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如何走出阵痛期?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9-01-20 10:50 网络编辑: 刘春燕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作者: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它正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自主招生与实施已久的统一高考的差异,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担心和疑虑。甚至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实行自主招生对于学生究竟是“增负”还是“减负”?这是由于各高校的考试时间不一样,考试模式也不一样,造成了一些不愿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的考生,会疲于“赶场子”。
到底高校招生是多元化好,还是继续走高考独木桥好?按照很多考生“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的观念,有些人觉得多元化甚至反而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大多数人至今还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劝告,即远不是每一位考试高手都适合于角逐自主招生,相反地平日里考试成绩欠佳的学生也不见得不会被自主招生所录取。这个事实,大概要再过几年之后才能为广大中学教师和家长所接受。大多数人至今以为,好学生走到哪里都是好学生,管他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还是别的什么模式下。随着高校招生的多元化改革,学生要学会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升学途径,而所谓“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并不值得大力提倡。但是我们无法勉强人们摆脱这种观念,我们宁愿把这种非理性的观念看作为自主招生推行过程中的阵痛。
现在,自主招生训练班也在某些地方的中学里应运而生,而且针对不同高校的要求,办起了不同版本的训练班。但是,训练班显然不应是自主招生的派生物,而是应试教育的流弊。中学要办考前训练班,那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套路,许多人认为任何考试都是可以运用这一套路来运作的。至于这种训练是不是灵验,只有等考试结果出来,才会使他们的头脑清醒起来。
自主招生考试需要凸显其与应试教育迥异的特色,要与统一高考拉开足够的距离,但是这需要若干年的摸索才能达到。从今年清华和北大自主招生的笔试命题来看,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要是采取与统一高考大同小异的选拔标准、大同小异的命题思路,难免会带来考生“赶场子”和中学开办考前训练班的后果。自主招生才刚刚起步,要求有关各方回归理性还有待时日。
社会对于自主招生最普遍的疑虑之一,就是担心自主招生将会为招生腐败广开方便之门。如何有效地抵制腐败,无论对自主招生,还是现行的统一高考都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但是要以腐败为由反对实行自主招生,应该具体举证。事实上评判的标准并不在于自主招生能不能确保杜绝腐败,而在于一旦腐败事件发生了,能不能有效处置。当然,我们有理由期待与自主招生相配套的廉政措施早日完善,也有理由要求把自主招生的规模限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
高校招生改革究竟是采取渐进的方式好,还是需要设计好了明细的方案再付诸实施,一步到位?我认为,教育改革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它不同于建筑,画好了图纸,照着施工就行;也不像演戏,写好了剧本,照着排练出来就可上演。有些人批评自主招生不应该局限于高校所在的大城市,更不应该局限于重点中学。但是要区别两种情况,究竟是在试点的过程中出于谨慎的考虑而没有一下子向全国高中铺开,还是自主招生的模式本质上就不适合于更大范围的考生?如果是前一种情况,那就是无可指责的。高校招生改革唯有在试点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随之逐步走向成熟而逐步推开。在自主招生的起步阶段,规模尽量小一点,这是完全必要的考虑。
有人指责自主招生的命题对考生的知识面要求过高,对农村考生是不公平的。但是说农村学生的视野比城市学生还窄,是一种偏见。什么叫视野?农村学生不但对动植物的知识比城市学生宽广得多,而且由于他们对农机具接触得多,使他们的机械知识也超过了大多数城市学生。谓予不信,不妨出一道其实是最简单的题目,考考学生对水稻和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的了解,只恐会有很多城市考生答不出来。若论视野广阔,当下城市学生的现状决不比农村学生来得乐观。作为批评者,切不可带有任何偏见。
已经有人提出了自主招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自主招生的阵痛期也许才刚刚开始,评判其利弊得失也为时过早。自主招生主要是为招收特质学生而设的,所以对它的评价,首先要看通过这种形式是不是发掘了一批在统一高考的模式下不易脱颖而出的高素质人才。只要这一优势得到确认,自主招生就应该继续推行,它所存在的问题,应该在推行的过程中去寻求克服的办法。而社会对自主招生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完善,应该持容忍态度,支持它度过阵痛期。
如果说自主招生这些年来需要作哪些重要的反思,那就是到2008年推行自主招生的院校已经达到68所,推广的速度偏快。因为无论是试点院校招生办法的成熟程度,还是考生、考生家长和有关中学对自主招生的了解程度都显得不足,这也是自主招生招致某些非议的一个原因。笔者以为,自主招生在当前情况下应该重在做强,要多开展有深度的总结和探讨,不断改进和提高,而避免规模拓展得太大。 (文/浦家齐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摘自解放日报)
--------------------------------------------------------------------------------
本文共 1 页 1 转到第 页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