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平衡6
(......)
发表于 2008-11-21 13:38
只看此人
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中国官员不会“说话”
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
中国官员不会“说话”
(2008-11-21)
早报导读
中国明年失业率可能高于4.5%
[中国式的“街头民主”] [中国政情]
[尼逊战略的终结和共和党的未来] [美国总统大选]
[标普指数创11年新低] [全球次贷风暴]
中国:吴建民:中国官员不会“说话”
国际:索马里海盗今年收入数千万
观点:中国跻身“世界领导层”之后
● 于泽远(北京报道)
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昨天在官方《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一些中国高官不懂得如何同外国人交流,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充满套话、废话和空话的无效交流上,指出交流力缺失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浪费。
吴建民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被扭曲,既和外国媒体的报道有关,也和中国官员尤其是新闻官员交流能力的欠缺有关;虽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懂得与世界交流的人才还太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吴建民说:“有时,我会很纳闷,我们中国人怎么搞的?好像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为什么我们的官员到了国外,几句话能把别人的兴趣调动起来的人这么少?这里面,不懂交流学是重要的原因。”
他透露,在他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的时候,每年光副部级以上的代表团就要接待200多个。“很多代表团在介绍他们那儿的投资环境时,都喜欢使用一个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词:热土(hotland)。还有,不少国内去的官员喜欢大嗓门讲话,念稿子念得满面通红,长篇大论。”
“有的代表团,万里迢迢到国外招商,请了很多人,介绍自己的省份或者城市,结果一上台先说天气,‘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好不容易讲到正题了,又是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话语,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充满套话、废话和空话的无效交流上。一些官员喜欢一上台就是‘尊敬的××、尊敬的××’,八个‘尊敬的’下来,三分钟就没有了;还有的官员讲话喜欢穿靴戴帽,滥用‘世界领先’、‘国际水平’等形容词。有些话自己人听了也许很高兴,但外国人听了就不一定了。”
吴建民还透露,他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时,一些地方负责宣传的官员想请境外记者到当地采访,打算好吃好喝好招待,再送些礼品,让境外记者多给报道报道。吴建民说:“这样能行得通吗?我回答说,恐怕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你不提供记者感兴趣的信息,他才不报道呢。”
吴建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自古中国人的哲学是“敏于行,讷于言”,“能说会道”的人容易被批评为夸夸其谈,而不善表达的人倒是人们表扬的对象。一些中国官员至今仍习惯把自己“藏”起来,认为言多必失。另外,中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忽略交流能力这一基本素质培养。
北京大学有关学者对本报说,中国官员不善与人交流其实是官场上的通病。多数官员不但不会和外国人交流,也不会和国内民众交流。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曾这样总结官员的“说话”能力:“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
与官员体制有关
这名学者指出,中国官员不会“说话”与官员产生的体制有关,也与中共政治长期使用模式化的官话套话有关。由上级任命的官员产生体制让官员在正式场合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则,只说“正确的废话”也就是官员套话以求自保;而这些官话、套话连很多中国民众都听不懂或不愿听,拿到国外自然更没人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