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小学三年级以后,开始接触到伤痕文学,开始读历史书籍,读一些人的回忆录,我敏感地想起了这位神秘的老人。诸位读者别奇怪,三年级小学生,读伤痕文学之类?我后来想,一个人,在成长初期阶段,从一张白纸开始,接触到什么,就会关注什么。小时候,我家里很清贫,但恰恰各类书籍不少,我家的老邻居是教师,书更多。一九八二年英阿马岛之战后,部队迅速编发了大量战例研究资料层层培训,我父亲集训后也带了些回来,全被我当作历史书有滋有味地读了,老同志现在还不知道。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一直喜欢读自二战以来的战史类书籍。这是题外话,我想借机跟旺友们说的是,对你的孩子,从小用书籍去深刻影响TA吧,受益终身。马驹原先不爱阅读,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能用读某本书作为奖励了。不过,他遇到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还是一塌糊涂!
我不会为难他。
书归正传。老人是谁?怎么会这样住在这个江南小城的部队里呢?长大后,曾经问过父亲,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他是因为九一三事件的后续清查,由南京军区指派,暂时搁置在我们这儿,等待审查结论。这种做法,当时有一句行话,叫“暂时挂起来”。印象中,老人在我们这儿挂了不少日子,什么时候走的,如同他什么时候来时一样,悄然无声。
我从十来岁,到现在年近不惑,期间二十多年,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读到的书越来越多,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触及到的人群,也有一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对九一三事件,我也看了大量史料,至今,我感觉仍迷雾重重,但至少有一点我敢肯定,当年在军队中跟随L帅的一批军人,未必是人民的敌人,也未必是没脑子的丘八。这位老人,因为九一三,被孤身一人挂到我们部队,他到底做过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也许,他真的是传说中的舰队成员(广义),也许,他只是被宿敌借机撂倒,也许,他只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执行上级命令。据我所知,文革史,至今仍存在大量史学研究的禁区。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九一三的相关真相,而我,能看到老人真实的面容,更窥探到他伤痕累累的内心。。
很小的时候,我们看的电影,读的书,教给我们的最常见思维是判断句,好人? 坏人?善人?恶人? 这种可笑的思维习惯曾经影响了我很长时间,二十多年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所读、所听、所看、所感、所思、所想、所涉、所受,到现在,至少形成了几点看问题的心得,罗列一下,也提醒自己谨记在心。
1、 独立思考,主观上不被他人左右,客观上尽量避免;
2、 不偏激,多角度,多视野,试图寻求出答案,找不出来也无所谓,屁民一个;
3、 以史为鉴,不停留在嘴上,而要落在思维习惯上,后来人的明理与智慧,是基于前人的探索经历;永远鄙视那些动不动要刨前人祖坟的狂人;
4、 有些书,可以等几年再读,比如《乔布斯传》,我现在真的不愿打开。简言之,热的问题,等冷了,再研究,更好。
5、 人,不是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善与恶,我,只与少量喜欢的人交朋友。
6、 自己会看问题了,才能真正惠及孩子。
此篇送给善良的人们分享。
[
本帖最后由 娃他妈 于 2011-12-12 21:5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