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多位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关切,好像话题也是由我在篱笆网上的发帖而起的,当时我在篱笆网上一个介绍华德福教育特点的系列帖子里陆续回复了儿童之家的多期读书会简报,简报中有一句话提到“华德福一些书籍里提到不提倡孩子多去超市”,结果很多家长都参与讨论了这个话题。
除了空气的问题、噪声的问题、孩子容易丢的问题、易让孩子找到零食并哭闹要求买 这四个原因之外,我作为非华德福专业教师,仅从我个人作为家长、作为成人的一些思考来谈谈。
为什么不宜带孩子多去超市?我的回答如果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超市是工业化生活、同质化生活的最有力象征物,而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过一种深刻地、有质感地、个性化的生活。”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最好将来还能成名成家。但怎样才能让孩子沿着他本来的天分、在某个领域“成名”和“成家”?(华德福家长们先别怪我这种功利的表达,我还加了定语呢“让孩子沿着他本来的天分”,:) 这样就比较华德福了 ) 帮助孩子多报名一些兴趣班就是帮助他成名成家吗?让孩子早认识货币、超市里的物品是好事情吗?
无数名人传记已经在做出回答:(都涉及“深刻”、“坚守”、“专注力”)
电影《梅兰芳》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是毁了梅兰芳”。
胡适在他的领域内学贯中西,却不知道“玛丽莲梦露”是谁;
哪个得诺贝尔奖的人不是在自己领域内奋斗超过十年、数十年,敢于打破传统提出自己的创见。
当然,我们不是要期待我们的孩子去成为梅兰芳、胡适、诺贝尔奖,但我们需要知道:超市给不了我们的孩子以上这些。超市是这个工业化、同质化社会的最有力终端,它早晨一开门就把成千上万地人卷进去、再吐出来,所有的工业化商品在这个终端完成销售。每个去采购的人,通过自己的采购行为、货币投票,帮助各个商家定义的“产品销售”流程成功完成了这个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变现”。我因为本职工作的关系,研究过一些企业的营销和销售案例,所有成功的企业的营销成功在哪里?就是一堆专家在研究怎么把消费者拿下。因此,当孩子面对超市太林林总总的东西的时候,家长也许需要在头脑中有这样的图景:你把你的孩子推到了这家商品的营销人员面前,听他说“AD钙奶就是好”,几秒种后你又把孩子推到了另一家商家的销售人员面前,听他说“迪斯尼公主才是女孩子真正的梦想”。--想象我们自己收到销售电话骚扰时候的心情吧,遑论我们天真的孩子,他们哪里有什么抵御这些诱惑和游说的屏障?
我接触华德福老师以来,他们多次用语言或者行动启发我,“无论成人还是孩子,要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当超市的噪音(不仅仅是音响的声音,而是千万商品都在发声)那么大的时候,怎么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呢?还有一次,已经入园的一位华德福孩子户外运动时突然说“磁悬浮列车一小时400公里,高速列车只能300公里”,你猜华德福老师怎么作答?我没有接触华德福以前,也肯定会赞扬这个孩子知道地多。但老师当时只是“哦”了一声,作为对孩子的回应。我事后问起老师为何这样处理,她说“知道这些对孩子有什么用呢?我们现在的孩子知道的太多了,和很多东西都是发展着一种非常肤浅的关系,怎么才能给孩子一种深刻、有质感的人生呢?”
这个答案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肤浅”和“深刻”这两个对比强烈的词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肤浅”这个词实在不好听,但的确是现状,当我们这个社会的成人过着一种同质化、缺乏质感的生活的时候,我们能帮到孩子的其实就很有限,哪怕我们有一颗很爱这个孩子、很要为这个孩子好的心。当一些家长给孩子报3个兴趣班的时候,可能家长就是在把孩子往肤浅的方向上多推一步;当频繁带孩子去超市、串门,总是去接触新鲜、目不暇接的事物的时候,可能孩子刚刚通过“仔细做一个手工”而积累起来的深刻感(幼儿生命力的“保护膜”)又被家长在无心中冲得七零八落。
而回顾那些名人传记,要成名、要成家,好像只有一条路:“深刻”、“坚守”、“专注力”。
同时共享我以前在我公司内部写的一篇文章,当时我一位同事在04年奥运会的时候在公司内部网贴出了一个奥运节目单,特兴奋的口气,我当时回复了以下的帖子:“在我们看奥运会时,谁是最大的赢家?”,正文如下:
以前做学生的时候,能偶尔买件有些牌子的衣服;吃顿麦当劳快餐;看个大片,都会觉得自己挺得意、挺幸福的。
也和同学们一起畅想:要是不干活,还能吃穿用度都有名牌,那多么成功、多么惬意啊!
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一个人吃穿用度是什么名牌,这个人都只不过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他没有什么可成功和得意的,真正成功和得意的是这个名牌的提供者。一个人在吃穿用度这些名牌的时候,只不过是在进一步增加着提供者的成功。因为提供者的定位成功、创意成功、生产成功、服务成功。
因此,我们看奥运会的时候,奥运会主办者是赢家、电视台的转播权拥有者是赢家、插播广告的商家是赢家。我们作为观众是什么的?是把时间、精力、注意力、金钱提供给他们的人。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一度感觉到这个社会的可怕:一个人的生命这么短暂,当你把时间和精力提供给到商场买耐克运动鞋、看奥运会转播、看美国大片、看100多集的张国立制片的电视剧、买宜家家具、坐大众出租车、用力士香皂洗澡、用六神花露水驱蚊子、在淘宝上天天泡着选购以后,一个人还能干什么?
一个人除了把时间、精力、注意力、金钱提供给那些名牌之外,还能干什么?
能不能参与发展一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名牌,我们做名牌的提供者,让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时间、精力、注意力、金钱?
这样想想,觉得:(注:以下是照抄原文,是当时为我们公司的业务鼓与呼的,有点号召我们公司的员工少看奥运会多投入工作的意思,别鄙夷我,读的时候请忍耐)
AMT 咨询业务的同事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很多好企业用货币投票选择了我们,来帮助他们改善管理、提升信息化,80%以上的客户还和我们多次缔结咨询合作;
AMT旗下畅享网的同事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很多我们知识库的访问者天天把我们的页面作为首页.......;
AMT旗下格源培训的销售同事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企业老总和中高层干部宁愿花2天时间在高尔夫场包酒店来参加你们推荐的培训;
做AMT前沿论丛这本公司刊物的同事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前沿论丛》这个名牌就是要靠一期期自己创出来的;
... ... ...
等等还有很多。
一个人一世,总得提供些什么、提供些别人不能提供的。
不过另一方面再想,一个人如果不把时间、精力、注意力、金钱提供给那些名牌,那不就是清教徒了吗?
当然不要成为清教徒。想一下当初参加早期麦肯锡公司的那些人,随着一年年以后麦肯锡成为世界名牌,他们一个个肯定也“物欲横流”。这里好像就有个因果关系:做提供者做的越好,做消费者就做的越好。“参与发展一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名牌,我们做名牌的提供者,让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时间、精力、注意力、金钱”做的越好,我们就越可以更好地把时间、精力、注意力、金钱提供给其他那些名牌,借助这些名牌享受生活。
不过另一方面再想,做提供者做的越好,是否就越辛苦操劳?
当然不是。老外有句话,“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是你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挣到薪水”。 这样看来,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结为:
做工作的时候,同时在参与提供着一个名牌,同时又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最幸福的事情;
做工作的时候,同时在参与提供着一个名牌,同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有点无奈的事情,不如趁年轻再找找什么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不参与提供着名牌,把时间、精力、注意力、金钱提供给其他那些名牌,这个事情也很好,因为奥运会主办方很感谢你。
(我在公司内部网发的文章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K,分享到这里,可能有些家长对华德福教育对“深刻、专注力”的强调不太了解,希望上文对你们有用。其他很多对人生有很多感悟的家长多是没有空写,我可不能显得太“好为人师了”了,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在公司发这种励志文章,:) 还有一篇是:写给在AMT实习的大学生的一段话(
http://blog.vsharing.com/lunawang/A29868.html) 其实,昨天孩子老叫我抱,我还不耐心掐她屁股了--知易行难啊。赶紧打住。
[
本帖最后由 luna_wyr 于 2008-12-20 13:4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