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2-5-20 23:27 发表
我女儿对数学学习兴趣一直不大。语文和外语她有主动学习课外知识的愿望,也不怕花时间;相比较起来数学她满足于把学校的作业、测验、考试对付过去,不求名列前茅,成绩小康她就高兴了。
但是现在学校里的同学都在谈 ...
自学本来不这么难。每个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地自学。
三岁前,孩子通过自学学会了说话。没有哪个家长教过语法,他们怎么学会的呢,自己听然后模仿。孩子会学着大人的样,咿咿呀呀侃侃而谈。谁都听不懂他们再说什么。家长最多就是拿着糖或者香蕉,重复着,“这是糖,这是香蕉。”引导孩子说出来。没有哪个家长会在黑板上写出“糖”、“香蕉”,让孩子背着手坐在矮凳上,教孩子读。
三岁前,孩子还学会了走路。我记得很清楚,儿子那时还不会说话。我抱着他,不一会儿,他就想把身体绷直,我知道,他想下去,走一走。于是,我蹲下来,把他放在地上,他紧紧地抓住我的手,我想,他害怕,怕摔倒,需要一个依靠。有时妈妈正好在边上,她蹲下来,举起双手,喊着宝宝的名字,引导孩子,鼓励他走出第一步。孩子看着妈妈,手松开了,歪歪斜斜,扑向妈妈的怀抱。有哪个家长在黑板上挂一副人体的骨骼图或者肌肉群的图,通过讲走路的机理来教会孩子走路吧?!
科学研究表明,3~6岁是孩子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的最强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父母去限制孩子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信,从而部分地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作为一个从没学过教育的家长,我的建议是,在孩子3岁以前,家长要做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认真地去思考和体悟教育。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孩子3~6岁时,用自己的无知摧毁教育的主体--孩子。要不,就干脆无为于教育,任其自然发展,这样的话,也许孩子不会长的很好,但至少不会被毁了。
此后,我们又陪着走过6-12岁的小学生涯。在学校和家里有受过应试训练吗?多少总有一点吧。过高的应试要求压缩了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开始,孩子很听话,家长和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解释起来很难,舍难求易,我们就把孩子的学习安排了,不解释了。要考试了,让孩子靠自己想自己学,来不及啊!算了,我们就辅导了吧,这样快一些。诸如此类的权宜之计不断地被重复,孩子也发现,对遇到的问题不用费劲儿去想,只需安静地等着老师讲就是了,老师讲不清楚,家长还会讲。久而久之,无形中,另一种孩子与生俱来的自学愿望和能力就逐渐消失了。自学也就成了艰难的事儿。
面对现实,不抱怨过去,这种态度是值得赞赏的。好吧,自学就艰难了,怎么着吧?怎么重新开始?自学是个难事儿,开头更是难上加难。要完成这个挑战,我们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知有不足,奋起而直追。小升初之后,有很多同学都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吧。
所谓地利,学校没法学,课外机构那里也没法学,那么,也只好在家里学了。如果家长有心帮助孩子,那么,创造一个适合自学的空间就最好了。
所谓人和,自学很难,同学会遇到很多问题。遇到难题退缩,学不下去,偶尔想偷点懒,这些都是正常的。家长要做到:不责罚,不催促,无条件地认可这些困难,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在具体的做法上,还有几点建议:
1、尽量集中在周末在一整块时间,如2小时以上。因为初中的数学不像小学数学那么显而易见,需要时间进行深入地思考。如果每天半个小时自学的话,可能还没进入思考状态就收工了,效果反而不好。平时的空余时间用来进行语言类的拓展可能更好一些。
2、逐渐养成做例题的习惯。先不要看书上例题的解答,自己做。等实在想不出或者自己做出结果了,再看书,再跟书上的例题解答进行比较。Alex 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3、碰到特别难的问题,一时想不明白,就记下来。如我前面所说,自学只是把自己能走的路走一下,要攻关,可以留待课堂解决。而且,数学的系统性很强,有时走高一步再回头看,就豁然开朗了。
4、学以致用,所以,做习题是必要的。通过做习题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好消息是,同学只要完成基础练习就可以了。太难的拓展题,留待上课时,跟老师和同学一起去做。
有一个不幸的事实,开始的自学并不总是有效率的。例如,我自认 Alex 也算是聪明孩子,自主的能力也很强,但是,半年的周末过去了,才学了代数第一册的前两章,一共有六章呢。这进度,我只能说,有点出人意料。好在纵观整个过程,它是加速的。其实,细想想,即便到了9月仍然没有完成代数第一册的自学,Alex 和我,我们又失去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失去,反而或多或少地收获了自学的能力。而这种自学能力,Alex 将受用终生。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5-21 00:5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