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 ... /content_529297.htm
动因
——履行义务,践行使命行动
2005年, 受徐汇区教育局的委托,上海师大附中开始接手上海市龙华中学的管理工作。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龙华中学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这些变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在托管实践中,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推进教育均衡而优质发展的意义,也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办学与教育的理解。
徐汇区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革新实践,一直走在前列。先后实施了“建峰削谷”、“达标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等战略工程。这些举措既彰显了徐汇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与决心,也显示出了探索者的勇气与智慧。我校与徐汇区教育局共建的“托管模式”,也是徐汇区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创举。
我们认为,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政府的神圣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每一所学校不可推卸的义务。特别是上海师大附中这样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投入与关爱,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教育理念、师资配备、管理水平等方面积聚了更多的资源优势。因此,我们理所当然也应该更主动更积极地回馈社会,回馈人民。
同时,实验性与示范性的学校性质,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发挥更多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承担更多的实验任务。只有走出校门,与社会达成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我们才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自身的发展才能得到长远的保障与支持。因此,托管龙华中学既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为自身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对于上海师大附中来说,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决定了我们乐于参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上海师大附中是一所具有创新与探索传统的学校。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各项教育改革,探索合乎自身条件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提出并实施了以“一体两翼,优化素质”、“德美一体,各育生发”为内容的美育实验方案;90年代,又提出了“探索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双轨协进的教学格局”以及对学生“整体培育、终身负责”等理念;在世纪之交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创建活动中,学校又适时提出了“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提出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充分发展与全面发展。背倚大学的附中,在5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在血脉中已经积淀了大学附中的文化特点,那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永远奔跑、追求卓越的理想追求。这样的精神使附中人对公平、公正与正义充满了敬畏与神往。因此,当我们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时候,我们不能看着薄弱学校无动于衷;面对薄弱学校师生们的渴望与需求,我们不会袖手旁观。
老校长张正之先生用“写好一个人字,写大一个人字,写活一个人字”来概括他的教育理想。我们认为,托管龙华中学,同样是一件书写“人”字的光荣工作。
行动
——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尊重人
挂一个牌子容易,改变一所学校难,创一个品牌更难。附中承办龙华中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想与追求,使得我们能够用真诚的心,作真正的教育。
如何办好龙华中学?很多人大概都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艺术作品《乔厂长上任记》,其中的乔厂长大刀阔斧,纵横捭阖,在他快刀斩乱麻式的改革中,企业迅速起死回生。“乔厂长”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标志性人物。今天的教育改革当然也呼唤“乔厂长”式的风云人物,但“乔厂长”式的改革能否沿用到在教育领域中?在托管工作中,我们选择了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式的中医调理策略,而回避了居高临下、大刀阔斧式的“休克疗法”。
将龙华中学“格式化”,再克隆出一个“附中”,这既不现实,也不明智,同时也不必要。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薄弱学校是历史的产物,涉及到许多政策、地域、社区、文化等复杂的因素,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和错位都可能导致学校的衰落甚至衰败。龙华中学曾经是一所完中,也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但在发展过程中,某些要素出了问题,最终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相比之下,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师大附中已经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思想与管理理念,也形成了一整套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和方略。但是,治理一所相对薄弱的初级中学,这还是第一次。世上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却没有行诸四海而有效的方法。附中的优势并不必然转化为龙华的优势。我们必须对薄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对症下药。
尊重龙华的实际,其实也是尊重教育的规律。对于一所处理发展低谷期的学校,盲目照搬先进学校的先进经验,或者简单移植先进学校的办学模式,都是危险而徒劳的。人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学校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遵循的不是同一个逻辑。因此,炮制与克隆是对规律的践踏。不论是早期推行的全员聘任制,还是教师发展规划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都是在尊重龙华现有基础和条件的前提下开展的。和风细雨带来的是春风化雨,这使得附中的托管在无形中被龙华中学的师生所接受,没有带来太大的波动,将委托管理的风险与成本减到了最低。
在教学上,上海师大附中推出了一整套的教育改革与建设方案。我们以功能为引领,以现代素养的培育为核心,着力打造附中的品牌课程与特色课程;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民主,革新教学方式”,希望从师生关系和知识呈现与传递方式两个维度探索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还提出了“现代教育呼唤有个性的教师”,着力打造以名师为主导的优质师资队伍。这些举措在近几年的学校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托管工作中,我们遵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龙华中学的现有水平,将附中的具体做法加以具体改造,创造性地借鉴了附中的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基于龙华中学的学生与教师的基本状况,基于龙华中学的教学传统与优势,我们提出并着力构建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提出了“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志趣,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在活动中优化学生的人格构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提出,让学生身子“动”起来,让心眼“活”起来,让脑子“转”起来,让学生的身心融入到灵动的课堂,让课堂的气场汇聚学生的身心,使教学成为欢乐的生命合唱。这样的理念着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被动和低效的学习状态为主动而高效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催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欲。在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中,龙华中学的课堂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课程建设也有了初步的成果。当然,在教学与课程建设中,一大批教师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建设理念,是我们尊重龙华实际、尊重教育规律的产物。五年的实践证明,这个理念是有生命力的。
尊重学校的实际,尊重教育的规律,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教育是一项面对人的事业,任何举措和改革都必须充分评估其风险与成本,因为这些风险与成本最终都会由广大的学生与教师来承担。 和个体的发展一样,每所学校都拥有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外在条件,从理论上说,每所学校也都有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与前景。托管的关键,就是要激活这所学校固有的发展条件,创设和开发最优的发展空间,促进全体学生与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并最终使学校具备自我发展和持久发展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就是尊重被托管学校的实际情况,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
思考
——文化引领与建设是关键
五年的承办,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改变一所承载了许多历史因素、背负了很多历史包袱的薄弱学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情,绝非一蹴而就,因此,决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时间,付出耐心,付出智慧。龙华中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变化才刚刚开始,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心呵护和静心等待。
一所学校的成熟与发展,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的硬件可以改变,管理可以委托,甚至连理念与师资都可引进,但是,这所学校的文化与精神却必须像婴孩一样,独立自主地萌芽、成长和成熟。美国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说,民族文化只能在民族的土壤里萌芽与生长。借用她的理论,一所学校的文化也不能单靠引进和移植。我们当初抱定一个宗旨:今天进来,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离开。因为我们认识到,只有使龙华中学具有了自我造血与新陈代谢的功能,具有了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机能,拥有了主动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在特定背景下的输血才具有了积极的意义,我们的扶持工作才不会成为昙花一现式的应景与点缀。
五年来,我们向龙华中学输送了优秀的管理团队,输送了优秀的师资,在龙华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中也推出了诸多有效的举措。实践证明,这些做法为龙华中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带来了强劲的活力,龙华的今天足可说明这一点。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龙华中学要想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好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将来自包括附中在内的外部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入到龙华的土壤中,使之开花结果,并且沉淀为代代相传的基因,形成龙华中学的办学特色,形成龙华中学成熟的学校文化。
在经历了五年的托管之后,曾经薄弱和落后的龙华中学,以“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初级中学”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完成了初期的蜕变之后,我们的文化引领必然要增加越来越多的新元素。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师大附中“开放创新、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等理念也将成为龙华中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五年的托管中,附中绝不单单是付出与奉献,附中在托管中也收获了许许多多。托管使附中的管理层和教师开阔了视野,加深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我们把握教育规律的敏感度与能力。作为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师大附中缺乏近距离观察和研究初中教学的窗口,长年累月的资优生教育经历也使得某些教师在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偏差。实践出真知,托管锻炼了我们的管理团队,锻炼了我们的老师,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反思与学习的机会。
我们将在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实践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