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童言无忌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童言无忌

童言无忌



  2006年04月21日13:0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一次朋友聚会时,有位父亲带着儿子一起参加。他的儿子刚上小学不久,是个“人来疯”,人越多话越多。结果,他居然当众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父母的性生活,并且讲得栩栩如生,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那位父亲如坐针毡,使劲用眼睛瞪儿子,可儿子反倒来劲。最终,这位父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苦笑。

  当时在场的我十分感动,这位父亲对待儿子的“犯上”是宽容的。而这种宽容是难能可贵的。

  有一次,我在河南讲课的时候,对父母说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让他们童言无忌。课后,一位年轻的母亲找我说:“怎么能让孩子童言无忌呢?”她对我说,她的儿子6岁,上小学一年级。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看,人的身体哪儿是对称的?”小朋友一听乐了,纷纷举手,说了眼睛、鼻孔、眉毛、耳朵、手、脚等等。她的儿子坐在后排,手举得特别高,老师让他说。她的儿子腾的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人的两个屁股是对称的,男孩的两个小蛋蛋是对称的,我妈妈的……”老师大怒,吼道:“你坐下!”同时,狠狠地瞪他一眼,不知他还要说什么呢。下课后,老师马上找了男孩的母亲,说了发生的事,激动地说:“你可得好好管管儿子,不得了啊!”这位母亲一听急了,马上找儿子训话,说:“儿子,你上课怎么能说这些呢?”儿子听不懂妈妈的话,答:“哼,他们都不知道,我才知道呢!”这位母亲急得不知所措:“您说,我儿子6岁就这么乱七八糟,长大了会不会变成流氓啊?”我说:“6岁的孩子不会产生你所担心的问题。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揣度孩子,更不能用道德的甚至政治的标准评价儿童的某些言行。其实,你们应该表扬孩子观察得很准确,童言无忌才能健康成长。”

  还有一次,我到湖北某地讲课。讲完了课吃中午饭,坐在我前面的女老师老想说话,可又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向我提了问题。

  她小心地说:“孙教授,你讲课的时候说过,孩子从小要与父母分床睡觉,独立睡觉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都有好处。可我的孩子都九岁了,非要跟着我睡觉,手还非要放在某个位置。我跟他讲了很多次道理都不行。我先生有点不高兴了,就找儿子谈话:‘儿子,你都九岁了,是男子汉了,男子汉应该自己睡觉。’我儿子眼睛突然一亮,指着爸爸说:‘你更是男子汉,更应该自己睡觉了。’他爸爸一听急了,说:‘你懂什么,这是我老婆!’儿子想了想说:‘那我现在跟你老婆睡觉,将来你跟我老婆睡觉……’他爸一听说急了,这不是乱伦吗?非要揍孩子。这可怎么办呢?”

  大家冷静想一想,这个孩子黄吗?其实孩子天真无邪。孩子说的这些话表明了儿童的一种推理方式,我把它叫做“顶针式”推理:你怎么说过来的,我怎么说过去。孩子的见解有时候跟大人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很容易冤枉孩子。

  我的女儿八九岁的时候,也常常说出一些让人紧张的话,至今难以忘却。

  一次,家里来了两个女记者采访。吃饭时,女儿突然想起什么,问道:“爸爸,流产是怎么回事?”那两个女记者很年轻,一听这话有些不好意思,只好低头吃饭。我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了想,说:“流产嘛就是一件本来挺有希望的事,变得没有希望了。”女儿听了,连连点头说:“哦,就这么回事呀。”于是,餐桌上的尴尬无影无踪了。

  其实,我本可以更科学一些详细地解释,因为两个年轻姑娘的神态紧张,便采取了艺术的讲法。总之一个原则,成年人不宜把孩子复杂化,更不能以道德判断或成人标准评价孩子的言行,因为那可能冤枉孩子。

  还有一次去外公家。女儿见老外公满头银发,问我:“爸爸,外公多大年纪了?”我说:“80岁了。”女儿一脸惊讶,脱口而出:“80岁?这不快死了吗?”在场的亲戚都吓了一跳。我冲女儿摆摆手,低声说:“不说这个,说这个外公难过,好吗?”女儿点点头,看看大家的表情,心里可能觉得怪怪的,好在外公耳朵背,根本听不见。我替女儿向亲戚解释道:“孩子看电视看讣告多了,这个70、那个80,所以一听80就叫了起来,不懂得成人社会的禁忌习惯。”

  或许得益于我们的宽松习惯,女儿在家里畅所欲言,并形成了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好习惯。在校对她的《成长悟语》一书时,她说日本的“横滨市”应为“横浜市”。我一听就否定道:“横滨,多么有名的城市,谁不知道叫横滨呢?怎么可能叫横浜呢?”可是,女儿硬是坚持己见,还搬出日文的旅游词典,证明自己的正确。在事实面前,我不得不对女儿刮目相看。

  由于儿童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分不清讲话应该注意场合与分寸,常常胡说八道,因此,有些父母见孩子一张嘴,就立即训斥:“闭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可能打击了孩子表达个人见解的欲望。很多孩子现在不知道说什么话,怎么说话,当他想问一些问题的时候,不敢问;当他有了和别人不同的想法时,不敢表达;当他观察到了一些奇异的现象的时候,不敢说。孩子在成年人的教育下,已经变得不会讲话,他们说的是老师、父母想说的话,还可能出现一种“失语”现象,既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与大脑,更不相信自己的语言,而是会说一些“标准”的话,成为一个克隆人。这样的孩子,自然没有独立思考的可能。而现代社会,我们最需要的是有头脑、有独特见解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才会有创造性、独立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孩子进步与成长,我们提倡童言无忌。孩子在童年时期有一段“胡说八道”的时光使他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这也有助于孩子从小培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如何让孩子童言无忌,准确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找回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我的教育建议是:

  ★经常和孩子探讨问题,鼓励孩子大胆发表想法,允许孩子“胡说八道”。有些孩子失语严重,是因为他们不敢在父母面前“胡说”。如果哪些话说得不合适,就会被父母臭骂一顿,这样孩子还敢说话吗?自然是闭嘴为妙。所以,成年人最好和孩子平等相处,宽容孩子的“狂妄”。

  ★做孩子的律师。由于父母和子女的价值观不同,一些父母总想做孩子的法官,总想发现孩子生活中的问题,判孩子一个错。但实际上,只简单地评判孩子的是与非,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他们觉得父母总是对自己不放心,总在寻找机会收拾自己。如果孩子存在这样的情绪,您想他们还愿意听父母的话吗?您还能了解到他们的所思所想吗?所以,较好的办法是父母做法官之前先做律师,当您想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先在心里为孩子辩护。

  ★认真回答孩子的提问,尽可能给孩子一个科学的答复。如果自己实在不知道,也不要敷衍孩子,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提问,可以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孩子有独特的想法,要及时鼓励和肯定。细心的父母不妨把孩子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关键词

  顶针式推理:孩子的一种思维推理方式,你怎么说过来,我怎么说过去。如父亲说:“儿子,就是因为你不听话,所以老爸头上长了白头发。”儿子说:“那么你小时候比我更不听话,爷爷的头发都全白了。”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石希).

TOP

作者:张爱玲

童言无忌

                             
  从前人家过年,墙上贴着:“抬头见喜”与“童言无忌”的红纸条。这里我用“童言无忌”来做题目,并没有什么犯忌讳的话,急欲一吐为快,不过打算说说自己的事罢了。小学生下学回来,兴奋地叙述他的见闻,先生如何偏心,王德保如何迟到,和他合坐一张板凳的同学如何被扣一分因为不整洁,说个无了无休,大人虽懒于搭碴,也由着他说。我小时候大约感到了这种现象之悲哀,从此对于自说自话有了一种禁忌。直到现在,和人谈话,如果是人家说我听,我总是愉快的。如果是我说人家听,那我过后思量,总觉得十分不安,怕人家嫌烦了。当真憋了一肚子的话没处说,惟有一个办法,走出去干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后写本自传,不怕没人理会。这原是幼稚的梦想,现在渐渐知道了,要做个举世瞩目的大人物,写个人手一册的自传,希望是很渺茫,还是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事写点出来,免得压抑过甚,到年老的时候,一发不可复制,一定比谁都唠叨。
  然而通篇“我我我”的身边文学是要挨骂的,最近我在一本英文书上看到两句话,借来骂那种对于自己过分感到兴趣的作家,倒是非常切当:“他们花费一辈子的时间瞪眼看自己的肚脐,并且想法子寻找,可有其他的人也感到兴趣的,叫人家也来瞪眼看。”我这算不算肚脐眼展览,我有点疑心,但也还是写了。
  钱
  不知道“抓周”这风俗是否普及各地。我周岁的时候循例在一只漆盘里拣选一件东西,以卜将来志向所趋。我拿的是钱——好像是个小金镑吧。我姑姑记得是如此,还有一个女佣坚持说我拿的是笔,不知哪一说比较可靠。但是无论如何,从小似乎我就很喜欢钱。我母亲非常诧异地发现这一层,一来就摇头道:“他们这一代的人……”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得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面去,因此,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
  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经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过苦的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外,只知道钱的好处。
  在家里过活的时候,衣食无忧,学费、医药费、娱乐费,全用不着操心,可是自己手里从来没有钱。因为怕小孩买零嘴吃,我们的压岁钱总是放在枕头底下过了年便缴还给父亲的,我们也从来没有想到反抗。直到十六岁我没有单独到店里买过东西,没有习惯,也就没有欲望。
  看了电影出来,像巡捕房招领的孩子一般,立在街沿上,等候家里的汽车夫把我认回去(我没法子找他,因为老是记不得家里汽车的号码),这是我回忆中唯一的豪华感觉。
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
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可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有些东西我觉得是应当为我所有的,因为我较别人更会享受它,因为它给我无比的喜
悦。眠思梦想地计划着一件衣裳,临到买的时候还得再三考虑着,那考虑的过程,于痛苦中也有着喜悦。钱太多了,就用不着考虑了;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我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
  这一年来我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关于职业女性,苏青说过这样的话:“我自己看
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这是至理名言,多回味几遍,方才觉得其中的苍凉。又听见一位女士挺着胸脯子说:“我从十七岁起养活我自己,到今年三十一岁,没用过一个男人的钱。”仿佛是很值得自傲的,然而也近于负气吧?
  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充分享受着自给的快乐的,也许因为这于我还是新鲜的事,我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怎样向父亲要钱去付钢琴教师的薪水。我立在烟铺眼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后来我离开了父亲,跟着母亲住了。问母亲要钱,起初是亲切有味的事,因为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她是位美丽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触,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回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有两趟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可是后来,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
  苦虽苦一点,我喜欢我的职业。“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从前的文人是靠着统治阶级吃饭的,现在情形略有不同,我很高兴我的衣食父母不是“帝王家”而是买杂志的大众。不是拍大众的马屁的话——大众实在是最可爱的顾主,不那么反复无常,“天威莫
测”;不搭架子,真心待人,为了你的一点好处会记得你到五年十年之久。而且大众是抽象的。如果必须要一个主人的话,当然情愿要一个抽象的。
  赚的钱虽不够用,我也还囤了点货,去年听见一个朋友预言说:近年来老是没有销路的乔琪绒,不久一定要入时了,因为今日的上海,女人的时装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势必向五年前的回忆里去找寻灵感。于是我省下几百元来买了一件乔琪绒衣料。囤到现在,在市面上看见有乔琪绒出现了,把它送到寄售店里去,却又希望卖不掉,可以自己留下它。
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上街买菜去,大约是带有一种落难公子的浪漫的态度吧?然而最
近,一个卖菜的老头秤了菜装进我的网袋的时候,把网袋的绊子衔在嘴里衔了一会儿。我拎着那湿濡的绊子,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自己发现与前不同的地方,心里很高兴——好像是一点踏实的进步,也说不出是为什么。
  穿
  张恨水的理想可以代表一般人的理想。他喜欢一个女人清清爽爽穿件蓝布罩衫,于罩衫下微微露出红绸旗袍,天真老实之中带点诱惑性,我没有资格进他的小说,也没有这志愿。
  因为我母亲爱做衣服,我父亲曾经咕噜过:“一个人又不是衣裳架子!”我最初的回忆之一是我母亲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我说过:“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越是性急,越觉得日子太长。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
  有时候又嫌日子过得太快了,突然长高了一大截子,新做的外国衣服,葱绿织锦的,一次也没有上身,已经不能穿了。以后一想到那件衣服便伤心,认为是终生的遗憾。
有一个时期在继母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
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
—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一大半是因为自惭形秽,中学生活是不愉快的,也很少交朋友。中学毕业后跟着母亲过。我母亲提出了很公允的办法: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
读书了,用学费来装扮自己;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装上。我到香港去读大学,后来得了两个奖学金,为我母亲省下了一点钱,觉得我可以放肆一下了,就随心所欲做了些衣服,至今也还沉溺其中。
  色泽的调和,中国人新从西洋学到了“对照”与“和谐”两条规矩——用粗浅的看法,对照便是红与绿,和谐便是绿与绿。殊不知两种不同的绿,其冲突倾轧是非常显著的;两种绿越是只推扳一点点,看了越使人不安。红绿对照,有一种可喜的刺激性。可是太直率的对照。大红大绿,就像圣诞树似的,缺少回味。中国人从前也注重明朗的对照。有两句儿歌:“红配绿,看不足;红配紫,一泡屎。”《金瓶梅》里,家人媳妇宁蕙莲穿着大红袄,借了条紫裙子穿着;西门庆看着不顺眼,开箱子找了一匹蓝绸与她做裙子。
  现代的中国人往往说从前的人不懂得配颜色。古人的对照不是绝对的,而是参差的对
照,譬如说: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我们已经忘记了从前所知道的。
  过去的那种婉妙复杂的调和,惟有在日本衣料里可以找到。所以我喜欢到虹口去买东
西,就可惜他们的衣料都像古画似的卷成圆柱形,不能随便参观,非得让店伙一卷一卷慢慢的打开来。把整个的店铺搅得稀乱而结果什么都不买,是很难为情的事。
  和服的裁制极其繁复,衣料上宽绰些的图案往往被埋没了,倒是做了线条简单的中国旗袍。予人的印象较为明晰。
  日本花布,一件就是一幅图画。买回家来,没交给裁缝之前我常常几次三番拿出来赏
鉴:棕榈树的叶子半掩着缅甸的小庙,雨纷纷的,在红棕色的热带;初夏的池塘,水上结了一层绿膜,飘着浮萍和断梗的紫的白的丁香,仿佛应当填入《哀江南》的小令里;还有一件,题材是“雨中花”,白底子上,阴戚的紫色的大花,水滴滴的。
  看到了而没买成的我也记得。有一种橄榄绿的暗色绸,上面掠过大的黑影,满蓄着风
雷。还有一种丝质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闪着木纹、水纹;每隔一段路、水上飘着两朵茶碗大的梅花,铁划银钩,像中世纪礼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画,红玻璃上嵌着沉重的铁质沿边。
  市面上最普遍的是各种叫不出名字来的颜色,青不青,灰不灰,黄不黄,只能做背景
的,那都是中立色,又叫保护色,又叫文明色,又叫混合色。混合色里面也有秘艳可爱的,照在身上像另一个宇宙里的太阳。但是我总觉得还不够,还不够,像VanGogh画图,画到法国南部烈日下的向日葵,总嫌着色不够强烈,把颜色大量地堆上去,高高凸了起来,油画变了浮雕。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这样地生活在自制的戏剧气氛里,岂不是成了“套中人”了么?(契诃夫的“套中人”,永远穿着雨衣,打着伞,严严地遮住他自己,连他的表也有表袋,什么都有个套子。)
  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有天晚上,有月亮底下,我和一个同学在宿舍的走廊上散步,我十二岁,她比我大几
岁,她说:“我是同你很好的,可是不知道你怎样。”因为有月亮,因为我生来是一个写小说的人。我郑重地低低说道:“我是……除了我的母亲,就只有你了。”她当时很感动,连我也被自己感动了。
  还有一件事也使我不安,那更早了,我五岁,我母亲那时候不在中国。我父亲的姨太太是一个年纪比他大的妓女,名唤老八,苍白的瓜子脸,垂着长长的前留海,她替我做了顶时髦的雪青丝绒的短袄长裙,向我说:“看我待你多好!你母亲给你们做衣服,总是拿旧的东拼西改,哪儿舍得用整幅的丝绒?你喜欢我还是喜欢你母亲?”我说:“喜欢你。”因为这次并没有说谎,想起来更觉耿耿于心了。
  吃
  小时候常常梦见吃云片糕,吃着吃着,薄薄的糕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
  一直喜欢吃牛奶的泡沫,喝牛奶的时候设法先把碗边的小白珠子吞下去。
  《红楼梦》上,贾母问薛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老年人喜看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都拣贾母喜欢的说了。我和老年人一样的爱吃甜的烂的。一切脆薄爽口的,如腌菜、酱萝卜、蛤蟆酥,都不喜欢,瓜子也不会嗑,细致些的菜如鱼虾完全不会吃,是一个最安分的“肉食者”。
  上海所谓“牛肉庄”是可爱的地方,雪白干净,瓷砖墙上丁字式贴着“汤肉××元,腓利××元”的深桃红纸条。屋顶上,球形的大白灯上罩着防空的黑布套,衬着大红里子,明朗得很。白外套的伙计们个个都是红润肥胖,笑嘻嘻的,一只脚踏着板凳,立着看小报。他们的茄子特别大,他们的洋葱特别香,他们的猪特别的该杀。门口停着塌车,运了两口猪进来,齐齐整整,尚未开剥,嘴尖有些血渍,肚腹掀开一线,露出大红里子。不知道为什么,看了绝无丝毫不愉快的感觉,一切都是再应当也没有,再合法,更合适也没有。我很愿意在牛肉庄上找个事,坐在计算机前面专管收钱。那里是空气清新的精神疗养院。凡事想得太多了是不行的。上大人坐在电车上,抬头看面前立着的人,尽多相貌堂堂,一表非俗的,可是鼻孔里很少是干净的。所以有这句话:“没有谁能够在他的底下人跟前充英雄。”
  弟弟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路上偶尔杀两头老虎,劫得老虎蛋,那是巴斗大的锦毛毯,剖开来像白煮鸡蛋,可是蛋黄是圆的。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令,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泼风似的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胃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晃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
  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的掣动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TOP

童言稚语

孩子们常常会脱口而出一些童言稚语,令人忍俊不禁……

1、昂贵的墨水             

儿子:“爸爸,墨水很贵吗?”

爸爸:“你为什么认为墨水很贵呢?”

儿子:“因为我洒了些墨水在地毯上,妈妈为此大动肝火,还动手打了我一巴掌。”




2、小车迷

5岁的儿子对摩托车特别喜爱,他一看见摩托车就高兴得四肢乱动,还激动地大声叫道:“我也要一

个!”他的爸爸总是立即回答说:“只要我活着,你就别想。”

一天,儿子正在和一个朋友玩,一辆摩托车从他们身边开过。儿子兴奋地指着摩托车对同伴喊道:

“只要我爸爸一死,我也就有一个了。”.

TOP

好看,好看.
我儿子还问过我:
妈妈我这么调皮你怎么还生下我..

TOP

我喜欢第一篇,很好。
张爱玲肯定也是喜欢的,但是有点长了, 可以分2个帖子。.

TOP

 童言无忌

 2005年01月26日 09:12 当代家庭教育报


  1、女儿上幼儿园前,我就开始教她刷牙,并教她节约用水。有一次,发现她竟大开水龙头玩得忘乎所以,弄得满地是水,我即训她一顿:“知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女儿却红着眼一副委屈的模样:“错在厕所里。”弄得我捧腹大笑,什么大道理也讲不下去了。

  2、女儿很爱“请示”,一天,女儿又在喊:“妈妈,我可不可以吃冰淇淋?”“妈妈,我可不可以玩积木?”……正在忙碌的我,不得不哀求她:“你可不可以暂时休息20分钟不要叫妈妈?”小女表情严肃,非常认真地说:“好吧!”然而不到两分钟,我在厨房里听到女儿又在叫了,不过这回不敢叫我“妈妈”,而是,“林小姐,林小姐,我可不可以吃巧克力……”

  3、某日下午,女儿尿床了,我边换床单边训话,看她一副无奈的样子,心里有点不舍,不料这家伙竟然不领情,竟说:“妈咪,骂快一点,我要去看卡通。

  4、最让人啼笑皆非的则是有一天,不知为何她发起脾气来,一直哭,怎么哄都没用,我只好使出最后法宝,故意跟她一起“哭”,这招通常很有效,可是这回她却停下哭泣,一本正经地跟我说:“妈妈,你不要帮我哭,我自己哭就好了。”说完,又继续哭,我则笑弯了腰。

  5、女儿现在正值换牙期,曾经看过她表哥换牙而上诊所拨牙的恐怖经过,令她现在对自己摇摇晃晃却一直不掉的牙齿深感困扰。有天,她回家告诉我一条消息:“××不小心被球打倒了,结果他的牙齿一下掉了两个,觉得他很幸运,因为他不必拨牙,牙齿就掉了。”

  6、一次,我们夫妻口角,丈夫一气之下跑到楼下,隔了不久,她奉我之命下楼叫她爸爸吃饭,她爸忍不住向她抱怨其母真是爱骂人,想不到女儿马上搬出以前我对她讲的话,开导她爸说:“骂你是为你好啊!”语重心长,令她爸怒气全消。.

TOP

6岁孩子懂得人情世故?

武汉小学尝试“童心教育”2006-12-13 14:1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6岁的孩子就懂得人情世故了?最近,一位妈妈非常苦恼。当她跟一位同事聊天时,没想到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听了进去,而后还告诉妈妈:“放心,我不会将你们说的话告诉爸爸。”

  说现在一些六七岁的孩子很“乖”、“懂事”,武汉小学梁涛老师并不认为是一件好事。他觉得他们没有“儿童的样子”,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不利。

  梁涛是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他认为,让孩子“懂事”过早的原因是以成人化为标准、建立在纪律基础之上的教育,一定程度磨灭了孩子们的张扬个性和纯洁童心。

  对学生中发生的一些“捣蛋”行为,梁涛过去常生气,后来他想到:其实这些孩子的行为并无恶意,他们“捣蛋”只是率真地展示自己的活力和稚气,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关注。于是,他改变了“严厉惩戒”的办法,还在耐心教育的同时多给他们一些展示自己“孩子气”的机会。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条件下,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保护他们的童心?在校长李强支持下,武汉小学正尝试开展“童心教育”。李强说:“我们应该呵护小学生们的‘孩子气’,不让教育打乱他们生命发展的次序。”

  如今,武汉小学提倡老师们对孩子们的举止多一些“随意”与宽容。“随意”,也是随孩子之意做计划、定安排、处理问题,要多为孩子们着想,多听孩子们的意见,哪怕是很幼稚的意见。同时,对孩子身上的“小毛病”不必看得太重,不要发现蛛丝马迹就一查到底、严惩不贷。当然,也不可放任、娇惯他们,而是点到为止,循循善诱,促其自律。(.

TOP

让孩子学点“人情世故”

2008年02月01日00:35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山西日报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春节期间免不了探亲访友,借机教孩子一些礼尚往来“人情世故”,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让孩子参与“明礼”。在家宴请客人。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些简单的事情,例如擦茶几、洗水果、斟茶、端水果给客人……别怕孩子“添乱”。


做不好是能力问题,能力是锻炼出来的。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里自己做惯了“大王”,唯我独尊。如果教育不当,孩子长大后不善于与人相处。春节期间,让孩子参与家人的迎来送往,可以培养孩子热情周到的习惯,培养孩子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待物”。去别人家作客带礼物,正是教育孩子学会“讲礼”的好机会。如果家里有现成的礼物,可以由孩子准备礼物,大人应该交代清楚将要去拜访的亲友的爱好。如果是现买礼物,则要教导孩子不能只按照自己的喜好买礼物,而要多想想别人的爱好。

  让孩子传递“关爱”。过年给父母或其他长辈买衣物时,最好让孩子给送过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看到大人如此有“孝心”,孩子才会学会孝敬老人和长辈。好的“言传身教”可以让孩子学会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大人。春节,是教育孩子懂得“人情世故”的好时机。.

TOP

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人情世故教育

--------------------------------------------------------------------------------


 外圆内方和坚守底线 (黑春,女,银行职员,38岁,孩子上初一) 自从儿子读到小学高年级,每逢年节,他几乎都会满腹牢骚地对我说:“妈妈,过节了,我班同学的家长都到老师家拜访。你倒好,没事就坐在家里看电视,真不会来事!” 丈夫也旁敲侧击,说我不关心儿子的成长。他们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逢年过节该不该到老师家走动呢?该不该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处在这种矛盾之中。 记得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的教师节,儿子向我要钱,说要给老师买节日礼物。我随手掏出10元递过去,儿子一脸不屑:“老妈,就给我10元?你让我买什么送老师啊?我们班50多个人都送,不买贵的,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吗?还不如不送!” 我心里一惊,问他:“你送老师礼物想干什么?”“当然是想让老师喜欢我呀。不给老师送礼,老师会喜欢我吗?我们班的××对我说,开学时他爸爸给老师送了好几百元钱的东西,老师就让他当了班长。” 我心中突然感到悲哀,对儿子说:“给老师送礼物,老师当然高兴,但是这和礼物值多少钱没有关系。老师喜欢每一个聪明听话的学生。”儿子一脸迷茫,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毋庸讳言,也无须讳言,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人治”时代,重人情世故的观念根深蒂固。我也曾经努力做过乖巧之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对“结交个巴根草,下雨不跌跤”这些看似实在的论断产生了怀疑。社会上充满了情与理的抉择,我们应该教孩子精于人情世故,还是教孩子老老实实做人呢? 一次,儿子的班主任对我说:“我们要求家长经常跟老师沟通,没别的意思,只是想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搞上去。你儿子要说也挺优秀的,但与其他学生比起来,在为人处世方面稍显欠缺。这可能也跟家长平常的教育有关。据我观察,在学校待人接物就比较成熟的孩子,走向社会以后,大都进步较快。” 对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弦外之音,我未置可否。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各种技能都进行全方位的“恶补”。许多家长对孩子过早灌输人情世故,认为“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精点别想混出个样子”,有的甚至埋怨自己的孩子“怎么调教都是木头一根,要是有人家孩子一半精就好了”。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孩子过早地学会圆滑世故,心灵过早地被扭曲,对孩子的发展只能是有害无益。对孩子进行人情世故的“大补”,只会补出“8岁男孩长胡子”的怪物来。 可是,无论如何,面对吹向校园的五花八门的人情世故之风,家长不能不抱以审视的目光:现在节日很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给老师送礼的队伍中,是出于爱戴,出于敬畏,还是另有所求?学生的心态可谓五花八门;同时,同学之间的“社交”活动也花样翻新,人情消费水涨船高……同学、师生间正常的人情交往,一直让人们津津乐道,但现在的问题是,它不正常了,它变味了。如果你非要摆出“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姿态,结果会怎样呢?儿子的遭遇可能会说明一些问题。

儿子小学阶段一直表现很好,对老师礼敬有加,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可当班干部的愿望始终未能如愿。我也是主张儿子能在班里有个“一官半职”的,我认为当班干部是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可小学六年,品学兼优的儿子竟未能捞上一个班干部。最后,他把未能如愿的原因归结到了我的头上:“人家家长经常跟老师沟通、交流,而你却不知道老师的家门朝哪开!” 当然我也知道,在这铺天盖地的人情世故风前,学校不是脱离社会的“乌托邦”,所以我经常给儿子讲,“一切向钱看”“送礼当官”是典型的封建意识。尽量让他懂得人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与人交往中,尽量不要送礼,实在必需时,最好是赠送书刊、文具等学习用品以及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我甚至还给老师写过“匿名信”,建议老师有责任谢绝学生及其家长的礼品,别让“铜臭”亵渎、玷污了纯洁真挚的师生之情……可是,在现实面前,我的这些教育越来越不堪一击。渐渐地,面对孩子的指责,我很少反驳了,反而多少有些认同,我甚至想,在这一点上,我的思想是不是“过时”了? 今天借讨论这个话题的机会,我想表达以下观点:事实证明我以前对此问题的态度可能是偏颇的,现在我已经明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该加进一些人情世故方面的教育,但应该选择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庸俗的内容做教材,应该把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处事原则,如民主精神、法治观念、诚信品质、平等人格等传授给孩子,教孩子牢记,为人处世可以外圆内方,可以灵活变通,但该坚守的底线一定不能退让。

过犹不及的小“人精” (李阳,男,39岁,记者,孩子上初二)

我负责教育方面的新闻采访已经三年了,其间接触过不少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对孩子进行人情世故方面的教育,我有着颇多感悟。 出于复杂的现实原因,面对世故圆滑的孩子,不少家长竟持赞赏态度,认为这么“会处事”的孩子有前途。就这个问题,不久前我进行过一个采访,在一所小学门口采访了5位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其中4位都对这类孩子表现出赞赏的态度。一位家长说:“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圆滑点别想混出个样子!”另一位家长表示,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想办法弄个“官”当当。只有一位家长表示还是希望孩子单纯一点,太世故的孩子让人觉得恐怖。


也是在一次采访中,一个叫叶露的同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某学校初中二年级的一个班长,同时兼任校广播站站长,校长和班主任对她的评价非常高:“无论是班里的工作还是广播站的工作,都拿得起放得下,游刃有余。” 问起她的成功经验,叶露讲得头头是道。 她说,她管理广播站有一套办法,管人要“先吓后哄”。有些广播员太有个性了,让他向东他偏向西,这时候就要先吓唬吓唬他,比如告诉班主任,再比如赶出广播站,“杀鸡儆猴”,但是吓完了还要说点好话哄哄他,这样以后他会对你既敬又畏。她还有一个绝招是注意收集同学的“把柄”,“一旦这个同学不听话了,以把柄威胁简直百战百胜”。 她说对老师也要分清主次枝叶,对每一个老师都毕恭毕敬,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呀?叶露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中午在学校就餐时,逢班主任或校长们值班分饭,学生就特别安静,因为“校长有权力扣班上的分,班主任是学生的顶头上司”,换其他老师就是乱哄哄一片了。 叶露说,自己在班里期末投票评选三好学生时得票最高,秘诀就是抓两头放中间。她说,对成绩差、体力差、受人欺负的同学,要仗义执言,鼎力相助,经常施以小恩小惠,让他感激涕零,这样就会带动整个“第三世界”(说到此,叶露给我做了个鬼脸);对学习拔尖的学生要想方设法紧密团结;至于一般同学,就不必太在意了。 对叶露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她无疑对人情世故运用得滚瓜烂熟,比之成人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这样的孩子,是成功还是失败呢?我说不清。 抱着刨根究底的目的,经过三番五次联系,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叶露的家里,坐在了她爸爸的面前。提起女儿,叶露的爸爸也是一声叹息:“我们也感觉露露在人情世故方面多少有点过了,连大人都做不好的东西,她却能驾轻就熟,我们真担心这孩子将来会更世故。露露养成这种性格,可能跟我们的家庭环境有关。我在行政机关办公室工作,迎来送往,协调关系是一项重要内容。每到节假日期我常到领导家里走动,也会有人到我们家里来拜访。单位里的一些事情,如:某某怎么讨得领导的欢心,某某如何在年终考核中得到高票等,我和妻子也经常讨论,耳濡目染中,她深受影响……”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既要教育孩子会做事,更要懂得做人。一个人会不会“做人”往往决定了他能不能做事,或者说能不能把事做大。这无可厚非,但是家长们想没想过“过犹不及”呢?


留心处处皆教育 (孔令捷,男,41岁,外企经理,孩子上高二)

我认为,“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人情世故教育”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我的儿子是个牛脾气,什么事都争强好胜,宁折不弯。在学习上,对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他总有一些妒忌情绪;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他往往得理不让人,一条路走到黑,不肯有丝毫通融……针对他的这些习性,说实话,我和妻子经常教他要学圆滑一点,并告诫他,这样的性格将来在社会上是要碰壁的。可儿子对“人情世故”这些字眼似乎特别反感,认为这是丑恶的东西,任凭我们磨破嘴皮,儿子依然我行我素,还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美德、自己的个性。渐渐地,我和妻子也真的无可奈何,只有听之任之。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旅游中的一次意外发现,使儿子的性格改变了许多。 2000年,我在菲律宾的一次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和很多人一样,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外出旅游,途中经过一个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柘、女贞等树,东坡却只有雪松。临近傍晚,天下起了大雪。当我们支起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我突然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满了厚厚一层雪。雪积到了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生气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头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它的树,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西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柘树、女贞之类。妻子对我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我点头称是,说:“我们揭开了一道谜——对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那样学会弯曲,学会给自己减轻压力。” 我把这个现象和其中的哲理结合自己的体会耐心地讲给儿子听,告诉他,世界上的事并不会都是鲜花铺就,俊鸟啁啾,有时候会面对社会上一些意想不到的压力,在这个时候,该低头时就要低头。 从那时起,我就留心试着给儿子讲一些人情世故方面的道理。比如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斑马的身体为什么有一道道条纹,跳远时为什么要先退几步……告诉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不作适当的让步,不首先保护好自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发展和进步从何谈起呢?看得出,儿子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在不知不觉中对人情世故有了客观的认识。 后来,儿子在他的一篇作文中引用了哲学家康德的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对之思考得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越会充满我们的心灵,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儿子接着这样写道:“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你用美德去照耀世界时,世界反射出的光芒,也会温暖你自己。”

[ 本帖最后由 zhujinhua 于 2008-3-21 11:29 编辑 ].

TOP

《中庸》

有时候会面对社会上一些意想不到的压力,在这个时候,该低头时就要低头。 从那时起,我就留心试着给儿子讲一些人情世故方面的道理。比如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斑马的身体为什么有一道道条纹,跳远时为什么要先退几步……告诉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不作适当的让步,不首先保护好自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发展和进步从何谈起呢?看得出,儿子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在不知不觉中对人情世故有了客观的认识

我想,在这一点上,我现在有点明白,在孩子0-6岁的时候,坚决不能进行人情世故的教育。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没有那样子复杂,容易把孩子对事情正确的判断给混淆了。随着孩子慢慢地成长,慢慢教他,也是要拿一些的好文章,给他一些引导,而不能随便将父母对这个社会的理解给他,如此一定阻止了孩子的成长…….

TOP

孩子大了还不懂人情世故是谁之过

  早晨老爷爷将一个放在桌上重孙女昨日吃剩的大半个苹果削皮,和重孙一道将苹果吃了。他认为这个苹果再不吃会烂掉的,大家都知道苹果吃了一点以后,会在咬破的地方漫漫地变色,腐烂。
  这个时候的苹果都是去年的,价高,孙女只购了两个,给她的九个月的女儿吃,这九个月的孩子每次只能吃掉苹果的六分之一或者更少。
  孙女见爷爷将她女儿的苹果吃了,就说:“爷爷这苹果是给宝宝吃的。门口又买不到,这个苹果是我昨天从城里买回来的。”
  她说的是实情,想不到深深地伤害了爷爷的心。
  不多久,爷爷从外面买了四个苹果回来,谁说买不到,自己不去多找一找。

  还有一次,孙女打火点煤气灶,不知怎地,火在整个灶面着了,吓得孙女尖叫起来,爷爷、爸爸和妈妈都被这尖叫吸引过来,妈妈经常做饭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前也发生过,走上前去,关掉了煤气阀门,火就自己灭了。
  孙女从来没有做过饭,自然不会弄。
  爷爷说:“这有什么好叫的,把煤气阀门关掉不就行了。”
  “就要!就要!”孙女的声音跟尖叫差不多。
  “我是教你遇到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你以后跟丈夫在一起过日子,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爷爷说。
  “我不烧煤气。”孙女的声音还是很高。
  爷爷不再说了,转身走出厨房,我估计是独自流泪去了。
  妈妈又在教训女儿不应该这样,她说:“遇到这种情况谁都要尖叫的,这是很正常的。”
  她说得也对,可用这样声调对待爷爷,爷爷怎么受得了。
  她也经常对妈妈大声说话,甚至吼叫,有一次,爸爸见了,就说了她一句,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

  妈妈喜欢打牌,妈妈很辛苦,晚上带孙女,上午带孙女和做饭。一般在下午时跟别人打牌,下午把孙女交给女儿带。
  一天,妈妈邀请几个人在自己家打牌。宝宝拉屎了,女儿大声地叫着妈妈拿卫生纸,咕咕哝哝,妈妈只好放下手上的牌去帮她。这样耽误了大家打牌,打牌的人会想,这孩子怎么会这样。一般情况下,妈妈总是出去打牌。
  今天别家有人来,没场地打牌,妈妈就叫她们来自己家打牌,其中一个说,我就怕你的女儿咕咕哝哝,但是没地方打也只好来了。
  三点左右,孩子醒了,女儿要那地上的塑料坐垫,塑料坐垫是那种拼起来的放地上给孩子坐着玩耍,不至于受凉的那种。看牌的一个家属帮助她把坐垫拿过来时,拿散架了,主要是隔着牌桌,不好拿。女儿又在咕咕哝哝,没完没了。
  四点钟时,那个怕咕咕哝哝的人,提出不打了。
  人都走后,妈妈对女儿说:“别人在我家时,你就不要乱说话了。人家会说你不懂礼貌。你要给人家一点面子啊!以后人家就不会到你家来玩了。”
  “我不管,我不管,你们打牌吵死人,吵得宝宝没法睡觉,一会儿哈哈哈,就把宝宝吵醒了。”女儿还是听不进去妈妈的话。
  女儿都做妈妈了,怎么还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呢?

  孩子大了还不懂人情世故是谁之过?那肯定是父母之罪过。子女都是父母培育的成果。这个成果是正果还是苦果都得自己品尝。
  孩子从小在家,只叫她认真读书,不叫她干活。到后来,人长大了,家务活不会干。现在都嫁人了,老母还跟在后面当保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虽然成家了,可女儿一直住在婆家,油盐酱醋不用操心,甚至连自己生的孩子都不用操心。孩子都九个月大了,自己甚至连一块尿布都没有洗过呢!
  当家长的把这些子女们本该要经历体验的事,替子女做了,剥夺了她们的受锻炼的机会,那她们怎么能长大哩!现在的这个样子只能自食其恶果了。

  如果你本人看到这篇日志,请在下面留言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TOP

来顶下这个喜欢的帖子.

TOP

.

TOP

ding.

TOP

有一天 ,儿子把玩具弄的到处都是,家里乱七八糟,我一边打扫,一边说:"你这样要累死妈妈啊,以后妈妈到天堂休息,你就看不到妈妈了."儿子说:'我可以去看你啊".当场晕倒!
过了N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他的玩具弄翻了,我说:'儿子,帮我捡一下."他说:"要累死我的,我会到天堂去休息的."郁闷!!!.

TOP

两只大耳朵

有一次,儿子指着一辆公共汽车说,妈妈你看,它有两只大耳朵.仔细观察,发现车两边的反光镜,真的像两只耳朵.那时儿子三岁左右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