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股市反弹时增仓还是减仓?
股市反弹时增仓还是减仓?
时寒冰
从7月30日到8月13日,短短的11个交易日,沪指跌幅达15%,一些个股的跌幅甚至接近40%,前赴后继的抄底者,惨不忍睹。
我不禁想起唐朝李华写的《吊古战场文》: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挺亡群。亭长告予曰:“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
8月13日,沪深两市呈现探底回升走势,盘中杀跌跌破2400点整数关口,创出本轮调整行情的新低,最低探至2370.74点,午后略微放量回升,沪指收报2446.30点。有色金属板块和农业板块表现强势。
尾盘放量,引起市场遐想。但我认为,在宏观经济预期依然悲观,相关政策不作调整,股市维稳仅限于表演而没有实质性动作的情况下,应抓住反弹机会减仓。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悲观的预期短期内难以改变。
8月12日,我在《股市为何持续暴跌?》一文中,首先提到的就是经济预期变坏的因素。提到:“PI涨幅加速,而CPI涨幅趋缓,意味着,PPI向CPI传导不畅,企业不得不自行消化成本压力。一方面,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相关价格进行管制。另一方面,国家不通过减税帮助企业分担压力,导致企业在两头挤压的过程中,利润逐渐降低,许多企业从盈利滑向亏损,甚至倒闭。企业前景悲观,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将提前对这种悲观的情绪进行反映。”
我建议在企业不堪资金短缺之苦和成本上升之苦的情况下,尽快降低企业所得税,解决重复征税问题,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对信贷政策进行调整,促使企业发展。但从短期内来看,由于通胀压力仍被视为头等大事,这些调整措施短期内无望出台。可以想见,继今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之后,下半年,还将有更多企业相继倒闭——倘若相关政策不调整的话。
这意味着,股市的价值评估体系将被打乱。在沪指跌破2400点后,A股市盈率已经下降到了18.94倍左右,而美国SP500指数市盈率为25倍,纳斯达克市盈率为39倍,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股市市盈率水平已经处于偏低水平,是1995年2月以来最低的时期。但是,如果宏观经济衰退,企业盈利水平下降,那么,A股未来的市盈率又将调整。
不仅宏观经济影响A股估值体系,持仓成本在一元以下,甚至持仓成本为负数的大小非,即使在目前价位抛售股票,仍有非常丰厚的利润,这种不公平的博弈本身就彻底摧毁了中国股市的估值体系。因此,用现有方法来判断中国股市是否具有投资价值都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在去年9月份就强调,千万不要因为“便宜”而去买股票,“便宜”之后还可能“更便宜”,“新低”后面往往还有新低。因为这个市场由于过于偏爱既得利益群体已经高度畸形,普通投资者买任何一只被视为“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与持仓成本不到1元甚至为负数的大小非相比,仅成本一项就明显处于下风了。因此,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普通投资者获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短期有机会获利,最终也可能被收刮一空。
在熊市中,下跌不需要理由,而上涨是需要理由的。
现在,除了超跌引发的内在反弹动能,支撑股市上涨的实质性动力在哪里?这些动力与大小非减持压力相比,如何?这是一个投资者需要经常问一问自己的问题。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市场发生了几个大的变化:
第一,新上市股票持续增多,同时,增发和配股融资额同比上升了71.75%,可转债融资额同比增长了4.3倍,使股市资金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而新股仍然在维稳声中不断上市。这本身所代表的倾向性还不够明显吗?因此,我多次强调,对有关官员及有关部门的表态,不要仅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在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利益无处不在,有几个人为其说过的话负责?甚至,有几个人为其说话不算数感到羞愧?
第二,大小非减持数量继续增大。到2010年后,解禁的股票数量相当于再造两个A股市场(与2007年的流通股相比),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增量。8月11日,中登公司公布的股改限售股解禁减持月报显示,截至7月底,持有限售股比例小于5%的“小非”,共产生734.83亿股的限售股,其中未解禁股改限售股份存量为320.37亿股,累计解禁数量为414.46亿股,占全部股改“小非”数量比重达56.40%。其中,“小非”累计套现了180.34亿股,较解禁数量相比,占比达43.51%。就单月减持数据看,在限售股解禁数量处于年内低谷的7月份,沪深两市“大小非”共套现8.49亿股,较6月份4.51亿股的规模,环比增加88.25%。其中,“大非”套现2.93亿股,“小非”套现5.56亿股。
大小非尤其小非慌不择路的减持本身,说明了什么?要知道,大小非是最熟悉和了解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人。
除此之外,还包括前面提到的宏观经济预期悲观、热钱等等因素。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不作出积极调整,及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在股市反弹时,即使普通投资者不减仓,机构投资者也会趁机减仓。尤其是在股市上涨仅仅是因为超跌,而并未有实质性利好因素支撑的情况下,更应作出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