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我一定要hold住!童年不染色!

图上面的淘宝商家标记好像去不掉。。。.

TOP

回复 47楼shjxluo 的帖子

这个时候,也只能hold住,而且必须hold住,否则就和孩子成对立面了,他会慢慢关闭与你的沟通管道了。所以我挺看重0-6岁的亲子互动关系,这个阶段培养与妈妈之间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样他在小学阶段遇到问题,才会不迟疑的听我们的建议。(上各种早教班,会把晚上和宝宝游戏互动的时间占了个大半。)

专注力非常重要,在幼儿阶段,宝宝有数年的秩序敏感期,我们如果过多的干涉,会无意识的破坏这种内在的秩序感,会破坏专注力。到了小学,反过来指责宝宝不专心上课,我觉得不应该。小孩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全部都不是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长。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反思一下。

薛瑞萍(写《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小学语文老师)说孩子在小学一年级还会经历一次秩序敏感期,是非常宝贵的一个阶段,孩子如果在6岁之前没有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的话,在这个阶段是能得到一次难得的修复机会。具体怎么说的,我忘记了。。。。2年前看的网上视频。您看是不是能搜索一下,看她是怎么说的。她挺重视阅读的,强调诵读。

另外,你试试给宝宝的心里种上“专心小天使”这个小树?只要她做一件事情很专心,你就赞她是“专心小天使”,她就会成为专心小天使的!周弘在《赏识孩子》的讲座中总结过他的经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不行,行也不行。(周弘的讲座在网上也有视频,可搜索)

杂七杂八的育儿讲座视频我看的不算多,也不算少,主要还是出于对小学阶段的状况不了解,所以东看看西看看。

另外我也好奇孩子到底是怎么学习的,所以看了《孩子为何失败》约翰*霍特写的。内容上主要通过案例来分析孩子在上课中的状态。所谓的“聪明”孩子和“不聪明”的孩子遇到老师提问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本书我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像是在记流水账,拿着各种案例唠唠叨叨。但是后来看过董进宇关于学习的讲座视频,联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才“悟”了(推荐一下。。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专家,不过觉得他的观点也挺有意思的),“聪明”的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与“快乐”做了连结,而“不聪明”的孩子把学习与“痛苦”连结到了一起。。。


(我挺唠叨的,废话多。不要嫌弃我啊,低头对手指。。。)

[ 本帖最后由 小羊乖乖 于 2011-10-22 22:23 编辑 ].

TOP

非常感谢。scholastic居然连系鞋带都巴巴地出一本书,小羊妈妈还给淘到了,两件不可思议的事!这个帖子的信息海量,竖大拇指。

跑个题,那个monkey bar中文的学名到底叫什么?我小时候就是玩这个,两只手起了茧子,后来知道要臭美了,还懊恼了一阵子。.

TOP

回复 49楼不不园 的帖子

说说我个人的体验哈.
决定精细动作能力的有两个因素:手眼脑协调能力/手的小肌肉群的发展水平.
你的宝宝从幼儿时期开始就酷爱折纸/乐高, 并玩得不错,说明手眼脑协调能力已经不错了.
至于说, 有一些精细动作没学会. 我的理解是, 每个游戏,参与动作的小肌肉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估计参与的神经末梢也有区别), 所以,不管是大动作还是精细动作的训练,游戏要多样化. 这是趣味性的要求,其实也是能力发展的要求.
当然, 还有一点很重要, 熟能生巧.呵呵. 练得多了, 相关的神经末梢和小肌肉得到了好的锻炼,  自然就强了..

TOP

回复 51楼小羊乖乖 的帖子

哇, scholastic 还出了一套这么好的书啊。
我记得当时准备教猴子系带子时, 正好在迪卡侬买了一套轮滑用具, 包括轮滑安全帽。那个帽子的说明书做得很有意思, 是用一个硬纸板对折, 左右两边各打了几个孔,用绳子串着的, 就像鞋带那样的。 我见了大喜,正好给猴子练系鞋带。干干净净地又好玩儿。
不过我们练了几次后没练了。其实应该多练练。哎,我估计猴子现在系鞋带都还不怎么熟练。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TOP

回复 12楼sammijimmylulu 的帖子

这位妈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实话说,你的部分观点我还是赞同的,我们走的路差不多,从小都是自己读书考试一路走到大,可是,现在的现实情况跟我们当初不一样了,不是一点点,而是完全不一样。你要孩子靠自己,这绝对没错,但是孩子足够成熟之前,需要一个适当的监督引导;至于靠老师,我看还是算了吧,趁早消了这个念头,去靠水里的月亮更靠谱。.

TOP

回复 55楼金牛猴宝 的帖子

说明够专业!猴宝妈妈该不会和水老师一个专业出身吧。.

TOP

回复 58楼不不园 的帖子

呵呵,你太夸奖我了.水老师那是高山仰止的高度.我嘛,只是一个愿意学习,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妈妈..

TOP

上周日(23日)听了一堂心理学家讲育儿的讲座,主题是“让孩子有更好地环境适应力(下)”。提了5点:
1、带孩子的人常常保持微笑(很难)
2、让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有相对固定的群体
3、学会同理心。这是各种情绪的体验分享
4、真诚的倾听和建议。在真诚的倾听的前提下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
5、自己要的东西自己争取

这5点看上去我们都懂,各大育儿书和网站提的都要提烂掉了,可是这个老师讲了2小时。由于没有视频没有录音,就是听她讲,所以我能记多少就记多少。。。。
下面是她对这五点的阐述。想看的妈妈请继续。

(我一直对心理层面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心力强大=打不死的小强)

[ 本帖最后由 小羊乖乖 于 2011-10-25 10:48 编辑 ].

TOP

1、带孩子的人常常保持微笑。(很难)。这位老师也育有一个4岁的孩子,所以她比较能和我们听众妈妈有共鸣。她用了“很难,很难,我知道真的很难”来形容面对孩子保持微笑。因为家长的角色是多面的,育儿责任重大,要教导要监管,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这个状态难以脱离,只要他/她是长期带孩子的那个人。带孩子的人真正的笑是很少的,我们就像一个精准的时间表一样:该起床了,该吃饭了,什么时间喝牛奶,吃水果,要出门去玩了,要回家了,要上课了。。。。。我们像时钟一样在行走,就不太会微笑了。所以:看孩子的笑,能判断带孩子的人是怎么样的状态。

但是,我们还是要记住,我们要努力的面对孩子保持微笑。因为——
1)能让父母和孩子增加亲密感、被爱的感受,增加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2)能让孩子生活很美好,对环境产生安全感,从而增加探索环境的可能性;
3)孩子能体会到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
4)能给孩子在挫折中增加正面的力量;
5)孩子学会微笑对人,与人亲近,会与更多的机会碰面。

最后总结了一句“小的时候生活在保持微笑,保持欢乐的家庭环境中,外面再大的打击也打不趴下”。
.

TOP

2、让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有相对固定的群体(群体认同)
年幼的时候没有得到群体认同,青春期会引发社交问题。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群体认同,如果没有群体认同,即对陌生人陌生环境有障碍,严重的会完全退回来,如不上学、不上班,因为家中最熟悉最安全。
那么年幼的时候为什么要有相对固定的群体伙伴?
1)熟悉。孩子之间出现的冲突、摩擦,由于他们常常都要碰面,所以他/她要自己学会处理。家长出手要晚一点。
2)找到相同的兴趣,这种认同的体验是父母无法给予的。
3)体验到宽容,学会要求,学会主动,学会互助,分享,磨合相处。
4)更多的分享喜悦,所以孩子愿意出让一些,得到别的喜悦。
5)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非常多的情感体验从对方身上清楚的看到,感受到。

孩子拥有朋友会十分满足,孩子会开心的说“他是我的朋友”,这一点父母无法满足。

幼儿园中的交往,是在老师监管的环境下交往,老师具有威慑力。而小区是另一个环境,是完全放松的,本性暴露的环境,所以父母应该努力的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

这一点我是非常有体会的,宝宝从1岁开始到目前的4岁,一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玩伴,几个妈妈是一路看着他们从争夺玩具而哭闹一直到现在学会协调冲突,大量的冲突“战斗”让孩子身经百战,人际交往方面的确有成效。.

TOP

3、学会同理心。
这一点能让孩子今后的烦心事少,同时处理起来更到位。同理心的操作是:用孩子已经有过的感受,来表述另一个孩子的感受。直接说感受,孩子的体会不深,是无效操作。
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打招呼,第一次对方没有反应,第二次仍然没有反应。这个时候孩子内心产生挫败感,如果孩子对外的表象是“他不好”,表现厌恶对方;对内的表现是“是不是我不好?”如果是这种反应,家长要反思,是不是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的指责太多。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两种都是负面的。

同理心操作:家长要做启发——“还有其他可能”。“他可能很害羞,你以前有一次也是这样的,当时你觉得是不是因为不熟悉所以不好意思回应,有点害羞¥%……”。以他自己的感受来告诉他,“不是他不好,也不是你不好”可能是别的原因,引导同理。讲道理无效。直接说“他害羞”,孩子体会不深。

4、真诚的倾听和建议。
步骤:在真诚的倾听的前提下建议,让孩子选择。分为三步:先倾听,后建议,最后选择。
这是家长给孩子的一种模式。这是一种在陌生环境下人际交往的模式,家长自己经常使用这种模式,孩子会潜移默化的从家长身上习得,并在陌生环境中启动这个模式。
(我觉得挺重要的。家长自修,孩子自学).

TOP

5、自己要的东西自己争取。
这句话说给孩子听,其实孩子是不理解的。在他没有学会拥有这个操作工具时,他运用的最多的是哭,用哭来让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帮忙,因为哭这个工具他很熟练。父母要让孩子掌握新工具。
目前,家长往往是把“自己要的东西自己争取”这句话扔给孩子,然后在一旁呆着,最后发现无效。反而增加孩子的挫败感。“自己要的东西自己争取”是要教给孩子的,让孩子在操作中理解。
操作:
1)妈妈告诉你一句有魔力的话“你能把这个东西给我玩一玩吗?”&*¥%诸如此内。
2)如果不行,带孩子去,但是这句有魔力的话还是让孩子自己说。"你是不是有点害怕,妈妈陪你去,然后话还是你说"
3)说“谢谢”
4)好好的表扬“这句话下一次还可以这样说”

家长请放心,第二次孩子还是会害怕,因为他要克服很大的心理承受力去做这件事,太难了。所以这个步骤还要继续,一直四五次后,孩子会发现这这句话真的有魔力,他能拥有这个工具(操作中理解)。

家长可以帮助,但是不可以代替处理。孩子在争取中学会变通,在处理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学会了承受,理解成败(拿到--成功,没拿到--失败,调整心态接受失败)。在孩子自己要的东西自己争取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感受远大于事情本身。
.

TOP

引用:
原帖由 猫和老鼠 于 2011-10-24 11:46 发表 \"\"
这位妈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实话说,你的部分观点我还是赞同的,我们走的路差不多,从小都是自己读书考试一路走到大,可是,现在的现实情况跟我们当初不一样了,不是一点点,而是完全不一样。你要孩子靠自己,这绝 ...
呵呵,是的,我有点小顽固。。
现在孩子的生存环境和我们当初大不一样了。现在的教育环境也和我们当初两样了。我看到和听到的众多声音是:幼儿园大声疾呼“还给孩子玩的时间和空间!”,小学老师则在喊“要有识字量”。我查了一下,好像幼儿园和小学在我们国家是两个教育系统,幼儿园管幼儿园,小学管小学,是各自分管的。导致现在市场层面整出了一个“幼小衔接”,唉。

我不会撒手不管当甩手掌柜,不会让孩子到了小学就完全两眼一抹黑。但是我的一个底线是:每天孩子白天至少要有3个小时的户外量(幼儿园+离园)晚上晚餐吃的快的话继续户外至少半小时。小学阶段的底线是孩子的睡眠时间必须达到10小时。这个要求我知道非常难,简直太难了,但是身体是根本,马拉松刚起跑就消耗过多能量绝对是我作为妈妈的失责。为了不触动这个底线,现在我也在琢磨小学的事儿,想着怎么能更好地顺利过渡又不至于是填鸭浇灌。因为太好奇了小学的情况了,看过《四年级(10岁)决定孩子一生的成绩》是韩国人写的,里面有详细的操作建议,我现在这个阶段看似乎太早了,不过实际上按照书中的观点,其实很多时候是要在1年级就开始做铺垫工作的,这样到了后面就很水到渠成了。.

TOP

刚看到本版一个帖子,是大班妈妈的育儿心得,过来人的帖子
贴一下链接: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774323&extra=&page=1

观察了一下,宝宝目前涂色挺好的,剪刀我好像没注意看他是不是沿着线剪。。。不过每次快递盒子到了,他就去拿剪刀开盒子去。
回头看看。.

TOP

大班妈妈的这个帖子学习了。
我发现成功的妈妈都很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
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TOP

恩,下午基本上泡在一个帖子里。2010年的老帖,讨论入小学之前,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辩论的好激烈,看的好过瘾,现在还没看完。

事物是动态的连续的发展的,孩子的学习之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涉及到的内容从身体的全面掌控(小肌肉群,手眼脑协调、大肢体运动等)到语数外,增加至地理、历史、几何、物理、化学等。涉及方方面面,而每一块的内容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所以我们需要重新科学的认识它们的学习特点。

曾看过一个专家谈学习方法的视频,涉及到文科与理科。由于两种科目性质不同,所以学习方法也不同。看后恍然大悟,本周或下周尽量整理出文字来。

(专家说的,兼容并收吧。有疑虑的放着,时间会考证的,而且还有伟大的旺旺网BBMM们的火眼金睛呢,有问题的地方一定要指出来哦,至少我现在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幼儿园阶段,孩子为什么要“疯玩”。也请担心钻牛角尖的妈妈们放心,我会在大班下学期做一做幼小衔接工作。上周末听讲座后专门询问过,讲课老师说小班中班大胆的玩,阅读不可少;大班再绘画识字,心态不要急躁)

[ 本帖最后由 小羊乖乖 于 2011-10-26 10:37 编辑 ].

TOP

 6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