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因此选读了汤显祖的《邯郸记》中的"度世"(1975年3月21日)。王安石的《桂枝香》(1975年4月4日)表达的意思与此相同:"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他借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抒发情怀:"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成为抚慰毛泽东壮志未酬悲怆胸怀的良药:"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水调歌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他虽在养病,还是关心国事:"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汉宫春》)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以上七首词均1975年4月4日布置)经历了无数坎坷沧桑的老人好回忆过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1975年4月11日布置)"愁恨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鬓,与秋俱老。"(蒋捷《贺新郎》),毛泽东壮年时代喜读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词如《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这时仍成为晚年倚床吟诵的篇章:"繁华镜里,暗换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念奴娇)毛泽东在1949年2月15日写的《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一文中曾引用这首词中的"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两句。1975年4月18日布置的张元干的《贺新郎》词,显然与病中的周恩来有关。周恩来自1974年6月住进医院后,已进行过几次手术(前后6次大手术,8次小手术)。据张玉凤的回忆文章知道周恩来在1975年2月四届人大后病情又恶化,每日便血。毛泽东在床上曾嘱张玉凤询问周恩来的病情;3月20日周在给毛的亲笔信中写道:"我因主席对我的病状关怀备至,今天又突然以新的病变报告主席,心实不安,故将病情经过及历史原因说清楚,务请主席放心。"〖ZW(〗张玉凤:《毛泽东、周恩来晚年二三事》,见《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书第134-135页。这一背景同布置张元干《贺新郎》词的时间(4月18日)大体相符。词云:"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毛泽东把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不须顾。"他已清楚地意识到周恩来病情的严重性。这首词,寄托着他同这位相处几十年、对自己无限忠诚、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须臾不能离开,然而在思想上又不能完全同自己一致的老战友的复杂感情。
毛泽东晚年这种情绪,具有与时俱增的特点。"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张元干《石州慢》,1975年5月31日)"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张元干《点绛唇》,时同上)暮年老翁好思故乡:"今夜归舟,绿润红香处。遥山暮,画楼何许,唤取潮归去。"(张元干《点绛唇》,另首,时同上)他思绪万千,长夜难寐,"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陆游《渔家傲》,1975年6月上旬)他痛感自己晚年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但又能向谁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陆游《双头莲》,时同上)
大字本第三阶段最后的两篇,一篇是吴潜的《满江红》,还有一篇是吴锡麒的散曲《梧桐树》(一舸),都是在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回京召开政治局会议后布置的,时间是1975年6月4日。前一篇隐含着对国事的忧虑:"叹十年心事,休休莫旬。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后一篇是借西施在平吴后驾一叶扁舟翩然而去的故事,寄托"莫道功成,青逐鸱夷去,(算)回头只有烟波路"的心愿。这里应当指出,借诗词以抒感慨,只能是感情上的寄托,是虚指,不能认为是确指某一件事,否则便成为"索隐派"的诠注了。
同上述两篇同时布置注释的,还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可能是因为内容太消沉,后来又删去了。
以后,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大字本不再注释。前后近4年的"大字本"古籍注释工作至此告终。
源自--发动文革热衷斗争的毛泽东悲凉心态解密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2-03-29/0917296778_4.shtml
[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12-4-14 01:4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