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走近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zt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走近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zt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犹太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与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民族相比,犹太民族是一个弱小民族。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曾被奴役过,受过别的民族的歧视,还曾经被迫流亡过,但在流散的情况下,犹太人能够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中,7%是犹太人,而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犹太人占的比例更高达33%;世界十大哲学家中有8人是犹太人;美国百万富翁中,20%是犹太人。犹太政治家、艺术家同样不胜枚举。爱因斯坦、毕加索、马克思、弗洛依德、门德尔松、霍夫曼、基辛格等都是犹太人.这是为什么?也许下面就是答案.

    在本世纪初,美国工业管理委员会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她们去了哪里?其实,她们哪也没有去,她们都留在了家里来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间地头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看不到孩子学习重要性的结果是:孩子多逃学,辍学早,成绩差,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因为学习成绩好、听话和总的行为良好而受老师喜爱.犹太人明白:最初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天才的前提,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在对孩子教育时,犹太人非常重视智慧教育,因为一切成功都要靠智慧得来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对孩子进行智慧教育的同时,犹太人还不忘对孩子的性格及品德进行教育。在对孩子进行性格教育时,犹太父母先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开始,让孩子明白自信是成功的开始,还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等。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让孩子明白要善待他人,不贪恋别人的财物、帮助别人。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做人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犹太人走向成功的前提。
   精明于做生意的犹太人还对孩子进行早期的财富教育。小孩3岁时,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的时候,让孩子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他们任何想买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钱是怎样来的。7岁的时候,教孩子看懂价格的标签,以培养他们“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8岁的时候,让他们知道他可以通过做额外的工作挣钱,知道把钱储蓄到银行的储蓄账户里。10岁的时候,让孩子懂得每周节俭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使用。11-12岁的时候,让孩子知道从广告里发现事实,制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这样,孩子们很小就知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稍大些他们就对金融非常了解了。

                                        犹太人的家教秘方      

  书本是甜的 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知识即智慧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重视才能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从以上几点可以管窥犹太人“教育为本”的兴邦谋略,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去探究。.

TOP

犹太人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犹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生态。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

  执著的教育追求。 国外一位作家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

  理性的思维方式。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永恒的探求心境。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TOP

另外一篇博文


一直以来就有犹太人特别聪明的说法,实际上似乎也是如此——我突然发现,在我身边的聪明人好多都是犹太人,包括我的导师之一Victor Wolfenstein。怎么解释他们的聪明?当跟犹太人没有直接接触的时候,很多人倾向于神秘的宗教解释——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或者他们确实是上帝的选民。但我倾向于先排除这类无法证伪的解释。

今天仿佛找到了一个解释。跟我一起上课的有一个犹太同学,我认为他很聪明。课间跟他聊了几句。他告诉我课后要去做礼拜,读塔木德。他们从小就要诵读很多东西,并且讨论那些经典的各种不同的解释,有时候一天要诵读一百页——“天那,”我说,“这不就是一个研究生的阅读量了吗?”是的,他说。但那就是犹太人的孩子要读的。

因此我想,他们聪明的秘密大概就在于此——优良的家庭教育。宗教文本为他们提供了最早的语文教育与推理训练。塔木德与赞美诗是充满韵律的,那就是“乐教”与“诗教”。而对于宗教文本不同解释的分析,那简直就可以说是法律思维训练了,法官和律师们干的,不就是这样的活吗?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思考规则以及例外,当他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能够充满分析力和批判力。

这样强度的训练,大众的学校是难以提供的。我的美国同学对于美国的中学教育有一个讽刺的说法:那就是教孩子们不要自相残杀的地方。纪律极其松弛,教育质量低下。美国大学是很不错,但要等到成年时候再开发批判力,却是晚了。你能发现这个国家的人才储备很多都是从外国吸引过来的,而不是自己的高中大学一条线培养出来的。

总结几句:

1.犹太人的经验表明,让孩子从小背诵和阅读大量经典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那些认为这样对孩子“不人道”的人士,有必要先想办法驳倒犹太人的成功经验——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成功经验。古典教育从来都是强调熏陶,而非放纵的。

2.别太寄希望于公立学校的教育,流水线的生产只能保底,很难保证卓越。

3.解释经典的训练或许可以很早就开始——或许,我们需要像“春秋决狱”那样的案例本来与普遍的道德-法律规则相对照,来训练孩子的解释能力与批判能力。

只是一点小看法。.

TOP

还有一篇
犹太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犹太民族中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犹太人是最多的。为什么犹太人会有这么多杰出人物呢?为什么犹太人如此出色?这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让我们结合几位伟人的故事,来看看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兴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谈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开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是的,戈迪默说得没错,在对待孩子的选择上,犹太人是比较民主、开明的,尤其是对待孩子的兴趣上。来看看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老师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上厕所。”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讲课的老师不耐烦,“去吧!去吧!”毕加索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他又坐不住了。“先生,我能为你画像吗?”他脱口而出。“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毕加索在课堂上捣乱的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孩子,你真的想画像?”毕加索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父亲说:“好吧,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你要答应我除了学画像,其它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要拒绝学习。”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对于美术,毕加索所表现出的耐力是惊人的,他可以一连画几个小时不放画笔,与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看到孩子对美术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父亲便决定让毕加索一直在美术学校学下去,不再把他送到他只想旷课的学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如果孩子的兴趣在音乐上,你强迫孩子去学法律;孩子喜欢画画,你却认为学计算机有前途……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善待孩子的兴趣,结果会怎样呢?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没心情学,学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潜力也被埋没了。我们缺少的不是毕加索,而是缺少毕加索的父母。

  二、独立精神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

  犹太人比较推崇个人的独立精神,在他们看来,独立精神是一个人拥有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所以,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是重中之重。巴拉尼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境不富裕,无法医治好,他的膝关节永久地僵硬了。尽管如此,巴拉尼的父母并没有对巴拉尼多一份“疼爱”。只要是巴拉尼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亲就在一旁“袖手旁观”,只是偶尔说上一句表扬的话而已。在巴拉尼15岁生日那天,在吃生日蛋糕之前,父亲对巴拉尼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我们从不把你当成一个残疾的孩子看待,我们不会给你特殊的呵护,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呵护你一辈子,除了你自己。只有当你养成自理的习惯,你才有自立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我们希望你能明白,我们也是爱你的。”巴拉尼将父亲的这一番话永远记在了心里,虽然他只有15岁,但对于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已经能够理解。从18岁起,巴拉尼的父母就在经济上和巴拉尼断了联系,让巴拉尼真正独立起来,他们只是在背后默默地关注。巴拉尼后来的人生路充满了坎坷,但是,他从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他立志学医,在探索的道路上遭遇无数次失败,但是,巴拉尼从没有灰心。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巴拉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于191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巴拉尼父母的做法,在我们看来虽有些残酷,但绝对是理智的。在犹太人看来,自立是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步,只有自立才能自强,而自强不息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注重自理意识的培养。犹太人中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富翁,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子”摩根、“新闻大王”普利策等等,他们都有着巨额的财富,但是,他们的财富都给予了社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女。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赢得一切,而不是成为“寄生虫”。

  我们中国的父母现在虽然多数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是错误的,但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上还差得远呢。

  三、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

  犹太人重视教育,把投资教育看成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教育中,决不是把知识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太教育学家巴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这其实也是犹太人的一种教育理念。

  青霉素的发明人弗莱明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有这样一句获奖感言:我是怀着为人类减少痛苦的愿望进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为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

  弗莱明的父亲是一位农夫,像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希望是孩子的人格先完善起来。他曾经在送给弗莱明的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博爱、感恩、诚信、忍耐、乐观,而在几个词之后才写着“知识”,其意义不言自明。在犹太人的家庭中,没有父母会逼着孩子去走“上大学”这条路,他们认为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学校学得的丰富,对人格的完善也更有用。在犹太人中,很少有那种我们称之为“高分低能”的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把人格完善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我们中国的父母一心一意“望子成龙”的心态恰恰相反。想一想,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学识再丰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因为眼界的狭窄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失误呢?会不会因为今天的失误而使孩子输掉未来呢?.

TOP

我们家天恩暑假里就对《皮皮鲁系列》感兴趣。  但愿有一天他能有感动,去背诵和阅读大量经典。.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