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楼记者
(......)
发表于 2010-1-28 11:33
只看此人
理清谁的问题
2005年06月15日 13:01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在前一章里,我们学习以“倾听”来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但是,倾听只适用于孩子发生挫折、感伤、沮丧、怀恨及种种负向情绪。而且当问题拥有者是孩子时,倾听的效果才能凸显。
如果孩子为父母制造了好多麻烦,给父母带来许多困扰,父母就不能再一味地使用“倾听”了。
因此,为人父母者在遇到问题时,需先冷静地想一想,这是谁的问题。
通常,一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都有一个记忆力太好的母亲;一个不爱清洁卫生的孩子常有一个太爱清洁卫生的妈妈。就像上述例子中的翔翔经常忘东忘西的,他妈妈三天两头要送毛笔、作业簿到孩子学校去。有一次,甚至打电话回来说忘了带书包呢!听起来很可笑是吧?上学竟然忘了带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大都是父母的态度所造成的。因为,孩子永远不必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房间弄乱了,有父母来收拾整理;功课不好了,由父母去操心;害怕困难时,有父母来帮助等。长久下来,自然养成孩子一些不良的习惯。
父母有时候似乎太多管闲事了,孩子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处理,把问题的所有权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该管的,什么是不该管的。
如何理清问题所有权
2005年06月15日 13:24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很多父母在一开始很难意识到“问题的归属”的观念,更别说去选择到底谁该为这个问题负责任了。
我们先要知道“有问题者”一词,如“谁有问题﹖”、“谁遇到困难﹖”、“谁的目的没达到﹖”“父母效能训练”的创始人哥顿博士说明其原则如下:
1.当孩子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孩子有问题。由于孩子的行为没有妨碍到大人,所以不是家长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
2.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他的行为也不妨碍大人,所以在亲子关系上没问题。
3.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但是同时也妨碍到大人时,是大人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三项原则,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父母在面对困扰时,可以问一问自己:“这问题有没有干扰或妨碍到我的生活﹖”、“这问题对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伤害,甚至危害到生命的安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关父母的事,这问题是属于孩子的处理范围。如果孩子与自己的配偶、老师、朋友或兄弟姐妹有了冲突,那么是他们两者间的问题,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无须插手或干涉,而父母只要从旁加以引导和注意。下面就是问题所有权划分的例子:
小杰最近因为和好朋友闹翻了,所以心情很坏,情绪低落。虽然妈妈倾听小杰的诉苦,同时也表达对小杰处境的了解和同情,但是问题要如何解决呢﹖小杰的母亲想自己是否要打电话给他的好朋友,问问看他们发生什么事,也许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还是等小杰自己去处理呢﹖
由于这问题并没有干扰或妨碍到小杰的妈妈的生活,所以很明显的,这是小杰自己要处理的问题,妈妈无须插手,以免剥夺了小杰学习的机会。
通常当父母面对问题所有权区分时,要先考虑孩子这种不良问题行为是否有什么目的﹖然后再考虑问题所有权该属于谁﹖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就让孩子自己处理,而父母只需要从旁加以鼓励和注意就足够了,千万不要多管闲事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父母效能:孩子拥有问题时
2005年06月20日 06:59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属于孩子本身的问题,父母并非袖手旁观,可以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方法,但是寻求解决方法不是给予忠告,也不是帮助子女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忠告是强加于子女身上的警告,因为那将使子女视其为父母控制他们的意图。而且,忠告也会使子女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寻求解决方法是帮助子女找寻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其过程中包含六个步骤:
(一)了解和澄清问题
运用反映倾听的技巧让子女觉得他们是被了解、被接纳的。所以开始去理清问题有关的特定事件,并运用开放式问题。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则可以在与子女谈话之时反复运用此步骤。
(二)运用脑力激荡法
从询问“你想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开始,若子女不愿意,则回到步骤一,并且表示体谅及提供任何时候的协助;若子女愿意,便要求他们继续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在此,鼓励父母运用“脑力激荡法”:一种不加评价、自由、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其方法是尽可能提出各种构想,而必须注意除非确定所有的构想都提出了,否则不可以批评任何人提出的意见。这种创造构想的历程将会孕育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技巧。当你觉得子女的构想值得一试,便迈入步骤三;若觉得其构想不可行,或是想不出任何构想,便可利用下面激发思考能力的方法来帮助子女:
1.让子女假设问题不在自己,而在朋友身上
有时候,我们似乎很容易替别人解决问题,却对自己的问题不知所措,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举例而言,可以对儿子说:“如果小明有同样的问题,你会告诉他怎么办﹖”当儿子提出一些他所想到的解决方法之后,再问他:“你觉得所有的方法中,那一个方法对你最好﹖”
2.运用角色扮演的技巧
先让子女扮演有问题的当事人;之后再由父母扮演先前子女所扮演角色的当事人,藉此机会向子女显示各种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角色扮演完毕之后,再询问他们自己的问题处理方式与他们一般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3.提出建议
建议不同于忠告,“忠告”是告诉人家应该做什么;而“建议”则是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让子女拥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权利去接受或拒绝。当你提出建议时,最好采用下面的问句型式:“你考虑过这个方法吗﹖”“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你认为如何呢?”
(三)评估所提出的方法
一旦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都激荡出来之后,就必须开始很小心地加以评估。评估时只能一次一个方案,并总结每一个方案,且询问子女对每个方案的意见。
(四)选择一个解决办法
询问子女“你认为那一个方法对你最有用?”,让他们自我做决定。为了确定子女真正了解问题以及明白为什么某一个解决办法最可行,可以运用开放式问题来澄清子女们所做选择的理由。这个步骤正是向子女展示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问题解决历程。
如果父母认为子女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不可行,就帮助他们了解这个方法可能产生的结果。例如,可以表示:“如果这么做,你想会有什么结果?”而父母可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依我看来似乎……,你认为怎么样?”然后,再要子女考虑先前所提出的办法,或是再运用脑力激荡法想出更多方法。父母必须牢记,除非情况相当急迫,否则行动的选择权应由子女全权处理,因为行为的当事人必须对其行为后果负责。
(五)承诺行动
“尝试”与“做”之间存有极大的差异。当人们说:“我会试试看。”通常意谓他们怀疑这方法不可行;然而,寻求解决办法所要求的是对行动的肯定承诺。所以无论如何,必须要求子女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去做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通常,三、四天至一个礼拜已经足够明白计划的可行性。而父母可以要求子女:“你愿意在这个星期中进行这个计划吗?”
(六)设定评估的时间
得到孩子承诺行动的肯定答复后,要设定评估的时间。此时亲子间可以讨论计划进行的情形。如果子女的解决方法没有成效,也不要提供自己的做法,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计划,改变计划,或是选择其它方案等等。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另一次讨论及讨论的时间。
如果在双方同意评估的时间之前,子女就抱怨计划不可行,你可以表示:“我想我们都同意这段期间内实行这个计划的,但是我还是尊重你的决定。”许多孩子,甚至父母亲都对自身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在此必须强调的是改变不是突然的,而是渐进的过程。
如果在限定时间内,子女还不与父母讨论计划实行的情形,也不要紧迫盯人。有时候稍晚些再提醒子女在规定时间内,还未讨论计划施行的情况,然后再询问计划进展的情形。而父母也可以说:“你愿意谈谈这事吗?”
父母效能:父母拥有问题时
父母效能:父母拥有问题时
2005年06月29日 09:30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父母如何判断问题的拥有者是自己还是孩子呢?以下提供一些最佳线索,帮助父母判断问题的所有者正是自己:
◎父母内心感到困扰、挫败、愤怒、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行为感到紧张、不安。
举一些实例,就更容易了解了:
1.你在打电话时,孩子不断地来骚扰、吵闹、哭叫。
2.孩子放学回来,书包、衣服、臭袜子全扔在沙发上。
3.孩子把玩具随手丢满客厅。
4.孩子去转动煤气开关。
5.孩子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要求你讲同样的故事。
6.孩子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擅自动用你的工具。
7.孩子在布置昂贵物品的空间打球。
8.孩子不做他分内应该完成的工作。
以上实例,清楚地看出孩子的行为让您感到不安、心烦和困扰,这样就可以确切地感受到问题的拥有者是父母了。
而传统里,父母可能遵循下列途径来解决问题:
1.试图直接改变、纠正孩子的行为。
2.试图改变外在环境。
3.恐吓、威胁以改变孩子的行为。
4.改变自己的想法。
例如:
安安为了组合轨道赛车,而私下动用父亲的工具箱,用完之后,随手一扔,造成父亲的困扰。
父亲的传统做法:
1.“请你以后别动我的东西好不好,我很讨厌人家随便乱动我的东西。”
2.买一套新的工具箱给安安。
3.“你下次再乱动我的东西,我会收拾你的。”
4.父亲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嘛!他长大就会改掉这个习惯了。”
但是,这种传统的处理方法,多半效果不好。 (沈金慧)
最常见的无效的沟通方式
2005年07月12日 09:44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当孩子对父母造成困扰时,父母除了上述的四种方法外,最常见的就是:
1.命令、指挥
“你去找别的东西玩。”
“把这里收拾干净。”
“不准大声尖叫。”
2.警告、恐吓、威胁
“如果你再来捣蛋,我就要打你的小屁股了。”
“玩具再不收回玩具箱,我就全部扫到垃圾桶。”
“你如果成绩再这么差,玩游戏时间就别想了。”
3.忠告、训诫
“妹妹小,不懂事,别和她吵架。”
“请别吵我,我快被你们吵死了。”
“东西用之前,请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4.提供建议、解决办法
“你为什么不去看故事书呢﹖”
“我想,你去画图好了。”
“小孩子,是不是应该诚实啊﹖”
这些谈话的方式,将产生了下面的后果:
1.致使孩子抗拒父母。
2.孩子误以为父母当他是傻瓜。
3.孩子觉得父母不顾及他们的需求。
4.孩子觉得有罪恶感。
5.刺伤孩子自尊心。
6.致使孩子层层武装自己。
7.激发孩子攻击父母的念头。
因为这种谈话方式在有意无意间,告诉孩子你已替他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你指挥他、控制他、恐吓他,要他完全听你的,此时孩子完全置身事外,没有一点参与感。这样孩子自然会采取防卫、抗拒,甚至对父母充满敌意。父母完全不自觉他们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根本无从学习如何去“体谅别人”和如何“负起责任”。(沈金慧)
我的信息所获得的惊人效果
2005年07月22日 09:55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的信息往往会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位妈妈在亲职教育课堂里做了这样的分享:
有一次,我回到家中,看到儿子趴在地板上看漫画。我不知道多少次使用传统中的方法来纠正他这样的动作,包括:
◎命令式:“不准趴在地上看书。”
◎劝告式:“趴在地上看书,几岁就得带眼镜﹖”
◎威胁加恐吓:“如果你再趴在地上看书,我就没收你的漫画”
但是这些方法的效果都只能暂时改变孩子的行为,没多久,孩子又故伎重演了。
这个礼拜,学了“我的信息”,当我踏入家门时,又瞧见这一幕景象,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刻温和地对着儿子说:“孩子,我非常担心你趴在地上看漫画,因为姿势不对、光线不够,可能造成视力恶化,我们家目前眼睛视力最好的人就是你,所以妈妈希望你有一双明亮又漂亮的眼睛。”当时,儿子没有说什么,立刻从地上爬起来。
从那天开始,就再也没看到过儿子趴在地板上看漫画的坏习惯了。
有一位小学的代课老师,同样用了“我的信息”解决了班上令人头痛的暴力事件。那位代课老师代理四年级某班两个月的课程,刚开始,班上的男生常有推挤、打架等肢体动作的纠纷。老师曾经因为充满无力感而泪洒教室。
直到老师运用“我的信息”才化解了这种令人头疼的行为。
那天,老师对着三个打成一团的孩子说:“我对你们真是失望透了,我全心全意来爱你们,来教育你们,然而你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我,让我在老师会议时丢尽了脸,现在你们又把擦窗户的拖把拿来当攻击同学的工具,我真是难过透顶,我已经无能为力再教你们了。”
然而,在当天下午,那三个经常闹事的孩子,居然到办公室找老师:“老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自己这种行为让你这么难过,请你原谅我们,再留下来教我们吧!我们三个人已经决定化敌为友,就算以后意见不合,也要努力忍耐不动手。”
后来,老师和那三个同学搂在一起,彼此因为冲突的化解和互信互谅而破啼为笑,也让这群孩子与老师的心更紧密地贴在一起,发展成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以上两个实例,都是上课学员们充份运用我的信息所获得的惊人效果。
其实,大人们往往低估了孩子也会替他人着想的能力。在运用我的信息时,表达者对于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责备和羞辱的意味,他们只针对孩子的行为对父母所造成的感受和困扰来加以描述,没有丝毫的人身攻击,这样的情境,由于不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伤害,孩子自然会卸下防御的面具,而愿意去聆听父母的感受。
孩子向来凭感觉来处理问题,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行为是否造成别人的伤害和难堪,他们常常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冲击力。但是,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告诉孩子真相,他们会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以下几个实例,是父母运用我的信息而获得良好成效的对话:
◎母亲在大电话,孩子不断地来骚扰。
“我完全听不清楚外婆在说什么,如果你有话要跟外婆说,那我就先把听筒交给你好了。”
◎女儿答应饭后帮忙洗碗筷,然而她却一再食言,临睡前还不断地要求母亲讲故事。
“我不会为你讲任何故事,因为你答应帮忙洗碗筷却没做到,让我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除非你为自己的承诺负责任。”
◎孩子用餐时间不肯吃饭,待父母上床后,才来抗议:“妈妈-我肚子饿死了!弄饭给我吃。”
“我现在要休息了,工作了一整天,我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果你愿意,电饭锅有饭、罐子里有肉松,请你自己动手。否则以后请在晚饭时一起用餐。”
◎妈妈帮幼儿班的咪咪穿衣服,她却一味地扭来扭去,使得母亲没法子替她穿好衣服。
此时,母亲只需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你乱动的话,我就无法帮你穿衣服了。”
◎孩子赖床,母亲不断地催促,眼看上班的时间迫在眉睫。
“我上班就要迟到了,请你立刻起床。”
这些信息诉说着父母的需求,但没有指责孩子不乖、懒散、愚笨的意思。(沈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