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地块改造,南京东路上的中央商场、德大西菜社、东海咖啡馆等一批老店又要搬走了,各自散落到上海的其他马路上,媒体热闹的报道,也掩饰不住老店略带疲倦的遗憾。当初采访时知道这个消息时,我并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这就是一次普通的搬家。
直到编辑部的老师向我提议,将上海搬过家的老店的信息做一个汇总。
这个汇总的工作初听上去并不难,不就是把那些老店原来在哪里的地址、现在的地址搜集一下就ok了吗?
然而,当我真正做这件事时,却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因为有很多老店,都经过多次搬迁、几经周折;或者已经不知去向,114、网络都差不到它们的踪迹。这其中,有很多老店都有着百年历史,并且曾经都是享誉中外的老品牌,现在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在搜集盛锡福帽子的资料时,我找到现在位于海宁路的帽子店电话。打电话过去,是一位年纪约60岁左右的老者接的电话。我问到:“盛锡福是什么时候创建的呀?”“是1911年的时候,在天津创建的,1939年上海店开张的。”老者的口气平和说带着一种诚恳,说起盛锡福90多年的历史时,他的口气中没有一丝骄傲或得意的情绪。
“以前是在南京路上的,后来搬到海宁路上来了。品种现在有好几百种呢!”
在我采访的20多家老店中,大部分原来都是在南京路上的,而现在仍坚守在南京路的老店已经不多了上,一路数过去可能也不超过10家。记得在看一份关于上海老店调查报告的时候,里面说到:“南京路的辉煌是依靠这些老店撑起来的,而现在它们却一个一个地搬出南京路,在多次搬迁中,客人流失了,经营空间也没有了。”
以前在南京东路河南中路那里、赫赫有名的老日升织补店,我通过各种途径试图联系,但都找不到它现在身归何处;还有著名的采芝斋食品店,也是很多年前就享誉沪上的品牌,而当我好容易通过114查询台问到采芝斋的电话号码时,打过去,却是一个刚开不久采芝斋食品批发部......这样的例子在采访中遇到太多,他们是城市改造中的牺牲品,但却没有人为他们的牺牲来买单,他们在辗转流离中的付出的代价,没有谁为他们偿还。
这些老店,其实不仅是几代人的温暖而熟悉的记忆(当然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都已经陌生且疏离的不能再远),更是属于城市的记忆,他们代表着一段历史,铭刻着一段过去。
当我把这些想法和朋友交流时,他反问我:“你告诉我,这些老店哪里好?我为什么要为它们觉得遗憾呢?”
我说:“你知道老日升织补店里,原来有名的师傅能把破衣服缝补得像没破过一样,无论是粗布还是真丝的,那台现代的机器能有这样的手艺?小花园那些手工缝的布鞋那么精致、独一无二,哪台机器能做出那样的布鞋?......”哇啦哇啦一大堆后,才发现自己的反应有些过激,但是回望那些老店的历史,真的觉得遗憾,有多少珍贵的工艺、物品、技术,就这样和城市的记忆一同消失。
最近,上海老字号协会也在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建老字号博物馆,比如开老字号博览会、建商务网站等。但是这样的民间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这些在历史大浪淘沙中变得有些脆弱的老店,更重要的还需要政府的扶持、老字号自身的求变,当然还有人们观念的转变。不只是耐克的鞋就又好又帅、不只是必胜客的烤翅又香又诱人。
转自新闻晨报
http://community.highai.com/blogs/xiaotu/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