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12345
发新话题
打印【有39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实验应该“因材施教”的思考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01#pm_simple 的帖子

孩子还小,手很少伸到高中版,所以才看到,不好意思啦
因材施教,最终目标也是提高成绩吧,不管是高考成绩还是自主招生还是出国留学~~~
即使我们讨论因材施教是想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成绩也得是其中之一
考王爸的贴子:
剑桥等世界名校招生主管来沪选才更重素质
http://ww123.net/baby/thread-4661941-1-1.html
“UCLA的申请条件包括学生成绩、个人成就和生活挑战,另外,社会服务、领导能力、克服困难的生活态度等虽然是附属条件,但同样不容忽视。VuT.Tran教授特别提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同等成绩下,我们更倾向于综合能力卓越的学生,个人成就的潜力增长值极为被学校看重。”.

TOP

揭秘北京状元班:天赋异于常人 学习中确实刻苦

揭秘北京状元班:天赋异于常人 学习中确实刻苦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人大附中超常班的学生们因占有了太多优质资源被人诟病,

  其实他们拥有着很多同龄人无法企及的过人之处——

  解密状元班

  本报记者 樊未晨

  “我和很多同学都非常崇拜我们的老师,我也很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这么宽广的平台让我自由发展。

”高考结束不久,人大附中超常实验班的班长赵振宇在谈到自己的学校和老师时这样说。

  很久没有从学生嘴里听到过这样诚地赞扬学校、赞扬老师的话了。但是,类似的话不仅出自赵振宇一人之口,好几个同学都表达了相似的感激之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学校、老师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老师、学校联合起来逼迫学生学习;学生则把学校和老师当成仇恨的对象。一次在采访中遇到一个“小升初”的孩子,在她压力最大的时候歇斯底里地对着妈妈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上课学的都不考,考的又都不学,我讨厌学习、我讨厌学校、我讨厌这一切!”

  今年高考后我接触到了北京市人大附中理科超常实验班的学生,他们的高考成绩优异:北京高考理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均出自这个班,班级高考平均分超过660分,全班51人,48个上了清华北大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班”。接触一段时间后记者发现,这些被别人称为“牲口”的孩子似乎并不是只知道学习,他们轰轰烈烈地搞活动、他们漂漂亮亮地出刊物、他们争分夺秒地推敲难题、他们对老师的感激发自内心……

  这些孩子太特殊了。

  私下里别人叫他们“童养媳” 竞赛、获奖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我们底下都叫他们‘童养媳’!”

  提到这个“状元班”,刚从人大附中文科实验班毕业的彭韦加快人快语。

  从彭韦加一脸快乐的表情看,“童养媳”这个词并不是对“状元班”的贬损,反而还带着几分钦佩。

  “童养媳”更多的指的是“状元班”很多学生的经历。

  他们中的不少人从小就在数学方面表现超常,小学三年级时考入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基地——仁华学校,开始进行数学超常训练,进而进入人大附中的理科超常实验班。他们中的不少人当了6年甚至9年的数学或物理尖子生,他们的生活就是不停地学习、参加竞赛。

  一群热爱数学、同时拥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从小便被集中在一起,配备一流的老师和教学设备,“他们跟别人不一样,生来就是为了学习、为了竞赛、为了拿奖的。”彭韦加说。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上,这个班的林博、管紫轩分别获得金牌。林博和管紫轩只是这个班众多学生中的代表。他们班的“竞赛专业户”还有不少,也都有着令人艳羡的竞赛成绩。

  仅有天分是不够的 他们的学习也很苦

  “他们不获奖谁获奖?”

  不少人觉得这些孩子学习好能获奖是必然的,是因为他们聪明,是掐尖儿选来的。

  其实不尽然。

  黎雄风是“竞赛专业户”之一。他也有辉煌的获奖经历:第9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全国性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以下简称华杯赛)银牌、2008年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2008年国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

  黎雄风在参加华杯赛的时候才刚上初中,他能取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是因为他一直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比如初中时,他已经开始自学高中的数学。学好了以后,再做初中的习题,感觉居高临下,解题思路自然开阔,成绩也遥遥领先。

  没有哪个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孩子是没吃过苦的!

  了解竞赛的人都知道,准备竞赛和参加竞赛是一件强度极大的工作。“集训队的训练是脱离学校正常教学的,不少孩子要从第一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4月都在集训队集训,落下的功课就要在剩下的几个月里补上,这样的压力和学习强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班主任李秋生介绍。

  黎雄风刚上高三就进了北京集训队,整整两个月集中训练,全天都在学数学,“看到的是数学题,听到的是数学题,脑子里想的也都是数学题。”即使不集训,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也是用来学习的。

  比黎雄风学得更刻苦的还有很多,因为这个班学生的压力太大了。

  “那么多优秀的孩子聚在一起,只要稍不努力就会被其他同学甩在后面。”李秋生老师说。

  班长赵振宇介绍,班里有个同学不属于绝顶聪明的那种,但是6年来成绩却一直稳定在班上靠前的位置,“他学习非常刻苦”。

  “他们一家制定了一张详细的上课时间表。”赵振宇说,这名同学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不同的地方培训,为了更好地统筹时间,他们的生活严格按计划,每天哪个时间段学什么、在哪里学都写得很清楚。这位妈妈的工作就是每天开车送儿子去上课。儿子上课妈妈就到附近准备快餐,儿子下了课就回到车里,吃妈妈准备的“饭”,再由妈妈把自己拉到下一个上课地点。

  有人说,成功=1%的天赋+99%的努力。从这些孩子的经历可以看出,天赋在这些孩子的成功中所占的比例绝不仅仅是1%,但是,他们的成绩绝不仅仅靠天赋,他们很努力,成功中“努力”的成分远远大于天赋。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这个公式了:成功=1份的天赋+99倍的努力。

  学习不是生活的惟一 他们乐于独立举办大型活动

  学习是这些孩子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但并不是惟一重要的部分。

  赵振宇也属于“童养媳”,从小学起就上仁华,并以前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人大附中。但是,学习和竞赛并不是赵振宇生活的重心,身为校学生会主席和班长的他还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据彭韦加介绍,学校的传统活动有:学生主持人大赛、学代会、歌舞嘉年华、电影节、圣诞晚会、模拟联合国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从创意、组织,到最后执行都是由学生会的学生自己负责的。

  作为校学生会主席,赵振宇就是所有这些活动的总负责人。

  “这个工作给了我特别大的空间,也给了我全方位锻炼的机会。”赵振宇说。

  赵振宇所说的锻炼从他刚参加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就开始了。

  在人大附中每年都会举行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参加竞选的同学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组织竞选大会,同时还要为自己拉票——让全校的学生熟悉自己、认可自己,并为自己投票。

  竞选大会既给竞选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又是一次证明自己的考试。

  赵振宇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别小看这些活动,它们很富有挑战性。”赵振宇说。很多活动都需要学生会的多个部门合作完成,光是协调各个部门就会有很多工作,更何况有些工作不仅要在校内协调,有时还要协调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协助完成。

  每次活动之后,他们都会出刊物。“几十页全是铜版纸彩色印刷。”曾经在校学生会工作过的彭韦加很自豪。

  刊物的策划、采访、写作、设计、联系印刷、售卖等所有环节都要由学生完成。赵振宇介绍:“由于我们的印刷量不大,印刷厂不愿意接我们的活儿,即使接了也经常拖着。每次我们都要在印刷厂跟他们软磨硬泡,有时一泡就会泡到半夜。”

  现在,赵振宇已经被清华大学录取。他十分自信,因为几年的学生工作让赵振宇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说服,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和领导。这些能力足够支撑他在今后的道路上成长、进步。

  在恰当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超强的判断力让他们抓住机会

  他们超常,但他们并不总是超“强”,他们也有困惑和低迷的时候。

  另一名“竞赛专业户”吴岳被保送到北京大学。2008年全国数学联赛(省级赛区)中,吴岳获得了一等奖。但是,高一时他曾经非常困惑,“我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怎么成绩总是没有多少提高?”吴岳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产生了怀疑,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就在这个时候,吴岳找到班主任老师,与老师一起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到了自己问题的症结。

  一个人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这个人一定会成功。而这种找到恰当时间的能力是需要判断力的。这些孩子恰好在判断力上也有着超常的表现。

  进入高三之后,不少任课老师找到了班主任李秋生,他们担心赵振宇。

  确实,为了学生会的工作,赵振宇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他有时做点儿作业,有时不做作业,有时甚至不听课,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高三模拟考试赵振宇的成绩只有500多分。这在理科超常实验班里就算非常差的了。

  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一年学生会主席,名次就得掉100。”赵振宇当了两年主席,“我的名次当时掉到了年级300名左右。”赵振宇说。

  起初,赵振宇并不太在意,因为他在多年的学生干部经历中发现,自己在组织、领导等方面是有才华的。他希望今后自己能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所以,跟学习成绩比他更看重自己的工作业绩。

  变化发生在班主任李秋生找赵振宇谈话之后。

  “那天我正在打桥牌,李老师来了。”赵振宇说,“我还跟他调侃,‘我这可是正规训练,不是随便玩的’!”除了学生会主席的工作外,赵振宇还是校桥牌队的队员。

  赵振宇知道李老师一向对自己有信心,当所有老师都认为自己考清华、北大肯定没戏的时候,只有李老师说:“他有这个实力。只要他努力一定能行。”

  那次赵振宇第一回听到李老师严肃地批评自己的学习。

  李老师的话一下子触动了赵振宇。他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到了人生的关键时期,只有走好这一步才能走好下一步。

  赵振宇开始发奋了。他上课开始认真听讲,作业也认真完成。每天下午,从放学到晚上9点半都在学校里上自习、补课。“我很幸运,只要我提出补课请求,任课老师都能为我挤出时间。”赵振宇说。

  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学习上以后,赵振宇的成绩飞速提高。

  这次高考他的成绩超过650分,顺利被自己的第一志愿录取,比之前提高了130多分。

  教育要保底但不能封顶

  有人说,这些孩子太特殊了,他们的成长无法复制,而且他们无非是占据了很多人没法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从这一点上说,对其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那么,我国现在基础教育的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

  人大附中的名师王金战在他的书中形象地描述了当前的中学教育:“我们中学教育有点像什么呢?就像我抓了一把跳蚤,放到一个玻璃杯里面,然后那些跳蚤就跳个不停,跳得高的就跳出来了。我怕它们跳出来,就在上边盖着一个玻璃板,然后那些跳蚤继续跳,跳得高的跳蚤,忽然发现就算跳高了,还是会撞到玻璃板摔下来,于是就不跳高了。过一会儿你把那个玻璃板再撤了,你会发现每一个跳蚤都在里边跳,但是它们跳得都一般高,没有一个跳出来的。”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因此,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是给“跳蚤”们提供一个足够结实和有一定高度的“杯底”,让“跳蚤”们在这个平台上起飞。

  很多人问黎雄风参加竞赛苦不苦,黎雄风回答:“确实很累,但是每天都跟自己喜欢的数学在一起,每次征服一道难题都能体会到巨大的喜悦,我真的感到了数学的美,这种感觉只能意会,只有真正付出了这些努力之后才能体会到。”

  黎雄风用力跳了,他发现了更美的风景。.

TOP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9-7-28 15:21 发表 \"\"
不见得因材施教就是教授知识。看看孔子的学科分类,骑马射箭样样上,呵呵,不是学知识那么单一。
我们家长眼睛就盯着知识,其实盯的就是分数。呵呵。
完全正确!农林牧副渔一样需要知识,那是分类不同,各类手工艺也需要知识,各类地方戏曲也需要知识,360行都会有佼佼者。所以要“因材施教”,看看是什么才施什么教,如果是学习各类手工艺和各类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没有必要在乎高考了,刻苦耐劳一样可以成为一代宗师!.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9-7-28 15:21 发表 \"\"
不见得因材施教就是教授知识。看看孔子的学科分类,骑马射箭样样上,呵呵,不是学知识那么单一。
我们家长眼睛就盯着知识,其实盯的就是分数。呵呵。
这个倒也不是,只是见不得学生浪费时间而已,如果孩子总是在忙忙碌碌的做些事情,不一定是语数英,只要能提高自己的素质,都可以。

另外,你的意思是不要盯着分数?就像让成人们不要盯着钱一样。套用一句话:分数不是万能的,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能的。.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08#pm_simple 的帖子

要做钱的主人,那就得先要有钱才行啊。.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因材施教”也是需要经济投入的,就学校为主应该是最高性价比的(大家可以免除路途奔波之苦),一个个家庭的特色补课那就会非常昂贵。对大家可以说是劳心、劳力、劳财。所以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进行“因材施教”,可以外聘名师并收取费用那是应该的。或者和社会办学机构合作也可以,那样就可以规避政策风险。只要大家有决心“因材施教”办法总比困难多,家长可以选择参加,那样就可以避免浪费。.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能力比分数更重要
  赵大恒观点:这句话从理论上说是没错的。但是,考试分数就是很重要。能力的认定需要标准,目前往往就是通过分数表现出来,一个有能力的人,就应该能应付应试教育的考试。应试教育当然有弊端,但是并非一无是处,而且,如果这个都应付不了,也不指望能有别的大成就。.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北大MBA夫妇带女儿隐居终南山三年遍读经典

平日里没有玩伴的西西,常和大自然做伴。  
 一对眷恋传统文化的夫妇带着女儿在终南山中居住已近3年,他们用诵读经典的方式教育女儿,希望培养出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他们说,在女儿13岁前,不会送其进入那个让他们“非常失望”的现有教育系统。  
  “终南捷径”典故  
  解释: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出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做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  
  带女儿进山  
  在终南山海拔1300米处,一个有3间土屋的农家院子,妈妈摆上茶具,在和访客聊天。女儿西西小心翼翼地赶走一只停留在茶杯上的虫子。在大人谈话时,她一个人看书折纸,半小时后,她折出了一只漂亮的小马。这个7岁的女孩眼神明亮而专注,她在玩属于自己的游戏,用折出来的纸马、小人等排兵布阵。家中没电视,她天天听评书,崇拜岳飞、赵云、诸葛亮。  
  这个农家小院,既是西西的家,也是她的学堂。妈妈孟尧是她的老师,每天教她背诵《论语》《易经》,在英文本子上抄写的是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在对儿子的成长失望之后,孟尧夫妇决定再要个孩子。他们希望采用背诵中国古代典籍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个理想中的“君子”。  
  2005年冬天,在丈夫进山“探路”半年后,孟尧带着女儿西西进了山。那时候,4岁半的西西在西安南郊一家知名幼儿园读完小班和中班。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发起“没名堂”捐款活动,孟尧捐了200元。当她走出门时,听见幼儿园的广播里播放着:西西小朋友的家长捐款200元!她突然觉得非常难堪。“我对这种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很早就产生了怀疑。这件事让我下定决心,要自己教育孩子。”3年后,孟尧这样回忆。  
  儿子上小学时对奢侈品牌子就全知道  
  孟尧今年47岁,最后的“学历”是北京大学的“MBA”。她和丈夫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下海”经商,家境富裕。在西西之前,他们有个儿子。像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他们给孩子选择的都是最好、最贵的学校。孟尧说:“我们那时忙于工作,儿子的教育几乎全交给了学校。”然而,儿子的成长最终让孟尧感到失望,尽管儿子最后也上了大学。在外人看来,儿子的“毛病”不过是印象中“80后”常有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超前消费等。  
  “儿子那时常年住校,晚上睡觉和同学比内衣品牌,白天上课比学习用品。小学没毕业,奢侈品的牌子他全知道了。”孟尧的丈夫说。儿子上初中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末期,倡导读诵经典教育孩子的“读经运动”在一些地方兴起,孟尧很感兴趣,本想给儿子补上,但发现“来不及了”。因为按照读经运动倡导者的观点,13岁后,“孩子的价值观基本上都定型了”。  
  商海中打拼,挣了些钱但并不快乐  
  就这样,孟尧夫妇决定再要一个孩子。40岁这一年,孟尧如愿以偿生下女儿西西。2005年暑假,孟尧带着女儿去了上海“观摩”了闻名一时的私塾孟母堂。孟母堂的孩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吃住在一起,日常学习主要是读诵经典,并学习传统礼仪。“看上去孩子们的气质就是与众不同。”孟尧说,西西在孟母堂住了一周,她们又去了厦门。那里的一个私塾是复古型的,孩子们见人都要“九十度鞠躬”。回来后,孟尧夫妇决定带女儿进山,自己教育孩子。  
  但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进山隐居这样“极端”的方式?孟尧解释说,自己和丈夫多年来在商海中打拼,虽然挣了些钱,但身心疲惫,并不快乐。“到山里生活,一方面是为了女儿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休整身心。”  
   没有电视,娱乐方式是听广播  
  如今西西能背诵完两万多字的《易经》。妈妈孟尧认为,孩子如果在13岁前记住一部经典,13岁就可能“和世界哲人对话”。“如果只背一肚子儿歌、广告词,那就不一样了。”
  7月14日下午,西西在山楂林里玩耍时,挂在树杈上的收音机里正播一个新闻节目,内容是批评暑期补课的弊端。“教育部再三指出,要把暑假还给孩子们……”对收音机里播放的这些内容,西西并不关心,她在等待下午5点的评书“岳飞传”。家里没有电视,这也是她重要的娱乐方式。  
  这个被妈妈称为“别人是爬山,她是跑山”的女孩,生活并非没有规律。早晨6点起床,6点半开始读书。7月14日这天,她读的是孔子《论语》,读诵的这个时段要两个小时,中途可以上厕所,但不能乱跑。母亲在一旁陪着,偶尔给她提提兴致。早晨8点半,西西可以休息一下,到门口山路上带着狗跑一圈。9点开始读英语,到10点半,吃当天的第一顿饭。饭后如有时间,背背《诗经》。中午午休到两点,起来后开始写字。内容是抄写英文和古汉语。晚上画画,或听妈妈讲《说文解字》。画画是用毛笔白描勾勒花卉、古装人物等。  
  西西所用的也是孟母堂使用的教材,是一个读经运动的倡导机构编的。教材上没有孩子们习惯的花花绿绿,也没有任何注解。“大字,拼音,无图,无注释”。这是读经倡导者们的原则,目的是帮助孩子识字,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至于内容,他们认为背诵即可,不用解释,孩子大了自然就懂得。  
  孩子对山下生活向往是吃冰激凌  
  家里没有电视,但西西也知道“美羊羊”。偶尔,妈妈会在电脑上给她放动画片。平均几个月才跟随父母下一次山的西西,对山下生活的向往是:可以吃冰激凌,吃汉堡包。  
  孟尧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做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抗争与逃避,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拿孩子做“实验”。“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当实验品。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古人做的。现在全国那些响应读经运动的人们也在做。”  
  孟尧认为,居住在山林中更适于对西西的“格物”教育。“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是儒家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孟尧的理解里,终南山给西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格物”条件。山谷里前后数里地不见人烟,屋子附近的榛子林下常传来野猪刨土的声音。离家不远的山头长满了松树,被西西爸爸修整成一个茶寮。每当有访客,西西乐于给他们当向导,奔跑在最前面。西西认识周围所有的野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昆虫,还记得每一个节气。
  可没有玩伴的生活,对7岁的西西公平吗?西西虽然已适应山里的生活,并不愿意去学校,但她期待着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每个周末,如有山下的孩子来,他们会一起好好地“疯”上大半天。  
  并不担心孩子和人交流会有障碍  
  每到周末,西西家的小院里会来不少父母的朋友。孟尧说,他们发现西西无论是和来访的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很好地交流。  
  如今,经典的教育在西西身上已有效果。例如今年西西生日,山下的朋友带了蛋糕来。让孟尧没想到的是,第一块蛋糕西西端给了妈妈,还说:“谢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妈妈辛苦了。”孟尧说自己在那一刻掉了眼泪。  
  “希望周围的人想到她时,以她为荣。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德行。”孟尧夫妇给西西设定了完整的教育计划,并打算在13岁以前完成所有经典教育。而在此之前,他们不准备送西西去学校。至于13岁之后,或者上学,或者去游学,真正地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格上独立了,上不上大学,对我们以及这个社会并没有太大意义。”孟尧说,她也准备了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教材,会抽时间专门给孩子过一遍。对于数理知识,孟尧的理解是:孩子的语文基础打好了,理解就不成问题,将来集中学一段时间就可以了。(据《华商报》).

TOP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每个感念站在不同的位置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也是。
鄙人以为一般性的普及教育,教学进度的快慢,学生吸收的强弱当然也因人而异,所以中考、高考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手段,属初级阶段;
再高一层的因材施教,当然是根据孩子的个人爱好不同,有的放矢的进行专门训练,比如极端例子“丁俊晖”。.

TOP

人最怕的就是自欺欺人,没有得好分数就讲“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有了好分数就大讲“高考排名”,典型的”屁股指挥脑袋“。.

TOP

老帖子,希望今年新进来的爸爸妈妈一起看看。

花了2个小时,翻看过去的老帖子。
受益啊!8月2号就要参加夏令营了,有点激动。我要找新集体!
实验家长们是怎么联系的啊?能介绍一下联络方式吗?.

TOP

TOP

回复 218#桶桶妈 的帖子

你家孩子不是去M国了嘛?难道我弄错了..

TOP

回复 220#臭鼬龟龟 的帖子

桶桶妈家有二宝.

TOP

幸福啊!老大培养完老二接上,时间都安排的很好,太牛了!.

TOP

 222 12345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