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0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中考文言诗文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中考文言诗文

60篇.

TOP

1.陋室铭 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TOP

2.爱莲说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TOP

3橘逾淮为枳

原文
  橘逾淮为枳⑴   晏子将使⑵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⑶者也。今方来⑷,吾欲辱之,何以也⑸?”   左右对曰:“为⑹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⑺?’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hān)⑻,吏二缚一人诣(yì)⑼王,王曰:“缚者曷(hé)⑽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huái)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⑾,叶徒⑿相似,其实⒀味不同。所以然者何⒁?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yé)?”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⒃。”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左右侍卫、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你们说)用什么办法呢?”   左右侍卫、大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什么人?’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为枸橘,仅仅是叶子的形状相似,但是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水土不一样。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中心思想
  晏子形象:爱国,机智善变,善于外交辞令能随机应变,从容不迫维护个人及国家尊严,有外交才能   楚王形象:傲慢无礼,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自取其辱   用楚王的平庸愚昧来衬托晏子的机智善变   本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凭着他的机智善变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及祖国尊严的故事。
注释
  ⑴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枳(zhǐ),也叫枸橘   ⑵使:出使。   ⑶习辞:善于辞令,善于言论  
。   ⑷方来:将要来。   ⑸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   ⑹为:于,在。   ⑺何坐:宾语前置,即“坐何”,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⑻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⑼诣:谒见,拜访。    ⑽曷:同“何”,什么。   ⑿固:本来。   ⒀避席:离开座位。   ⒁其实:它们的果实。其,代指它们的。实,果实。   ⒂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如此。以,什么。   ⒃得无:莫非。   ⒄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熙,同“嬉”,戏弄。   ⒅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   ⒆盗 :偷盗。   ⒇徒:只是,仅仅。   (21)闻:听说。   (22)善:善于,擅长。   (23)赐:赐。   (24)楚王赐晏子酒:楚王赐晏子一壶酒。   (25)谓:对......说。   (26)缚:绑。   (27)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固定格式。译为:或莫非   (28)辱:羞辱。
通假字
  ⑴曷:通“何” 什么。   ⑵熙:通“嬉” 戏弄。
关于《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晏婴。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70年代之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铁剑铜琴楼藏本等。
作者简介
  晏子,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出身仕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这五十四年,正是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平庸昏聩,骄奢淫逸,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声誉。对于他的人品和政治才能,司马迁赞叹不已,表示“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自古以来颇多争论。有人认为此书是晏婴本人所撰。如《隋书·经籍志》就说:“《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也有人认为是墨家后学所为。唐代柳宗元说:“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又有人怀疑是六朝后人伪造。清人管同说:“吾谓汉人所言《晏子春秋》不传久矣,世所有者,后人伪为者耳……其文浅薄过甚,其诸六朝后人为之者欤?”(《因寄轩文集》)对于以上的各种说法,今人大多不敢苟同。现在,一般的看法是,此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作者可能不止一人,而可能出自众手。
文章归类
  对于《晏子春秋》的归类,即它所属的学派,过去和现在也有不同的看法。《汉书·艺文志》、《七略》等把它归入儒家,认为此书“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而柳宗元把它归入墨家,认为“宜列之墨家”。近人有人认为它亦墨亦儒,也有人认为它非墨非儒。我们认为非墨非儒的说法是比较接近于实际的。因为从《晏子春秋》的说法是比较接近于实际的。因为从《晏子春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儒家学说的思想在孔子之前,自然就不能把它划入到后起的儒家学派中去,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了。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墨家思想的尚俭观点与墨家尚俭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归入到墨家学派去。我们只能说,《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没有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但却有其自身的特点。   现在流行的《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立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TOP

很好的帖子,辛苦啦!期待有下文!先献花啦!.

TOP

哈哈,我只有7朵都献上了,多乎哉?不多也。.

TOP

引用:
原帖由 悠兔兔妈 于 2012-7-30 16:21 发表 \"\"
哈哈,我只有7朵都献上了,多乎哉?不多也。
喜欢古人的文章,很多文章历历在目。短而精悍,寓意深刻。.

TOP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闻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这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才能,远远超过一般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不受到后天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人恐怕也不能够吧?
注释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方仲永,他立刻写了四句诗。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人作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仲永写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都(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和以前的传闻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已成为了普通的人。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与“自扬州还”意思相同   译:从扬州回来。   
9.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连普通人都不如
词解
  1.伤:哀伤,叹惜 。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属于。   6.耕:耕种劳作,耕田。   7.生:出生。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   11.识:认识。   12.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   13.忽:忽然。   14.啼:哭叫。   15.求:索求,索要。   16.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上。   25.名:名字。   26.其:这。   27.以:把。   28.养:奉养,赡养。   29.收族:团结宗族人,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主旨,内容。(中心,或文章大意)   32.传:传送。   33.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以......为意:把...作为(当做)诗的内容。   38.秀才: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9.指:指定。   40.作:写。   41.立:立刻。   42.就:完成。   43.立就:立刻完成。   44.其:代指这首诗。   45.文:文采。   46.理:道理。   47.皆:都。   48.可:值得。   49.观:观赏。   50.者:……的地方(方面)。   51.邑人:同(乡)县的人。   52.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53.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4.稍稍:渐渐。   55.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   56.其:他的,代仲永的。   57.或:有的人。   58.以:用。   59.乞:求取。    60.之:它,代仲永的诗。   61.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样;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pān):通“攀”,牵,引。   64.环:四处,到处。   65.谒(yè):拜访。 环谒:四处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说,听闻。   69.之:代词,代这件事。   70.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71.从:跟随。   72.先人:意为先父,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3.还:返回。   74.于:在。   75.令:让。   76.作:写。   77.称:相当,相称。   78.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   79.自:从。   80.复:又,再。   81.问:询问。   82.焉:指方仲永的情况。   83.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全部消失了。众人,普通人。矣,语气词。   84.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85.通悟:通达聪慧。   86:且:尚且   87:固:本来   88:彼其:他   89:得:能够   90:卒:最终   91:夫:读“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才思敏捷,天资非凡——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②少年: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题目理解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体介绍
  本文分为三段,先叙后议,属议论体文字。
方仲永的形象
  天生神通,却因后天的不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TOP

静等下一篇.

TOP

好东西.

TOP

5.周处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jiāo】,山中有白额虎,并皆
漫画:周处屠蛟(2张)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hèng】”,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jì】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zhāng】邪【yé】?”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字词解释
  1.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 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2.为……所:被   
3.患:认为是祸害。后文的是担忧的意思   4.又:另外   5.并:一起   6.暴犯:侵害  
7.三横(hèng):三害。横:祸害  8,尤剧:更厉害  9 .或说(shùi):有的人劝说 或:有的人 10.冀:希望   11.蛟或浮或没:或,有时 浮,浮起  没,沉没 12.更相庆:轮流庆祝   
13.始:才 14.为:当作 15.更:轮番   16.改励:改过自勉 17.蹉跎(cuō tuó):年岁已大   18.二陆:指陆机,陆云。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19.平原:指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 20.清河:指陆云,字士龙,世称陆清河 21.患:祸害  22.修改:修,提高修养;改,改正错误  23.贵:意动用法,以……为贵,认为……是宝贵的  24.朝闻夕死:早上听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   
25.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26.皆:都   27.彰:显露  28.名:名声 29.竟:最终   30.朝:早上   31.夕:晚上   32.没:沉没   33.谓:认为   
34.俱:一起   35.具:详细   36谓:称为,叫做
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二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相互庆贺。(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祝,才知道自己也被世情当作了一大祸害,(因此,)就有了自我改悔的想法。于是就进入吴郡去找寻陆机和陆云。(当时)陆机不在家,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义兴人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且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可是(怕)自己年纪已经太大,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就是晚上就死去也甘心’(的精神最为)珍贵,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于是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
中心思想及赏析
  1、课文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写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的。文章写得十分精练,无论周处早先的“凶强侠气”、为害乡里,还是后来勇于改过、痛改前非,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精心选材,“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的两个事例,鲜明的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   
2、本文颇含哲理。在乡人眼里,周处是义兴“三害”之首,即使杀虎斩蛟也得不到人们的谅解。难能可贵的是周处能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过失,进而听取贤人的规劝,幡然悔悟,弃恶从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历史上的英雄。   
3、本文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击杀蛟龙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场景,有“改励”时思想矛盾的复杂心理描写。造成在写作上比比转,层层转,回环往复,曲折陡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似是山穷水尽,但笔锋一转,又是柳暗花明。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TOP

早年生平
  
 
280年,晋灭吴。晋军大将王浑在建业宫中开庆祝酒会,半醉时问底下的吴臣:“你们的国家亡了,不难过吗?”周处站出来说:“汉朝末年天下分崩,三国鼎立,魏国灭亡于前,吴国灭亡于后,该难过的岂只一人?”曾是魏臣的王浑面有惭色。
仕晋生平
  吴亡后,大批吴臣出仕于晋,周处名列其中,出任柳州新平(今陜西彬县)太守,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很成功,外族归附而有美名。之后周处转任梁州广汉(今四川射洪)太守,处理争讼详细正直, [1]平息缠讼经年案件。后因母亲年迈而辞官归里,不久后周处再被征为楚内史,尚未到任,又被征召入京担任散骑常侍。周处认为应当“辞大不辞小”,先到楚国赴任,有安抚教化等治绩,然后才入朝为官,此行为人称道。   
周处在朝中以正直出名,迁任御史中丞,纠劾对象不避权贵;梁王司马肜违法也遭到纠举,两人于是结下梁子。   
296年,西北少数民族氐族反叛,首领齐万年称帝。十一月,晋朝任命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周处为建威将军,隶属安西将军夏侯骏。周处是吴国降臣,既有武勇之名,又因正直得罪不少人,便被推上了最前线。周处虽自知身处险境,必定是被司马肜陷害,但为尽人臣之节,便不推辞,抱着必死的决心西征。朝中有中书令陈准为周处讲话,警告说夏侯骏、司马肜都是皇亲国戚,不会打仗,若其令周处为先锋,必败无疑;朝廷不听。连周处的敌人齐万年分析局势,也认为若周处当主帅,则无法抵挡;若周处受制于人,则必可擒获。   
297年正月,齐万年屯兵七万于梁山(位于今陜西乾县),司马肜、夏侯骏逼周处仅以五千兵力发动攻击。周处抗议:“我军没有后援,必然失败,不只会死,而且为国取耻。”司马肜不听,逼迫周处前进,与齐万年军战于六陌(位于今陜西乾县),士兵连饭都没吃就被推上战场,没有后援。周处知必败无疑,奋勇杀敌,数以万计,终于弦绝矢尽,友军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皆不救援。旁人劝周处撤退,他却按著剑说:“这是我效忠死节、以身殉国之日!”遂力战至死。   周处死前在战场上留下一首诗:“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翻译如下:   “走吧,走吧,世上的事已经完结了,就骑上马去,看看西戎外族吧。我将低劣的野菜甘心当作美食(我这个出身低微的人听命于尊贵的皇亲),只希望自己能坚持到最后啊。”   周处死后追赠“平西将军”头衔。娶同郡盛氏,有子三人,其中二人也留下不少史绩。
著作
  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史籍记载
  晋书 卷五十八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  [2]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孙皓末,为无难督。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及居近侍,多所规讽。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万年闻之,曰:「周府君昔临新平,我知其为人,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中书令陈准知肜将逞宿憾,乃言于朝曰:「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周处吴人,忠勇果劲,有怨无援,将必丧身。宜诏孟观以精兵万人,为处前锋,必能殄寇。不然,肜当使处先驱,其败必也。」朝廷不从。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处曰:「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处知必败,赋诗曰:「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言毕而战,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追赠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第,又赐王家近田五顷。诏曰:「处母年老,加以远人,朕每愍念,给其医药酒米,赐以终年。」   
     处著《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并撰集《吴书》。时潘岳奉诏作《关中诗》曰:「周徇师令,身膏齐斧。人之云亡,贞节克举。」又西戎校尉阎缵亦上诗云:「周全其节,令问不已。身虽云没,书名良史。」及元帝为晋王,将加处策谥,太常贺循议曰:「处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入司百僚,贞节不挠;在戎致身,见危授命:此皆忠贤之茂实,烈士之远节。案谥法执德不回曰孝。」遂以谥焉.

TOP

等待后面的文章,谢,lz辛苦了!!!.

TOP

真是好东西,谢谢.

TOP

谢谢分享,楼主辛苦了!

.

TOP

谢谢LZ, 分享啦~~~.

TOP

等待后面的文章,谢,lz辛苦了!!!




等待后面的文章,谢,lz辛苦了!!!.

TOP

拜读过了,谢谢.

TOP

等.

TOP

今天要期中考试了,昨天女儿自己把背诵的东西全部背诵了一遍,我很开心的。.

TOP

现在能回想起来的语文最多的还是古文,比如记类,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核舟记、小石潭记等;比如翁类,卖炭翁,卖油翁等;铭,陋室铭,还有很多很多的。
天降大人于斯人也,必......
山不在高,.......

TOP

昨天上午看到语文看小说。我就拿来了本中考课外文言文给她。她也看的津津有味。现在开始关注她的语文。我也开始看语文方面的书了。.

TOP

我现在想推荐三篇文章
为学
问说
师说

其实很多东西祖先已经说了解决方法。.

TOP

请问有专门的书籍买吗?准备先买一套自己读起来!.

TOP

回复 24楼雪球妈 的帖子

文言文点击.

TOP

我女儿的学校也要求购买了2013年的中考言文课外篇目,我开学之前就购买到了。
非常好的文章。里面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我会讲给女儿听的。拨开表面,去里面的实质。.

TOP

齿存舌亡是什么意思呢?
今天看到,道理深刻..

TOP

杨布打狗
《杨布打狗》为《列子》里的一篇寓言,这则寓言说明,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否则便要像杨布那样,自己衣服换了而怪狗来咬他,那就太不客观了。


  杨布打狗   
    曰布,衣素衣而出(1)。天雨,解素衣(2),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3)。杨布怒,将扑之。方是时,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4)。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5)?”编辑本段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遇到了大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唤。杨布十分生气,想要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寓意  
1.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头脑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要学会换位思考,并理解别人。   
2.以短浅的目光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是不对的.   
3.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4.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   
5.遭遇别人不友好的表现,应设身处地,反躬自问,不应一味责怪别人。.

TOP

口诵乘船法而不能用
纸上谈兵.

TOP

赞一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