上帝愤怒、不断地试探上帝(参《来》3:8)。
当环境对他们有利时,他们击鼓跳舞、感谢赞美上帝。当困难、麻烦来临时,他们就不信上帝,怀疑甚至抱怨上帝。所以圣经说,上帝“就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来》3:11)。
信心不凭借以往的经验
挪亚的伟大,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全人类的祖先,更是因为当上帝吩咐他建造方舟时,他“既蒙上帝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来》11:7),按照上帝的要求,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
当挪亚向周围的人宣告上帝的审判将要来临时,谁会相信?上帝是慈爱的,怎么可能审判人类,而且是以灭绝的方式?亚当犯罪不过是被赶出伊甸园,该隐杀了亚伯,结果上帝还保护了他!
在挪亚的时代,没有什么大洪水的迹象,建造这样一艘方舟(按今天的标准估算,排水量超过4万吨,注3),是匪夷所思的。而且,世上有那么多的动物,该如何区分哪些是蒙拯救的?如何把得救的动物领进方舟?需要为进入方舟的人和动物准备多少食物和饮用水?……
虽然在世人看来,挪亚所面对的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挪亚相信,这一切的未知数尽在上帝的手掌之中,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圣经说:“挪亚因着信……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来》11:7)
信心是依靠上帝的话
有一天,耶和华向亚伯拉罕显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12:1)我们平时无论是搬家还是移民,都要事先做足功课,全面衡量利益得失,然后才能行动。然而75岁的亚伯拉罕,“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来》11:8)。
当他领着家人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地来到迦南时,耶和华又一次向他显现,应许:“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创》12:7)亚伯拉罕信了,并在耶和华显现的地方筑坛。
10年之后,耶和华再次显现,告诉亚伯拉罕,他的后裔要像天上的众星那样无法数算(参《创》15:5)。亚伯拉罕又信了。所以,“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15:6)
圣经告诉我们:亚伯拉罕几十年如一日,“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来》11:9),甚至连墓地都要花钱向当地人购买。然而,因为他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上帝”(《罗》4:17),所以他的信并不落空。在他百岁高龄时,上帝应许他的儿子以撒出生,而且“从一个彷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来》11:11-12)。这就是他信靠上帝的结果。
使徒保罗告诉我们:“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信、望、爱,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三个属灵要素。最基本的是“信”,最长久的是“望”,最大的是“爱”。如果没有从上帝那里来的信心,信徒就不可能产生持久的盼望。若是没有信心,以及这个信心带来的永恒盼望,信徒就不可能领受上帝所赐予的超越时空的爱,就无法战胜生活中必然遭遇的困难和压力,更无法用上帝的爱去挽救这个罪恶世界上的人。
亚伯拉罕“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罗》4:18)。盼望越来越多的基督徒,能够不断地领受上帝所赐的信心,在生活中认识和经历上帝的信实,以此成为生命的根基。
当然,基督徒都是蒙恩的罪人,而且生活在世俗社会中,所以信心常有反复,生活中也会有软弱。然而,我们不必为过去的失败而灰心,人永远达不到上帝的标准(摩西和以利亚也有失败的时候,也曾经求死),上帝会成为我们的帮助和保障。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可》9:24),愿此成为信徒一直不断的祷告。
注:1.老子《道德经》25章。2. 圣经中虽然多次提到“上帝后悔”,但那是用拟人化的语气,描述上帝希望人类悔改,不愿意人类沉沦的心情。3.《旧约圣经背景注释》(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P. 40。
作者楼健,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现居瑞士苏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