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妙妙屋
(......)
发表于 2008-12-10 13:02
只看此人
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寻找快乐也是一种能力培养
我有个朋友的小孩在小班里,老师总是反映孩子这也最后一名、那也最后一名,似乎孩子的态度不怎么积极,弄的家长很头疼。我观察下来,孩子缺乏主动积极的真正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或者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容易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腼腆,也有的语言反应较慢,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我们幼儿园往往是强调集体意识的一致性和教学任务的整体性,所以老师会无意识地习惯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的优劣,这是非常不妥的。正确的方法,老师首先应该肯定孩子的个性差异,容许孩子在某些能力方面做“最后一名”,但是不能有任何的责备和偏见以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同时又要捕捉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点和长处予以班级内公开表彰,并且通过鼓励孩子积极尝试、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民主”的机会和方法,让孩子逐渐摆脱“最后一名”的心理阴影,最后愉快地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中来。
作为家长,更要关注平时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孩子突然变得不愿意上学了,或者放学回来情绪低落不爱说话,或者在家里动不动就发脾气,父母就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地询问孩子,听听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难题。有些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往往是由于自我意识与环境发生了冲突,自己又无法正确调解所造成的;这一类孩子往往个性很强,而孩子在家里被关爱的主导地位和学校的集体环境形成很大的心理落差,使得孩子潜意识中无法去适应环境而得不到“认同感”,表现在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不能积极响应老师的指令,对同学间互动游戏也不太爱参与,甚至对某些同学有“敌视”,这样孩子很容易感觉到自己被集体所“忽视”或者“冷落”,这样久而久之会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对立,这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很大的。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分析造成孩子心理“冲突”的原因。如果是遇到强势同学故意欺负而心生胆怯,那就应该鼓励孩子为捍卫尊严而“战”;如果是孩子过度依赖父母而缺乏自主独立,那就应该平时鼓励孩子放开手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帮大人做一些家务什么的,在学校为老师和同学做一些事情,从一个“被关爱”的角色逐渐转变成去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角色,让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分享快乐,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自己寻找到快乐,那实在是父母的一种幸福。
[ 本帖最后由 妙妙屋 于 2008-12-10 17:0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