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理论] “0-12岁”人格心理学授课的录音文字整理

“0-12岁”人格心理学授课的录音文字整理

在旺旺泡了很久,终于有机会转正了,成为普通用户,能发帖了。赶紧整理了去年听的一个关于人格心理学讲座的录音。
因为录音是授课形式的,所以文字整理也比较口语化,特此说明。(没有改动老师说的话,全部是一句一句的听,然后一句一句的电脑码字。。。)
主要分几个部分:
一、开篇观点
二、0-25岁各阶段的人格发展

其中0-12岁是相对重要的,老师授课的时候讲的篇幅较多,所以我把标题列成0-12岁,想强调一下。。。其实人的一生,经历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要。


一、开篇观点
自我对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自我对适应环境非常重要。自我的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健康,一个是适应。健康是自己的,健康与否要靠自己维护。适应环境也是要靠自己,任何人都不能替你去适应你所生存的环境。因此,一个人最最重要的不是本我欲念的满足,如何适当的满足本我欲念,关键重要的是自我成长。自我成长不是想怎样成长就怎样成长,它涉及到生理上的成熟和如何处理社会关系。
人的一生会遇到8次心理危机(心理任务)。解决的好,健康成长。到了一定年龄,一定要处理某些社会关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要独立的进入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比如30岁的人,要处理2大社会关系:成家、立业。社会对30岁的人是有要求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二、0-25岁各阶段的人格发展
自我成长的促进:跟谁交往。

0-1岁。一定要跟母亲互动,建立心理社会关系。
母亲是自己抚养婴儿的抚养者。拥抱、抚摸、轻柔,这三件事情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母亲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对你高度信任。有了安全感,其他的心理需求就能自我成长。

3岁开始——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满足两个心理要求:好奇心、探究欲。
如果捆绑住、限制住,他就会怀疑自己的欲念到底值不值,对不对,好不好。所以一定要清楚,自主性是我们每个人非常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我们现在为什么焦虑,就是搞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就是没有自主。没有自主就是奴隶,就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不会轻重缓急安排自己的任务,搞不清楚我们要从事自己的活动。我们的孩子非常被动,在家里等着妈妈说话,在学校里面等着老师说话,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往往限制了1-3岁孩子的自主性行为。没有自主就没有意志。意志是什么?意志就是自己去确定目标,去探究。

1-6岁的小孩,没有一个行为是错的。然而我们非常遗憾,往往觉得小孩捣蛋。一定要清楚1-3岁的小孩是自我意识的萌动。是对周围环境意识萌动最关键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好奇心、探究欲。谁来满足?父母。为什么要满足?锻炼他的自控和意志。否则能量就会受阻。能量投注就是“父母为什么不让我探究呢?”

3岁开始,刺激他的母语,他的大脑皮层。他的语言中枢要大量的母语来刺激。这个阶段,一方面母语刺激,一方面表象形成。一定要去看,比如说什么叫庙。什么叫和尚。千万要记住,不要学本事。要学会做人,什么叫做人?就是要学会做规矩。3-6岁的小孩会主动的发展到——求知欲。教育一个孩子成才是非常不容易的,极高的社会价值不是你赚钱多少,而是你家庭的稳定和职业的贡献。钱不是价值,人品才是价值。

6岁之前一定要做规矩,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这叫做人。因为他要进入学校,进入学校过,他会不断的验证你交给他的规矩。学校是教规矩的地方,家庭是做规矩的地方。小孩进入学校后,一定要注意学会“学习”。在学校,是学会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本身是一个活动,你怎么投身在这个活动当中,它有很多的窍门,第一就是策略。学习的策略是学习的生命。说老实话,我们现在不教孩子学习的策略,基本上就是“背”“默”“考”。

6-11岁,一定要学会学习,然后学会生存,然后学会发展。
学会学习,学习的策略、方法、手段、途径、学习对自我的评价,非常非常重要。6-11岁的小孩,一定要注意学习的策略、然后让自己越来越勤奋,越来越爱学,越来越感到愉悦,快乐。要有他的勤奋感,就要符合他的身心发展规律——“垫垫脚够得到,足矣”。做的试卷太难,就越来越不自信。6-11岁的小孩是建立自信心最关键的时期。

自信者自尊,自尊者自强。这三个阶段不能混乱。

[ 本帖最后由 小羊乖乖 于 2011-9-24 23:03 编辑 ].

TOP

第一次发帖,不知道怎么在帖子的第二楼继续发内容。test一下..

目前的小孩的倾向是“努力追求失败”,这样就不用被父母层层加码,因为不断的失败,父母就无可奈何。小孩如果有无能感,就很难在今后追求自我。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加码。

让他做4件事情。(1)道德品质,就是规则。(2)学习符合他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知识晚一点早一点就没关系。(3)在学习知识中最最关键的是学会学习知识的技能。什么是技能?碰到问题怎么去分析。(4)另外学会和同性别同伴的人际交往。
千万不能层层加码到他无能感。无能为力就是今后抑郁症的心理机制。抑郁症就是两个感:无力感、无能感。最终导致无助感。.

TOP

啊,开心!。知道怎么分段发帖了,,,(主要是考虑到在一个框里面发全部的内容,会看的比较累。。)
继续!

12-20岁:逆反期。这个逆反时期要8、9年时间,是最长的时期。
12岁,马上要进入社会,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20岁是进入社会的时期。12岁是准社会,要解决社会角色同一。12-20岁要解决好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并把他干好?”如果不清楚,那么就不会忠诚于两个东西,一个是不会忠诚于家庭,一个是不会忠诚于你从事的职业。通过不断的离婚来进行印证不确定性,不断的跳槽来印证自己的职业。我们国家把12-20岁这个阶段,最大的心理能量投注在两考上,中考和高考。把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时间挤掉。孩子不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女人,结婚了以后也搞不清楚。从事什么职业搞不清楚,产生职业倦怠。
(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做了沉痛的批判。。)

20-24岁:学会爱。
知道爱是什么样的事情。要知道爱什么,怎么爱。要知道怎么和异性同伴交往,不是指和异性同伴谈恋爱。大学期间是和各类的人交往,和各类不同的异性交往。用4-5年时间,让自己知道是属于哪一类人。通过各种活动,慢慢发现和哪类人好交往、不好交往、交往一般等等。

25岁开始谈恋爱,结婚——第二次生命。.

TOP

课堂结束语:

我们人生各个阶段的危机,顺序是不变的。每个阶段都必须要完成,解决这个危机。它存在于每个文化中。只要是人,都是按照这样一个规则一步一步不断发展。解决不好,就会产生心理困惑,不断的心理困惑达到一定的度,就精神疾病。每个阶段是否能顺利度过,都是有环境决定的。处理好了,就是自我成长:身心健康,适应环境。

0-1岁,多抱,抚摸,轻柔。揉耳朵,抚摸头,身体,四肢。拥抱。这是量的积累。
1-3岁,多跳。质变。自我成长。
3-6岁,不断的提问。进入学习。

量变达不到质变,这个阶段就要延长,不能逾越,不断的补偿,然后循环上去。因此,6岁以前就是重要的基础。.

TOP

献花了。 .

TOP

献花了。谢谢您的无私分享。.

TOP

我儿子现在就是12岁,难教啊.但想到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再难也要坚持..

TOP

写的太好了。收藏。谢谢分享。.

TOP

我们共同加油吧!!.

TOP

不错,可惜没花好献了.

TOP

也想听啊,请问LZ哪里还可以听的到呀?献花了

[ 本帖最后由 大源源妈 于 2011-9-26 23:00 编辑 ].

TOP

回复 11楼大源源妈 的帖子

我的同事因为自己患有抑郁症,所以一边药物治疗一边在外面机构上关于心理咨询的课程,其中一门课就有《人格心理学》。因为我也很喜欢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她给了我一堂课的录音。我听过好几遍,实在是觉得讲的太好了,干脆还是把文字整理出来吧。(录音的文件比较大,而且时间很长,我不知道怎么分割文件才能发上来。曾经给过小区的妈妈听录音,但是内容是授课性质,所以他们听得很困。看文字整理会比较轻松一点)
上课的教授讲,其实妈妈们最好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特别是小宝宝的妈妈和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妈妈。这样能和孩子有很好的互动与亲子关系。.

TOP

感谢小羊的帖子,正在为教孩子而头痛。期待您以后的帖子!送花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羊乖乖 于 2011-9-27 10:00 发表 \"\"
我的同事因为自己患有抑郁症,所以一边药物治疗一边在外面机构上关于心理咨询的课程,其中一门课就有《人格心理学》。因为我也很喜欢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她给了我一堂课的录音。我听过好几遍,实在是觉得讲的太好 ...
家里有一个青春期的儿子,12-20的看了很有感触.

TOP

在录音中,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3岁开始,刺激他的母语,他的大脑皮层。他的语言中枢要大量的母语来刺激。这个阶段,一方面母语刺激,一方面表象形成。一定要去看,比如说什么叫庙。什么叫和尚。千万要记住,不要学本事。要学会做人,什么叫做人?就是要学会做规矩。3-6岁的小孩会主动的发展到——求知欲。教育一个孩子成才是非常不容易的,极高的社会价值不是你赚钱多少,而是你家庭的稳定和职业的贡献。钱不是价值,人品才是价值。”(上文也有)

我单独摘出来,想写写我的心得体会。因为当时听到这段话,我耳朵听到了,可是我大脑没听到,因为有困惑。

育儿到3岁多,我看了许多的育儿书,纸张类的电子类的一大堆,可是我还是存在几个顽固性的困惑:
一、关于识字。为什么分两派,一派要求学,一派要求不学。两派观点,泾渭分明,我不是专家,我晕,很晕。迫于家中舆论压力,我被迫教孩子认字,孩子2个月内迅速认了约120个字。孩子他爸欣慰道:成绩斐然,妈妈真棒。可是我郁闷,因为我觉得有问题,孩子卡壳了,拒绝玩字宝宝游戏,耍赖抗拒。这样是有问题的。可是专家理论很多,也有实践依据做支撑,我理不清思路,这个结“纠”在心里了,成为化不掉的问号。
二、散养还是报班?难道一直放羊一般放到入小学,然后经历整整一个学期的煎熬,承受孩子中下水平到慢慢爬升上去的那段心理黑暗期。我熬得住吗?我怕,非常怕,我怕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过程中,摒不住,更怕家中那些期望的眼睛更摒不住而说出伤害孩子身心的话。
三、为什么录音中,老师强调:这个阶段不要学本领。不理解。

小区里面,认识我的妈妈知道,我很龟毛,容易纠结。一个问题想不明白,没想通,就会卡在那里,除非哪天“通”了,那个问题才算真的从心里过去了。“孩子入学,识字量最好达到1000字”、“学前孩子最重要的是看图画书”、“不要过早教字,孩子认字却非识字”、“到中班的时候,给孩子报兴趣班吗?报什么方向的呢?”“幼儿园只教玩,其他什么也不教,孩子到了小学,学起来很吃力,为什么示范幼儿园不多教点东西,全部压在我们妈妈身上?”

这些个问题,绕啊绕啊绕,在我的心里成了一块块结石。

怎么办?我需要验证心理学上对6岁前育儿上的观点。因为曾经考研心理学,所以知道心理学的许多观点是经过大量的客观实验做论证的。录音中老师提到的观点,我部分曾在书中看过,但是因为现在有了孩子,在实践中,我还半信半疑。因为这几块“结石”,我需要去求证。实验对象:宝宝。(也只能是他了)。

下面是我近一年来的观察、验证与体会。.

TOP

以下是我对家中宝宝的观察和验证得出的体会,由于样本仅一名,因此所得观点仅供参考。希望万能的旺旺和各位妈妈们能贡献你们的体会和想法。提前谢谢了!

验证:“3岁开始,刺激他的母语,他的大脑皮层。他的语言中枢要大量的母语来刺激。这个阶段,一方面母语刺激,一方面表象形成。”同时,老师在授课中表示,不要过早学英语,因为语言是一种文化。学英语就要学习另外一种文化。母语学不好,语文不会好,语文不好,英文也学不好。这是题外话,我至今纠结这个观点,先不在这里讨论了。

我很重视孩子的母语发展,我觉得孩子的语言是听来的,从妈妈嘴巴里面说出来的,他会记得特别清楚,并纳为己用。所以我平时说话的时候很注意用词,同样的情景,今天用一种说法说了,观察到宝宝吸收了,下次可能就用同义词来代替,他理解不了的,比如雨很大,第一次我说的是“雨哗啦啦,哗啦啦的下个不停”,下一次我就改成“瓢泼大雨”来形容,他当时很好奇但是不理解,于是在洗澡的时候,就拿着一个大勺子,玩瓢泼大雨的游戏,当他有一天下雨的时候用了这个词,我会换成“倾盆大雨”,然后晚上洗澡就拿盆子去泼他。等到他下一次下大雨又有大风的时候,我再换成“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的说法,宝宝的小耳朵始终支着听,眼珠子转着琢磨的时候,我觉得特可爱。

宝宝学习母语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阅读。可以说从他出生后几个月开始,我就开始亲子阅读了(《朗读手册》功不可没啊)。到3岁左右,我发现他不爱看书了,读的书看过一遍就放下了,我迷糊了。但是有一点我一直记得:“6岁之前,孩子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家长。”依此类推的观点是“孩子不爱看书,只能说明孩子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书本身”,怎么办,我只好去找答案。我买的可都是当当卓越京东上妈妈们推荐的经典书呀,都是热评的书啊,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某天无意中看了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幸福的种子》后,才明白过来,我选的书真的有问题,我讲的也有问题。选书要方法,讲书也要方法。孩子的胃口已经被我养刁了,我的方式只能改!

以前一直跟着别人的书单买书,我很盲目,没有方法,看过松居直的论述才知道,孩子看的是画,听到的故事,画和故事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画面要美,要有趣,词汇也要优美,要动听。好的图画书,故事从封面、扉页就开始了!孩子在学前要看的是图画书,图画书能带领孩子进入想象的世界。看图画书的时间只有学前这么短短的几年,上小学以后就不复存在了,过早的识字,孩子会下意识的看字而不选择看图。没有学会看图,推敲、想象、思索、观察,这些重要的体验就失去了,是相比较早识字得到的益处比起来是莫大的损失。等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孩子到了一定阶段,想要识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看过松居直的书之后,我重新建立了择书观。而神奇的事情也发生了,宝宝又开始看我买的书了,又开始要求我再讲一遍,还会自己抱着看。于是从三岁半开始,家中的绘本重新开始大量的购入。(在这里,我要感谢汪洋大海,跟着你的书单,买到了不少好书呢,以后我也要像你学习,多多的分享3-5岁男宝宝看过后喜爱的书,以前不理解你怎么每个月都买那么多书啊,现在我也成了书痴了。)

同时,我也理解了录音中提到的这句话“3岁开始。。。。。一方面母语刺激,一方面表象形成。”孩子从3岁开始,语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词汇的吸收量格外迅猛。3岁以后的宝宝更黏糊爸爸妈妈而不是爷爷奶奶,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妈妈爸爸能带给他大量的新信息供养他心智的吸收。这是孩子的本能。而表象的形成,我也终于理解了。在学前,孩子大量的词汇听过,大量的画面看过,大量的生活中实景看过,大脑会夜以继日的吸收,将其转化成表象储存入大脑。当宝宝上了小学,看到纯文字的读本时,他的脑海里看到的就不是字,而是一幅幅的画面和声音了,而这些素材就是他儿时积累的宝藏,是看过,听过后在大脑里转化而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宝宝会在阅读中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同时也会甄别读本的优良与劣质之差。

而在我后来又听了一个识字的讲座后(可惜没有录音也没有资料。。),我才彻底理解了“母语刺激+表象形成”。那个讲座中,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姓名,职位全忘记了)说,现在孩子识字是“认”而非“识”,中国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是一幅幅的图画,孩子识字要了解每个字的起源,他才会真正意义上明白字的含义。认字阶段的孩子,把字单个放,他认识,把字放到故事中就不认识了。这是违背了学前孩子的学习规律。只有识字,孩子知其意才明其形。小学老师会教“步”这个字,但是一旦提醒孩子不要加上笔画“点”后,很多宝宝就会迷糊的在“步”上加个点。为什么没有“点”这个笔画呢,如果了解到古代象形文字中“步”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就一目了然了。这些功课,老师可能不会教,我们这些妈妈提前做做知识储备吧,以防不时之需。

至此,我关于教不教字这个问题,彻底放下了。四五快读放下了,洪恩TEDDY识字放下,字卡不继续做了,我只是每天给宝宝读绘本的时候,把封面的字指读一下。走在外面,他要我告诉他什么字,我说说。偶尔看看《细说汉字》这本书,然后献宝一样得瑟的在纸上照着画一个象形字,让他蒙蒙看。(细说汉字这本书,推荐一下,也是小学老师“看云”上推荐给自己班的孩子看的,讲的是字的本源,这本书实在太厚了,收录了1000多个字,我决定自己先慢慢的看,等宝宝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到那些字后,我再做知识渊博状,讲讲字的来龙去脉,维持一下妈妈的强大形象,^_^)。

相反的,我的重点转为淘书。我需要让孩子对书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觉得书本能带给他快乐,故事也可以很好玩,让读书与快乐始终保持连接。顺利过渡到入小学。这比识字更重要。

[ 本帖最后由 小羊乖乖 于 2011-9-27 13:57 编辑 ].

TOP

这位妈妈很强大,很用心! 赞!.

TOP

回复 15楼小羊乖乖 的帖子

我也来说说关于LZ困惑的2件事吧,就我家孩子而言(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很敏感又胆小的小男生):
1、认字:真没必要一本正经地教孩子认字,我家以前试过,孩子反感,放弃。 后来在平时的亲子阅读中,书名会给宝宝指读一下,另外就是平时在街上等,看到有些字会读给他听,目前大班了,大约能能识4-500个字吧,他现在又开始喜欢唱歌,就把歌词打印出来,也能认一些,而且是感兴趣的。
2、我们就周末报了个艺校班,想锻炼下孩子的胆量,其它都没有报,但不等于不做,英语是坚持看碟片,听MP3,他自己感兴趣的,从小班就开始这样输入的,虽然输出没有,但我相信对他将来的英文学习会很有帮助的。思维开学后也每天让他做几页,同时不定期的玩一些这方面的游戏,这也是他喜欢的。睡前的亲子阅读也坚持了好几年。说实在的,这些真花不了多少时间,在于坚持吧。 而且见效也不是很快。每天花时最多的还是户外活动,天天1-2个小时,身心健康才是一生的基石啊。
3、“三、为什么录音中,老师强调:这个阶段不要学本领。”
    专家的话又不能全听的,再说了每个孩子都不同,对这个孩子不适合的方法,也许换给孩子就很好呢。适合自己就行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