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教育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

教育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

转载: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

时 间:2009年2月25日10:00
地 点:教育部北楼七层大会议室
主持人:《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文件组组长孙霄兵
主 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



[文字实录]

  [孙霄兵]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今天《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向大家征求意见。我们这次征求意见也是属于《规划纲要》制定整个征求意见过程的一个部分,近期就大家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专门请大家到教育部来听大家的意见,直接地进行交流。

  今天征求意见座谈会的主题是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大家始终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育管理工作者都要碰到的问题。这一次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有关改革的问题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主题之一。所以,《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非常重视。今天教育部有多位司局同志出席,我简单介绍一下。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李光明;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赵建武;教育部基础二司课程处调研员沈白榆;教育部学生司招生处调研员苟人民;教育部考试中心科研处处长韩家勋。我是教育部政法司司长。今天来的这些同志说明了在教育部直接和考试、招生相关的所有的司局都到齐了,也就是直接听取大家的意见。

    今天请来了在座的各位同志,大家或者是对考试招生制度有非常深刻的关切或者在这次征求意见当中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办法,希望大家今天不要有任何的顾虑,畅所欲言,希望大家给我们提有价值的意见。我们时间也很宝贵,一方面要指出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出改进的意见,究竟怎么改比较好,比较符合我们人民群众的要求,同时又比较可行。因为我们国家考试的问题涉及到的人非常多,我们光一个普通的高考,参加的人就超过一千万,录取的人超过六百万。所以,怎么样让我们的考试、招生既能够保证公平,又能够为国家选拔人才,又能够减轻受教育者的学习负担。可能这里面还不只我讲的这几个方面,还有多种的价值追求,如何把它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而且落实到制度上的操作,这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今天就是多听大家的意见。

  

  [吴彬]我是雨润花教育书店的。我想谈关于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的问题,对此问题我持否定态度。我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认为高中阶段应该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重点在面,而不应该在点。一个人走向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他的工作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追求,但是他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全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我国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其中很多人走向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究其原因,就是知识面过窄,没有一定的视野宽度。从知识的角度讲,绝大多数人的视野高度我认为不是单一的深度不广,而是由于二者有机结合造成的。再如,我国目前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以银行业为例,因为我是学金融的,对国内银行业比较了解一点。目前缺少人才主要是既懂金融知识又懂计算机,或者既懂经济又懂其他专业,有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但我认为高中阶段不应分文理科,中国的教改才能与高校改革更好地衔接。

  第二,高中文理分科强化了学生偏科行为,不利于今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里我以我儿子为例,我的孩子现在就读北京一所中学的高三理科实验班,他上高一的时候就非常漠视历史、地理的学习,作为我,比较注意孩子全面发展。我对此问题也很担忧,也很重视,我也多次和他沟通交流,发现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我说难道是他没有兴趣,他很小就特别愿意看历史、自然,对时事政治也比较关心。但是为什么对这几科比较漠视呢?他很明确,自然,上高中以后,他最终决定要上理科,高考这几科不考,现在的孩子都很现实,据他描述,在高一没分之前,高一的时候,实验班的学生大部分选择理科,他上这三门科的时候,他们班很多学生都做数理化作业,他认为他也可以,他没做至少他在听课,我觉得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我认为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弊端比较多。

  第三,高考增加考试科目与增加学生学业负担没有必然联系。也许很多人认为高中阶段文理不分科,高考可能要增加考试科目,很自然地会想到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本来这些年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减轻课业负担,素质教育提上来了,负担没有减,我认为和高考科目没有关系。昨天晚上我在准备提纲的时候,我也和我的孩子探讨了一个小时。我们谈到增加科目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我认为增加科目,怎么样把不增加科目的矛盾处理好,我觉得可以把高考的难度降下来,因为是综合教育,面是最重要的,如果把整个难度降下来,偏题、偏题少出或者不出。同时我认为应该逐步提高与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比重,给更多的学习不拔尖但综合素质特别强,因为这种考试体现不出来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比专科成绩特别突出的孩子多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觉得这样会更公平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国家对专才的选拔和培养。因为我孩子高三也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我理解现在自主招生不是选择优秀的人才,高考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大学需要在哪些科目当中比较突出的学生,或者高考有些综合能力体现不出来。我还是拿我孩子为例,我们教育部在自主招生、保送生有一个杠,我认为这个很好,就是参加全国数理化全国联赛,各省市赛区一等奖的,很遗憾我的孩子数学、化学北京赛区都是二等奖,而且数学是二等奖的第二名,他都感觉到很遗憾,我觉得这个杠杆应该有。但是他们中学够保送资格的杠有四个,拿两科以上二等奖的只有我孩子一个,但是清华、北大每个学生是6名,按照我理解,他可以考虑他在高中阶段的综合成绩,因为他竞赛成绩不是太靠前,因为他综合这几科的能力不是才靠前,比如三、四名,按理来讲是学生最好的,一般按高三以后的成绩为主,这个规定是合理的,但是大的方向我认为各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不完全一致。

  此外,我认为应该把高中的体育成绩像中考一样进入高考成绩,这样规划更科学,也更公平。我拿几个数据来说明体育进入高考的线,据北京教委2009年公布的数字,北京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已经连续二十年下降,我想这几年也不会有好转,因为我离一线的中小学比较贴近的,我经常拜访老师,特别是体育老师。现在孩子的运动会我也参加,我比较认同西方的制度,学校的大型活动家长都去。我们现在很多运动会,很多在座的中学时代的一些项目都没了,长跑是1500米最长为什么取消,是没有时间吗?害怕出事,现在孩子承受不了那么大容量的锻炼,铅球、铁饼、标枪一律没有的,这个是我有发言权的。还有就是现在的肥胖儿童,在北京来讲,肥胖儿童占整个人群的25%。另外,健康问题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孩子,现在亚健康状态的,中国有70%,北京、上海、广州接近75%。同样的中国体育在30%,美国一些发达国家的运动人口占80%。所以我经常跟孩子讲,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我认为体育成绩在中考当中按什么比例来算,这样重视体育,现在家长不重视,学校同样不重视。去年我看有报道说提倡冬季长跑,我觉得光靠提倡是不够的,素质教育提倡多少年了,为什么没有落到实处,我觉得就是引导力度不够。



  [杨建宇]很高兴参加这次征求意见座谈会。今天这个会议让对《规划纲要》提点意见,因为没有拿到《规划纲要》。我谈的意见可能和在座的不一定一致,仅供大家参考。

  我是1977年大学毕业生,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一直在关注高考。应该说直到目前为止,高考的制度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国情就是这样,人口太多,基数太大了。实际上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最好的考试方法就是“面试”。参加考试谈几分钟,他的素质、他的水平全都能看出来。但是咱们这么多人不可能做到这样,一千万多人参加高考。我们退休的一位老校长曾经说过,他说现在的高考制度确实毁掉了一些孩子上大学的梦,但是圆了更多的孩子上大学的梦。所以,我们反思一下,包括十年动乱停止高考招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当中那种推荐式的工农兵大学生上学,实际上上学都是一些什么人?我当时查了一下,都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公社党委书记的儿子等等都是这些人,不能体现出教育制度的公平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觉得现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比如刚才几位同志发言都提到了,关于务工子女高考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平衡是历来都有的现象,但是原来这个问题不突出,因为我们口袋里就那么点钱,不可能办事出去更多的事情来。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收入越来越高,公众积累基数越来越大。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得进行改革,不改不行。

  首先,高考的功能强化的太厉害,名副其实就是一个指挥棒。从我所在的高中来说,中学的教育,它的任务是基础教育,小学、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仍然是基础教育,所以叫中等学校,可是现在偏偏就把高校选拔考生的任务就压在了高中学校。我觉得这是一种策略上、战略上的失误,学生一进高中,马上就瞄着高考,完全用高考来指挥我们的教学,来指挥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像我是多年带高三毕业班,成天就是教孩子怎么得分,选择题是选B还是选C,有什么办法能得分高一点,这一辈子等于就做这些事情,我觉得这个有悖于我们的教学规律。其实我觉得这个工作不如交给大学,我们现在的考试实际上是一种机械化的一刀切式的考试。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当然会考试也是一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牺牲了他的个性发展为前提。我们现在高中教学就已经在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选拔,但大学我觉得更应该发展个性能力选拔。我这些天就在想为什么我们体育运动发展的那么快,在奥运会上能拿金牌总数第一,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我觉得跟高考制度不无关系,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你再有创新,高考分怎么样,够不够上线的杠杆。所以,我觉得高考不应当把担子放在中学。我建议能不能把这项工作完全交给大学,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做了,今年又进一步扩大了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能不能做得更彻底一点,全都交给高校。

  据我所知原来我们老的教委曾经跟清华大学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能不能自主招生。其实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招生,其中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我可以考这个学校也可以考那个学校,考试时间都错开的,这个学校我没考上,我别的学校考上了,或者两个学校我都考上了,我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学校,这就出现了一个经济的问题。当年据我了解,清华大学为什么没有承担自主招生工作,就是因为经济的问题,但是那时候比较早,至少是十年以前。现在的经济发展,各校应该有能力做这个工作,自主命题、自主招生,还有可能出现一个矛盾,比如大家都想上清华、北大,扎堆的现象,我这个月刚陪校长从法国考察回来,法国在高中里面办预科班,如果你要想上一流的大学,想上好的大学,那就参加预科班的学习,它的学制是两年,两年以后参加这个学校的高考,你如果考不上还可以复读,考上以后是从大三学起,所以整个时间也不耽误。我要是不想上一流大学,我觉得上个一本、二本就满足了,那就参加各个学校的普通的招生考试。这样大学才知道什么学生适合继续接受大学的高等教育,现在把这个工作交给中学,中学怎么能够考察出他是不是能够继续深造,不知道他的个性究竟适合哪一方面的发展,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能不能淡化高考,教育部把这个工作揽下来,实际上找了更多的麻烦,有命题、考纲的制定和怎么实施,不如把这项工作交给大学。

  对于中学办学的优劣评价问题,也不要用高考来评价,因为它承担的任务不一样,要是以高考的水平,有多少学生能参加高考,能考上一流大学,能考上清华、北大,这样来评价这个学校工作做得好与不好,评价校长的工作好与不好,评价教师的工作好与不好,我觉得把中学的性质给扭曲了。我觉得大学应该进一步扩大招生,现在的经济能力应该可以达到。至于会不会影响大学的教学质量,是不是可以参考国外的那种形式“宽进严出”。这是我的第一条建议。

  第二,关于高考的命题问题,一定要降低难度。中学还是基础教育,结果现在高考题搞得非常难,而且在那种细腻的地方来考察学生。北京高考连续几年了,不管是单科状元还是总分状元,都是女孩子,我当然不是说女孩子就不能得状元,但是连续这么多年,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我们考虑。我做过统计,学生失分,70%以上就是粗心,而在这方面女孩子比男孩子有优势,男孩子粗心。所以,争得到白热化的程度,在顶尖的凤毛麟角的群里,女孩子当然占优势,男孩子70%以上是属于粗心,20%以上属于遗忘型的,不到10%是属于概念型的。所以,我们考试考到这种程度,在1分、2分上,在细心不细心上分出优劣,这种是限制了学生活泼的创造性思维。再有命题科学性的问题,能不能利用这些资源把题出的更好一点,科学性更强一点。还有阅卷的问题,学生的成绩最终体现在阅卷的结果上,所以阅卷对于公平竞争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但是我觉得确实存在着阅卷误差的现象。比如语文的教学老前辈“张雄”先生曾经任过语文高考命题组组长,他曾经做过一个课题,就是减小作文阅卷的误差。后来我就问张院士研究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他说有办法,一个就是延长阅卷的时间,我多年参考高考,任务逼的非常紧,上面说十天必须阅完,但是到了考试院规定七天,到了考点就是五天结束。大家都知道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萝卜快了不洗泥,时间那么短,怎么能够确切的评价出一份试卷的优劣。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灾难性的90秒”,说看一篇作文绝对不会超过90秒,当然这确实有点夸张,不会再这么短时间评分。

  还有就是用微机来阅卷,2008年北京开始引入微机。在此之前是一篇作文看两遍,两个人一组,我看一遍给一个分,我的搭档再看一遍再打一个分,因为都是纸质的,都写在上面,所以我判完分以后,他受到了我那个分的影响。引入微机以后,就可以背靠背,我给一分他看不到,他再给一分,如果误差在5分之内取平均值,如果超过5分,再由第三者进行打分。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阅卷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个问题我提了多年了,因为工作量非常大,阅卷很艰苦,高考6月份结束,等于其他年级还在上课,不可能动用其他年级的老师,只能是高三老师阅卷,一般都不愿意来,因为收入很低很累。阅卷老师尤其是判作文的老师,一定要持证上岗,当然我们现在在培训,短短的半天培训不能解决问题,得资格考试,得持证上岗。当然,总体来看水平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做到了公平,但是看落到谁身上了,误差在1%,但是这个1%对这个孩子来说是百分之百。所以,阅卷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得好好想一想看怎么解决。

  总而言之,我觉得高考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它影响的不是小问题,它影响的是关于我们几代人的问题,影响着我们社会发展的问题。从数量上来看,一千万人参加高考,加上他的父母,再加上他的亲戚朋友,在中国这个社会上,它的影响面是很大的。所以,一定得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现在世界闹金融危机,中国也卷入其中,正是因为金融危机,反倒给我们带来一个契机,我也看到了国务院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也包括对于教育投入的问题,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所以能不能借着这个契机能够改革的步子走得快一点,改革的步伐走的大一点。比如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我看报纸上说温总理为这个问题睡不着觉,现在能不能尽可能地做到教育资源能够均衡一点,现在是“马太效应”,学校越有名,办得越好,给你投入越多。教育资源越差,本来偏远的山区、老少边穷的地区,本来就差,投入再少,就难以维计。比如说能不能搞教师流动,我们学校现在在职的有17个特级教师,其实真正由我们学校自己评的只有6人,另外11个都是从全国各地引进的,学校名气大、待遇好,所以把人家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学资源都给挖过来了。现在北京市也出台了一个政策,比如对特级教师的要求,要求特级教师每年必须有80个学时参加支教工作,但实际上落实不了。我们学校就提出来了,你走了,你支教去了,我们学生谁教啊,我们培养的特级教师,你为别人服务去了,他们那儿就通不过,并不是我们不愿意为资源贫乏的地方服务,是不是应该形成一个制度。最近我看“讲师团”这个形式被否定了,可能效果不是很好。比如特级教师定期、定向地去支援资源贫乏的地区,我觉得这是可行的,形成一种制度。尤其是刚刚退休的,比如我,我现在拿退休工资的,但是学校让我创新课程,我觉得我身体还行,比如到贫困的地区,生活照顾的好一点,能够定期地在那儿半年或一年来讲课、听课,我觉得我愿意做这个工作,凭我现在的经历、经验,我还是愿意做这个事。像这些问题是不是应该多考虑,否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象会越来越突出,它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刘国平]刚刚听了老师和学生家长的谈话,我自己感触比较深。像刚刚这位清华附中老师谈到支教的问题。我先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是来自四川一个小县城的小镇,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是教体育的老师给我们上语文,我自上初中以来,我的语文都是瘸腿的一科。我现在是研究生,也不是研究这个方向的,我就从宏观的、从改革具体的目标、价值取向和一个最基本的着手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改革目标的问题。像刚才孙司长谈到有多种价值追求,教育如果说培养人的,那招生考试制度就是选拔人。我们招生制度改革,就招生制度改革来谈改革的话,我觉得谈不好这个问题。因为教育毕竟是百年树人,是一个全程的问题,所以必须把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来谈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拔到底选拔优秀还是体现公平。之前大部分老师、家长主要谈的是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其实我在这里也想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谈一下教育公平的问题。

  学生从出生开始,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分成不同阶层,以后的上升渠道都有很明显的区分。所以,我感觉高考改革最关键的一个改革必须是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在基础教育这个地方入手,才能体现出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从我自己身边的问题谈起,进入大学之后感觉农村的改革越来越少,就连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说温总理也提到这个问题,跟他们那个时候上大学的时候比起农村的改革越来越少,而且个人的出生越来越决定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我身边的研究社会学的同学说这个社会阶层流动性问题是历朝历代都必须存在,而且是否流动是关系着社会稳定的问题。而实际上农村的孩子以前跳出龙门的唯一方式只能是教育,他们别无其他选择,也别无其他方式。而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学生,他们学生家长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他们背后有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就算孩子在国内高考考得不好,他们可以送他们去国外。农村的孩子根本没有这些资源,孩子的父母像现在的农民工从老家里打工就学,他们的孩子上学真的存在很大问题。再谈到的就是比较杂、比较乱,昨天晚上我感触非常深,和很多研究教育学的方面、社会学的方面都讨论了一下,谈到农民工打工入流地存在的问题,但是孩子没有同父母来打工的地方,留在家里面的孩子也是存在问题的,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很严重,2005年我在四川就读的时候曾经组织了“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到我们一个县的一个镇做过调研,里面70%的孩子的家长都在外面打工,他们存在的问题我都一一做在报告上,如果在座的领导有兴趣,我会把这个调研报告发到你们邮箱。

  我们看看每年高考进入大学,现在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比例的变化趋势,我相信在座的领导应该有相关的数据,每年保送到各个学校去的学生,因为这个是我去年的一个老师,他的孩子到北大自主招生,他去了以后谈了一个感受,说能够参加自主招生的孩子,绝大部分是城市里的孩子,而且在这部分孩子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上的非常优秀的学校。具体他们上的什么学校,有什么基础教育,比如高中、初中就已经决定了他们以后上什么层次的大学,招生把哪些人纳入到你的范围,这些人在培养的过程中都已经跳出了招生的范围,这难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也难以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所以,我觉得招生制度里面更多层面上也是从部委角度考虑的过多,而从学校、高校、学生怎么成才方面考虑的欠缺。

  另外,我还想审视一下以前经常在我们农村里面出现的教育改变命运,我想再一次审视这句话,教育能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在哪个阶段最能够影响人的命运。还有教育如果在某一天大部分程度上都已经不能改变某些人的命运,那么教育的社会功能还体现在哪里。

  最后我谈谈我自己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怎么慢慢进入清华大学的过程。在座的各位从这个现象当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我小学是在镇上念的,那个小学在县里面不怎么样,当时从我们小学升初中,县里面最好的中学要招英语特长班,我们三个人去考也都考上了,但是另外两个人都没去。我去了以后问班上同学的分数是多少,他们最低的分数是在180分左右,我自己应考了160分,相对在农村招生我得分数算是比较高的,这样他们当时招生是按照农村和城市是区别对待的,这样我才能上我们县里算是比较好的中学解读,然后在这个中学读高中,念大学,再通过考研究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所以,我感觉基础教育的公平性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能否体现公平。所以,招生制度改革应该当成一个全程的问题来看,不仅是选拔人,怎么样体现以人为本,体现教育公平性,从一个更宽泛、更能够具有现在这个时代所应该具有的意义层面上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教育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以前城乡对立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国家在发展,经济在转轨,教育如何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革,应该尽快提上步伐,不然会更耽误一部分人在农村。我身边一个研究民工社会学的同学,他从事社会学专门研究农民工子女,他现在在北京一个职业学校里面长期调研,可能很快就会出一个调研报告。他里面主要就是说农民工子女在所在的中学里面基本上没有初三、没有高三,他们读到初二要么回去了,要么就进入职业学校,以前革命阶段说农民和工人是有天然的关系,现在的农民工只能够从农民出来,也好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看法我觉得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我从自己个人成长的角度谈的比较宽,谈的比较杂,也涉及到社会上比较敏感的问题,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立场。谢谢大家!



  [郑昕文]我的孩子上高一,因为孩子我接触了不少中学老师,听一些老师讲这几年出现了大幅度以中学应试教育为潮。中学教育有些问题可能不在于中学,在于高考,所以我觉得高招制度改革对整个义务教育、国民教育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具体怎么改,需要专家具体研究。

  我先说一下高校自主招生是不是可以学中考招优制度,中考招优不是从重点的学校招,而是从普通的学校招,把名额只给普通校,这其实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好办法,高考保送生和自主招生如果能把名额更多地放到教育发展的一些普通院校,可能也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我们一家都是来自农村,对农村的教育情况比较关心,最近我在新浪网上看到一个资料说,农村大学生比例三十年来下降一半,这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关注,温总理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农村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华南师大的老师“张民强”说十年前他做过不完全调查,当时城市大学生已占90%,现在估计更多。我感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有高考制度的因素,如果把自主招生和保送名额相对有一部分给予县级中学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另外,我说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听一些朋友说过这样一个现象,你高考的分数普遍比北大、清华录取线只差一分,但是不能选择人大、师大这样的学校,只能进入例如北京工业大学这样市属高校,甚至比被工大录取分数线高出20分、30分也不能被录取,因为第一志愿已经出来了,就因为志愿没报对,就导致很多高分进入低录现象,志愿报学校的大多还是根据分数情况选择学校。所以,高分高录、低分低录还是公平合理的。这方面我觉得可以借鉴中招的一些做法,中招的考生可以填报八个志愿,完全根据分数高低差排队。实验中学分数差一点可以上八中,八中上不了可以区重点,而不会一下录到普通校去。高考的各种制度,包括填报志愿的制度,应该为考生服务,而现在,非常希望高考制度改革能够多出台一些便利的措施,服务考生、方便考生。我的小孩2011年参加高考,但愿到那个时候高考志愿不再是令家长和孩子都头疼的大难题。

  另外,关于高考考题方面的问题。以前是应试教育,考试范围相对较窄,现在说是搞素质教育,考试内容范围会大大拓宽。最近据有的中学老师讲,目前考试能大致把握考什么,讲课时有重点,现在不知道考什么,面太宽了,所以老师什么都要讲,学生什么都要会,结果学生课业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加重了。学生身体的素质也下来了,背也驼了,眼睛也近视了。应试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其中有好的东西也可以继承下来。不能说如果一有问题就把一切制度取消,对于教育都要好处好说,坏处坏说,不可能好全部好,坏都是全部坏。如果知识方面的考试范围更明确一些,学生课业压力衡量低,也会为素质教育留出更多的空间。现在文理分不分科考虑也很多,如果不分科,学生课业负担更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我看文理分不分科跟素质教育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即使分了理科,学生还得学语文,文科也还得学数学。有位中学老师告诉我,其实咱们国家文理根本就没有分开过,因为理科班语文仍然是主课,语文成绩好的同学有优势,文科班数学仍然是主课,数学好的成绩占优势。总之,在考试范围方面,希望教育部和专家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在这些方面有一些更好的措施,制定一些好的制度。我就说这些,谢谢。



  [谈松华]我参加这个会听各方面的意见,感觉很受教育。高考招生制度确实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一个问题,大家谈到的,我也接触到了,高考招生不仅是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我们讨论的时候也谈到,考试作为一种评价,作为一种选拔,包括上大学,通过考试选拔人,也是很多国家通行的做法。但是问题是现在中国的高考招生制度,我们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后,选拔人才,对社会重视知识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确实到现在,它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就是高考变成是一个激烈的竞争场所,关系人的命运的一次搏斗,所以高考承载着年轻人一生命运的选择和激烈竞争的关键点。所以,家长、孩子对这个问题关注度非常高。这个问题是由于考试造成的还是其他原因。我想这个问题背后有很多社会原因,它不光是一个考试,因为有些领导也讲,我们过去读大学也是考的,不是像现在考试问题觉得是太大的问题,我觉得这是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问题。刚才有嘉宾谈到了,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城市里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要改变命运,要社会流动,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升学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加上现在竞争也细化了,原来大家收入水平差距没那么大,现在差距非常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收入水平差距非常大,这样就使得大家竞争心理压力非常大,背后是一个社会竞争很激烈的问题,在高考上关系度就更高了。要缓解这个问题,到系统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有一个系统就是社会系统,这几个方面共同缓解,使得竞争趋于比较合理的状态。

  倒过来讲,教育和考试,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有改革的必要。这两年也一直在改。刚才杨老师讲到在基础教育的很多有理想、有追求的校长和教师,对目前基础教育的状况出于无奈的心态,他很想按照自己教育理想去教育,但是现在这种环境又使得他必须满足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我记得前两年,东昌同志写素质教育那封信,他是看了有一支高中校长的座谈会,是在杭州开的。他有一个纪要,其中有几位老校长,包括兰州师大附中的高校校长他一边谈一边流眼泪,他说我从事一辈子的教育,怎么现在是这样子,孩子弦绷的那么紧,负担那么重,教师一天到晚教孩子怎么做习题,怎么学能更好地取得高分。这个不是校长本身愿意做的,也不是教师本身愿意做的,更不是学生本身愿意做的,这里面就和我们现在高考选拔有密切关系。刚才杨老师提了一个想法,我想这是一种大胆的建议,从统一考试变为学校自主命题,现在自主招生是一小部分的,是不是转变为全部由学校自主来招,全国统一考试要不要作为选拔方式,现在中国2000多所高校,分得这么宽,有这么偏远的地方,如果由各个学校向全国选,没有范围也不行,一是考生不太方便,还有成本也很高。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讨论也有这样一个想法,完善现在改革统一的高考制度,同时加大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权利,所以我想这个是不是作为高考改革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统一高考,一张卷子考不同类型的学校,这个办法,全国1000万人都考一张卷子,全国2000多所高校层次不一样,类别也不一样,都用一张试卷,用总分来排列,这个办法恐怕是要改改。现在把全国1千万的高中毕业生大排队,用总分来大排队,实际上这个办法给学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有人建议是不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用不同的考卷,用不同的录取方法,这样就可以把高职高专这样的学校,学习好的学生就不一定再去参加高考,上海已经做了,上海已经有相当一批高职高专已经不参加高考了,他是根据高中学生水平,不过有的学校要加一点专业考试,这一部分学生就不参加高考。另外,将来一般性的本科,有的提出来“宽进严出”,是不是采取“宽进严出”的办法,有统一考试,但是不要仅仅根据考试的总分排队,这样可能会使得我们的学生分分计较,考试分数不是唯一的,特别是几分之差不是决定一个学生比那个学生就高出多少。中国这样大的学生考试量,一分之差,可能有几千人,我们在这里选几分之差,就很容易使得我们的学校把学生提高几分花不知道多少力气。选拔是有意义的,从公平来讲也是有意义的,为什么96分不取,取95分呢,如果这样来计较,那就完全按照分数来。现在难度就在于对公平的要求,分数值最公平,其他东西人家就会怀疑这里面会有其他的因素,所以,诚信制度的建立最重要,诚信制度建立使得我们考虑对学生的评价信用分度是很重要的,如果把这个纳入进去的话,我们学生努力不仅在分数上,还应该在其他方面。现在好象从教育部的改革来看,现在考试和综合录制评价是一个过程,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完善,高考承载这方面的责任就会相对分散一些,分散了以后,还是要考,但是不是唯一的评价,要考,怎么考,考什么,这也需要改进。

  刚才讲早文理分科,因为原来高中毕业的时候只有一种考试,高考等于是高中毕业的考试和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建立起来了,这样高考的科目就可以减少,另外将来到底怎么设,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的主张分科,有的主张不分科。但是分科科目不要太多,学习能力考试,有的叫学能考试,反正更多的是看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让学生不要为了知识性考试差就粗心,往往粗心就丢分了,背功不好也可能就要丢分。我觉得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大改进。我觉得高考必须要改,但是高考的改革确实要经历很多过程,有很多内部外部的条件,而且各个地区也不太平衡。所以,我想我们采取一些积极的又稳步的做法,我还是有一点乐观,通过创造条件以后,我们的高考会有比较大改观,会走出“怪圈”,能够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孙霄兵]今天到会的还有很多记者朋友,看看记者朋友对这个问题有些什么好的建议。



  [杨建宇]我想再补充两句。关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问题。为什么国外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呢?刚刚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小平就提出来扩大出国留学的人数,这次我陪校长到法国考察,法国上大学的费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跟国内相差不了太多,我估计可能很多钱都被中介机构挣去了,如果把它变成政府行为,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在我们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挺好的途径,不要担心学生出国不回来,将来中国发展了,他肯定会回来报效祖国。这是一点。

  再有,我们现在资源还有限的情况下,对中学教育、小学教育教师待遇的问题,北京市现在已经向公务员靠拢了,如果还不可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教师待遇,比如优越教师能不能相应的提高一点,这里也存在不平等的问题。高中教师最高级的待遇相当于大学的副教授,做得再好,最高级别的就是大学的副教授。



  [孙霄兵]现在我们要求要统一中小学职务制度,这个制度设计方案还没有实施,这方面正在改,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湘]这次国务院要求做中长期《规划纲要》,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加了改革的因素在里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表意见,我觉得这样有利于国家的规划和决策。谈到高考的问题,我也是77级的,我们本身是高考制度的受惠者,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定,我们就不可能今天坐在这儿,我可能就是一个下岗的女工,因为我当时在湖北襄樊棉纺织厂就是一个工人,我内心非常感谢高考制度,它让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发展成为现实。另外,我们在2007年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做了一个合作,当时就是关于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大型公众调查,我觉得高考制度对社会积极进步的意义,这个经常被使用,它对国家人才选拔、对整个国家建设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想历史的作用,任何人也不可能否认。

  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很特殊的国家,我自己的想法是两点,第一点,是不是应该逐渐改变完全那种“大一统”的、计划的高考招生制度。其实有时候如果是百花齐放,让更多的学校拥有自己的自主权,高考老师判卷,如果自己学校有声誉的概念,我就肯定要注重我学生的质量,就不会让那些不了解的老师做流水线的工作,怎么分级分类,让更多的学校有参与办好学校、办特色学校的积极性。这可能需要政策来调整、改善和促进的作用。

  第二点,我总觉得现在我们国家大的方向是对的,而且国家花这么多钱加强教育公平。我觉得一个好的学校,实际上好的师资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师资就没有好的教育,孩子那么苦,没有得到好的教育。首先他的第一个老师可能在他这个环节上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没有受到很好的训练。我觉得国家在整个教育战略上,是不是把师范教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次金融危机我觉得是一个改善教育的契机,是不是利用这样一个契机,吸引一批真正很有优秀的人从事教育,国家也应该给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包括经济各方面,我觉得老百姓对这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国家提高了教师待遇,让老师在学校给孩子进行正常的教育,而不是周六、日请老师辅导,家长也花了血本,孩子也受累不轻,这样跟高考也是有关系的,我希望教育部在这个方面加大力度。



  [李光明]我表达一个意思,今天参加这个会主要是听取大家对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首先一个意思,参加这个会我特别感动,因为在座参与意见有学生家长、学校老师,还有学校在读研究生,还有记者等等,体现了大家都非常关注我们国家的教育。对此我非常感动。

  第二,听到大家所讲的我特别受启发,也非常受教育。我自己从事考试工作多年,听了大家的建议、建议,特别受教育。大家刚才提了招生考试改革一定要进行,到现在进一步完善、健全招生考试制度,大家应该更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30年来也高考是不断的在改革,比如江苏差不多两年都在调整高考的方案,初衷是好的,但是怎么保证公平,满足学生的需要,总是往好的方向在改。

  另外,现在高考承载的责任实在太多,本来由其他承载的责任也家到高考上来,我们自己也感觉到高考录取评价的标准太单一,一张卷子千校一样,不论是一流大学还是普通大学还是高职高专,就是一张卷子、就是150分钟的考试考出水平,而且就是这么一个分数进行选拔,我们觉得标准太单一,是不是以后采用多张卷子,分类考试。还有渠道的问题,大家都来挤高考的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可能原来渠道没有或者太少了,比如学生到了高职甚至中职,下一步升大学甚至读研究生,还有渠道可以走,有的研究生来自农村,可能农村因为家庭的经济情况,我现在考试了,参加了高考,于是我不想参加高考,想读中职,甚至有的是工作两年,再来读高职或者读一般大学,缓解家庭里的经济情况,这样给学生的渠道更多、机会也更多。



  [孙霄兵]今天上午开了一个很好的座谈会,我觉得这个座谈会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既有教育,也有其他行业的,既有事业单位的,也有企业的,因此有一定的代表面。第二,大家做了认真的准备和发言,很多同志昨天晚上甚至更早些时间就有关内容征求周围相关人士的意见,同事、同学,有的还到网上通过其他手段找一些材料,非常认真,使我们非常感动。第三,大家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意见和建议都是我们可以采用的。因此,我们下一步要很好地吸收。这次没有给大家提供一个稿子,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怎么写一段话,这次还是希望大家谈,我们把它反映进来,大家提的意见,我们这次也有个要求,就是要边制定边试点边实行,我们制定《规划纲要》的活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结合起来。

  实际上这些年来,我们考试招生制度一直都在改,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还是有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有国家统一的,也有放到地方考的,也有分类考的,还有自主招生的。但是根据新情况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次我们感觉到改革进入到“深水区”,需要深化改革。所以,需要更多的从制度上、体制上更系统地来设计这个制度,大家也谈到了这些问题。所以,不仅仅是对高考本身,比如我们谈到高考本身怎么组织,统一的还是分散的,高考的内容是哪些,方法是哪些,还谈到了一些更大的问题,比如外地的流动人员子女在户籍地还是在学籍地或者是目前父母的工作地报考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好,下一步我们还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这些征求意见再进行修改。比如像文理分科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但是没关系,群众的意见、专家的意见,要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这样一个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最后定下来。

  最后,感谢大家,大家下一步还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比如刘同学有系统的调研,可以放到我们网上,我们这次要将在网上的建议意见经过系统整理,报给有关起草人员和领导看的,不是这个意见谈完了就白谈了,不会的。我们《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是抱着问计于民、求计于大家的态度来做好工作。

  谢谢大家,本次座谈会到此结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