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六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重要问题及家长误区.

六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重要问题及家长误区.

胡晓珮老师
胡晓珮: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联合国儿基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艺术儿童工作室创办人。新浪亲子[美术空间]论坛专家主持。
各位家长;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6岁以前孩子绘画的重要特点和妈妈的误区,在此说的6岁不是绝对的标准,对7、8岁的中国孩子同样适用。 大家知道,几乎没有哪个工作室的课程是对家长开放的,而我的课是经过5年的比较研究,可以说是走遍欧洲和北美后,并在国家教委的美术教育实验基地做了实验之后才拿出来的原创课程。无私开放的原因很简单:我希望从家长层面做起,使各位能身在其中,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和自主状态,能成为他们在美术创作行为中的朋友,使孩子有更好的环境,因为孩子毕竟是环境的产物,可是效果如何呢? 部分家长的脑子是彻底洗过来了,但绝大多数还是一时糊涂,一时清楚,顽症在于用自己的“经验”来主观判断甚至干扰孩子,这又是什么样的“经验”呢?——约定俗成的、缺乏欣赏水准和艺术判断力、不知从何时产生的又似乎是顽固不化的经验。 各位想想,如果你的宝贝头疼了,一定会马上送医院找专业医生检查,绝不敢自己做主乱吃药的,这是对他的身体负责,更不会送到江湖医生那里。同样,孩子在美术创作中,本来是这个毛病不是那个毛病,或者根本没有毛病,家长却大胆的充当起“专业”人士来判断“指导”,就不对他的心智负责么?例子举不胜举:有的孩子用色大胆随意,家长会说:别这么乱,你到底要画什么?孩子只能强迫自己从对色彩的直觉中抽身,画出一幅看似清楚的作品,妈妈会说:这多好啊!其实除了整齐僵硬,毫无美感。有的妈妈还会不耐烦的说:你什么时候才能画个像样的东西来呀?!而大多数妈妈会对自己孩子的作品表示谦虚,竟能当着孩子的面说:我觉得XXX画的真好,我们这个总是不行,没天赋吧? 一个台湾的同行朋友曾对我说:真佩服大陆妈妈们的胆量,可以随便说孩子,我要不懂可不敢呀! 今天我是对此深有体会,美术创作是每个孩子都会自然发生的一个重要行为,在这个行为中关系到年龄段的普遍身心规律、视觉发展规律、个体的不同心智成长水平,还涉及美术创作常识和各种审美原则,当我们不明白其中奥妙时,怎么可以有简单的指令和干涉行为呢?当然,这不能全怪家长。 所以,我在此要必须讲讲6岁之前儿童绘画的几个重要问题,让各位在今后依然忍不住要当老师或医生时,可以有据可依。 首先,是关于“形”的问题,这也是大家最为关心,也最易陷入误区的问题。 “形”是事物或物体的“形态”,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请注意,这里的“型”是经过塑造之后的“形”,“造型” 就是创造或塑造出新的超越物体表面形态的“形”,绝不是简单的描摹事物外形。 6岁之前,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 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而不是表达。 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发散式的联想能力,如面对一条直线,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 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对“形”的表现能力,出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大的年龄段甚至是十一二岁孩子的作品中都很难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度等,因为在理解力还达不到时,手是很难跟上的,那更何况是4—6—8岁期间的孩子呢?如果要求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画出像什么的形,岂不是荒唐之举吗?所以,不要奇怪,更不要焦虑,孩子们为什么会把各种各样长条形的东西都画成一条直线了! “形”是具有共性的,比如画一只兔子,把长耳朵个性化地画成圆耳朵时,就不是兔子了,要准确的画一只兔子,需要理解它的构造和各种特征,再加上观察和表现时的心到、眼到、笔到的协调能力,才能实现,才叫画出了“形”。再想创造性地在画出富有个性的“形”,还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夸张,甚至动态的表达!可想而知,这其中的难度和所需要的理解力、表现力完全不是6岁孩子所能达到的。所以,如果在这个阶段去要求孩子画出你认为准确的“形”和“样”,就是不尊重孩子身心发育特征的无知。因而,就出现了简单的模式化的“形”,如简笔画,是成人先勾出概念化的统一形状,再让儿童去模拟,这就叫会画画了么?画出孩子观察到的形了吗?错了! 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能否画出具有自我意向的“形”。 “意向”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方向,自我意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浓缩了对事物的朦胧认识、连接内心与外界之后产生的新的意识。 如果不受干扰,每个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这些意识,还会表现在绘画中,会出现富有想象力的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形”,这个“形”是和他们的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是他们通过童心特别创造与热爱的“形”,如小娃娃、舞蹈的小人、汽车、恐龙,甚至鱼、轮船、火车、树木,他们会在这个图形敏感期内不厌其烦的画着这些“形”,但却各有细节的变化和奇妙之处,这些不是通过被动的模拟才画出的“假形”,而是凝聚了他们印象最深的童年经验与喜好所自发完善的“真形”,是非常宝贵的“原创”,在我的比较研究中,一个中国乡村的孩子和德国孩子相比,这样的“形”都无一例外的会出现,只是打上了民族和环境的烙印。 而强加的、模拟的“假形”是什么呢?就是千人一面的、所有孩子画出来都一样的东西,如太阳、房子、小花、鸟等,来自中国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却画出完全一样的“形”,表面看孩子会画很多东西,实际上却是不顾儿童对“形”的理解能力,用共性的“形”抑制住了孩子千差万别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对“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被禁锢成为单一不变的模式化后,直接损伤了孩子的右脑,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很多孩子不敢画心中的“形”,不敢去面对新的事物形态,或者自我否定对形的想象力,追求与别人一致,无法独立创作。 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机构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抵制不顾儿童的阶段特征过早教授“图形”的行为,像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甚至不主张在8岁前给孩子输入固定的图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学术交流是,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者面对一幅名画,探讨如何对8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教学,亚洲的代表主要是让学生临摹这幅作品,看水平和对形的掌握程度如何,欧美的代表却是让学生看作品,几分钟后就撤走这幅画,看谁能与自己的生活、情感、色彩直觉相结合,把它改造的面目全非?结果是每一幅作品都那样吸引着我们,充满了神奇与创新,又还留住了原画中某个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点,这是何等的差异! 过早的关注孩子画出了什么“形”,把这个认为他们是否有进步,是否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我想不应该再是工作室妈妈对儿童绘画的认识标准,大家应该进步了,更应该头脑清楚。 另外,孩子运用这些具有自我意向的“形”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但如果自我的“形”被家长的无知所阻饶了,那故事也就失去了主角,而不存在了,所以,会画模式化“假形”的孩子,在画中就没有好的故事可讲,这是极为可悲的,实际上是丢失了想象力。 说到这里,可能又会有妈妈担心了:我的孩子就没画出这种自我意向的图形呀!请注意: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特别好动的孩子,他几乎从未静下来画一幅完整的作品,另一个是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图形总是被否定,同时他的心理也存在着表达的障碍。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线条充满了与自身性格和力量相符合的律动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喜欢笔直的画一条线的孩子,他右脑的发散性思维特性一定是受到了某些程度的伤害,绘画是孩子的行为之一,这个行为同样是由大脑控制的,一定要符合科学的特征,线条的动与变才是正常的,符合此阶段孩子的天性。 可以说,不怕画的“乱”,就怕“不乱”,我的课程是严格遵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更不敢违背与儿童天性自然契合的艺术创造规律,对每一个孩子而言,开启和保护他们的创造能力都是最重要的,大开才能够大合,“开”是开放的、无规则的,“合”是闭合的、有归属的,若先“合”,要再“开”就难了,而先“开”,在充分地体验与感受之后的“合”则是自主而完善的,不要在孩子的创想与感知能力还未开启之前就用规则将其“合上”。那对于你们的孩子将是莫大的灾难。工作室中有些孩子就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中,一方面,我们在积极启发,另一方面,又被家长焦虑的干涉,最后,我只能采取到期淘汰的方法。 所以,当你们不加思考的说:孩子,你为什么总是画这些?老也不变呀?真让人着急!你看xxx都会画xxx了!一定要意识到这是极为可怕的伤害性语言,我经常听到妈妈们在一起讨论:我家孩子这么久了还只会画小人!我家的也是,好象没有进步。请认真琢磨几遍我上述的阐述,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允许再问我一次,仅一次啊! 另外,对色彩的直觉能力和视觉的敏锐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色彩的多样、调和之后无穷无尽的变幻,正契合了孩子们闪烁不定的跳跃式、发散式的形象思维特性,所以,加强对色彩的体验和探求、挖掘每个孩子各不相同的色彩直觉,在反复启发与引导后形成各自的色彩认识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但如何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获得自主的经验呢?同样要有尊重他们身心特征、尊重艺术规律的引导方法,所以,我的许多课程都为孩子设计了不同的条件,科学而艺术地引导他们形成对色彩关系的基本认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五花八门,但实际是循序渐进的课程了,其中所积极启发和调动的是他们对色彩的差异性感受,不可先入为主的告诉孩子1+1=2,蓝+红=紫等僵死的教条,这样会阻断他本来就有的探求能力和更加细微敏感的色彩分辨能力。 美术除了被称为造型艺术,在今天还被称为“视觉艺术”,与视觉的感受紧密相连。在6岁之前,包括8岁之前都是对色彩的视觉敏感阶段,只是6岁之前的直觉特征更强于8岁之前的孩子,如果把直觉调动出来形成一种自我的色彩认识,对今后的造型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他们会在表达形态的同时可以自如地运用色彩,形成不同于他人的风格。而过早的强调“形”,还会阻断孩子的色彩感觉,使色彩被局限在“形”的条条框框之内,使得色彩的融和变幻等孩子能够领会和掌握的特点都被封杀在他们还不能理解只能机械模拟的“形”之中。 可以说,这是目前最大的误区。还有一些严重的误区是: 1、轻视过程,注重单一的绘画性结果,把美术活动简单理解为“学习”。 2、盲目比较,忽视自己孩子的个性,不懂得美术创作首先体现着孩子的行为特点。 3、错误认为孩子没有天赋或没有特别的兴趣就不能进行美术创作,其实“美术”对于儿童,首先是一个身心合一的动态行为,每个孩子都有通过美术来协调身心、创意表达、锻炼心智、获得新感受和审美经验的愿望和权利,只是有天赋的孩子会表现出非凡的兴趣,但这是极少数的,儿童阶段的美术绝对不是天才教育。 目前,工作室的课程将按既定的设计和原则一步步的向前走,我认为,对于孩子而言,前一阶段的成效是显著的,他们已经不同程度地调动起了直觉和发散性的形象思维特征,更加理解色彩,懂得色彩变幻与调和的特点,有的还能自如运用,也能在创作中自由表达,这些都将成为他们宝贵的经历而嵌入意识之中,逐渐成为一种表现的能力。好几个刚刚在不同学校上学的孩子都骄傲的说:我在班上画得最好,老师说我的色彩特别棒!我发现他们在学校完成的是教条式的填色,但即使是这样,也显示出不同一般的色彩感觉和运用能力。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的课程将逐渐过渡到对形态的认识,将进一步调动他们对“形”充满联想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希望家长避开误区,更加尊重孩子所显现的自然特征.

TOP

杨景芝,女,满族。1940年9月出生,天津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修业五年,师从卫天霖先生、吴冠中先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42年以来,潜心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研究,把世界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理论和方法。主张重视开发儿童自身的潜在能力,注重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把美术做为素质教育重要手段。竭力提倡通过直觉进行美育,在推动儿童写生和创作教学中起了先导作用。  1、担任职务: ① 首都师范大学少儿文学艺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 ② 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副会长 ③ 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 ④ 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培训中心主任 ⑤ 多次担任国际、国内重大儿童绘画竞赛评委、评委主任 杨景芝教授:儿童大都有绘画潜能 要教会让他们自己画 记者: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认为幼儿园、美术班的美术素质教育应该如何开展?   杨景芝:少儿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艺术精英教育。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儿童大都有绘画的潜能,并非少数儿童独有的能力。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   记者:现在有一种观点是:如何教,怎么学,责任全在老师。您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杨景芝:教师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主导作用,他自身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艺术的高起点上去启迪儿童,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去丰富孩子的情感,优秀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兴趣、性格,然后因势利导,谆谆善诱。艺术素质需要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在此提醒家长朋友,孩子的启蒙教育一定要谨慎择师,不好的教育方法能抑制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了有艺术天赋的孩子。   学画其实是培养悟性 兴趣持久才可能成才   记者: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家长和教师认为儿童绘画实践的目的就是培养小画家,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杨景芝:我认为,儿童绘画训练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画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可以使人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儿童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坚韧精神等等。换句话说,儿童绘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当然,有绘画天赋和潜能的儿童经过科学方式的教育引导后,有一部分会成为艺术家,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记者:我听说你女儿黄欢很优秀,已经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博士生了,而且在艺术的道路上一直很顺,您对女儿的教育有何秘诀?   杨景芝:我的女儿5岁时,我就鼓励她依靠知觉写生,锻炼她的观察力和视觉造型语言表达能力,对她的绘画启蒙比较早。我觉得,如果儿童能长久保持绘画兴趣,就一定能成才。我女儿从幼儿起一直把绘画当游戏,并没有当作志向去刻意追求,直到她读初中三年级时,才决定报考美术专业学校,仅用不到一年的部分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练习,就顺利通过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考试。   儿童画别只看像不像 想象力才是它的精髓   记者:我经常听到某些家长说孩子画的画,苹果不像个苹果,猫不像小猫的,像与不像是评判儿童画的惟一标准吗?   杨景芝:大人们以像与不像作为评判儿童画标准,并不从儿童独特的创造力方面考虑,这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绘画兴趣。是否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儿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   记者:我看到好多的幼儿园、美术班老师上课的模式是,老师在黑板画什么,孩子就跟着画什么,临摹式的少儿美术教育适合儿童吗?   杨景芝:美术教育长期作为一门技能课,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教,才会画,于是卡通画、简笔画成了孩子们学画的教材,慢慢地孩子们习惯了临摹式的教育,渐渐地丧失了绘画的自信。面对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听到他们说“不会”时,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教师不相信他会。如何引导孩子去掉恐惧心理,产生自信心,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的多。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初二学素描为时不晚 烟台娃应画得更生动   记者:现在有不要家长和老师过早的让孩子学习素描,在烟台我听说过7岁的儿童就开始素描基本功的训练,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学习素描才是学到了真本领,您认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杨景芝:在儿童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绘画能力存在着一条发展轨迹,尽管个体之间由于先天素质存在差异,但对每个孩子自身来说学习的过程应遵循这个轨迹。否则,拔苗助长不说,极有可能因此扼杀了孩子的绘画兴趣。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早早接触素描,仿佛素描才是真正的学画开始,不少教师也生硬地把“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套在孩子们的头上,这不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年龄特点,因为素描的学习需要学习者的理性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我建议初二以后开始学习素描也为时不晚。当然,由于个体的差异,孩子在较小的年龄成功地度过了儿童画的黄金期,对客观认识与理性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学习的时间也可提前。   记者:作为我国著名少儿美术教育专家,您对烟台的少儿美术教育有何评价?   杨景芝:我对烟台儿童美术教育现状还是了解一些,在我看来烟台的儿童美术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起步早发展势头良好。烟台的老师们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你们媒体也给与了极大的关注,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但烟台的少儿美术教育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你们送我的画册中我发现有的儿童画画得太精致了,虽然画面看上去很美,但不生动,太繁琐,缺少激动人心的东西,没有表达儿童自己的情感,看多了很累。其实,单纯也是一种美。画册中有些作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希望这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

TOP

面对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听到他们说“不会”时,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教师不相信他会。如何引导孩子去掉恐惧心理,产生自信心,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的多。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
顶这句话,学画画如此,学数学也是如此,关键在于老师是否相信,不教也能学会。.

TOP

其实老师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引领作用是很大的,老师一点都不作为的话孩子最多体现出来的就是本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本能就不够了.

其上的老师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只是那种认为孩子天生就是没有绘画本能而一定要老师示范或者手把手教的方法是不恰当的.这样的教只会让孩子连一些本能的东西都磨灭了..

TOP

绘画中不能表达个人意识, 充其量只是在培养画匠而已, 我们要那么多画匠干嘛?.

TOP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0-8-15 10:40 发表 \"\"
绘画中不能表达个人意识, 充其量只是在培养画匠而已, 我们要那么多画匠干嘛?
可是现在就是在成批量培养画匠呀..

TOP

回复 6#木木人 的帖子

羊群心理
我们也曾参加过画画班, 发现以上问题后就停了

[ 本帖最后由 混凝土 于 2010-8-15 11:3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0-8-15 11:30 发表 \"\"
羊群心理
我们也曾参加过画画班, 发现以上问题后就停了
听过“羊入虎口”的传说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qiaoyimama 于 2010-8-15 11:34 发表 \"\"

听过“羊入虎口”的传说吗
我个人觉得还是家长自己的审美问题,因为我们国内对艺术情操审美的培养原本就是不重视,到了自己做父母的年龄还是无法分辨怎么样的儿童画才是真实自然而具有美感的,很多人往往是把一些匠气的画当作好画,那么孩子学画是成为培养画匠也在所难免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木木人 于 2010-8-15 11:40 发表 \"\"

我个人觉得还是家长自己的审美问题,因为我们国内对艺术情操审美的培养原本就是不重视,到了自己做父母的年龄还是无法分辨怎么样的儿童画才是真实自然而具有美感的,很多人往往是把一些匠气的画当作好画,那么孩子 ...
这你没有说到点上:对艺术的直觉是遗传的,我孩子小学时就动得"冷""暖"色调,牛皮不是崔滴.

TOP

引用:
原帖由 qiaoyimama 于 2010-8-15 11:46 发表 \"\"

这你没有说到点上:对艺术的直觉是遗传的,我孩子小学时就动得"冷""暖"色调,牛皮不是崔滴
呵呵,我觉得对冷 暖 色调的认知是成人教授的结果.但是美术的教学不仅仅是如此,而是要能明晰自己对不同色调的感受,在自己画画的时候也能运用自己对不同色调的感受来向别人传递,以引起观者的共鸣以达成交流的效果.

对艺术的自觉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面的,那种死板的教会让你的艺术自觉就死在潜意识里面了.艺术不是靠象一加一就是等于二那样教的.
.

TOP

引用:
原帖由 木木人 于 2010-8-15 13:01 发表 \"\"

呵呵,我觉得对冷 暖 色调的认知是成人教授的结果.但是美术的教学不仅仅是如此,而是要能明晰自己对不同色调的感受,在自己画画的时候也能运用自己对不同色调的感受来向别人传递,以引起观者的共鸣以达成交流的 ...
肖习了....

TOP

半年前了解到类似的理论,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坚持女儿随意画(5岁现在)。不过说实话,她自己画的还真“惨不忍赌”。但让她说说,还挺有“意境”的。就“坚持”让她这么“发展”吧。但是看到别人家的能拿出很“标准美丽”的作品,而我们的还……心里真还是不太是滋味的。但是看着宝宝画的挺乐呵的,就先随她意了。也许太多的东西真是大人强加在孩子身上吧,给他们多些自由对我们来说是“忍”,对他们来说“乐”,这才重要吧。.

TOP

回复 1#木木人 的帖子

LZ,看了以上帖子,在下不解,是不是对于6岁前,孩子画画就是随意画或随意的想象,家长就说“好”呢?或者能告知胡晓珮老师上课的基本方式,包含那几个部分,或者胡老师怎样表扬孩子。我的孩子很爱画画,特来讨教。.

TOP

引用:
原帖由 SybilMom 于 2010-8-15 20:56 发表 \"\"
LZ,看了以上帖子,在下不解,是不是对于6岁前,孩子画画就是随意画或随意的想象,家长就说“好”呢?或者能告知胡晓珮老师上课的基本方式,包含那几个部分,或者胡老师怎样表扬孩子。我的孩子很爱画画,特来讨教。
胡老师的教学思路什么可以网上搜索一下的.她是北京的一位老师..

TOP

引用:
原帖由 luluweng 于 2010-8-15 20:43 发表 \"\"
半年前了解到类似的理论,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坚持女儿随意画(5岁现在)。不过说实话,她自己画的还真“惨不忍赌”。但让她说说,还挺有“意境”的。就“坚持”让她这么“发展”吧。但是看到别人家的能拿出很“标准美 ...
我觉得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TOP

李跃儿—如何教孩子画画

其实孩子画画的时候,你也画自己的即可。

    我写过的那一套美术教材,上面有很多课程,分为观察、想象、创造、计能、色彩、工具等等;这些课程都可以拿来直接使用。

    这套书是专门给那些自己不是美术老师,又需要指导孩子画画的家长使用的,其实内容很简单,如观察与创造的第一课,是这样上的:

    让家长找三个圆形的水果,如:桔子、苹果和梨,把他们摆成一排,放在一个桌子上,妈妈来画这三个水果,妈妈画的时候,把三个水果全都画成正圆形,故意使三个水果消失了它们的各体特征,然后告诉孩子自己画的第一个圆是桔子、第二个圆是苹果、第三个圆是梨;如果孩子立刻发现了你的问题,那么你就进入课题。这一阶段叫引入。

    第二阶段是等孩子指出家长画的每个水果哪里不对,应该怎样,这时孩子就自然完成了他的观察过程,妈妈可以按照孩子所观察的特征画出正确的桔子;举起纸来说:“谢谢你帮助我,我真的画出了桔子。”

    为了吸引孩子,自己也画,家长画的时候,一定要画的极其轻松简单,不要画的太完美,要一次画好,不能反复涂改,否则会让孩子觉得画画是件很难的事情,不敢下笔。

    你可以象讲故事一样,边跟你的孩子嬉笑着,讲述着,边给你画的桔子画上帽子,长上胳膊、腿,这样你就把桔子作为一个创造母体加以改造,让你的孩子发现绘画这种语言的迷人之处,并怎样去使用绘画的语言。这个阶段,你的孩子不但观察了,表达了,也创造了。

    在你这样做之后,千万不要急着催孩子自己试一试,你可以旁若无人地自己玩得乐在其中,并在你孩子极其感兴趣的时候,突然有事离开了画画的场地,把你准备的纸笔留在那里。可是你千万别让你的孩子发现你在别处偷偷观察他是否在画画。如果他没画,你可以“忙”完自己的事后,象拿起勺子起饭那样随便地拿起笔,接着往下讲刚才小桔子长上了胳膊、腿,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去找苹果弟弟,你还需要根据你孩子的耐力和兴趣来决定是将苹果错画成梨呢还是不要错画,因为,有的孩子发现成人总是犯错误,他会急于抓起笔来自己去试;有的孩子在成人反复犯错误后会变得不耐烦,因而离开。

    做为观察能力培养的第一课,你可以自己把它做完,也可以让孩子帮你画上水果旁边的草坡和天上的白云,以及某个水果头上带得小帽子。

    至此,这个系列课程就可以延展下去,等爸爸回来了,做完家里所有的事情,大家坐下来,一人一句把编故事,然后每个人用连环画的形式把这个故事画下来,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作品完成后,某一天,一家三口把画都贴在墙上去评价一番,如“谁画的最幽默”; “谁涂的颜色最好看”;“谁画的水果人物最有创意”,这一步,我们叫做提升----通过评论自己的画而获得审美的提高。

    通过讲述这一课,我想大家可以大致了解我们美术课的形式。一个系列课程其实是非常讲究的,一定要懂得孩子发展的需求才能将课程设制的比较好。

    如果没有教材,孩子胡乱画又极其无聊,家长也不会画,那就跟孩子一起学吧,无论如何,家长都不会让线条无聊地在纸上乱飞。建议可以听着音乐,随着音乐律动画画;可以画家里某个人的肖像,但千万不要认为非要画得象。孩子并不要求这个,他只要知道他的线条可以受他的手的控制,按照他的意思运行,他就会试着去画出各种他想画的图形,这时,无论他画出什么样的东西,他自己都会非常得意。你要做的只是让他给你讲述他画的画,和你对他的画的误解即可。

    不过,要找到可以帮助你的教材和老师还是非常重要。.

TOP

回复 16#木木人 的帖子

谢谢您。很多时候大人也要不断学习,包括学习新“孩子的童年”哦!.

TOP

回复 17#ccpaging 的帖子

呵呵,正想着推荐李跃儿,没想到CC捷足先登
李跃儿著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很多篇辐谈到教孩子画画.

TOP

回复 19#嗲虫妈 的帖子

胡晓珮老师和李跃儿老师说的是画画。
学习数学、语文、英语也是相通的。
知识和思想是需要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与感悟,再好的老师都无法把这些东西倒进孩子的脑子里边。
真正的好老师懂得如何打开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提供一个供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个在自由的空间自由戏耍的同学,绝对可以令任何一个人感动的。

前几天看达人秀,有个台湾的评委(我忘了什么名字)对选手说,你的天资很好,但是从这首歌里边,我听不到你在音乐里边玩耍。.

TOP

其实画画和音乐等艺术都是和人的潜意识非常接近和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学习艺术的人灵性会非常强.(当然这不包括培养画匠的艺术教学,这会让孩子的灵性消失殆尽).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8-17 11:19 发表 \"\"
胡晓珮老师和李跃儿老师说的是画画。
学习数学、语文、英语也是相通的。
知识和思想是需要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与感悟,再好的老师都无法把这些东西倒进孩子的脑子里边。
真正的好老师懂得如何打开孩子的心灵,激发 ...
天资就是这个人本能的东西,本能的天资再好,也需要引导和培养的.我估计这个选手没有碰到一个好的老师..

TOP

回复 17#ccpaging 的帖子

我还是从这个帖子里看到,美术和其它的所有的东东,都是孩子生活的延续,都是思想的表达。这样的玩孩子才会觉得有意思。而且,泛泛的好,窃以为不可取( ,哈哈),因为孩子会被你的表扬所迷惑,没有想法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没用的。为了防止孩子被引导者束缚,窃以为最好的方法是,引导者和孩子干不同的东西但又有相关性,可以孩子画一部分,引导者画一部分。我觉得李跃儿的方法唯一不好的一点是,主动让孩子画,如果孩子可以表达还好,如果不能就说对孩子的兴趣的冲击。如果孩子没有画画的意愿,千万不要让孩子去做,孩子想表达了,自然就会出现欲罢不能的结果。.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