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尧妈妈
(......)
发表于 2007-1-29 20:05
只看此人
孩子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 (转贴)
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心幼儿园 吴雪飞
[摘要]: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特殊的家庭结构的出现,大量过度不必要的爱,犹如潮水向孩子涌来。成人是否意识到这样的爱是孩子能承受、能消化、能理解的,是目前学前教育所关注的问题。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著作《谈谈儿童节》中就曾指出“孩子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的教育名言。阐述了在人际交往中社会性功能的健全,有利于获得成功,并体验由此带来的快乐。所以作为幼儿教师要培养孩子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赖孩子,深刻理解和遵循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名言——“孩子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
[关键词]:爱 理解 尊重 信赖
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种类型,是情感积极表现的外露,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急剧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90%以上为独生子女,农村独生子女也占40%左右。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也相应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子女的良好教育,不仅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考虑的头等大事,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早期教育和家长、教师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社会、环境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家庭、幼儿园给予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不可逆转的。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大量过度不必要的爱犹如潮水向孩子涌来。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著作《谈谈儿童节》中指出“孩子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的教育名言。所以“成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给予孩子的爱,是孩子能承受、能消化、能理解的”是目前学前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因此,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教师和家长要正确把握好爱的尺度,培养幼儿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使之将来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现代教育、教学是建立在师生间相互交往丰富多彩的活动基础上的,教育和教学问题的社会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大趋越。在人际交往中,人社会性功能的健全,有利于人获得成功,并体验由此带来的快乐。教师要培养孩子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就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深刻理解和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孩子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把爱转化为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了解”,即:——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赖孩子。
一、理解孩子,与孩子打成一片。
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理解是双向的,儿童对教师都有交往的强烈愿望,都想对教师表现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与儿童交往,了解并理解儿童的需要将欢乐给予每个孩子。
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希望有一群乖孩子。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不必要求他总是规规矩矩的,只要不干扰他人,有时想发点儿脾气、闹点儿情绪教师都要理解他,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时候老师可以哄他、顺着他,也可以给些小礼物表明对他的关心。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恢复正常。又如,幼儿的兴趣较广泛,对有的事物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爱好。有的孩子沉醉于观察昆虫,孩子聚集在一起观察蚂蚁、青虫。这时,教师应把握机会理解孩子与孩子打成一片,一起观察,并相互讨论,比较随意的把知识传给他们。孩子喜欢动画片,像最近热播的《天线宝宝》、《蓝猫》之类的幼儿节目,都是孩子私下里津津乐道的话题。老师这时就要及时捕捉这些,并有意识的了解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这样就很容易和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在和孩子交谈时就有话可说,孩子也会非常乐意就这方面的话题与你分享自己的秘密。同时教师针对幼儿这一爱好,制定每周一次,让孩子自带动画碟片,大家一起欣赏的班级制度。在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拉近孩子和教师的距离,更好的促进幼儿的成长。
二、尊重孩子,与孩子同成长。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有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自尊包括对获取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承认、接受、关心和赏识等。因此要培养一个具有足够自尊心的孩子,必须建立在成人给予他们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尊重孩子就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孩子,而且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一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因此也会觉得老师一直对他是欣赏的。尊重其意见,能让他自由提出意见,发表见解。教师尊重幼儿实质上是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尊重孩子个性,也是孩子乐学的一大秘密。
(1)尊重孩子——给孩子个人自主权
尊重孩子,就要给孩子个人自主权,以便在自由的环境中完善孩子的个性。作为教育者,如果只按照成人的希望、意愿,而不是从孩子的希望、意愿出发,对孩子实施教育,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容易抹煞孩子的个性,既使同样是画画很好的孩子也有各自不同的偏好,有的孩子喜欢画动物,有的孩子喜欢画静物。如果强行让孩子画他不感兴趣的画,孩子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还可能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自主权,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带领孩子们到区域活动室玩游戏,有时会遇到有的孩子因心情不好或其他原因,不愿游戏。这时教师不可强迫幼儿玩游戏,教师可在区域活动室中,创设一个特殊的区域——安静区域,让孩子独自在这区域中思考、想象,满足孩子有时需要独处的愿望,使孩子有选择的自主权。
(2)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
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它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敞开孩子的胸怀。同时,又把眼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教师是一个播种者,要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教师要尊重孩子,就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如:有一天教师教孩子画太阳下,几只小鸡在草丛中吃虫子,范画上画的是大红颜色的太阳,小朋友的太阳一般都画成红色或黄色,惟独有一个孩子画的是个黑太阳,老师起初觉得孩子是故意捣乱,想就此批评他几句。但是转念一想,应该先问他为什么要把太阳涂成黑色的,结果孩子说他画的是晚上的太阳,教师听了幼儿的回答,表扬了他,夸孩子能根据自己意愿作画。从此,这个孩子对画画更加感兴趣,而且他的画也比较有创意、想象力发挥的也比较好。
(3)尊重孩子——注意言行举止
孩子与成人一样,对别人的爱护关怀或讽刺责难,都是十分敏感的,教师随意的一个表情,一句话教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例如:在幼儿园吃早点豆奶时,孩子不小心把豆奶打翻,老师说:“说过多少次你要小心,你还是打翻,这么大了,连杯子都拿不稳怎么做人呀”?这类话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很大的伤害。相反老师如果用建设性的言语说:“豆奶打翻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把它擦干,再给你一杯,不过以后要小心点”。孩子在教师的安慰和鼓励下,以后自然就会小心。
同时,教师日常教学中注重自身礼貌用语的作用,如:“对不起”、“请原谅”、“谢谢”,这些词语,还要经常挂在口头上。比如:孩子为老师做了事——拿书、分点心等,老师应向孩子说“谢谢”。有时老师许诺的愿望末兑现,应主动向孩子认错、赔礼道歉,请求孩子们的原谅。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使孩子明辨是非,不说假话、空话、漂亮话,学会尊重他人,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及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信赖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信赖孩子是指教师相信儿童是有能力学好的,相信儿童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教师的这种信赖一旦传给孩子,就会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与别的儿童一样具有才能,对自己的缺点有改正的勇气。教学与教育过程中需要创设教师友好的信赖孩子的气氛,反过来教师也要设法使幼儿信赖自己,这样才能使师生相互信赖、情感交融,使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愉快地教,幼儿愉快的学。只有让孩子从心里喜欢老师、信任老师、愿意同老师说心里话,教育的措施才能一一实施。
如:有的孩子天性怯懦,在老师的面前总是羞于表现自己,不敢与老师多接触,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尽可能地给予他表现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非常关注自己的。增强他们与教师交往自信。教师还可以多和孩子进行身体接触,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有时对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像摸摸孩子的头、亲亲孩子的脸、抱抱孩子,这些举止都能让孩子释放焦虑、感到放松,对老师产生信任和信赖,会让幼儿从心底接纳你。
另外,教师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粗暴打断孩子与你的对话,掐灭孩子与你交谈的欲望。时间长了,孩子会把你当成信任的伙伴和你有可说、无话不谈。
总之,当今社会是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日趋明显,作为幼儿教师要培养新一代健全的孩子,使其将来适应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健全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认真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孩子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从而来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